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潍坊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53:41 来源:潍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15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以实现“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五个新突破”为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6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720.8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8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000.63亿元,增长20.6%,其中工业增加值916.51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增加值508.44亿元,增长16.1%,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03、11.74和4.7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96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520美元),比上年增长16.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趋明显。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3.69:56.86:29.45调整为12.31:58.15:29.54。

2006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 潍城区62.21亿元,寒亭区59.79亿元,坊子区48.21亿元,奎文区55.99亿元,青州市177.65亿元,诸城市249.05亿元,寿光市 268.10亿元,安丘市115.01亿元,高密市158.07亿元,昌邑市141.47亿元,临朐县80.89亿元,昌乐县83.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0.28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43.16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13.43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46.43%,企业家信心指数145.42%。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孚日家纺和天德化工分别在深交所和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晨鸣纸业和山东海化分别发行20亿元和10亿元短期融资债券。首发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达36.3亿元。2006年末累计有10家企业、10只股票、2只可转换债券、2家潍坊企业控股的辖区外公司上市。改革取得新成效,又有18户市属中小企业完成改制,16户市属企业完成破产重组,13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

名牌创建工作有新突破。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18个中国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34个国家免检产品,141个山东名牌,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4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著。2006年,全市快速推进沿海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各项目区建设,积极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和项目引进工作。四个项目区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80个,总投资额350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76个,过10亿元项目6个。共有84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额203亿元。滨海项目区签订项目合同60个,总投资额213亿元,其中4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额112亿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9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1%上升到52.6%;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8.3万户,增长4.1%;从业人员93.5万人,增长22.0%;注册资金631.5亿元,增长22.4%;纳税额115.9亿元,增长31.0%,占全部税收比重71.5%,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活动为主线,以防堵特大安全事故、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狠抓安全专项整治、重大隐患整改、宣传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督查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市杜绝了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减少了一般事故,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383起,死亡691人,同比分别下降10.3%和10.3%。

二、农业

2006年,农村政策全面有效落实,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13.2元;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补贴总额2.05亿元,农民人均补贴38.8元。

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28.7万亩,增长5.9%;粮食总产量433.2万吨,比上年增加10.8万吨,增长2.6%;棉花产量4.6万吨,减少5.4%;花生产量23.8万吨,减少1.5%;烤烟产量2.6万吨,增长27.6%。瓜菜产量1143.5万吨,减少 4.9%,其中蔬菜产量959万吨,减少7.2%;水果产量 106.4万吨,减少 9.9%。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12.9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22万亩,封山护林11.6万亩,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80万亩,建设绿色通道600公里,四旁植树124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4.4%。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畜牧业生产低迷。2006年,全市生猪年末存栏287万头,减少6.8%;家禽年末存栏1.03亿只,减少4.0 %;肉类总产量119.7万吨,减少7.6%;禽蛋产量 28.9万吨,减少22.7 %;牛羊奶产量23.6万吨,减少4.7%。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06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24.1亿元,水产品总产量64.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6.7%。其中海水养殖品产量9.7万吨,同比增长46.1%。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42.4万千瓦,增长4.3%;农业机械总值60.7 亿元,增长5.9%;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大型机械的购置大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2.2万台,增长12.0%,联合收获机达到8984台,增长17.0%,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076台,比去年增加631台,列全省第一。全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38.4千公顷、机播面积487.5千公顷、机收面积378千公顷。实现农机服务产值46亿元。

加强村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70亿元,增长56.0%,村镇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新修道路2005公里,排水沟管2400公里,安装路灯1.2万盏,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942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达7164个。全年农村用电量51.5亿千瓦小时,增长12.1%;化肥施肥量(折纯)60.9万吨,增长6.5%。年末常用耕地面积 671.4千公顷,减少0.2%。

