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临沂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28:54 来源:临沂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30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历届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推进“大临沂、新临沂”建设为目标,以“一创六建”活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04.86亿元,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6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730.83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38亿元,增长18.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7:52:35.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5%,同比提高0.7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8%,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生产、投资、出口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41.8亿元,增长32.6%;民营经济完成投资388.6亿元,增长21.3%;民营企业实现出口额8.5亿美元,增长56.7%。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2万家,个体工商户16.5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352.5亿元,增长32.9%。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23.3亿元,增长3.2%。粮食和其他主要作物产量增加。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065.6万亩,增加10.2万亩。粮食总产412.3万吨,增加24.3万吨;亩产387公斤,增加19公斤。花生产量71万吨,增长5.3%;蔬菜产量600.5万吨,增长3.7%;水果产量162万吨,增长7.6%;烤烟产量3.6万吨,增长16.3%;棉花产量1.5万吨,增长23%。

全年新造林19万亩,其中,用材林8.4万亩,经济林7.3万亩,防护林3.3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55.6万亩。年末林木蓄积量1053.3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28.7%。全年板栗产量10.1万吨,与上年持平;核桃产量3275吨、银杏产量2726吨,花椒产量8784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07%、2.6%和0.6%。

全年出栏猪547万头、牛24万头、羊288万只、家禽1.23亿只。肉类、禽蛋、牛奶产量为62.7万吨、23.5万吨和6.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84万头、牛存栏35万头、羊存栏207万只。畜牧业生产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全市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发展到4个,5000头以上养殖场发展到8个。全年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11.7%。

农机装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734万千瓦,增长1.7%。农用汽车9827辆,增加181辆;拖拉机34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2.06万台,分别增加0.7万台和0.1万台。新增小麦联合收获机50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8台,年末达到2139台和87台。全年完成机耕面积765万亩,机播面积458万亩,机收面积464万亩,分别增长4.5%、4.8%和6.9%。新认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累计达到236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6个、绿色食品8个。

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部取消农业税,2006年减轻农民负担1.4亿元,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累计减少11.78亿元,人均减负144元。发放小麦种植补贴资金1.56亿元,玉米、小麦作物良种推广补贴2650万元。全市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42.9亿元,增长35.1%。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环境整治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5万个,年末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累计达到22.2万户。新增通自来水村庄1436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55.3万人。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703.2公里。扩大灌溉面积18.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7.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2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26.5亿千瓦时,增长6.6%;化肥使用量(折纯)43.7万吨,增长3.4%。

二、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879.3亿元、增加值509.4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5.8%。轻工业完成产值834.1亿元、重工业1045.2亿元,分别增长22.8%和35.5%。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八大支柱行业完成总产值1473.9亿元,增长29.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4%。制造业强市战略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产值1710.3亿元,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215.5亿元,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5%。企业规模继续膨胀。有246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26家,比上年分别增加56家和2家。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前500强中,我市的鲁洲食品、鲁南制药、金沂蒙、沂州水泥、常林机械5家企业上榜。

产销水平和运行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5%,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06.4亿元,利税156.4亿元,利润100.7亿元,分别增长29.8%、33.8%和35.1%。194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其中过亿元企业22家,比上年分别增加52家和6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1.4%,提高7.1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6.6%,提高1.4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5.58%,提高0.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98%,提高0.2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3.7%,提高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36次,加快0.26次。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0.2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7.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50.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66.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72.7亿元。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460个,完成投资288.8亿元;过亿元项目210个,完成投资202.5亿元。房地产投资完成50亿元,增长37.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34.5亿元,增长69.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17.1万平方米,增长58.2%;竣工面积178.7万平方米,增长44.5%;销售面积186.7万平方米,增长69.9%;商品房销售额31.6亿元,增长62.6%。

