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德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51:50 来源:德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32次

1998年,我市坚持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经济发展道路,确立了“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工作要求,狠抓工贸带动、农业产业化、扩大开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四个工作重点,落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放开搞活、优化环境、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五项关键措施,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低迷等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出新的积极变化,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力度加大,社会、科技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

1998年,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15.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25.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19元,比上年增加680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继续呈现良性调整态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34.7∶38.6∶26.7调整为32.1∶37.8∶30.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达到54%。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上升,达到33.1%,比上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个体私营经济增势强劲。预计年末全市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20.09万户,从业人员66.5万人,注册资金3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56%和85.8%。其中私营企业0.41万户,注册资金8.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3%和99.8%。个体私营经济上交税金2.93亿元,增长80.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6.3%,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抓大放小”的基本方针和“三改一加强”同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因地因企制宜,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全市乡及乡以上企业改制面95.5%,其中市属企业改制面85.7%,县(市、区)属企业改制面93.2%,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98.1%。全市组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786户,占32.8%;实行承包、租赁经营企业737户,占30.8%;实行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企业775户,占32.4%。全市组建企业集团57家,其中省级以上企业集团38家,市、县级企业集团19家。

市经济开发区得到全面启动。起步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入区项目48个,在建项目26个,建成项目2个。

199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仍较低,产品竞争力弱的矛盾更趋明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宽;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

二、农业

1998年,全市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突出蔬菜、畜牧两大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作物获得好收成。粮食生产夏减秋增,全年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总产418.6万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秋粮209.4万吨,比上年增长23.3%;棉花总产6.7万吨,比上年增长4.0%;油料总产3.2万吨,增长37.8%;蔬菜402.6万吨,增长15.3%;瓜类总产80.0万吨,增长39.9%;水果总产63.3万吨,增长2.0%。

林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0.57万公顷;零星植树1240万株,育苗1466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91%,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畜牧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渔业稳定增长。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38万公顷,淡水鱼产量5.43万吨,增长8.2%。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2.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农用拖拉机8.0万台,增长14.3%;联合收割机达546台,增长108.4%;农用汽车2538辆;增长14.8%;农村用电量4.1亿千瓦时,与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8.5万吨,增长4.1%;塑料薄膜使用量9508吨,增长22.2%;年末机耕地面积45.7万公顷,与上年持平;配套机电井7.1万眼,比上年增长0.7万眼;有效灌溉面积44.8万公顷,增长1.1%;旱涝保收面积29.6万公顷,减2.9%。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通电的农户数达到113.77万户,比重达99.9%;通汽车的村数达到7268个,比重由上年的78.8%上升到87.9%;通电话的村数达到7977个,比重由88.5%上升到96.5%;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1763个,比重由17.8%上升到21.3%。

三、工业及建筑业

1998年,全市工业克服种种困难,继续深入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强化管理,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和“一把手”工程,工业经济运行逐步回暖,步出低谷。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50.1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20.7亿元,增长12.4%;集体工业完成11.4亿元,增长21.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14.74亿元,减少11.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3.30亿元,增长37.7%。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完成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23%和6.85%,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0.38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支农产品、建材产品增长较快。重点考核的14种产品,有9种比上年增长。增幅较大的有:食用植物油3.3万吨,增长58.7%;化肥(折纯)27.25万吨,增长30.1%;合成氨28.5万吨,增长15.3%;化学农药、小型拖拉机、水泥等增幅分别为14.6%、13.9%和12.1%。降幅较大的产品有∶金属切削机床、卷烟、白酒,分别比上年下降34.7%、22.5%和14.7%。

产销衔接较好。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6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6.44%,提高2.55个百分点;重工业98.75%,提高0.68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中,国有工业98.64%,提高2.95个百分点;集体工业95.73%,提高0.3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100.5%,提高3.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89.35%,下降7.99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逐步改善,总体水平仍比上年下降。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16%,比上年下降10.47个百分点,但分别比一、二、三季度回升15.16、10.7和2.7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利润10.94亿元,减少4.37%。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七项主要经济指标三升四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111.08%,下降1.2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7%,下降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4015元/人,增长6.53%;产品销售率97.6%,上升0.7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2%,下降1.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32次,减缓0.1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9.21%,下降0.4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进展迟缓。传统产品市场优势逐渐弱化,适销对路产品少,造成产品积压,并直接影响了生产。尤其是金属切削机床、白酒、卷烟等轻工产品及传统机电产品降幅较大。二是企业亏损加剧。全市企业亏损面为12.96%,比上年提高3.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77亿元,增长66.9%。市属企业亏损仍很严重,亏损企业19家,亏损额7329万元。

