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泰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09:38:00 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96次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泰安”目标,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国民经济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132.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688.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404.8亿元,增长19.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4:56.2:32.4调整为10.8:56.2:33.0。

物价总水平呈结构性上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0%,涨幅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全年分别上涨11.6%、2.6%、1.9%、0.4%和0.1%;衣着、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降1.4%和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与上年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3.1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0%,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6.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8%。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2.5%。

劳动力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7.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万人,安置就业特困人员61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万人,累计县外劳务输出达到64万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66万人。在岗职工49.2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0.1亿元,增长20.3%。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5.1亿元,增长30.4%,占GDP的61.6%,提高5.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7.4亿元,增长20.3%,占全部税收的71.0%,提高5.1个百分点。2007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9504户,从业人员19.2万人,注册资金1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8%和17.8%;私营企业发展到13745户,从业人员33.5万人,注册资金194.3亿元,分别增长8.2%、10.8%和12.8%。实现零售额312.6亿元,增长17.6%,提高1.2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达83.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07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4亿元,增长4.0%。其中,种植业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林业7.5亿元,增长4.0%;牧业75.7亿元,增长6.7%;渔业7.9亿元,增长0.3%。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新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个,产品4个,基地面积1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12.5万公顷,增长8.7%;新申报认证绿色食品企业4家,产品5个,面积为2.7万公顷,基地总面积达到12万公顷;新发展有机蔬菜认证基地2100公顷,42个产品基地,基地总面积达到1.3万公顷,增长18.8%,高值田面积达到9.3万公顷,增长7.7%。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3万公顷,增长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5万公顷,增长1.6%;棉花播种面积9418公顷,增长12.1%。大多数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

产品名称           产 量     增 长

粮食           278.6  万吨   2.0%

其中:夏粮     125.4  万吨   1.2%

秋粮     153.2  万吨   2.7%

棉花           1.5    万吨   19.5%

油料           18.3   万吨   5.9%

蔬菜(含菜用瓜) 702.3  万吨   -0.7%

水果           56.6   万吨   2.2%

瓜类           19.2   万吨   -12.2%

生猪年末存栏   136.2  万头   4.1%

牛年末存栏     31.2   万头   22.1%

羊年末存栏     151.4  万只   7.4%

家禽年末存养   2452.8 万只   4.8%

肉类总产量     41.2   万吨   0.1%

奶类产量       42.0   万吨   47.5%

禽蛋产量       23.0   万吨   9.3%

林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1123公顷,增长11.8%,其中,防护林面积4845公顷,增长29.6%,全市森林面积19.4万公顷,增长5.1%,活立木蓄积量901.9公顷,增长47.8%,木材产量6.7万立方米,增长10.2%。水产养殖面积1.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8.0万吨,增长2.0%。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对三农投入进一步加大,财政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8.7亿元,同口径增长57.7%。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形势喜人。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1409.9万立方米,增长177.6%,太阳能热水器应用39.2万立方米,增长3.2%,太阳房2.0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2007年,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13812万元,增长62.1%,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5.9万千瓦,增长3.6%,机耕作业面积33.0万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26.7万公顷、24.4万公顷。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4.4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4.2万公顷。农村基础建设明显加强。全市村镇建设累计总投资达到25亿元,村镇道路硬化率达到57.7%,村镇自来水人口普及率94.0%,垃圾处理率达到81.8%,村镇道路绿化率92.0%,平原村镇森林覆盖率24.5%,山区村镇森林覆盖率41.0%。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了70.5%,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国有工业43.4亿元,增长7.2%;集体工业35.6亿元,增长11.1%;股份制工业383.3亿元,增长2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24.0亿元,增长16.7%。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和445.5亿元,增长27.5%和2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1.1%和78.9%。

工业产品产销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为98.8%,集体工业产销率为98.1%,股份制工业产销率为9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结构优化。原煤、钢材、发电量等传统产品产量稳定,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产品高速增长。

表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 量        增 长

原 煤     2488.2 万吨      -0.2%

发电量     124.4  亿千瓦时   9.4%

钢材       251.8  万吨       1.9%

纸面石膏板 27662  万平方米   35.0%

起重设备   20.8   万吨       9.7%

电力电缆   19.2   万公里     118.5%

变压器     2751.2 万千伏安   70.1%

玻璃纤维纱 26.1   万吨       27.7%

光 缆     6.5    万芯公里   31.0%

液体乳     27.5   万吨       23.7%

机制纸     24.7   万吨       22.3%

布         63091  万米       65.4%

低压开关板 1856   面         51.1%

液压元件   58.6   万件       50.3%

汽车       1220   辆         33.5%

改装汽车   11326  辆         27.4%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全市1297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利润130.5亿元,利税227.4亿元,分别增长46.5%和37.5%;实缴税金总额78.1亿元,增长25.8%。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28.7%,同比提高32.8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89.1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21.6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20.3亿元,增长36.0%,实现利税3.9亿元,增长4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从投资项目建设性质看,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67.9%,新建项目投资比上年下降了24.8%;从建设项目投资构成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5.6%,占全部投资的33.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9.8%、22.4%和30.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投资7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9%,占全部投资的11.1%。居民服务业、房地产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投资增幅分别为879.3%、84.7%、45.6%和40.1%,高于服务业和全部投资增长幅度。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下降。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下降14.8%,水泥行业投资下降48.7%,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投资下降26.5%;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下降45.2%。

