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08:36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95次

莱芜市统计局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沉着和坚定、团结和拼搏,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5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9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66.0∶27.8发展为6.1∶67.8∶26.1。人均GDP达到35845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48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1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主线,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和总体规划,“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与19个省直部门建立试点合作关系。

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飞地经济”,镇域经济实力得以大幅提升,全年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32.51%,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2个超过1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7.08亿元,同比增长17.1%,占GDP的比重达到4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9094户、私营企业1486家,新增从业人员3.85万人、注册资金28.88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2.75亿元,同比增长43.62%,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5.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扎实有效。全年共引进项目377个,完成招商引资109.5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8%。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6月份开始逐月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6.5%。在八大类消费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6%和11.3%,仍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生产价格涨幅较大,但从9月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势头,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8.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税和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农业增加值19.77亿元,林业增加值1.37亿元,牧业增加值6.13亿元,渔业增加值0.4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5亿元。

种植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26公顷;总产27.38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万公顷,下降10公顷,总产8.26万吨,增加0.9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4万公顷,下降416公顷,总产19.12万吨,下降0.3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2万公顷,增加2000公顷。其中,生姜种植面积7937公顷,增加12公顷;大蒜种植面积1.1万公顷,下降252公顷。

 

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肉类总产量5.6万吨,比上年增长10%;禽蛋产量2.68万吨,比上年增长15.8%;奶类产量2989吨,比上年增长0.7%。

林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559公顷。果品总产11.7万吨,其中,水果产量9.9万吨,干果产量1.8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353吨。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4.4万千瓦,增长7.4%;全年化肥施用量11.9万吨,下降14.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66吨,下降3.5%;农村用电量6.9亿千瓦时,增长3.4%;有效灌溉面积3.7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2家,比上年增加4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2家,增加8家,其中过10亿元的达到9家,增加2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4.19亿元,增长11.95%。

 

产销衔接较好。多数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突破200万吨。工业品销售情况较好,产品销售率97.73%。

 

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1%;实现利税89.88亿元,下降9.34%;实现利润38.34亿元,下降2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3.76%,比上年扩大9.6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2.76倍。

建筑业生产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8.0%。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39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全年实现利润1.92亿元,增长2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3.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4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4.8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46亿元,增长25.4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91.68亿元,增长19.42%。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完成投资182.01亿元,增长22.09%,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5.45亿元,增长56.7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39.8亿元,增长21.8%;集体投资完成29.32亿元,增长154.8%;股份制投资完成72.81亿元,增长16.9%;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0.84亿元,增长12.4%。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6.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71亿元,增长4.2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0.89亿元,增长23.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86亿元,增长25.26%。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3:67.9:30.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全年完成投资20.72亿元,增长85.7%,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10%,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84亿元,比上年下降5.2%。商品房销售面积50.09万平方米,销售额9.2亿元,分别下降33.3%和40.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亿元,增长21.24%,增速比上年加快2.89个百分点,创12年来新高。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6.51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83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5.2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93%、18.29%和14.33%。

 

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动了相关商品的热销。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1.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43.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39.4%,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19.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7.63亿美元,同比增长67.6%。其中,出口完成13.66亿美元,增长12.4%;进口完成13.97亿美元,增长222.3%。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钢铁、纺织服装和农产品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出口12.87亿美元,增长12.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4.2%。出口企业队伍继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2家,新增48家。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出口12.85亿美元,增长18.5%;加工贸易出口0.81亿美元,下降35.1%。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达到126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个,增资项目2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202人,新增境外办企业6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74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148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10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1%和6.1%;公路货运量4645万吨,货运周转量23.7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3.1%和43.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457.75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39.91公里,一级公路151.83公里,二级公路292.7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3.95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8.44万辆,比上年增加0.79万辆。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19万辆,其中轿车3.5万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60亿元,增长13.74%;邮政业务收入0.73亿元,增长6.7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4.28万户,比上年下降2.2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2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8.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5.3万户,比上年增长30.41%。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8.37万户,比上年增加2.18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6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9%,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8%。其中,国税收入58.24亿元,增长18.57%;地税收入21.88亿元,增长15.0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25亿元,增长16.03%。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比重达到90.96%。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9.38亿元,增长14.0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农林水事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教育事业支出分别增长了34.7%、21.94%和15.83%。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44.81亿元,比年初增加79.6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25.14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储蓄存款216.41亿元,比年初增加44.22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0.14亿元,比年初增加40.9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84.58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中长期贷款124.16亿元,比年初增加28.3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利润10.66亿元,同比增长15.62%。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市保险公司增至1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71亿元,增长16.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6亿元,增长4.63%;人身险保费收入7.25亿元,增长24.3%。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10亿元,下降29.42%。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28亿元,增长24.53%;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0.82亿元,下降58.02%。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6项,争取无偿资金1400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总数达到8家。全年专利申请量900件,其中发明专利140件;专利授权量 693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5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3.03亿元,增长56.3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06%,比年初提高1.93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0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60所,小学19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72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69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8%,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9229人,占考生的80.15%,其中本科录取3479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46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9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3%,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018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拥有病床床位4468张;卫生技术人员785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5张、卫生技术人员6.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18枚、银牌13枚、铜牌26枚,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2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58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1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4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1609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2%。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青草河拆迁、城北植物园、综合体育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鲁中大街西延、龙潭东大街公铁立交等6条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新增道路25公里,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六小工程”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治理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6%;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14平方米。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2400万立方米。新增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47辆,公交客运量突破2800万人次。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9.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亿元。村镇的电力、通信、道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油路、通客车,村村通自水来工程进展顺利,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2079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市新开发土地29674亩,增加耕地6315亩,新增耕地储备6315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联合批复我市方下、杨庄2万亩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获批资金3805万元。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到86%,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11起、死亡94人,分别下降2.07%和3.0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646起、死亡82人,分别下降5.42%和2.38%;火灾事故发生56起,同比上升75%,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5.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229人,出生率为8.14‰;死亡人口8770人,死亡率为6.98‰;全年自然增加人口1459人,自然增长率为1.16‰,比去年下降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4元,增长15.54%;人均消费性支出10789元,增长17.28%。农民人均纯收入6646元,增长12.41%;人均消费性支出3773元,增长9.9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5.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1%。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2.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8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7181元,比上年增加3443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553元,增长10.12%。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6万人,增加0.9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万人,增加0.2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03万人,增加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万人,增加3.5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增加1.59万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50岁以上参保农民达到24.66万人,参保率达到86.2%,提高3.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6万人,参保率达到92%,提高7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发展,参合率达到92.44%,提高4.64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4个,床位3222张,收养2808人;福利企业42家,安置残疾职工1424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3836户、8473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45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18182户、24262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460.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进一步完善,享受五保供养的农村居民达3290户、3290人,全年领取五保供养金644.4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2%。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

3、公报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