四、国内市场和外经外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7亿元,增长16.4%。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城乡市场销售快速发展。市三区和县城零售额411亿元,增长16.8%;县城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15.1%。积极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或改造村级、乡级农家店3011个,扩大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稳步推进,胶合板、化工、装饰材料、厨具、汽配、摩配、家电和站前五金市场实现整体搬迁。澳龙国际物流城、香江物流园、鲁信钢材物流城、立晨国际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前期项目均已投入运营。立晨物流信息中心、交运信息中心、铁通澳龙物流信息中心等与全国近千家批发市场及国内外服务商建立了物流信息即时交流联系。全年商品市场交易额725.4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交易额450亿元,分别增长4.98%和5.9%。召开了“华东地区人造板发展论坛”会议,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沂)人造板国际贸易洽谈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物价总水平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6%,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1.3%,居住上升4.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3.1%,烟酒及用品持平,交通和通讯下降0.2%,衣着下降4.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2.81%。商品房价格上升4%。

外经外贸保持良好增势。全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215家,比上年增加398家。全年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增长26.8%,其中出口总额16.8亿美元,增长31.4%。出口结构得到积极调整。初级产品出口3.3亿美元,增长11.3%;工业制品出口13.5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34亿美元,分别增长37.5%和71.4%,占出口额的比重分别提高3.6和4.1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35亿美元,增长25.4%。一二三产业实际到位外资496万美元、29208万美元和3789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新签外经合作合同25份,营业额7255万美元,增长25.1%;外派劳务1038人,增长44.2%;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对外投资9780万美元。

五、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022.4公里(包括村级道路120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2公里,一、二、三级公路分别为357.6公里、2534.7公里和2715.5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量9510.4万人,旅客周转量57.6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0904万吨,货物周转量89.2亿吨公里。全年航空货邮量488.6吨,客运量15.9万人次,分别增长51.1%和35.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7.9万辆,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私人小汽车10.6万辆,增长51.1%。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收入32.7亿元,增长13.1%。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47.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2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89.5万门,移动电话用户282.4万户,分别增加148万门和78.1万户。中国网通宽带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成为全省第一个宽带网络村村通的市。

旅游业快速发展。红色风情、绿色沂蒙、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旅游主体日益突出。新评定4A级旅游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2A级旅游区5家。新批旅行社21家,新增星级饭店7家,分别达到90家和45家。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大幅增加。成功入围由中国旅游电视协会、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2006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50强。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验收。

六、财税、金融、保险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增长23.5%,其中税收收入40.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99亿元,增长20.4%。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教育、卫生、文体广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国、地税收入合计90.6亿元,增长31.1%,其中国税收入55.8亿元,增长37.3%;地税收入34.8亿元,增长22.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4.6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71.1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38.2亿元。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长期贷款余额新增48.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重点,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农业贷款余额53.2亿元,年末农业贷款余额231.3亿元。金融机构实现当年结益13.9亿元,同比增盈0.84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比年初降低2.87个百分点。全市25家担保公司全年担保贷款16.4亿元,10家典当行发放典当金14.4亿元。鲁洲食品、银光化工、中国轴承、久泰化工4家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募集资金14.8亿元。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5家,其中境外上市11家。

全市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27.8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86亿元,增长20.6%;人身险保费收入19.97亿元,增长10.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8.38亿元,增长63.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4.55亿元,增长24.7%;人身险业务赔付3.83亿元,增长159.7%。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1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08项。1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95项获市科学技术奖。共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3项。临沭县申报了“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县复合肥产业基地”,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新增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达到18家。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市人民医院和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准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4家。年末,全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达到17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产值404.6亿元,增长44.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1.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授权专利840件,增长67.7%。