民间投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完成57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占规模以上投资的90.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投资235.2亿元,增长28.5%,占民间投资的40.8%;股份制经济投资203.0亿元,增长32.8%,占民间投资的35.2%;集体经济投资110.2亿元,增长30.3%,占民间投资的19.1%。

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9亿元,增长51.3%。商品房屋施工面积419.3万平方米,增长16.8%,竣工面积194.6万平方米,增长75.5%。商品房销售面积154.3万平方米,增长27.0%。商品房销售额32.7亿元,增长47.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加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51.3亿元,增长20.1%,提高3.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66.4%;农村127.1亿元,增长16.7%,提高1.2个百分点。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56.8亿元、271.2亿元、5.3亿元、37.3亿元,分别增长32.3%、17.3%、43.1%、15.1%。

社会消费热点频现。多类商品销售旺盛,家具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食品、饮料、烟酒类都大幅度增长,其中:零售业中,家具类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125.7%;通讯器材类实现3.0亿元,增长154.8%;汽车类实现零售额8.2亿元,增长117.0%;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45.8%。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增长平稳。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2957.7公里,比上年增加37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2.7公里,增加24.3公里。公路货运量6844万吨,货运周转量40.4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5%和25.3%;客运量4902万人,客运周转量31.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6.4%和13.2%。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8.0亿元,分别增长7.8%和16.3%。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27.3万户,下降4.2%;移动电话196.7万户,增长36.0%;宽带上网用户23.2万户,增长50.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对外经济、旅游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5亿美元,进口4.9亿美元,分别增长24.0%和65.5%。一般贸易出口6.5亿美元,增长29.2%,占出口总值的75.7%;加工贸易出口2.1亿美元,增长10.7%,占出口总额的24.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05个,合同外资额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增长23.3%,

对外劳务合作成效显著。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1473个,比上年增加591个,合同额4.6亿美元,增长33.7%,完成营业额3.2亿美元,增长40.3%;外派劳务和研修生14559人次,期末在外人员2588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7.8%、50.3%。

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7亿元,分别增长22.0%和25.4%。其中:国内游客1503.4万人次,旅游收入104.8亿元,分别增长22.0%和25.7%;境外游客15.1万人次,增长20.0%,旅游外汇收入6492万美元,增长24.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4.2亿元,同口径增长24.2%,其中各项税收46.8亿元,增长29.6%,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2.9%,提高3.1个百分点。各项税收中,增值税9.0亿元,营业税8.4亿元,企业所得税3.9亿元,分别增长12.6%、30.7%和27.7%。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力分配向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04.6亿元,增长34.0%;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16.5亿元、1.6亿元、22.3亿元和10447万元,分别增长38.6%、62.4%、74.4%和173.3%。国、地两税实现收入80.7亿元,增长15.7%,其中,国税47.7亿元,地税33.1亿元,分别增长11.9%和21.7%。

金融业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812.3亿元,比年初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00.1亿元,增长7.0%。各项贷款余额为539.2亿元,比年初增长11.2%。贷款投向结构更趋合理,有效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贷款分别增加17.1亿元、20.0亿元和17.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1.6%、36.8%和31.6%。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快,贷款余额29.1亿元,增长30.5%。

保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20家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财险收入5.5亿元,增长39.5%,提高14.3个百分点;人身险收入15.9亿元,增长21.1%,提高13.2个百分点。全年赔付额6.2亿元,增长22.5%。

九、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获奖科技成果141项。其中,省级科学进步奖4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99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国家“86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2家;全年申请专利2548件,增加1368件,授权764件,增加316件,其中发明59件,增加22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0项,增加16项,合同金额2210万元,增长188.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7家,比上年增加50家,高新技术产品1165个,增加58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4.8亿元,增长45.4%,提高15.0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6.9%,提高3.0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我市6所普通高校共招生2.4万人,在校生8.8万人;2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7万人,专任教师2554人;228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9.7万人,专任教师2.2万人;678所小学在校学生34.3万人,专任教师2.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9.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档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3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800场,比上年增加150场,7处艺术表演场所全年演出500场,增加130场;7家公共图书馆拥有藏书46.7万册。10个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总量73.7万卷,比上年增长6.0%,本年利用档案1.5万卷次,增长4.7%;6套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全年播出19679小时,增长32.3%,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0%,制作广播剧13部,增加5部。6套电视台自办节目全年播出10852小时,增长23.8%,有线电视入户率18.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2%。