三、工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截止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71家,比上年增加338家;实现增加值852.7亿元,同比增长27.8%。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7.95%,比上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00种主要产品中,同比增长的有165种,占8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24.4亿元,增长20.5%。在建项目5410个,其中3533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开工建设过5000万元的项目940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86个,当年完成投资385.2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38.5%。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27.4亿元,增长30.2%;实现利润177.8亿元,增长29.6%,实现利税286.7亿元,增长28.9%;实交税金115.7亿元,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2.35%,提高0.4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亿元,下降29.3%。产成品存货151.3亿元,增长13.8%,应收帐款净额189.9亿元,增长26.0%,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5.8 %。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999.5亿元,增长20.3%;规模以下投资完成43.7亿元,下降10.5%。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5203个,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2605个。在规模以上投资中,一产投资完成12.9亿元,下降42.4%;二产投资完成754.9亿元,增长16.7%;三产投资完成231.7亿元,增长44.5%。城镇投资完成691.3亿元,增长20.8%;农村投资完成308.2亿元,增长19.0%。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住宅投资64.1亿元,增长28.1%。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建筑业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28.2亿元,增长27.6%;全员劳动生产率117052元/人,增长23.6%。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2002.2万平方米,增长16.5%,占施工工程面积的80.5%。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9.7亿元,其中公路投资18.3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739.9公里(包括村道1196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204.5公里,一级路840.7公里,二级路2389.6公里,三级路2798.1公里,四级路13200.4公里,等外路306.6公里,公路密度达1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8.5万部,其中客车7357部(含出租车3925部),货车37835部。完成公路客运量6924万人,增长6.5%,旅客周转量44.5亿人公里,增长8.8%;货运量9016万吨,增长16.6%,货物周转量56.2亿吨公里,增长22.4%。水上货运量183万吨,增长7.0 %,货物周转量38.8亿吨公里,增长7.0%。潍坊港完成吞吐量550万吨,增长42.8%;航空客运量50100人,增长11.1%。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7亿元,增长13.2%。信函总数完成3535.8万件,包裹完成28.5万件;特快专递发展迅速,2006年累计完成117.8万件,增长13.7%,其中国内异地特快专递93.7万件,增长18.6%;报纸累计完成8467.3万份,杂志579.6万份。邮政储蓄余额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年末邮政局总数291处,比上年增加5处。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8%。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334.7万户,比上年增长31.2 %,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269.1万户,增长1.5%。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实现336.7亿元,增长16.5%,县零售额实现30.4亿元,增长43.3%,县以下零售额实现206.5亿元,增长12.8%。按行业分,批发贸易业零售额101.3亿元,增长22.5%;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8.0亿元,增长13.9%;餐饮业零售额52.1亿元,增长21.6%。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出口38.6 亿美元,增长30.8%;进口13.3亿美元,增长34.1%。按企业性质划分,三资企业出口17.3亿美元,增长30.4%;民营企业出口13.4亿美元,增长47.1%。按出口国别分,对日、美、欧、韩四大市场出口2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0%,同比增长23.5%。

2006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4.4亿美元,增长539.0%。外派劳务5224人次,增长11.0%。

2006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19个,合同利用外资额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商务部反馈数,省外经贸厅通报数为5.6亿美元)。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4.3万人次,创汇收入1292万美元,分别增长20.0%和22.0%;接待国内游客1038万人次,旅游收入61.9亿元,分别增长17.0%和21.0%;旅游总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20.9%。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7.7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5亿元,增长26.4%。地方收入中,增值税18.1亿元,增长23.5%;营业税14.3亿元,增长24.6%;企业所得税7.1亿元,增长37.7%;个人所得税1.8亿元,增长18.4%。财政总支出114.9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07.4亿元,增长21.7%。财政总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8.7亿元,增长13.0%;科技三项费用1.97亿元,增长24.5%;教育事业费用25.2亿元,增长10.7%;行政管理费支出13.3亿元,增长17.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5亿元,增长15.2%。财政收支相抵,当年净节余61万元,累计净节余4297万元,市级及12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已连续20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2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亿元,增长14.1%,人民币存款增量居全省第4 位。储蓄存款余额913.0亿元,比年初增加108.0亿元,同比多增2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031.7亿元,较年初增加183.4亿元,增长21.6%,同比多增35.6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量居全省第3位。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55.8亿元,同比多回笼15.9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合计13.0亿元,同比增盈2.4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产、寿险累计实现保费总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30.6%;寿险实现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1.4%。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2.5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6.2亿元,赔付率61.8%,寿险支付赔款6.3亿元,赔付率28.8%。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提高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2006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中微光电子、潍柴动力、福田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支撑、国家“863”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40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150多种,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00多个。有20项科技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3项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软科学成果奖;评出了2006年度潍坊市科技进步奖104项。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发展到了468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宗旨,坚持质量兴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均导入了ISO9000等管理体系,累计有1900余家企业获得了管理体系、环保体系和健康体系认证。全市累计5家企业获得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针对“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新形势,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2006年完成采标认可36项,比去年增长44.0%,同时鼓励企业承担全国专业标准技术机构任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组织17个龙头企业申报了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工作组),申报了5个国家标准制定项目和4个国家标准科研项目。有35家企业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部署,新制定2个服务标准规范,累计有13个服务标准规范,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企业计量工作,2006年有50家企业获得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市累计达到500余家;有5家企业获得了C标志,全市累计7家,企业的计量保证能力大幅度提高,为节能降耗提供了基础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6年,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能源环保等产业,以高新区为龙头,以培强做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成长型科技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线,通过集成资源、落实政策、强化考核激励等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6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1%,比年初提高了6.2个百分点。

2006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620亿元,增长26.0%;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0.28亿元,增长23.2%;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18.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7亿元,增长1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865万美元,增长23.0%。完成全口径财政总收入2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0%,税收收入29亿元,增长40.0%。全年招商引资引进项目337个,总投资733亿元,增长36.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21.0%;主营业务收入145.0亿元,增长29.2%;工业利税完成21.2亿元,增长20.0%。