文化事业有了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组织参加首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并取得优异成绩,我市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城市形象片最佳创意奖两项桂冠。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书圣文化节、第四届蒙山长寿旅游节、第六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和一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开辟了举办节庆活动的新路子。书圣节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和“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全年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39个。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全国民族交响乐大赛上,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以第四名的成绩夺得铜奖(金奖空缺),实现了山东省30年来交响乐作品在全国获奖零的突破。全市各类表演团体组织演出459场次,观众95万人次。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处。全市91%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全年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94万户,累计分别达到110万户和5.4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8.9%和94.3%。全年广播节目无线播出10.3万小时,电视节目无线播出7.78万小时,电视节目有线播出270万小时。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1.95万人,初中生10.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均为100%,小学和初中在校巩固率分别达98.99%和97.98%。招收高一新生6.88万人。在全省从严控制本科进线人数的情况下,普通高考本科一、二批进线2.14万人,进线人数列全省第二位。学年末,全市各类学校3648所,在校学生161.9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54万人,比上学年增加0.1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4万人,减少6.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3.4万人,增加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322人,增加912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有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学校进入全省100所骨干示范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6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了除四害达标验收和省级考核验收,并向全国爱卫会进行了申报。疾病预防控制成绩明显。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同比下降2.66%,婴儿死亡率降至9.37‰,新生婴儿缺陷发生率降至5.82‰。农村卫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个省级试点县和16个市级试点乡镇参合农民513万人,参合率84.6%;全市有42处乡镇卫生院列入了省“360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改扩建业务用房4.85万平方米;有11个县的185处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年末医院、卫生院262处,专科防治所(站)16处。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1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医生0.99万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共完成诊疗人数1361万人次。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金牌50枚,银牌21枚,铜牌18枚。在山东省第21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青少年运动员、优秀运动员金牌榜”和“青少年运动员组金牌榜”双十名好成绩。成功举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通过市场运作,先后举办和承办了2006中国汽车摩托车场地越野公开赛、全国乒乓球乙A比赛、中英篮球对抗赛、全国散打拳击精英对抗赛、“开元?上城杯”临沂市龙舟对抗赛、“滨河国际杯”万人滨河长跑比赛等。李岩岩在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上夺取古典式男子66公斤级冠军,获得中国男子摔跤第一个冠军,实现我市运动员世锦赛金牌零的突破。

八、环境保护、资源土地管理、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保工作取得突破。创模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我市成为革命老区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认真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生态、废物处置、数字环保等六大工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分别削减5.5%、5.8%、4%和1%;临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加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对335家水污染企业完善了治理设施,取缔了小炼油、小造纸、小化工、小制胶等土小项目496家。新建、扩建和改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2个。

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关闭及整改一批不合格矿山,矿产资源整治活动第一阶段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土地管理继续得到加强,经营性土地全部实行了招拍挂,开展了以租代征违法用地、闲置土地和别墅用地的全面清查。土地开发整理取得突破。全市报批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11.68万亩。验收进入省级耕地储备库的市、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41个、14.8万亩,净增耕地6.52万亩。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500余家企业通过各类认证;全市备案、登记企业产品标准2600余项。全年新增1个中国名牌产品,14个国家免检产品,20个山东名牌,6个山东服务名牌,累计中国名牌产品6个,国家免检产品28个,山东名牌产品68个,山东服务名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加强质量监督,全市共完成产品检验1.8万批次,其中定期监督检查8900批次。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716起,死亡558人,伤1548人,经济损失811.3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1.7%、3%、23%和35.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503起,伤1545人,经济损失593万元,分别下降30.7%、22.2%和31.3%,死亡546人,上升2.8%。

九、城乡规划和建设

规划编制水平提高。《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上报国务院审批,9个县城市总体规划全部获得市政府批准实施。开展了临沂古城地区综合整治规划、涑河综合开发治理规划、南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南坊片区重点项目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在全市确定了21个乡镇、46个村庄进行了村镇规划试点,全年共编制完成乡镇规划33个,村庄建设规划349个。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临沂新汽车客运总站、7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日。供水、供热、供气和垃圾处理的能力增强。涑河整治开发有序推进,青龙河、陷泥河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全年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4.9亿元,施工面积54.6万平方米,竣工32.6万平方米。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2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877元,增长19.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5元,增长14.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95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4083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56元,增长12.6%。年末城乡居民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3.8和28.4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18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47万人。新增城镇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员4.5万人、1.1万人和3.4万人,分别达到62.2万人、40.2万人和33.6万人。全市享受城镇低保人员6.9万人,农村低保人员5.6万人,共支付保障资金5780万元。新建敬老院47处、改建74处,增加床位1.55万张。年底全市五保对象3.41万人,其中集中供养2.13万人。

注: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