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莱芜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10:00:15 来源:莱芜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00次

莱芜市统计局

二OO二年二月八日

2001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发扬“团结实干,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莱芜精神,紧紧围绕“一快一高一好”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把启动经济开发区、全民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突出工业、农业、民营经济和环境建设四个重点,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2001年,我市成功地克服了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4亿元,增长12.3%。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1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1%。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8:50.2:38发展为11.1:51.1:37.8;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个体私营企业实交税金0.66亿元,同比增长35.96%。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

二、农业

2001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富民强村”为目标,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17.16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1.29亿元,增长4.1%,牧业产值5.53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0.52亿元,增长6.2%。农业内部各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03%、5.26%、22.57%和2.14%。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5.4%。

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增产,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200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7.3万亩,减少16.2%,全年粮食总产29万吨,减少19%。粮经作物比例由上年62.3:37.7调整为54.5:45.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4.6万亩,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蔬菜播种面积53.9万亩,比上年增加7.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8%,蔬菜总产达到139.9万吨,增长7.1%。“三辣”生产继续增长,种植面积达到32.2万亩,比上年增加5.1万亩,其中生姜种植面积16.6万亩,增加3.3万亩,总产41.4万吨,增长21.7%,大蒜种植面积13.2万亩,增加2.3万亩,总产17.3万吨,增长9.2%。特色农业发展强劲。2001年全市建成塑料大棚10360个,比上年增加861个,增长9.06%;黄烟、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和0.3万亩,分别增长1.04倍和3.02倍。果园、桑园种植面积达到16.4万亩和3.3万亩,分别增长10.5%和48.7%。

林果业生产相对稳定。我市进一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应,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果品品种结构更趋优化。2001年共造林2977公顷,其中经济林1992公顷。受冬季冻害和春季气候干旱的双重不利影响,果品产量增幅减缓,全年果品总产9.01万吨,减少0.22%,其中水果总产8.5万吨,增长3%,干果产量0.51吨,减少34.1%。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01年生猪存栏36.28万头,增长4.1%,牛存栏1.82万头,增长3.3%,羊存栏39.27万头,增长4.6%。全年肉类总产3.97万吨,增长3%,禽蛋产量2.83万吨,增长3.9%,奶类总产938吨,增长13.7%。

渔业生产增长平稳。2001年水产品总量8025吨,增长4%,淡水养殖品种日趋多样化。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0.29万千瓦,增长3.2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44万千瓦,增长0.9%,联合收割机106台,增长1.92%。全年农村用电量3.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9万吨,与去年持平。年末耕地面积91.02万亩,增长0.4%,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7.33万亩,新增1.64万亩。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车、通话,自来水普及率也进一步提高。

三、工业

2001年,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41.89亿元,增长17.9%,实现工业增加值44.13亿元,增长14.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3.86亿元,增长14.0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15.47%,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8.12亿元,增长18.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21亿元,增长0.9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0.32亿元,下降16.3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02亿元,增长14%。轻重工业均衡增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18亿元,增长15.3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5.96亿元,增长14.49%。省以上及区以下工业增速加快,市直工业低速运行。省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同比增长19.3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5.97%,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9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0.6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02个百分点,其中市直工业实现增加值7.93亿元,同比增长4.25%,区及区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15.05%。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7.35亿元,增长9.4%,实现利税12.18亿元,增长20.55%,其中实现利润4.41亿元,增长11.11%。地方工业效益指标增速快于省以上工业和全市平均水平,地方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9.52亿元,增长15.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7个百分点,高于省以上工业10.3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93亿元,其中利润2.17亿元,分别增长18.02%和18.96%,利润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5个百分点,高于省以上工业14.51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4.12%,同比提高6.56个百分点,七项反映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除产销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8.27%,提高1.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83%,提高5.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64.7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资产周转率1.96次,与去年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3.59%,提高0.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8010元/人,同比增长20.9%,产销率98.42%,下降0.66个百分点。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7.37%,高于省以上工业5.5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亏损面为12.4%,下降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4亿元,同比增长33.13%,其中地方工业亏损面12.5%,下降5.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3亿元,同比增长32.0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2001年,我市继续贯彻执行启动内需、扩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实施全民招商引资、启动经济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加大重点投资项目调度力度等有效措施,从9月份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止跌回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9亿元,同比增长9.0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53亿元,增长12.16%,更改投资5.83亿元,下降6.82%,房地产投资1.63亿元,下降11.06%,城镇私人建房投资0.24亿元,下降29.2%。非国有单位投资渐趋活跃,全年完成17.88亿元,同比增长22.55%,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2.81亿元,增长0.4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去年的61%下降到56%。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市政府调度的2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1.5亿元,实际完成14.75亿元,占计划68.6%,莱城电厂等12个项目完成了投资任务。

建筑业生产加快。2001年全市88家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6亿元,增长25.87%。全年建筑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7万平方米,竣工率52.84%。

五、运输邮电通讯业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10公里,比上年净增25公里。等级公路996.1公里,其中高速路64公里,一级路52.9公里,二、三级路478.1公里。客货运输快速增长。全年公路客运量930.8万人,客运周转量4372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48%和13.29%,公路货运量1052.5万吨,货运周转量477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7.85%和15.45%。邮电通讯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63亿元,增长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4606户,增长53.54%,其中市话用户72162户,农话用户122444户,分别增长50.54%和55.3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98063户,增长90.1%;年末上网用户32869户,增长128.6%。

六、国内贸易

2001年,国家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利用消费信贷和假日经济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8亿元,增长10.69%。按行业分,餐饮业增幅最快,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6亿元,增长14.17%,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77亿元,增长12.19%,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14.55亿元,增长6.21%;按经济类型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幅较快,私营经济单位实现零售额11.40亿元,增长15.5%,个体经济单位实现零售额17.64亿元,增长12.92%,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11.51亿元,增长8.25%,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实现零售额10.69亿元,增长5.09%。

