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泰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3 09:37:27 来源:泰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83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这一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和谐泰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116.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572.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323.7亿元,增长15.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个、11.0个、5.0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56.5:32.0。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扬。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涨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全年分别上涨2.6%、0.2%、1.7%、0.4%、2.5%和0.6%;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0.1%和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6%,分别比上年回落3.1和3.7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2006年我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1%,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5.1%,回落2.8个百分点;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5.0%,回落6.8个百分点。全市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1.6%。全市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8.2%,回落5.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持续攀升。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35.3,比上年提高9.3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为131.7,提高6.7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为115.5,提高2.3点。

劳动力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全市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7.9万人,其中下岗再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市举办用工洽谈会208场,提供就业岗位8.8万个,推荐就业5万人。新增市外劳务输出8.4万人,在外务工人数稳定在50万人以上。全市在岗职工62.1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1.4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24元,增长10.1%。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70.8亿元,增长32.4%,占GDP的56.4%,提高4.4个百分点。实现税收46.0亿元,增长30.7%,占全部税收的65.9%。2006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0790户,从业人员17.2万人,注册资金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8%和17.8%;私营企业发展到12705户,从业人员30.3万人,注册资金172.2亿元,分别增长16.4%、27.6%和25.1%。在各经济领域中,民营经济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183.0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35.7%;实现零售额264.1亿元,增长16.4%,市场份额高达83.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16.3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林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9.0%;牧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2.2%;渔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4.2%。

农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突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立足于培植6大主导产业和8大特色产业,强化有机蔬菜这一亮点。全市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新增高值田面积10万亩。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9.1万亩,基地总面积达到17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2.2万亩,新增有机蔬菜生产基地3.7万亩,基地面积达到16.8万亩,继续保持全国最大规模。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市积极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蔬菜生产在优化产品的前提下产量仍然增长,奶类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渔业、林业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1.6万亩,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7.9万吨,增长4.1%。全市完成造林面积9951公顷,比同期下降8.0%,农田林网面积18.7万公顷,增长5.0%,森林管护面积14.4万公顷,增长12.8%,水果产量达到55.4万吨,增长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8523.6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6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7%。机耕作业面积411.3万亩,机电灌溉面积607.7万亩。水利有效灌溉面积361.4万亩。农业产业化已具规模。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3家,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村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行政村通油路率、通客车率、以及乡村街道硬化率、绿化率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均比上年提高,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到2584个,覆盖率达到71.8%,占全部行政村的63.9%,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了65.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国有工业45.9亿元,增长23.5%;集体工业30.2亿元,增长37.2%;股份制工业308.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18.8亿元,分别增长25.9%和9.4%。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和368.6亿元,增长30.0%和26.3%。大中型工业实现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19.1%。

产销情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为98.3%,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统计的150余种工业产品中,120余种产品比上年增长,100余种产品增幅超过20%。20余种产品增幅超过100%。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1136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5.0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利润88.4亿元,利税161.3亿元,分别增长41.6%和37.5%;实交税金总额64.4亿元,增长43.0%。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192.2%,同比提高25.1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29.6亿元,增长19.6%。私营企业完成125.9亿元,增长16.9%;实现利税18.3亿元,增长23.3%。

四、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9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3.3亿元,增长19.8%。大项目对投资增长支撑力度增强。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6个,完成投资194.6亿元,增长23.5%。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加,完成投资23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提高13.6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支柱作用明显。工业投资完成340.8亿元,增长23.2%,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6.4%。冶金业、化工业、机械电子业和轻纺业等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7.3亿元、35.4亿元、99.7亿元和73.7亿元,分别增长80.1%、30.9%、26.6%和3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8.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6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28.0%;新增固定资产265.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1.7%。固定资产投资率由上年的52.4%上升到52.7%,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4亿元。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5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0.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1.4万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22.2亿元,增长28.0%。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增长迅速。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08.7亿元,增长16.7%,市场份额为65.6%;农村109.5亿元,增长15.5%,市场份额为34.4%。餐饮业32.7亿元,增长23.3%,提高8个百分点;批零业273.8亿元,增长15.7%,提高0.5个百分点。

热点消费继续升温。全市32类商品中,汽车类,通讯器材类、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都大幅度增长,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84.5%;通讯器材类实现1.4亿元,同比增长24.7%;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13.5亿元,同比增长4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21.2%;家具类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33.5%。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增长明显。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2150.4公里(含农村),比上年增加511.5公里,公路密度1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货运量6083万吨,货运周转量32.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3.8%和26.2%;客运量4608万人,客运周转量28.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9.5%和16.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5.4亿元,分别增长16.5%和15.9%。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25.1万户,下降0.4%;移动电话144.6万户,增长35.3%;上网用户52.4万户,增长50.1%,其中宽带用户9.3万户,增加2.6万户。

七、对外经济、旅游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985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3%,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8752万美元,进口29779万美元,分别增长26.2%和49.0%,提高5.2个和16.5个百分点。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9941万美元,增长29.0%,占出口总值的72.6%;加工贸易出口18717万美元,增长20.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7.2%。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63160万美元,增长26.1%,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2429万美元,增长20.1%,占工业制成品的19.7%;机电产品13024万美元,增长2.1%,初级产品5592万美元,增长27.5%。农副产品出口6480万美元,增长24.6%。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个,合同外资额1172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实际利用外资79647万美元,增长51.0%,

