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05:11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44次

莱芜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5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2.72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0亿元,增长12.2%(见表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为7.1:67.3:25.6,第二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均GDP达20616元(折合2555美元),同比增长18.3%。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05年我市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创新办法,合力攻坚,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总额66.6亿元,增长31.1%,形成外来固定资产47.33亿元,增长21.05%。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2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12.1亿元。

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共批准合同入区项目67个,项目总投资32.94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0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14个。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3亿元,增长35.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16.93%;实现财政收入6077万元,增长102.16%。

民营经济增势强劲。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3533户、私营企业1199家,新增从业人员21561人、注册资金24.1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9.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4.16亿元,同比增长46.59%,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1.39%。

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见表2),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3.8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与结构需进一步协调,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后劲乏力;民营经济规模和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稳定发展,粮食喜获丰收。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3亿元,同比增长8.3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60万亩,同比增加2.78万亩;总产25.17万吨,同比增加1.38万吨(见表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2.2万亩,同比增加2.55万亩,总产6.86万吨,增加0.9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48.40万亩,同比增加0.23万亩,总产18.31万吨,增加0.45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9.99万亩,同比减少0.84万亩。其中,生姜种植面积14.58万亩,减少0.38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5.19万亩,增加0.03万亩。

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全市新建恒温库55座,累计达200座;新增储存能力9.17万吨,总储存能力达到34.72万吨。全年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0家,累计达到356家;新增加工能力9.82万吨,总加工能力达到45.4万吨。

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达到6.58万吨,同比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4.32万吨,同比增长1.6%;牛肉产量1040吨,同比增长14.3%;羊肉产量2957吨,同比增长2.5%;禽肉产量1.79万吨,同比增长93.6%。家禽存栏603万只,出栏1447万只,分别增长5.4%和71.4%。牛奶产量达到1698吨,同比下降4.4%。禽蛋产量3.69万吨,同比增长1.4%。年末猪存栏42.5万头,同比上升6.3%;猪出栏60.5万头,同比增长2.4%。牛存栏20334头,同比下降6.1%;牛出栏7902头,同比增长16.5%。羊存栏37.9万只,同比下降5.3%;羊出栏34.4万只,同比下降2.9%。

林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033.97公顷,同比增加8.34公顷。果品总产12.3万吨,同比增加1.25万吨。其中,鲜果10.51万吨,同比增加1.17万吨;干果1.78万吨,同比增加0.07万吨。

渔业发展平稳。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272吨,同比增加36吨,增长0.44%。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化肥施用量14.06万吨,比上年增长3.9%;农用薄膜使用量5138吨;农村用电量6.57亿千瓦时,增长21.7%。全市农村99%以上的村通了公路,100%的村通了电话。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7家,比上年增加32家,实现增加值153.85亿元,增长37.01%(见表4)。工业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5.4%,拉动经济增长13.95个百分点。

钢、铁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全年粗钢产量达到1184.33万吨,增长62.71%;生铁产量达到1007.06万吨,增长68.31%(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5)。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88.15亿元,同比增长32.72%;利税47.6亿元,增长18.57%;利润26.61亿元,增长14.60%。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13%,同比提高14.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6.6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7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3亿元,竣工产值14.82亿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8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3亿元,增长24.81%。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9.8亿元,增长27.31%。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投资完成108.8亿元,增长26.88%;农村投资完成3.87亿元,下降1.02%;房地产完成投资7.13亿元,增长9.6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分别完成1.69亿元、85.88亿元和32.28亿元,比重为1.4:71.7:26.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9.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1.39亿元,同比增长15.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79亿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44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73%、16.21%和11.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2%,市场份额达64.1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0.53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出口完成6.6亿美元,增长51.9%;进口完成3.93亿美元,增长38.2%。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

