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7:18:48 来源:济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61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宏观调控各项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获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0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03.44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465.59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2%、63.1%和33.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2.8:55.2:32,一产下降1.2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2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850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6%。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以建设新农村为总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纵深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7.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10.6%;林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5.4%;牧业增加值54亿元,下降9%;渔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17.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80.9%。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5.8千公顷,粮食总产395万吨,比上年增长12.9%,单产达到454公斤/亩,增长2.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6千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6:44。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9.3万个,比上年增加1.9万个。蔬菜瓜果面积达到266.7千公顷。其中名优稀特蔬菜瓜果面积达到80千公顷,占蔬菜瓜果面积的2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0.8千公顷,较上年减少6.6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15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

畜牧业生产受生猪高热症和“禽流感”的不利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不同程度地下降。肉、蛋产量分别为75.4万吨、47.8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12.5%、13.2%,奶产量为9.2万吨,增长22.5%。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47.2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31万吨,增长1.4%。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2家,比年初增加152家;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1家,达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14.3万千瓦,增长3.9%;农用拖拉机9.6万台,增长3.2%;农用汽车0.91万辆,增长10.97%;自走式联合收获机0.42万台,增长27.3%。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78.8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88.4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303.5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7.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6.2万吨。农村用电量15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36.5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0%。机电井累计达到13.47万眼,其中已配套11.7万眼,配套率达到86.9%。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通达村率达到62%,通汽车行政村比重上升到98.7%。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现新突破,新增自来水受益村371个,受益人口247.36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发展势头强劲,新建沼气池5.07万个,农村沼气用户发展到6.37万户,全市已有139个乡镇、1518个村启动实施了“一池三改”建设,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89.1%和2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达到8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559家发展到2001家,增加442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06.97亿元,增长27.2%。其中,国有企业64.37亿元,增长9.0%;集体企业8.63亿元,增长6.7%;股份合作制企业6.89亿元,增长165.8%;股份制企业401.17亿元,增长2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1.34亿元,增长25.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54.57亿元,增长57.6%。轻工业增加值154.91亿元,增长31.8%;重工业增加值452.06亿元,增长25.7%。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5.5:74.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466.11亿元,同比增长3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继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7.65亿元,增长27.9%;利税248.41亿元,增长22.6%;其中利润155.1亿元,增长24.1%;亏损面7.2%,下降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8亿元,增长29.3%。总资产贡献率16.5%,提高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7.3%,提高6.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7.2%,下降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51次,加快0.2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16982元/人,增长5.2%;产品销售率98.3%,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5.8%,提高5.5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68家,增加19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8家,增加4家。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03家,新增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7.0亿元,增长14.7%;实现利税9.11亿元,增长33.9%。期末从业人员16.11万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8686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35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05.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5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7亿元,增长1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1.2亿元,增长17.6%,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0.3亿元,增长15.6%,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0.9亿元,增长19.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2亿元,增长22.7%;第二产业投资344.1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投资32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投资133.9亿元,增长18.8%。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4.2亿元。全年在建项目3418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2779个,竣工项目917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4.4亿元,增长11.6%。商品房开发持续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量762.0万平方米,增长15.8%;房屋竣工面积134.5万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销售面积136.1万平方米,增长36.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5.3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4.7%。个人购房比重继续提高,达到76.8%。

五、国内贸易、民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6亿元,增长16.3%。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9.7亿元,增长16.8%;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9亿元,增长14.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4.3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6.0亿元,分别增长17.1%和11.1%。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407.2亿元,增长19.4%,所占比重达到81.5%。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全市年末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25处。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截止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30.2万户,增长15.4%。其中民营企业2.2万户,增长23.1%;个体工商户28.0万户,增长14.9%。从业人员达到158.5万人,增长16.5%;注册资金398.5亿元,增长30.1%;上交税金79.0亿元,增长40.1%。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旅游业

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4543万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150017万美元,增长30%,进口84526万美元,增长20.1%。在全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25683万美元,增长37.7%;加工贸易出口24305万美元,下降3.2%。

外商投资实现新突破。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9个,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35822万美元,增长44.5%。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867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0227万美元,外派劳务872人次。

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接待境外旅游者22.73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游客1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国内旅游人数1459.03万人次,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98.06亿元,增长24.6%。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100.6亿元,增长23.4%。旅游创汇3805.2万美元,增长11.4%。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14.2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764.8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357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82.6公里。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4亿吨,比上年增长3.8%,货物周转量54.4亿吨公里,增长5.8%;客运量4769万人,增长2.1%,客运周转量31.8亿人公里,增长2.7%。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2886万吨,增长56.0%;货物周转量195亿吨公里,增长53.0%。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79.41万门,下降1.5%;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3.57万门,增长2.8%;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65.1万门,比去年增加69.1万门。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67.64万户,比上年减少4.04万户。其中,市内固定电话用户70.99万户,较上年末减少5.44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6.65万户,增加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1.05万户,新增63.72万户。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3.99亿元,增长9.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56亿元,增长12.5%,邮政业务收入2.44亿元,增长2.5%。