对外劳务合作富有成效。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468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2864美元,外派各类劳务和研修生9229人次,期末在外人员1722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8.0%、51.7%、65.2%和25.9%。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4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6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2.0%。其中:国内游客1232.2万人次,旅游收入83.4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1.7%;国外游客12.6万人次,增长28.7 %,旅游外汇收入5267万美元,增长40.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实现51.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各项税收36.1亿元,增长33.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9.8%,提高1.55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8.0亿元,营业税6.4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8.4%。国、地两税实现收入69.8亿元,增长25.5%,其中,国税42.6亿元,地税27.2亿元,分别增长21.4%和32.6%。财政支出项目重点突出。全市地方财政支出78.1亿元,增长22.5%;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30.3%,科技三项费用增长14.6%,教育支出增长14.5%,科学支出增长35.4%。

金融业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750.0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67.6亿元,增长16.4%。各项贷款余额为485.0亿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年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11.2亿元,比年初增长24.2%。贷款结构比较合理,短期贷款306.9亿元,中长期贷款132.9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3.3%和27.4%。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至16家,比上年增加3家,分支机构达到53个,增加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财险收入3.9亿元,增长25.2%;人身险收入13.1亿元,增长7.9%。全年赔付额5.1亿元,增长63.8%。

九、科技、教育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奖科技成果152项,比上年增加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3项,增加3项;省级科学进步奖49项,增加9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0项。科研产业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截止到年末,全市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8家,增加5家;国家“86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2家,与去年持平。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80件,比上年增长45.7%,专利授权448件,增长52.4%。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7家,高新技术产品1107个,增加105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359.4亿元,增长30.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8%,提高2.0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市普通高校共招生2.6万人,在校生8.1万人;234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7万人;675所小学在校学生30.7万人。全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3%,高考录取率71.6%,分别比上年提高0.3、4.4和0.6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喜获丰收。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7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家,拥有藏书130.6万册。本年度我市有3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泰山石敢当》被列入国家级。艺术创作全面开花,新编大型组歌《日出泰山东方红》,戏曲《泰山石敢当》,《欢乐中国风》等8个歌舞,《飞车走壁》等5个杂技,发表小说85篇。

档案、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7个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总量59.9万卷,比上年增长2.3%,本年利用档案3.5万卷次,增长18.2%。我市16个单位档案管理达到省特级标准,市档案馆晋升为省特级档案馆。6套广播电台节目日播音时间达到94小时38分,增长11.9%。6套电视台节目周播时间618小时52分,下降2.7%。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0%和96.2%。

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99所(不含计生机构),其中,医院75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所,妇幼保健机构7所,卫生院85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053张,卫生技术人员18162人,其中,执业医师6208人,执业助理医师1620人,注册护士6154人,新型合作医疗人数353万人,比上年增长10.0%。

体育事业亮点纷呈。2006年,我市承办了全国竞走锦标赛、全国女足联赛山东赛区比赛和全国少年男子乙组排球锦标赛三项大型赛事。全年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7枚奖牌,其中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2枚;在国内比赛中,荣获奖牌总数90枚。在山东省21届运动会上,我市获得金牌21.5枚,荣获全省综合成绩第八名。年内,我市80余名运动员入选省专业队,其中有5人被国家队选为备战2008奥运会重点队员。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达5500万元,筹集体育发展基金385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泰城以“六路、两水、三大项目、四项整治”为重点,组织实施了新一轮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了“道路环境、居民小区、小街小巷和城中村”四项综合整治,共新建、改造、整治城区道路(街巷)34公里,新增污水管网35公里,配套中水管道20公里,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27万平方米,清除垃圾死角62处,规范广告标牌4500处。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年末,泰城区内公交标准运营车辆 480  标台,出租车1292辆,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1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16万立方米/日。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为165平方公里和89平方公里。完成环保污染治理投资7.2亿元,增长0.7%。本年竣工项目新增设计治理废水能力9.3万吨/每日,增长304.2%,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9.5%,提高20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提高1.4个百分点;治理废气能力88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达标率99.0%,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废气烟尘达标率99.0%,提高2.6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优良天数357天。治理固体废物能力200吨/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3%,提高1.3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全年新增育苗面积5367公顷,农田林网面积18.7万公顷。全市8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完成义务植树780万株,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5个,比去年增加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万公顷,提高85.0%。年末森林面积1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63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9.8%,提高1.5个百分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加大,新增耕地面积1190公顷。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551.7万人,其中男性279.5万人,女性272.2万人。年内,全市出生5.0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3.3万人,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加1.7万人,自然增长率3.2‰。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6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消费性支出8566元,增长18.8%,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9.0%,下降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3元,增长1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下降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2.3平方米,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8平方米,增长15.1%。

社会福利水平继续提高。全市最低保障救助2.5万户、5.8万人,发放低保金3243万元;其中城镇1.2万户、3.1万人,发放低保金2645万元;农村1.3万户、2.7万人,发放低保金598万元;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5处,床位10720张,收养各类人员9986人;社会福利企业112家,安置残疾人员276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13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706 万元。慈善捐助事业实现新发展,全市“慈善一日捐”募集善款1523余万元,同比增加231.1万元。“六个一”慈善救助工程投入善款1124万元,救助10000户城乡特困户、1150名高考特困新生、1000户优抚对象家庭、126名农村特困白内障患者、49名大病患者、49名唇腭裂患者,资助77处敬老院和6处困难学校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保费收缴额和发放金额都继续扩大。全市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1万人、45.1万人、47.9万人、33万人和39.1万人,收缴保险费分别为14.8亿元、1.1亿元、6亿元、7781万元和3250万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8.4亿元,其中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7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为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7652.1万元;分别支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5亿元、6736万元、2207万元。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

2、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所列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