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07:51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65次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6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2.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65.9∶27.4发展为6.2∶66.0∶27.8。人均GDP达到2901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3.18亿元,同比增长20.1%,占GDP的比重达到3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921户、私营企业1752家,新增从业人员4.31万人、注册资金31.71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88亿元,同比增长54.6%,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3.04%,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16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9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共引进项目436个,完成招商引资102.1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发挥区位优势,以融入全省“一体两翼”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大格局为契机,加快优化经济布局。“四个功能区”和“三个特色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四个功能区全年完成投资45亿元。镇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52.82%,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6%提高到23.2%。全市20个乡镇中有15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10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三千万元。

物价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跌0.2%,消费品价格上涨6.1%。在八大类消费中,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15.9%和9.8%,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0.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减排的形势仍比较严峻;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其中,农业增加值16.5亿元,林业增加值1.63亿元,牧业增加值3.84亿元,渔业增加值0.3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3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86公顷;总产26.6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3万公顷,减少567公顷,总产7.27万吨,减少0.75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43万公顷,增加1853公顷,总产19.41万吨,增加0.74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生姜种植面积7925公顷,减少1349公顷;大蒜种植面积1.14万公顷,增加933公顷。

表1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标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6.67   -

其中:夏粮  7.27     -9.4

秋粮  19.41   4.0

棉花   0.1     3.0

花生   1.61     -0.4

水果   10.2     1.1

蔬菜   118.4   -13.2

其中:生姜  27.85   -10.2

大蒜  23.29   10.3

畜牧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5.97万吨,比上年增长2%;禽蛋产量2.67万吨,比上年下降17.4%;奶类产量3504吨,比上年增长13.7%。

林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265公顷。果品总产11.78万吨,其中,水果产量10.2万吨,干果产量1.58万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026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7.91万千瓦,增长6.6%;全年化肥施用量13.85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554吨,增长15.7%;农村用电量6.64亿千瓦时,增长16.3%;有效灌溉面积4.06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4家,比上年增加6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4家,其中过10亿元的达到7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01亿元,增长21.63%。

表2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224.01    21.63

其中:轻工业   21.11  21.22

重工业   202.90  21.71

其中:国有企业   8.62  10.36

集体企业   0.94  4.65

股份合作企业  1.67  7.34

股份制企业   199.20  21.9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8.85    16.65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4.72  56.96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56.93  16.40

其中:省以上工业   120.57  12.73

地方工业   103.44  34.35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176.11 16.24  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突破100万吨,钢材产量突破1400万吨。工业品销售情况良好,产品销售率99.01%,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表3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106.48  45.3

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420.94  3.4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97.15  -3.6

果汁及果汁饮料 万吨 13.84  20.2

纱   万吨 9.75   26.1

布   亿米 0.64   3.2

服装   万件 1792.15  -15.5

皮鞋   万双 37.4  29.0

机制纸  万吨 15.77  1.9

焦炭   万吨 504.07  21.6

电力电缆 万千米 3.55   557.4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75.95  -8.4

水泥   万吨 283.79  6.7

生铁   万吨 1380.85  7.8

粗钢   万吨 1396.09  9.1

钢材   万吨 1427.64  14.6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96%;实现利税131.5亿元,增长83.68%;实现利润80.43亿元,增长120.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3.85%,比上年提高49.21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增长11.3%。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11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利润1.9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4.5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3.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4.6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32亿元,增长25.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60.51亿元,增长22.04%。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完成投资149.08亿元,增长26.06%,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16.24亿元,增长18.7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52亿元,下降66.4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3.82亿元,增长26.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98亿元,增长26.9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0.3:68.9:30.8,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9.8亿元,集体单位完成投资11.21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53.11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2.04亿元,私营企业完成投资54.11亿元。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73.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11.85亿元,同比增长18.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5.56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4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79%、20.7%和5.3%。