八、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6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55亿元,增长23.3%。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占比达到74.8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完成114.03亿元,增长29.9%,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国地“两税”大幅度增收,“两税”收入完成1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两税”税收收入完成155.25亿元,增长26.9%。其中国税收入92.89亿元,增长27.3%,地税全部收入65.87亿元,增长26.5%,地税税收收入62.36亿元,增长26.3%。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65.67亿元,比年初增加126.2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48.38亿元,比年初增加83.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59.09亿元,比年初增加35.9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03.78亿元,比年初增加32.21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25.6亿元,比年初增加41.42亿元。银行现金收入3233.79亿元,增长16.2%;银行现金支出3263.12亿元,增长15.9%;全年货币净投放29.32亿元,比上年减少3.73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累计保险金额2056亿元,增长50.4%。其中人身险保险金额328亿元,财产险保险金额1728亿元。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2.91亿元,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1亿元,增长16.6%;人身险保费收入16.6亿元,增长13.6%。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6.34亿元,增长47.4%。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04亿元,增长23.1%;人身险赔给付金额2.3亿元,增长125.9%。

九、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95%,涨幅低于上年0.0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2.32%,其中粮食上升3.48%,肉禽及制品下降1.35%,蛋下降3.86%,鲜菜上升11.47%,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44%,家庭设备及个人用品类下降1.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0.1%,居住价格上涨6.0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0.4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2.71%。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70项,市级330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66项,有10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申请专利1541项,专利授权824项。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190家,市级194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26家。建立3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处国家火炬计划技术产业基地,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20处。科技企业孵化器8处,孵化面积35万平方米,孵化项目达到480多个。签订技术合同285项,合同金额89亿元。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大专院校5所,在校学生6.1万人;普通高中69所,在校学生17.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8万人;职业高中(中专)31所,在校学生6.1万人;成人中专24所,在校学生1.9万人;普通初中304所,在校学生33.4万人;小学1363所,在校学生55.3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7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8%,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6个,文物保护机构13个。文化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共出版各类刊物9种,报纸5种。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1.7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6.44%,电视人口覆盖率95.25%。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181个,其中医院107个,卫生院149个,专科防治所、站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5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337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8528人,医疗床位20549张。农村村卫生室5756处,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44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11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50枚,银牌42枚,铜牌74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加快。“绿亮清”工程继续实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建设投资完成30.34亿元。济宁市区绿化工程完成建设投资9695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8平方米。明亮工程完成投资2300万元,安装和改造86条道路的路灯共计2183盏。清洁工程完成投资58725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16700万元。济宁市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8%,用气普及率达到98.6%,集中供热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增6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286辆,增加延伸线路1条。济宁市区年内新修道路2条,维修1条,全年新增道路3.3公里,面积10.38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594.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为519.85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全市共完成环保污染治理投资28.72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12.5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2.92亿元,老污染源治理投资11.73亿元,微山湖湿地生态建设及塌陷地复垦投资1.57亿元。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96%,执行合格率为100%;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13个,关停污染重、能耗高、浪费资源的企业47家。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平均下降8%,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大气污染指数平均为74,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38天。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811.8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5.40万人,女性人口396.43万人;农业人口596.08万人,非农业人口215.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36万人,出生率为10.34‰;死亡人口4.12万人,死亡率为5.1‰;全年净增加人口6.0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4‰。

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2927元,增长11.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6元,比上年增加1257元,增长11.7%;人均消费支出7126元,增长5.3%。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比上年增加462元,增长11.2%;人均生活费支出2821元,增长1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7%。

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平方米。

劳动就业稳定。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8.5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4050”等困难群体再就业67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80万人,其中市外输出新增8.2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5%,低于省里下达的4%的控制目标。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5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4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2.20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30万人,完成任务的101%。全市共征缴企业养老金10.61亿元,征缴失业金15032万元,征缴机关事业养老金7.67亿元,征缴医疗保险基金6.28亿元,征缴工伤保险基金5810.8万元,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1185.8万元。共为8769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16亿元,为47591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7亿元,支付医疗保险金4.39亿元,支付工伤保险金3349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19万户、4.78万人,发放低保金5930.5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89万户、4.13万人,发放求助金1289.1万元;供养农村五保1.96万人,2006年投入供养资金3728.7万元。2006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94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83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344.2万元。

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全市城市低保人数4.78万人,年投入低保金5930.5万元;农村低保人数4.13万人,年投入低保金1289.1万元。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省统计局核定的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

3、公报中所列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变化等因素,上年基数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是根据调整后的基数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