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07:19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96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92.40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75.34亿元,增长13.7%(见表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67.3:25.6调整变化为6.8:67.0:26.2。人均GDP达到23053元(折合2952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我市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形势,创新办法,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共引进项目563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引进无偿资金等22.2亿元,合计完成招商引资93.2亿元,增长39.9%。

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投资环境显著改善,我市入围了国家统计局评选的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我市的四个出入口规划建设的雪野旅游度假区、莱城工业园、高新区和钢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引进项目12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1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新增个体工商户4010户、私营企业1620家,新增从业人员2.89万人、注册资金29.64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9.28亿元,增长20.6%,占GDP的比重达到38%,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年共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9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21人。组织市外农村劳动力输出95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其中,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下跌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5.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跌0.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4%,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23%。其中,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34%;林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10.34%;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0.25%;渔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2.2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8亿元,增长9.5%。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39万亩,比上年增加4.79万亩;总产26.69万吨(见表2),比上年增加1.52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79万亩,增加4.6万亩,总产8.02万吨,增加1.16万吨;秋粮播种面积48.6万亩,增加0.2万亩,总产18.67万吨,增加0.36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9.99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生姜种植面积13.91万亩,减少0.67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5.66万亩,增加0.47万亩。

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年末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2个,年加工能力52.13万吨;恒温库达到231座,贮存能力40.26万吨。

林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450.63公顷。果品总产12.08万吨,其中,水果产量10.09万吨,干果产量1.99万吨。花椒总产量4602吨,比上年增加2023吨。

畜牧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年肉类总产达到5.86万吨,比上年减少0.7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3.98万吨,比上年减少0.34万吨;禽肉产量1.4万吨,比上年减少0.39万吨。牛奶产量达到3082吨,增长81.5%。禽蛋产量3.23万吨,减少0.45万吨。

渔业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036吨,同比增加34吨,增长0.41%。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2.47万千瓦,增长3.5%;全年化肥施用量13.7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07吨;农村用电量5.71亿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4.1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9.28%。全市农村在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6家,比上年增加59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20.07%(见表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6%。

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钢、铁、材产量均突破1200万吨(见表4);产品销售率97.82%,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3.20%,同比提高11.6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利税65.51亿元,增长32.95%;利润34.81亿元,增长31.67%。

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04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09亿元,增长69.8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6.47万平方米,增长48.74%;房屋竣工面积13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1.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42亿元,增长20.0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39.9亿元,增长20.09%。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7.94亿元,增长37.05%。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2亿元,增长16.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6.64亿元,增长15.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86亿元,增长32.8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4:68.8:29.8,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国有投资减少,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下降2.5%;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22亿元,增长62.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投资8.34亿元,增长85.3%;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51.69亿元,增长86.5%;港澳台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6.7倍。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16.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0.3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5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57%、16.28%和8.3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鞋帽类、化妆品类、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幅较大。粮油类零售额增长26.7%,鞋帽零售额增长24.5%,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31.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36.4%。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使我市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大幅增加,其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4.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零售额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8.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达到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出口完成9.74亿美元,增长47.5%;进口完成2.49亿美元,下降36.4%。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居全省第12位,出口增速居全省第1位。出口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1家,比上年增加46家。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出口8.33亿美元,增长91.9%;加工贸易出口1.40亿美元,下降37.9%。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达到116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13个。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2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1.06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252人,增长23%,年末累计在外人数达到2105人,实现境外劳务收入1.2亿元。全年新增境外办企业3家,增资企业1家,对外投资总额442万美元,累计达到15家,投资总额364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8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97.2公里,一级公路87.8公里,二级公路284.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8.5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13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134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8%和22.1%;公路货运量2116万吨,货运周转量11208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0.6%和41.7%。

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全市新注册汽车数量1.29万辆,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77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达到5.42万辆。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51亿元,增长25.74%;邮政业务收入0.6亿元,增长4.8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9.38万户,比上年增加0.7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74万户,增加0.8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64万户,减少0.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78万户,比上年增加17.97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99万户,比上年增加0.86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8%,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4.87%。其中,国税收入35.45亿元,增长39.76%;地税收入13.81亿元,增长23.7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6亿元,增长32.24%。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9.25%。全市有13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有11个乡镇突破了2000万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8.24亿元,增长28.19%。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重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支出、农业支出和城建支出分别增长了32.45%、50.84%和30.71%。

金融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60亿元,比年初增加68.4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5.88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储蓄存款157.05亿元,比年初增加26.7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7.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0.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83亿元;中长期贷款93.77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9%;现金支出为8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4%。净投放现金34.4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6.37亿元,同比增长61.45%。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03亿元,增长16.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8亿元,增长43.09%;人身险保费收入4.24亿元,增长8.07%。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00亿元,增长4.6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82亿元,增长16.96%;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18亿元,下降29.5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87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2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44万人,下降0.5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4.21万人,下降2.41%;毕业生数4.2万人,增长0.89%。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1.64万人,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96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4.2%,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64%,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8125人,占考生的79.2%,其中本科录取3265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争取无偿资金1100万元。"粉末冶金及制品开发"等6个项目被纳入"十一五"山东省重点支持发展项目。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464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专利授权量476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到4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89亿元,增长53.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02%,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10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1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拥有病床床位4047张;卫生技术人员7109人,其中医生2698人,注册护士173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25张、卫生技术人员5.71人,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72台。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在21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156名运动员参加了柔道、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射箭、举重、田径、射击、散手、自行车、跆拳道十个大项、167个小项的比赛,获奖牌68枚,奖牌数列全省第十一位,比上届前移两位,其中金牌列全省第十二位;团体总分740.75分,列全省第十一位,也比上届前移两位。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23枚、铜牌57枚,其中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1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49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51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0余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820余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39%左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增道路14公里,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建城信路、北坦北路、沿河北路、滨河东路,续建汶源西大街、孝义河沿河路、香山北路,改造了胜利南路、花园南路。全年共栽植各类大规格乔木3万株、花冠木350万株,增加公共绿地4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10.2平方米。开工建设了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修建生活垃圾池5座,安装各类垃圾箱、果皮箱1800个,安装移动环保公厕20座。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天然气置换工作顺利完成,天然气用户达5万户,全年供应天然气总量400万立方米。新增供热面积24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254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10条,公交车达到170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3.8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继续加大对城市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4.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4.86万人(见表5)。全年出生人口10407人,出生率为8.35‰;死亡人口7798人,死亡率为6.36‰;全年自然增加人口2609人,自然增长率为2.09‰,比去年下降0.2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8元,增长7.43%;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38元,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5元,增长11.39%;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140元,增长18.7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4%。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4.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7.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1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2578元,比上年增加2104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999元,增长14.86%。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7.97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3.5万人, 增加0.2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3.8万人,增加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9.7万人,增加1.0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6.2万人,增加1.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达6万人,基金结余6099.7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推行,覆盖率达83.97%。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23个,床位2471张;福利企业49家,安置残疾职工1424人。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3078户、7239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814.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6609户、7698人,全年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7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进一步完善,享受五保供养的农村居民达3219户、3219人,全年领取五保供养金547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