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1日
2008年,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初步核算并经省局联审反馈,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58.2亿元,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7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720.6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12:51.2:3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林业、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6%、2.4%和4.8%,渔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增产。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063.2万亩。粮食总产432.4万吨,增加19.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91.8万吨,秋粮产量240.6万吨。粮食亩产406.7公斤,增加15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增长。花生总产79.4万吨,增长6.9%;水果总产178.8万吨,增长3.1%;蔬菜总产592.9万吨,增长0.1%;烤烟产量4.6万吨,增长39.4%。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造林29万亩,其中,用材林12.4万亩,经济林3.7万亩,防护林12.9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2.7万亩,荒山造林14.6万亩。
牧渔业取得新发展。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565.4万头、27.6万头、282.3万只、1.3亿只。肉类总产量64.8万吨,增长23.7%;禽蛋产量28.1万吨,增长19.6%;奶类产量10.9万吨,增长16.9%。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8.5万头、牛34.4万头、羊215.7万只、家禽5272万只。生猪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场发展到629家,存栏生猪38.5万头,出栏 48.8万头。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418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70个。全年水产品产量11.6万吨,与去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产业化水平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771.9万千瓦,增长3.43%。农用汽车10274辆,拖拉机35.4万台。新增稻麦联合收获机105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63台,分别达到4693台和354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4万亩。全市新认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13家,市级以上认证累计达到336家。新认证绿色食品87个、有机食品29个和无公害农产品67个,累计达到304个。全年农用薄膜使用量4.6万吨,农药使用量1.7万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42.1万吨,农村用电量26.6亿千瓦时。自来水受益村数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84.2亿元,增长16.5%。制造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04.7亿元,增长16.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8.3%;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八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668.5亿元,增长15.6%。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455家,同比增加141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4家,增加5家。
工业效益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7.9亿元、利税260.6亿元、利润168.6亿元,分别增长31.5%、22%和22.4%。444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其中过亿元企业31家,分别增加157家和4家。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88.1亿元,增长24.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9.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15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7.5亿元,增长26.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7.4亿元,增长177.6%;第二产业投资510.9亿元,增长14.4%,其中工业项目投资429.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投资349.2亿元,增长47.4%。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538个,完成投资499.7亿元;过亿元项目248个,完成投资362.7亿元。服务业投资、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服务业投资增幅高出规模以上投资增幅21.3个百分点,占比提高4.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完成238.4亿元,增长6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69.4亿元,增长92.9%。房地产投资完成119亿元,增长77.4%。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13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1.8万平方米。
四、国内市场、物价和外经外贸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9亿元,增长23.6%,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市三区和县城零售额608.8亿元,增长23.9%;县城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208.1亿元,增长22.7%。以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为消费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全年消费型汽车零售额86.6亿元,增长28.9%。市场改造提升成效显著,临沂批发城被授予“中国十强文明市场”和“中国专业批发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临沂市入选2008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被授予“中国市场名城”称号。
物价总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9.3%,非食品价格水平上升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8.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5.1%;商品房价格上升5.8%。
全年进出口总额39.9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26.3亿美元,增长17.1%;进口13.6亿美元,增长51.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50506万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94万美元,分别增长35.5%和78.8%,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9.2个和2.8个百分点。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740.9亿元,增长16.6%;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7亿元,增长24.3%;民间投资675.7亿元,增长31%;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2.29万家,个体工商户18.6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515.6亿元,增长25.6%。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5.1%,提高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1.2%,提高0.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共引进市外招商项目583个,到位资金175.5亿元,增长9.5%。在建5000万元(境外600万美元)以上招商项目245个,实际到位资金129.9亿元,占引资到位资金的73.9%。2008年亿利达、新光和先锋科技3家企业分别在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上市,募集资金8.6亿元。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1家,其中境外上市17家。全年实际利用国外资金3.03亿美元。
六、交通、电信、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151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4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716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1.1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49亿吨,货物周转量152.2亿吨公里。全年航空货邮量729.9吨,客运量23.1万人次,分别增长43%和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1.7万户,增加121.6万户。