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27所(不含计生机构,含门诊部和诊所,下同),其中,医院76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6所,妇幼保健机构7所,卫生院89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6115张,卫生技术人员20708人,其中,执业医师7030人,执业助理医师1681人,注册护士694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7年,我市承办、举办了亚洲举重锦标赛、全国山地户外挑战赛和市十六届运动会三项大型赛事。初步统计,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项比赛中获得29枚金牌、13枚银牌和14枚铜牌的成绩,其中国际比赛中获得8枚金牌、2枚银牌和2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设施数由上年的160处增加到185处,共27万人参加了全市组织的45次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5%,提高5个百分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达到99%,国民体质指数为78%。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达5554万元,筹集体育发展基金437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泰城新一轮重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时代发展线建设继续推进,新建、续建南湖大街、南湖公园、七里河、新垃圾处理场等工程,城市承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20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7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万吨,其中泰城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全市共铺设配套排污管网达到193公里、中水管道80余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中水回用达到2万吨以上。

截至年末,泰城道路铺装面积840万平方米,拥有公交标准运营车辆812标台,实有出租车1292辆,集中供热面积1550万平方米,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8%和98.5%。

安居工程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方式和廉租住房制度逐步完善,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双保障”稳步推进。全年累计申请报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73.8万平方米,施工面积7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截至年末,共接收廉租住房申报322户,其中对符合发放条件的307户家庭发放了租金补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能源、资源、环境保护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4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2.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4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8.8立方米,分别比2006年降低8.1%和4.4%。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3%,提高1.5个百分点。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全市重点考核的百户重点用能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实现节能56.6万吨标准煤。在百户企业填报的25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21项实现下降,下降幅度5%以上的有: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中型企业合成氨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日用玻璃综合能耗和棉布折标准品全厂生产用电。

建筑领域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全面实施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线,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累计建成节能建筑达到246万平方米,应用新型墙材16亿标块,利废400万吨,节煤9.9万吨、节地3790亩。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二氧化硫排放量降至4.4万吨,同比减排4.2%,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64天,增加12天。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3亿元,其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治理项目分别投资1.5亿元、1.8亿元、250万元和297万元,当年竣工项目新增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能力分别为75533吨/日、278.8万标立方米/时、532吨/日。处理生活污水7700.6万吨,增长47.4%;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14.5亿元,增长25.2%。

生态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共有5个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1.2%,提高4.7个百分点,泰城公园绿地面积950万平方米。全市有5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7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9家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绿色社区”,确定文明生态村建设试点21个。肥城实验小学、泰山区华新社区分获国家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命名,填补了我市空白。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人口1%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4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3.2万人。年内,出生6.0万人,人口出生率11.1‰;死亡3.3万人,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加2.8万人,自然增长率5.1‰。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8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9971元,增长16.4%,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2.0%。农民人均纯收入5309元,增长14.4%,提高1.8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46元,增长17.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236元,增长19.5%。

表3:每百户市区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彩 电   127台  电冰箱     97台

助力车   29辆   家用汽车   7辆

摩托车   73辆   空调器     77台

家用电脑 67台   淋浴热水器 86台

微波炉   47台   移动电话   209部

表4:每百户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彩 电   102台   移动电话     90部

电冰箱   33台    家用电脑     10台

洗衣机   47台    摩托车       81辆

电话机   103部   影碟机       70台

空调器   12台    汽车(生活用)  2辆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增加到96个,拥有床位12575张,年末收养人数11033人,新建、改扩建敬老院83处,供养床位达到1.1万张,集中供养率达到72.2%;全市最低保障救助5.4万户、11.5万人,分别增长117.2%和98.3%,发放低保金4636万元;其中城镇1.1万户、2.9万人,发放低保金2963万元;农村4.3万户、8.6万人,发放低保金1673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278万元,增长22.3%,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047万元,增长138.9%,直接接受社会捐赠9512万元,增长5.2倍。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2万人、45.7万人、53.8万人、37.4万人和42.3万人,增加3.2万人、0.6万人、5.9万人、4.4万人和3.2万人。收缴保险费分别为18.5亿元、1.4亿元、7.6亿元、1.1亿元和3840万元,分别发放保险金15.6亿元、6362万元、6.3亿元、9644万元和2186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达到103.4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5.0万人,当年收缴保费3805.4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50.7万人,参合率达到96.7%,提高5.7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

2.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