建筑业稳步提高。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市5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6亿元,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招投标面43.7%。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751元/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66.6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1998年,全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注重提高投资效益,取得积极成效。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初步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亿元,增长36.4%;更新改造投资11亿元,增长1.5%。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列入年度重点建设计划的11个在建项目,本年完成投资5.72亿元。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进展较快。丁东水库向城区输水工程、临邑恒源集团4.5万吨气体分馏工程、德州汽车站扩建工程和禹城13万吨尿素扩建等4项工程竣工;邯济铁路德州段提前完成铺轨任务;禹城热电联产项目,土建完成85%,设备安装完成80%;绿源集团二十万吨硫基复合肥扩建及济德高速公路德州南连接线已开工建设,华能电厂三期工程、德州东郊22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山东光大电力集团1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也有了新进展。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1998年,全市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加快改革步伐,服务手段和质量提高,综合通过能力扩大,业务量增加,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5547公里,其中汽车专用公路146.3公里。全市公路密度35.3公里/百平方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6978个。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943万人,客运周转量5.03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107.4万吨,货运周转量8.28亿吨公里。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部门改革顺利进行,实现了邮政和电信的分业经营。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年价格)49265万元,比上年增长28.3%。计费函件1869.43万件,增长13.4%;包裹23.47万件。全市市内交换机容量19.67万门,比上年增长23.8%;农话交换机容量14.2万门,增长44.1%;本地电话机数量25.82万部,增长11.3%,其中住宅电话机19.04万部,增长44.2%;年末,全市无线寻呼用户10.83万户,增长36.7%;移动电话用户3.86万户,增长87.3%;电话普及率达到5.7部/百人,比上年增长1.29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11户,比上年增长1.4倍。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继续高速发展,数字数据用户比上年增长7倍。

六、国内贸易

1998年,我市立足于建设商贸型城市,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力度,加快商流企业改革,完善扩购促销手段,确保了商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5.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3.4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4.3亿元,增长10.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比上年下降3.6%;集体经济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他经济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8%,餐饮业增长16.4%,制造业增长18.0%,其他行业下降4.8%。

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650处,比上年增加30处,成交额100.3亿元,增长21.0%。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23处,比上年增加4处。德州市东方红路布匹市场、黑马商贸市场、德城区太平洋商贸市场、乐陵杨安镇调料市场、夏津苏留庄黄牛市场、乐陵市小枣市场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日益成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对外经济

1998年,我市对外经贸工作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巨大压力下,保证了对外经贸工作没有出现大的滑坡。对外贸易渠道拓宽,规模下降。全市工贸企业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43个,比上年增加25个,其中亚洲以外市场28个,增加11个,对欧盟、北美、东欧出口分别上升了4.7%、1.1%和5.2%,特别是非洲和南美市场实现了零的突破。但由于亚洲市场全面萎缩,直接影响了我市的对外贸易,全年进出口总值44597万美元,其中出口41987万美元,进口26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7.8%。在出口总值中,自营出口8642.3万美元(按业务统计口径),比上年下降13.4%,代理出口和出口供货33344万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减少。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9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67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376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项目67项,合同额415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倍和40.5%。外派劳务人员630人,增长54.4%。援外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援外物资600万美元,2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和3个利用外国政府无偿援外项目都取得较大进展。

对外交往日益加强。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参观、访问和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人员30万人次,增长50%;派遣出国考察、培训学习、展销商品等团组112批,人员314人次。年内成功举办了’98中国德州经贸洽谈联谊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了收支平衡。1998年,全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保持了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了财政支出的规范合理,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9亿元,增长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2%,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增值税1.28亿元,增长9.8%;营业税1.35亿元,增长34.7%;企业所得税2.39亿元,增长2.5%;行政性收费0.63亿元,增长11.21%。加上税收返还、结算补助等,当年总财力达到17.03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6.52亿元(不包括上级专项拔款支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企业挖潜改造0.34亿元,增长188.6%,支农支出及农林水事业费1.98亿元,增长7.7%,行政管理费2.7亿元,增长2.4%,文教、卫生事业费5.83亿元,增长9.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运行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各项存款增长幅度趋缓。199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86亿元,比年初增加19.65亿元,增长10.8%,同比少增0.54亿元,增幅下降4.4个百分点。从存款增长结构看,企业存款比年初减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乏力。年末企业存款余额32.49亿元,比年初减少379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17亿元,比年初增加16.9亿元。各项贷款适度增加。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04.93亿元,增长9.1%,比年初增加17.06亿元,同比少增12.2亿元;新增存贷款贷存比例为86.8%。其中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92亿元;乡镇企业贷款增加3.05亿元,同比多增1.82亿元;农业贷款增加2.08亿元;其他短期贷款增加1.06亿元,同比多增0.41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年内净投放现金15.37亿元,比上年多投放8.09亿元。专业银行资金备付率为3.7%,比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防止了违规行为。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股民3万多人,客户保证金0.8亿元,年交易额30多亿元。