2006年,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3.16亿元,增长22.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增长28.3%;实现国税收入5.6亿元,地税收入3.2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4.3%;实际利用外资1615万美元,增长122.2%;出口总额完成1.7亿美元,增长42.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6亿元,增长28.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9亿元,增长25.0%;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22亿元,增长31.1%;工业利税完成16.6亿元,增长19.0%。

2006年,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43亿元,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0.0亿元,增长42.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亿元, 增长25.7%;出口创汇4845万美元,增长63.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73万元,可比增长44.1%。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32个,其中过5000万元项目13个,过亿元项目9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突出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2006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34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城建投资14亿元,新改扩建道路29条、总长度123公里,安装路灯2570套。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虞河路、宝通街、西环路、四平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虞河全线12.7公里改造为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带;宝通街、西环路两条道路总长度33公里,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成为景观大道、绿色长廊;滨海项目区完成了西区亮化、绿化和水系景观,形成了东区路网框架。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5%,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全市环保工作紧紧围绕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环境状况不断改善,成为全国第5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85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196个,主要污染物COD控制在4.98万吨以下、二氧化硫控制在13.64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5%;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58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面积达到7592平方公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7.53%,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部分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有中小学学校1883所,在校学生108.9万人,其中小学学校1454所,在校学生60.4万人;中学学校429所,在校学生48.5万人。再次被确定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典型。普通高考本科上线3.7万人,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省首位。到2006年底全市有高等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10.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0所,在校学生9.4万人。办学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教育系统利用外资超过10亿元,全日制民办中小学达到105处,在校学生15.2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2.6%,民办高校2处,民办幼儿园达1426处,各类民办培训机构有730处。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全市中小学配备计算机达到13.5万台,实现每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程得到全面落实,市级财政全部承担农村学生免杂费补助近8000万元,并每年投入危房改造奖励性资金1000万元,成为全省唯一实现省市财政全部承担的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发展有新突破。2006年,全市卫生系统深入实施“大众卫生”理念,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事业运行良好。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73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65所;实际开放床位2417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开放床位22382张;卫生技术人员297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213人,注册护士9845人。公立医院发展与改革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两增(工作数量、卫生投资)”、“两控(医疗费用、医疗质量)”、“三满意(群众、政府、员工)”的效果,局直公立医院次均医疗费用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潍坊市“新农合”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省级试点县数量、参合人数、筹资总额均居全省前列,参合农民577万人,参合率88%。潍坊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第一次暗访。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文化系统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发表、播出各类文艺作品1600多件;组织举办了“市长论坛”大型文艺晚会、广场民间文艺表演、风情游园、嘉年华文艺巡游、“文明之夏-四进社区”广场文艺展演活动、纪念建党8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化活动、全市庄户剧团电视大奖赛等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共查处违规网吧80家,取缔3家,查处非法音像制品30余万盒(盘), 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组织进行了文物行政执法和博物馆备案审批工作,开展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完成了十笏园东部区域的环境营造,市博物馆顺利搬迁。临朐冶源崔芬壁画墓和诸城王烬美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潍坊文化三百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山东省体育锦标赛中,我市体育健儿参加了27个大项目的比赛,共获得178枚金牌。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外田径、武术、跆拳道等项目的交流。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工程总投资60万元,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参与人数达258万人,群众体质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市场物价

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0%,同比上涨1.0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2.7%、1.9% 、1.4%和0.9%,衣着类、烟酒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1.0%、1.3%、2.0%。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0.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0%和1.1%。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6.6%、5.2%和2.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0.8%。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6元,比上年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16.3元,增长15.1%;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2台,电冰箱(柜)113台,洗衣机97台,空调器75台,移动电话183部,家用电脑39台,家用汽车9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8元,增长9.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5元,增长12.5%。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7台,电冰箱(柜)54台,洗衣机65台,移动电话102部,摩托车80辆。

劳动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1.97万人,完成市计划的109%,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3万人,完成市计划的1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举办招聘洽谈会531场次,全市共培训城乡各类人员16.79万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78.7万人,同比增长16.2%;全年工资总额119.7亿元,增长26.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73元,增长8.2%。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10.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为88.19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金26.35亿元,收缴率达99%;全年共支付养老金26.91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1.07万人,收缴保险费663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996家,职工64.8万人;收缴失业保险金1.57亿元,共向4.61万名失业人员支付失业金及补贴1.16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88.16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7.27亿元,支出6.48亿元。

社会福利、城乡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低保人数3.7万人,持续保持动态下的应保尽保;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捐助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投入城镇低保金共计3154万元、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资金6475.9万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服务逐步向网络化、社区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蒸蒸日上,2006年发行社会福利彩票3.7亿元。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据统计,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81648人,合法生育率达97.7%,人口自然增长率4.00 ‰,性别比104.3。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8.3万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7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