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潍坊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52:04 来源:潍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96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坊为强大动力,以实现“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5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471.2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36.5亿元,增长20.9%,其中工业增加值761.7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7.9亿元,增长16.3%,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11.3和5.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727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141美元),比上年增长16.8%。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趋明显。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48:54.79:29.73调整为13.38:56.86:29.76。

2005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潍城区52.28亿元,寒亭区49.41亿元,坊子区46.05亿元,奎文区46.38亿元,青州市147.79亿元,诸城市207.52亿元,寿光市231.19亿元,安丘市102.76亿元,高密市130.2亿元,昌邑市118.28亿元,临朐县73.06亿元,昌乐县72.56亿元,高新开发区54.58亿元,滨海开发区35.37亿元,经济开发区10.96亿元。

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3%,企业家信心指数143.9%。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2005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家企业、11支股票上市。全年从证券市场融资到位资金1亿元。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446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运营。组织开展了“双评”活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沿海开发工作有突破。2005年,滨海项目区实际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6亿元。其中,过五千万投资项目数9个,实际完成投资额3.2亿元;过亿元投资项目数16个,实际完成投资额5.4亿元,招商引资已开工项目数2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6亿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7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8%上升到51%;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7.54万户,增长5.1%;从业人员78.85万人,增长11.8%;注册资金515.77亿元,增长32.0%;纳税额88.46亿元,增长39.8%,占全部税收比重69.4%,提高3.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全市引进到位市外资金621.1亿元,同比增长15.3%。2005年全市境内到位资金过5000万元的项目81个,过亿元的项目31个,同比分别增长52.1%和74.3%。从产业情况分析,一、二、三产业项目个数比为1:10:2,第二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03.7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81.1%。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76.7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为61.97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01亿元,收缴率达98.8%;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2.64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0.49万人,收缴保险费4927.5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819家,职工63.37万人,共向4.1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8282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80.0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6.06亿元,为患者支付医疗费共计5.48亿元。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5年全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关键措施落实,有效地减少了各类事故,已连续四年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884起,死亡768人,同比分别下降2.4%和12.1%。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1.8亿元,落实粮农直补和农机购置、小麦良种补贴政策1.1亿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422.4万吨,比上年增加91.1万吨,增长27.5%;棉花产量4.87万吨,减少5.6%;花生产量24.1万吨,减少4.7%;烤烟产量2.0万吨,减少16.6%。瓜菜产量1324.5万吨,减少9.2%,其中蔬菜产量1033万吨,减少9.7%;水果产量118.2万吨,减少1.7%。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千公顷,完善农田林网78.7千公顷,建设绿色通道1200多公里,封山育林37.7千公顷,新增育苗面积2.7千公顷,四旁植树1293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3.6%,提高1.5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42.6亿元,同比增长9.7%;生猪年末存栏307.5万头,增长8.5%;家禽年末存栏1.1亿只,减少7.4%;肉类总产量129.8万吨,增长8.1%,禽蛋产量37.3万吨,减少2.5%,牛羊奶产量24.7万吨,增长2.2%。

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60.4万吨,增长2.1%,其中海水产品54.1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6.3万吨,增长5.0%。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04万千瓦,增长10%;农业机械总值57亿元,增长11.6%;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机投入显著增加,全市共投入农机化资金4.7亿元,增长15.5%。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7676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新增273台,比去年增长1.4倍。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保持稳定,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12千公顷、机播472千公顷、机收344千公顷;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7.4亿元,增长3.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7.6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2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24个,比重达99.5%;自来水受益村数6455个,比重达68.2%。全年农村用电量46.0亿千瓦小时,增长11.1%;化肥施肥量(折纯)57.19万吨,增长4.7%。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72.4千公顷,减少0.2%。

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59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32亿元,占54.2%。新建各类建筑8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房34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87万平方米,生产建筑394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累计达到50%,其中小城镇达到69%,村庄达到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2005年,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加快改造,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搞活机制,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833个,比上年增加922个;实现增加值669.2亿元,同比增长33.4%,增幅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14%,比上年同期提高0.3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统计范围内的190种主要产品中,同比增长的有156种,占82.1%。