年末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39家,其中4A级旅游区8家,3A级旅游区11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示范点9家;旅行社9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星级酒店60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24家;星级餐馆2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编制完成了山东省第一部市级《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032.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4.5亿元,分别增长26%和34.9%;接待海外游客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和旅游商品创汇1.07亿美元,分别增长25.5%和41.8%。旅游总收入154.7亿元,其中旅游商品收入42亿元。全力打造“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商旅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之城、水上运动之城“五城”建设稳步推进。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 80.2亿元,增长16.7%,其中税收收入58.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3.3%。财政支出152.4亿元,增长19.9%。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16.3亿元,增长29.8%;教育支出38亿元,增长15.8%;医疗卫生支出11.8亿元,增长49.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3亿元,增长2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亿元,增长20%;交通运输支出2.61亿元,增长68.7%。
国、地税收入合计135.4亿元,增长13.7%,其中国税收入84.7亿元,增长12.8%;地税收入50.7亿元,增长15.1%。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7.8亿元,比年初增加251.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997.2亿元,比年初增加21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41.5亿元,比年初增加140.5亿元。全年银行业实现结益16.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同比降低5.04个百分点。全市开展业务的22家担保公司全年担保贷款24.1亿元。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4.6亿元,增长3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2亿元,增长16.9%;人身险保费收入32.4亿元,增长43.5%。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4.1亿元,下降0.1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6.66亿元,增长31.6%;人身险业务赔付7.46亿元,下降17.9%。
八、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各类科研机构达到328家,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36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12项。全年申请专利2577件、授权专利1371件。争取并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7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全市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27家,国家级高创服务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
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繁荣文艺演出。加工提升柳琴戏,全年柳琴剧团演出123场,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选调晋京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大型乐舞诗《蒙山沂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并与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一并获得2008年首届“泰山文艺奖”。成功举办了2008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庆“五一”大型文艺晚会、“奥运火炬”临沂站传递的演出、走进革命老区——山东省暨临沂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大型文艺演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郯马五大调、柳琴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兰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和98.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1.9万人,初中生12.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均为100%,小学和初中在校巩固率为99.8%和98.9%。招收高一新生5.4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7万人,70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0.4万人,77所高中段在校生28.7万人,306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3.9万人,1739所小学在校生73.2万人。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5万人,医院床位2.96万张。孕产妇死亡率13.13/10万,婴儿死亡率9.43‰,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3.6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09%,筹集资金6.94亿元,2699万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助,全年医疗费支出5.74亿元。全市1.8万多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资格。4899个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占全市村卫生室的95.2%。规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7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5%。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市运动员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牌30余枚。成功组织了奥运火炬临沂境内传递工作,被奥组委评为圣火传递“五星级”城市。组织实施十一届全运会临沂赛区场馆改造工作。完成了滨河百里健身长廊一期工程,被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列为十一届全运会全民健身重点工程,成为十一届全运会主要观摩工程。成功举办了临沂市第四届运动会。连续两年成为WCBA联赛山东女篮主场,2008-2009年CBA联赛山东男篮主场也落户临沂。体育彩票完成销量1.56亿元。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顺利通过《2003-2007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考核,被省政府授予“生态省建设先进市”称号。全市共设立13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森林公园。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已完成84.1%。沂河、沭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提高,邳苍分洪道水质稳步改善。全市1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运行负荷率达到80%。关闭水泥立窑生产线33条,清除小淀粉、小废塑、石灰窑、石子厂等各类污染项目200余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技术机构共检查各类特种设备1.9万台,检修计量器具14.7万台件,完成产品检验1.8万批次。组织3家企业4个产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共有40个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其中复评20个。3家企业获得山东服务名牌称号。食品生产严格准入制度,全年共审查食品企业449家,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409个,累计有818家食品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930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155起、死亡382人、受伤615人、经济损失1240.8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9.4%、27.8%、37.8%和49.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83起、死亡374人、受伤614人、经济损失265.1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9.6%、27%、37.5%和37.3%。
十、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8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87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增长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312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30.1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4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7万人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9.3万人、22.4万人、64.2万人、70万人、44万人、45.1万人和33.7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0.4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5.12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4.1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3330起。
注:发布稿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