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9个,增长53.3%;合同利用外资额2.18亿美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额1.06亿美元,增长33.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020人,增长27.5%,年末在外人数达到1660人。全年新增境外办企业2家,累计达到13家。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2公里,一级公路61.4公里,二级公路12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市干线公路通车里程的83.3%,干线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8.9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2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869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4.4%和13.3%;公路货运量1504万吨,货运周转量7909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8.5%和37.8%。

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59亿元,增长18.58%;邮政业务收入0.57亿元,增长13.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8.6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8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9.81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13万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20.27万人次,同比增长13.3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18.43%。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国内旅游人均花费276.76元,增长4.4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56亿元,增长41.45%,其中,国税部门组织地方财政收入53445万元,增长71.24%,地税部门组织地方财政收入76005万元,增长30.89%,财政部门组织地方财政收入16174万元,增长18.29%。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8.91%。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预算内财政支出22.03亿元,增长30.16%。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重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支出、农业支出和城建支出分别增长了31.75%、24.67%和59.57%。(见表6)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含外币)252.59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0.18亿元,较年初增加58.3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较年初增加8.57亿元;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28.78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6.7亿元,较年初增加55.9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40.99亿元;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加0.28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75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9%;现金支出为78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4%。净投放现金33.24亿元。(见表7)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至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8亿元,增长20.06%。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25亿元,增长33.68%;人身保险费收入3.93亿元,增长16.3%。赔款支出金额0.96亿元,增长27.14%。

八、科学技术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93项。其中,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0项,获市级科学技术奖54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45件,专利授权39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9.22%和79.55%。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到39家,其中国家级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8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06亿元,增长79.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92%,提高3.41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科技发展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4家,累计达到60家。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全年实现产值23.4亿元。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5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65所,小学241所,聋哑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人数175462人,比上年末增加3067人,增长1.78%。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43090人,比上年减少1316人;毕业生数41610万人,比上年减少233人。年末全市教职工人数16454人,比上年末增加536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44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72.66%。本科达线人数3048人,比上年增加231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79110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26%。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10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1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60个,其中医院23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病床床位3646张,其中医院2983张。卫生技术人员7380人,其中医生2640人,注册护士1876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2005年,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孟丽丽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63公斤级的金牌,我市实现了全运金牌零的突破。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4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20700人。圆满承办了山东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中国跤王争霸赛等重大赛事。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25枚、20枚、30枚;其中国家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4枚、2枚、3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1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43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38%左右;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围绕“绿色钢城”的特色定位,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14.7亿元,同比增长33.6%。新修续建了胜利北路、莲河大街、沿河路等9条道路(路段),增加道路总长12.2公里,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在全市形成了九纵连八横、二环绕全城、主次干道相连、老城新城贯通的基本路网框架。新安装生态环保公厕10座,建设地下垃圾中转站4座,安装双挂分类果皮箱400个。全年新增绿化面积34.9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年新发展煤气用户2000户,累计用户达2.4万户,全年供应煤气总量930万立方米。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年末,全市拥有公交车线路8条,公交车107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3.8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8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86%。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全市继续加大对城市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4.38万人(见表8)。全年出生人口11512人,出生率为9.26‰;死亡人口8638人,死亡率为6.95‰;全年净增人口2874人,自然增长率为2.31‰,比去年下降3.2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308元,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6元,增长6.46%;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099元,增长9.86%。农民人均纯收入4684元,增长10.67%;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719元,增长19.4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0.5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0474元,比上年增加2308元。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16平方米,增长5.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7.14平方米,增长3.34%。

社会福利事业卓有成效。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4个,床位1160张,全年收养人数853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10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368人。全年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17920人,其中6043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11877人得到农村特困救助。年末福利企业达51家,安置残疾职工1436人。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全年累计新就业1.8万人次,增长6%。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全市共有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增长13.3%;收缴养老保险基金4.67亿元,增长29.7%。13.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增长2.7%;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973万元,增长8.86%。12.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增长6.09%;征缴医疗保险基金11861万元,增长14.07%。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GDP美元数按2005年12月31日的汇率(8.0702)折算。

4、规模以上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