工业技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完成技改投资788.8亿元,增长35.3%。在建项目3482个,其中1938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开工建设过5000万元的项目60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02个,当年完成投资377.4亿元,占全市完成投资的71.5%。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729.0亿元,增长50.9%;实现利润142.5亿元,增长41.2%,实现利税240.0亿元,增长40.7%;实交税金103.9亿元,增长33.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3.53%,提高21.7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01%,提高1.2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9.99%,下降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39次,加快0.7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54%,下降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9%,下降1.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96559.0元/人,增长32.2%。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2.11%,增长0.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05亿元,增长50.8%。产成品存货133.1亿元,增长20.1%,应收帐款净额152.5亿元,增长19.2%,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5.4%。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051.6亿元,增长34.4%,规模以下投资完成48.9亿元,增长13.8%;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3411个,增长41.8%;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6253个,增长11.1%。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32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6.1%。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9亿元,比上年增长83.7%,其中住宅投资50亿元,增长49.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增长13.3%;全员劳动生产率88702元/人,增长15.5%。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1643.4万平方米,增长33.2%,占施工工程面积的77.5%。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8.8亿元,其中公路投资17.7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937.2公里(不含村道748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731.7公里,二级路2059.8公里,三级路1943公里,四级路2998.2公里,公路密度达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6.8万部,其中客车6256部(含出租车3301部),货车29573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499万人,增长14.2%,旅客周转量40.9亿人公里,增长16.1%;货运量7732万吨,增长12.6%,货物周转量45.9亿吨公里,增长15%。水上货运量171万吨,增长9.1%,货物周转量36.2亿吨公里,增长17.8%。潍坊港完成吞吐量385万吨,增长29.2%;航空客运量37551人,增长8%。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17亿元,增长11.3%;国内信函3827.1万件,包裹28.7万件,国内特快专递99.75万件,增长11.9%;国际特快专递3.89万件,增长7.6%;报纸8595.47万份,杂志546.07万份。邮政储蓄余额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全部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255.2万户,比上年增长17.1%,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261.6万户,增长11.3%。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实现289.1亿元,增长15.3%,县零售额实现21.2亿元,增长16.5%,县以下零售额实现183.0亿元,增长15.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2.2亿元,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47.0亿元,增长15.1%。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进口9.9亿美元,增长8.0%,出口29.5亿美元,增长38.7%。按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出口7.1亿美元,增长26.4%;三资企业出口13.3亿美元,增长43.3%。按贸易方式划分,一般贸易出口17.8亿美元,增长33.1%;加工贸易出口11.7亿美元,增长49.3%,占出口总额的40%。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共审批外商投资企业441个,增长16.7%;合同利用外资额17.3亿美元,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增长56.9%。全年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4亿美元,增长36%;新签合同额5.1亿美元,增长78.0%;外派劳务10200人次,增长102%。新设立境外企业(机构)8家,增长33.0%。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3.58万人次,创汇收入1055.4万美元,分别增长16.2%和16.8%;接待国内游客886.5万人次,旅游收入51.1亿元,分别增长14.9%和21.4%。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1.6亿元,增长3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8位。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4.7亿元,增长77.3%,营业税完成11.5亿元,增长29.2%,企业所得税完成5.1亿元,增长27.7%,个人所得税1.6亿元,同比降低2.8%。财政总支出完成95.3亿元,增长29.5%。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88.8亿元,增长28.3%;财政总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7.7亿元,增长70.4%,科技三项费用完成1.6亿元,增长25.4%;教育事业费用完成22.4亿元,增长15.4%;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11.4亿元,增长15.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8亿元,增长33.3%。财政收支相抵,当年净节余70万元,累计净节余4236万元,全市连续19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较好的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80.9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比多增26.4亿元,存款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人民币存款增量居全省第4位。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814.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年初增加106.7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876.9亿元,较年初增加147.8亿元,增长20.3%,同比多增29.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量居全省第4位。现金大量回笼。全市累计净回笼现金39.9亿元,同比多回笼2.8亿元。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盈利本外币合计10.7亿元,同比增盈6.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9.7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同比增长10.5%。支付赔款和保险金7.8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43.7%。财产险保费收入7.7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25.9%,同比增长24.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财产险支付赔款4.4亿元,同比增长34.3%,赔付率57.1%,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人身险保费收入22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74.1%,同比增长6.3%;人身险支付赔款及保证金3.4亿元,同比增长57.9%,赔付率15.5%,同比增长58.2%,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突破。2005年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34项,投入研发经费5036万元,其中国家、省科技攻关、“863”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各类计划129项;有112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省级22项,评出潍坊市科技进步奖90项。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发展到430多处,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5处。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2005年全市有7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42个产品获得了山东名牌。累计中国名牌达12个,在全省列第二名。工业产品生产领域的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有20家企业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39家企业取得了计量确认合格证书,累计确认企业达487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79.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9%,比年初提高2.7个百分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0家。经省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8家。组织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培育了潍柴、海化、北汽福田等30家示范企业,建设了寿光、诸城、青州、坊子等4个示范县。