热点消费继续升温。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重心开始由吃、穿、用转向住、行、娱,带动了相关商品的热销。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150.71%,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1.91%,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44.24%,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48.17%。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出口完成12.15亿美元,增长24.8%;进口完成4.33亿美元,增长73.7%。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冶金铸造、农产品和纺织服装三大产业完成出口11.5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5.3%。出口企业队伍继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78家,新增58家。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出口10.84亿美元,增长30.1%;加工贸易出口1.24亿美元,下降11.4%。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达到132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16个。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个,增资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302人,比上年增加52人;年末累计在外人数达到2450人,比上年增加450人。全年新增境外办企业5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288.4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334.46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40.57公里,一级公路123.4公里,二级公路289.6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8.46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14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691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5%和1.7%;公路货运量3772万吨,货运周转量16488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78.2%和47.1%。

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7.66万辆,比上年增加0.89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26万辆,比上年增加0.84万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61亿元,比上年增长9.7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92亿元,增长9%;邮政业务收入0.69亿元,增长11.4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07万户,比上年减少4.3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5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9.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74万户,比上年增加9.96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6.19万户,比上年增加2.2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8.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39.8%,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我市成功迈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6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8%。其中,国税收入49.12亿元,增长38.56%;地税收入19.0亿元,增长37.5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07亿元,增长35.37%。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0.54%。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完成34.53亿元,增长22.27%。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重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事业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增长了34.6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30.54%和26.49%。

金融业运行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5.12亿元,比年初增加46.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08.94亿元,比年初增加33.06亿元;储蓄存款172.19亿元,比年初增加15.1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3.4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5.44亿元,比年初增加25.36亿元;中长期贷款96.37亿元,比年初增加2.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5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7%;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为992.14亿元,比上

年增长12.85%。净投放现金37.0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利润9.22亿元,同比增长44.72%。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市保险公司增至1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3亿元,增长38.0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5亿元,增长31.85%;人身险保费收入5.97亿元,增长40.6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3.49亿元,增长248.65%。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03亿元,增长25.12%;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46亿元,增长12.2倍。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2项,争取无偿资金886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全年专利申请量735件,其中发明专利116件;专利授权量447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到52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3.47亿元,增长37.5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3.13%,比年初提高3.11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9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61所,小学20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78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62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7281人,占考生的73.19%,其中本科录取3300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6.1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26%。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814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4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2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拥有病床床位4147张;卫生技术人员7309人,其中医生2808人,注册护士178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5.8人,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72台。

体育事业成果丰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2枚、银牌11枚、铜牌17枚,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4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22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3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3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1164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45%左右。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围绕打造精品城市的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5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增道路25公里,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6%;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14平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5.48万户,全年供应天然气总量2488万立方米。供热面积达到978万平方米。新增公交线路2条,总数达到12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达到718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

9.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6.8亿元。村镇的电力、通信、道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油路、通客车,村村通自水来工程进展顺利,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1263亩。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全市新开发土地3.2万亩,增加耕地6000亩,新增耕地储备7632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2万亩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复。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6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2.6%;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06起,下降7.9%;死亡97人,下降4%;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3起,下降8.4%;死亡84人,下降1.2%。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5.3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出生率为8.65‰;死亡人口8899人,死亡率为7.11‰;全年自然增加人口1921人,自然增长率为1.54‰,比去年下降0.55个千分点。

表4 2007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年末总人口   1253491  100

其中:非农业人口 485315   38.72

农业人口 768176    61.28

其中:男性  637140   50.83

女性  616351   49.17

其中:18岁以下 235475  18.79

18-35岁 279015  22.26

35-60岁 559345   44.6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60岁以上 179656   14.33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6.38元,增长28.6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199.92均纯收入5912.5元,增长13.69%;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430.8元,增长9.26%。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5.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34%。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2.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71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3738元,比上年增加1160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929元,增长23.48%。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07万人,增加0.9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88万人,增加0.3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03万人,增加2.2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29万人,增加1.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1万人,增加0.2万人。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农民21万人,参保率达到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发展,参合率达到87.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7个,床位3288张;福利企业42家,安置残疾职工1424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3386户、7900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018.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17775户、23622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355.3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进一步完善,享受五保供养的农村居民达3290户、3290人,全年领取五保供养金602.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

3、公报中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