保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年共有1276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比上年增长8.0%;5.04万户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91.7万人参加了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250.85亿元。保费收入2.73亿元,增长1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3亿元。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1.18万件,支付赔款0.81亿元。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2.86万件,支付赔款0.36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3个;全年评审各类专业技术初级职称6919人,中级职称5292人,高级职称1413人。在管理期的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4人。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8项,比上年增长2%。其中国际先进水平8项,国内领先水平79项,省级先进水平31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5项。技术市场增加,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560个,比上年增加13个,从业人员4600人,当年签订技术合同2.2万份,合同金额1.8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40件,比上年增长34%。

教育事业稳步前进。教育事业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职业技术教育取得新的成绩;组建了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全年高等学校招生2532人,比上年增长4.2%,在校生5150人,增长4.0%;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595人,在校生1.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1.02万人,增长4.0%;职业中学在校生1.87万人;小学在校生61.2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3.1%;年末,全市在园儿童11.4万人。继续加强成人教育工作,年末中等、初等成人学校在校生1.97万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29.4万人。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先后三次对文化市场进行清理整顿,两次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活动,净化了社会环境,保证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家,全年演出950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文化站177个;公共图书馆9处,藏书62.9万卷(册);博物馆1个。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全市广播电台对国内广播节目套数10套,平均每日播出时间79小时50分;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3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43小时25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62%。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0个县市区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128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改貌。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25处,卫生防疫站12处,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1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万人,增长5%,医疗床位8963张,增长5%。

竞技体育水平有很大提高。1998年,全市运动员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21枚。其中金牌45.5枚,银牌31枚,铜牌44.5枚。年内,我市成功地承办了省第十九届运动会4个比赛项目。在省十九届运动会上我市总分居全省第11位,金牌居第12位,并有36人次运动员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新阶段,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及第八套广播体操普及推广活动在全市普遍开展。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1998年,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配套等设施明显改善,城市中心广场建设、湖滨路综合整治、德州汽车总站改造等相继竣工,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4860万立方米,增长2.6%,天然气供气总量8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200吨,年末已有22.4万城市人口用上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市区集中供热能力增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89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6.5公顷,比上年增长15.9%;城市道路长度207公里,面积221.9万平方米;市区公交营运车辆57辆,增长16.3%,年客运量678万人次,增长11.1%;出租汽车1680辆,增长1.13倍。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1998年,我市重点加强了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年末全市专职环境保护人员521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5个,增长13.6%;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6885.7万元。本年竣工项目17个,新增设计处理能力∶治理废水6.61万吨/日,治理废气7.95万标立米/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873万吨,比上年减少10.5%,排放废水处理率达87.11%,废水排放达标率20.76%;工业废气排放量684.5亿标立方米,消烟除尘率81.85%,烟尘去除率97.31%,粉烟回收率32.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0万吨,减少17.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5.2万吨,减少1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5.71%。

十一、市场物价

1998年,全市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指数为97%;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年内食品类价格偏低,多数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居住、服务项目价格仍呈升势。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527.45万人,比上年增加4.3万人,增长0.81%;非农业人口98.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39万人,出生率10.27‰;死亡人口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5‰。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2.40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企业),其中: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30.81万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10.6万人,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0.99万人。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坚持企业安置、行业调剂、建立再就业市场和职工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全市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31处,其中乡镇、街道办108处。城镇安置就业5700人。全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安置下岗职工3.15万人,累计再就业率65.4%,其中安置当年下岗职工1.4万人,占当年下岗职工总数的70.3%。全年向市外输出劳务2.28万人,其中下岗职工194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1万人,当年新增630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1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职工工资稳定增长。全市职工工资总额19.84亿元,比上年增长9.7%。职工平均工资4802元,比上年增加356元,增长8.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98年,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52元,比上年增加195元,增长9.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1.74元,比上年增长3.6%;人均消费支出3520.34元,增长1.1%。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增加。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7平方米。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定增长。

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床位163张。共有社会福利企业68家,安置1422名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安置138人,分散安置149人,个体安置1135人。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城乡居民保障对象达2.7万人,保障支出金额528万元,粮食490万斤。为1.5万名特困职工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全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收缴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支付离退休金1.8亿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发放28059人,社会发放率72%。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系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本公报所列数字均为快报数字或初步统计数。

3、人口数由市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