2005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92亿元,增长40%;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54.58亿元,增长31.8%;出口总额1.54亿美元,增长39.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增长57.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4.6%,实现国税收入1.8亿元、地税收入2.15亿元,分别增长14.8%、39.5%。全年招商引资总额39.48亿元,增长48.9%。实现工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38.3%;产品销售收入60.5亿元,增长32.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新立项科技计划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26项。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申报火炬计划项目10项,总投资1.5亿元,落实资金1.4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年末累计达77家。

2005年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海化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5.37亿元,增长4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1亿元,增长54.0%;实际利用外资2375万美元,增长57.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37亿元,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增长32.2%;产品销售收入93.03亿元,增长75.8%;工业利税13.81亿元,增长67.2%。

2005年,潍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96亿元,增长36.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8.9亿元,增长7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出口创汇2966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4553万元,分别增长30.5%、13.2%、106.4%。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42个,总投资51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3个,过5000万元项目17个,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跨越。2005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3亿元,其中中心城市35亿元,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年,高速度、高标准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中心市区高标准新改扩建北海路、健康街、宝通街、西环路、机场路、潍州路、青年路、和平路等城市主干道27条,总长度226公里、总面积455万平方米,道路绿化550万平方米,建成了滨海项目区“三横五纵”8条道路,总长度32公里,形成了起步区路网框架。其中,北海路、东风街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人民广场、北海路和安顺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山东省园林绿化优质工程奖”,我市城市建设在质量和档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外排化学需氧量控制在5.47万吨以下,二氧化硫和粉烟尘分别控制在14.4万吨和8.5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9%;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54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面积达到7592平方公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6.2%。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河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城市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中小学在校生112.8万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9.2万人,中学在校生53.6万人。普通高考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本科上线突破3.5万人,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教育工作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提升的三大亮点之一。潍坊被表彰为全国新课程改革先进市,被教育部确定为中考改革试点市和重点推广的素质教育五个典型之一。加快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年内改造学校危房完成投资2980.8万元。新一轮“农村百所薄弱小学改造工程”进展较快,完成规划改造项目197个,投入资金1477万元。“市区中小学解困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有5个项目完成改造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建设的潍坊一中新校投入使用。“农村高中进城”战略成效显著,全市已有77.5%的高中学生在城区接受优质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对口支教等做法在全市进一步推广。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配备计算机达到13.5万台,有1341处学校实现“校校通”工程,占学校总数的55%。全市民办中小学达到105处,在校生达15.2万人。实施职业教育中心“2431”工程,服务经济能力明显提升,高职院校达到11所,各类职校在校生达17.8万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0%。

卫生事业发展有新突破。2005年,潍坊市被卫生部列入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试点地区,省级研究项目《公共卫生预警系统》试运行,市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到位。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大众卫生”得到卫生部、省卫生厅肯定。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试点居全省首位,有7个县市区列入省试点县,全市参合农民440万人,达到64.5%,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四个计划开始实施。全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1189万人次,出院人数60万人,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有统一刊号报纸6家,统一刊号期刊5家,省级内部资料16家,印刷企业1300家,音像制品复制单位1家,出版物发行单位695家,互联网站250家。文化系统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发表、播出各类文艺作品2000多件;举办了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中外市长论坛”演出、“文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等多场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市开展了文物安全检查活动;推荐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茂腔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对十笏园的全面修缮工作。全市共查处取缔黑网吧30多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5余万盒(盘),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51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大项的比赛,共取得7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实得金牌数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我市参加全运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授予“振兴山东体育突出贡献奖”。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量突飞猛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质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市场物价

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同比上涨1.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烟酒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4.0%、6.3%、0.4%和1.0%,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0.4%、0.9%、2.0%。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7%和4.2%。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7.8元,比上年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62.6元,增长12.3%;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6台,电冰箱(柜)120台,洗衣机97台,空调器70台,移动电话145部,家用电脑39台,家用汽车5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17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0元,增长4.8%。

劳动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6%。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9万人,举办招聘洽谈会500场次,1.7万家用人单位入场招聘,累计提供用人需求60.6万人次。全市共培训城乡各类人员9.4万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67.7万人,同比增长13.9%;全年工资总额94.9亿元,增长30.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018元,增长13.7%。

社会福利、城乡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低保人数近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捐助网络不断完善,全市共接受捐赠资金和物资共计1960万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服务逐步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发行社会福利彩票5.9亿元,同比增长179%。总投资958万元的72个福利金资助项目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其中省级福利金资助项目19个,市级福利金资助项目53个。全市为老服务设施超过240处。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据统计,全市出生人口86325人,合法生育率达99.4%,人口自然增长率4.53‰,性别比105.1:100。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5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