七、对外贸易与合作

2001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日本和欧盟、东南亚等经济体经济运行步伐放缓,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趋缓、国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双重不利影响,我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调整出口结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缓了出口下滑的步伐。2001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2968万美元,增长6.91%,其中出口完成15408万美元,下降8.66%,进口完成7560万美元,增长63.81%。地方外贸形势看好。全年地方进出口12868万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完成9303万美元,增长13.9%,进口完成3565万美元,增长81.8%。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18万美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资1808万美元,增长60.5%。

对外劳务合作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外派劳务349人,增长17.5%,其中劳动部门组织外派劳务64人,比去年同期下降4.48%。

八、财政金融

2001年,各级税收部门坚持以管理为主线,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功能,全市税收大幅增长,税收总收入达到14.09亿元,增长28.91%,其中国税收入7.94亿元,地税收入5.76亿元,农业四税收入0.39亿元,分别增长30.99%、22.84%和29.2%。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08亿元,增长21.02%,其中工商税收3.34亿元,农业四税0.39亿元,企业所得税0.90亿元,分别增长17.3%、29.2%和194.77%。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5%,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全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6.89亿元,增长13.21%,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025万元,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482万元,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52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支出697万元。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9亿元,比年初增加18.8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49亿元,比年初增加8.7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63亿元,比年初增加7.1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0.67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亿元。分项目看,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18亿元,商业贷款比年初增加3.26亿元,乡镇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0.18亿元,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65亿元,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0.27亿元。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68亿元,增长17.9%,其中保费收入1.61亿元,增长19.15%,全年保险业务支出0.49亿元,下降8.95%。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为建设良好的招商环境,2001年我市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投入城建资金1.27亿元,同比增长24.51%。年末城市道路达到199公里,新增道路11公里。绿化覆盖面积934公顷,比去年增加62公顷。年末有污水处理厂3座,日污水处理能力6.1万立方米。全年供水5478万立方米,集中供热42万吨,供热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供气1272万立方米。年末拥有公共运营汽车237辆,客运总量1468万人次。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面及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建设

2001年,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竣工投产外来投资项目215个,在建项目141个,合同利用外来投资项目67个,争取无偿资金2.52亿元。累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2.77亿元,其中到位外来资金9.25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投资额7.38亿元。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短短七个月时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修建道路12条(段)11.1公里,硬化路面22.3万平方米,治理河道3800米,铺设地下管道16.52公里,改造电力线路30公里,完成了华山路、原山路、鹏泉东大街亮化工程,3.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中区已基本实现了路、水、电、通讯、排污、厂区整平“五通一平”,南区也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开发区已批复立项入区项目39个,总投资12.4亿元,在建项目14个,建成投产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汇源集团、山东六和集团、瑞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投资项目的实施,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劳动力就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钢城分区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60万元,修建道路1035米,治理牟汶河河道1300米,建自来水厂一座,打180米深井一眼,铺设供水管道1300米,形成了700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架设输电线路2910米,形成了6000千伏安供电能力,2万门通讯线路的架设任务已圆满完成。全市各类特色园区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7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7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88项,比上年增长72.48%。

气象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常规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关键性、转折性重要天气预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实施人工降雨13次,增加降水量4000万立方米。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向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722人,其中本科生1543人,同比增加339人。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市各类学校418所,专职教师11301人,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处,在校生3117人,技工学校2所,在校生1844人,普通中学74处,在校生9.76万人,小学335处,在校生6.2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升学率达到49.3%。在园幼儿35704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图书馆馆藏量13.5万件,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万件。档案馆馆藏量9.67万册,增加0.17万册。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5小时,比上年增加1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7.5小时,与上年持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全年共组织专业文艺演出180余场次,组织业余文艺演出3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07个,比上年减少10个,医(卫生)院49所,医(卫生)院床位3479张,比去年增加3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69人,其中医生2417人,护师、护士1581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有1人获得女子摔跤世界锦标赛冠军,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获得省以上比赛金牌31枚,银牌23枚,铜牌23枚。群众体育运动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资50万元,新建体育运动场所4处,新增健身路径1套。

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截止2001年度全市共有12.05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6.75万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9.2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1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61万元。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2001年市直党政机关由45个减至39个,人员编制由913人减至703人。区及区以下机构改革已基本结束。

十二、市场物价

2001年,我市物价总水平平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比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了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了2.2%。所统计的八大类消费品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幅最高,比去年上升了10.2%,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服务上升了7.0%,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食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上升了2.7%、1.3%、0.9%和0.8%,衣着类和娱乐教育用品类物价水平降低,分别下降1.2%和0.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8%。

工业品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由第一季度102.20%到第四季度的97.96%,呈逐季下降态势,2001年我市工业品价格指数为99.92%,下降0.0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扬,全年价格总指数为102.5%。

房地产价格指数先抑后扬。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一至四季度分别为96.7%、100.8%、100.1%、107.4%,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1.25%,比去年上涨1.25个百分点;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为101.1%,上涨1.1个百分点;土地销售价格走势平稳,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了0.03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人口123.62万人,增加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16万人,增加0.77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2635人,死亡人口7361人,人口出生率10.24‰,人口死亡率5.97‰,自然增长率4.27‰。全年迁入人口5469人,迁出人口6455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6元,增长9.86%,人均消费性支出5165元,增长7.0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452元,增长6.34%,人均消费性支出1742.18元,增长12.28%,人均居住面积29.93平方米,增加8.64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097元,增加563元,增长12.42%。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年末在岗职工13.8万人,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951元,比上年增加786元,增长8.58%。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员475人,再就业率61.9%。

注:公报中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