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7:16:34 来源:济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57次

济宁市统计局

(2005年1月23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亮点增多、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5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568.8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74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8:51.6:34.6,一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6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之有利的气候条件,农林牧渔业均有较大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00.8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农业产值149.54亿元,增长19.5%;林业产值5.68亿元,增长23.8%;牧业因价格因素增幅较大,完成产值117.8亿元,增长29.7%;渔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4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5亿元,增长4.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例为55.1:2.3:35.5:7.1,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4.3千公顷,粮食总产345.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单产达到439.6公斤/亩,增长13.8%,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2.1千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4.9:45.1。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10.48万个,比上年增加1.54万个。

林业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8.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9.2千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2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渔业、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农用拖拉机8.98万台,增长7.2%;农用汽车0.75万辆,增长2.7%;大型联合收割机0.29万台,增长16.0%。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89.17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33.4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32.69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6.0%。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38.88万吨。农村用电量15.2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40.53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4.4%。机电井累计达到13.58万眼,其中已配套11.70万眼,配套率达到86.2%。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769家发展到1078家,工业增加值完成408.5亿元,增长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67.3亿元,增长42.6%;集体企业12.3亿元,增长16.8%;股份合作制企业9.0亿元,增长18.9%;股份制企业252.6亿元,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5.4亿元,增长15.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3亿元,增长98.9%。轻工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33.6%;重工业增加值297.9亿元,增长31.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7.1:72.9。

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70.4亿元,同比增长43.2%;利税159.3亿元,增长53.6%;利润93.6亿元,增长53.2%;亏损面为11.13%,上升2.6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45亿元,增长261.8%。总资产贡献率15.02%,提高3.3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59%,提高0.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6%,下降1.3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2次,加快0.26次;全员劳动生产率93396元/人,增长29.1%;产品销售率97.5%,提高0.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55%,提高25.4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9家,增加26家。

建筑业

建筑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55亿元,增长5.2%。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6912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21.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增长45.2%。基本建设投资383.8亿元,增长47.5%;更新改造投资52.4亿元,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40.96亿元,增长62.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2亿元,增长68.7%;第二产业投资334.3亿元,增长45.9%,其中工业投资316.8亿元,增长46.2%,煤炭工业投资81.1亿元,增长27.5%,电力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39.5%;第三产业投资141.5亿元,增长43.3%。全年在建项目3348个,竣工项目1189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906.4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商品房竣工、销售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全市房地产开发量48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3%;商品房销售面积10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1.4万平方米。个人购房比重继续提高,达到91.4%。

交通运输

社会运输能力提高,货运量发展平稳。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27亿吨,比上年增长1.3%,货物周转量47.26亿吨公里,增长8.6%;客运量4538万人,增长18.0%,客运周转量31.4亿人公里,增长17.6%。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1445万吨,增长195.5%;货物周转量94.89亿吨公里,增长202.6%。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72.77万门,增长5.5%;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9.44万门,增长7.8%;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3.51万门,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96亿元,增长11.1%。其中电信业务量16.62亿元,增长11.4%,邮政业务量2.34亿元,增长9.6%。全市市内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2.1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4.19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33万户,增加12.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03万户,增长3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出现波动,后期上升势头减缓。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2.3%。食品价格上涨7.5%,其中粮食上涨25.2%,肉禽及制品上涨13.7%,蛋上涨20.7%,鲜菜下降8.8%,交通通讯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3.0%。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8亿元,增长16.5%。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4.3亿元,增长20.1%;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5亿元,增长6.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9.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1.2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8.3%。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97.7亿元,增长13.2%,所占比重为67.3%。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6处。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24.3万户,增长20.7%。其中民营企业2.02万户,增长30.1%;个体工商户22.3万户,增长20.1%。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23.22万人,增长20.2%;注册资金247.46亿元,增长36.5%;上交税金39.92亿元,增长45.3%。

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财政支出完成73.23亿元,增长19.3%,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金融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8.8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4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10亿元,增加57.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3.76亿元,增加72.81亿元。银行现金收入2475.85亿元,增长30.2%;银行现金支出2493.36亿元,增长30.5%;全年货币净投放17.51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亿元。

保险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市累计保险金额1208.85亿元。其中人身险保险金额为395.7亿元,财产险保险金额813.15亿元。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8.81亿元,增长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82亿元,增长42.6%;人身险保费收入13.98亿元,增长9.1%。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9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94亿元,增长41.1%;人身险赔给付金额0.99亿元,增长2.3%,赔给付率20.9%。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各类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2363户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其中组建企业集团55户,股份有限公司28户,有限责任公司724户,股份合作制264户,出售870户,兼并58户,破产650户,租赁286户,全市累计退出企业2178户,退出国有(集体)资产337.02亿元,占原国有(集体)资产总额的72.5%。目前全市上市公司已发展到5家(鲁抗、山推、兖州煤业、太阳纸业、圣旺药业),新增了2家。

对外经济与合作

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42万美元,增长43.6%。其中出口82475万美元,增长54.7%,进口61967万美元,增长30.9%。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新批办外商投资项目160个,增长17.7%,合同利用外资109346万美元,增长84.4%,实际利用外资41226万美元,增长105.0%。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90万美元。劳务输出1470人,增长66%。年末在境外劳务人数2866人,增长62.1%。

旅游经济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3%,创汇收入1646.9万美元,增长122%;国内旅游人数1015.9万人次,增长43.4%;国内旅游收入61.32亿元,增长74.8%。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62.69亿元,增长72.7%。2004年我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02%,提高3.11个百分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级99项,市级260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56项,有11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申请专利523项,专利授权318项。10项专利获第七届山东省专利奖。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131家,市级69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94家。建立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发展到42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15处。科技企业孵化器7处,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孵化项目达到360多个。全市技术贸易机构841家,从业人员7381人。签订技术合同599项,合同金额1.84亿元。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4.5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2.09万人;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学生16.88万人;职业(成人)中学(中专)54所,在校学生6.52万人;初级中学354所,在校学生43.55万人;小学1573所,在校学生56.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

文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6个,纪念馆3个,文物保护机构22个。文化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共出版各类刊物10种,报纸8种。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4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351个,卫生事业统一登记机构301个,其中医院101个,卫生院139个,专科防治院(所、站)17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高等医学院校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7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253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390人,医疗床位15433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3.15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拥有病床1.9张。农村村级医疗点4720处,占行政村的80.6%,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844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25枚,银牌45枚,铜牌48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0.6亿元。济宁市区建成面积达到51.56平方公里。市区绿化工程完成建设投资13642万元,绿化面积达到1937.31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66平方米;明亮工程完成投资415万元,安装和改造17条道路的路灯共计7708盏;清洁工程完成投资2256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6100万元。济宁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98.6%,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92万平方米,新增142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99辆,增加延伸线路8条。济宁市区年内新修道路19条,维修27条,全年新增道路37.38公里,面积153.81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到572.81公里,排水管道长度为447.31公里。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13.06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9.38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2.1亿元,老污染源治理投资1.28亿元,微山湖湿地生态建设及塌陷地复垦投资0.33亿元。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完成限期治理项目48个,关停污染重、能耗高、浪费资源的企业2家。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下降22%,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大气污染指数为74,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35天,比上年增加55天。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802.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0.9万人,女性人口391.39万人;农业人口563.06万人,非农业人口239.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11.27‰;死亡人口4.25万人,死亡率为5.31‰;全年净增加人口3.4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96‰。

居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0254.27元,增长14.8%。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9502.21元,比上年增加1192.37元,增长14.3%;人均消费支出6024.49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8.2元,比上年增加470.1元,增长14.8%;人均生活费支出2232.9元,增长19.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稳定,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55.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下降1.4%。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63亿元,增长13.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08元,增长1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44.78万人,离退休人员9.9万人,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6.29亿元,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参加企业失业保险职工59.48万人,全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9万人,参加机关事业保险职工19.7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10.08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3.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08万户、5.44万人,发放低保金3932.4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49万户、3.7万人,发放求助金666.6万元;供养农村五保2.28万人,年投入供养资金3368万元。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17万张,收养各类人员0.94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9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3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6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405.7万元。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和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