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潍坊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50:24 来源:潍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67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化强市,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四个关键问题”、“六个战略重点”和“三大杀手锏”,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双胜利,全市经济实现了“一个高于、两个过千亿”的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3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030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5%,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增长20.4%,其中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12%,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1、10.7和3.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2152元,比上年增长1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6.8:47.3:35.9调整为15.5:50.5:34,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2003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

按可比价格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潍城区           33.38               5.9

寒亭区           33.00              16.5

坊子区           30.87              15.7

奎文区            28.52              24.3

青州市           101.77              16.2

诸城市           138.35              19.2

寿光市           155.55              17.1

安丘市            76.04               3.8

高密市            88.00              17.5

昌邑市            80.15              13.0

临朐县            53.05               6.4

昌乐县            46.30              13.9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宏观经济指数年末达136.6%,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好成绩,市属企业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2003年,列入市属改制计划的工业、交通、城建、粮食、供销等系统的116户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县域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全市6712户县域企业,已改制6564户,占97.8%。其中:1480户县属企业94.3%的企业已改制;5232户乡镇村企业,已改制5168户,占98.8%。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一批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改制程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取得新突破。2003年,有4家企业的上市申报材料获中国证监会受理,2家公司获准上市;培植上市资源取得新进展,经省政府批准的股份有限公司占全省全年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28.5%。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2003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4.0%上升到47.0%;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5.3万户,增长10.7%;从业人员72.4万人,增长18.0%;注册资金295.8亿元,增长38.3%;纳税额48.5亿元,增长29.7%,占全部税收比重62.4%,提高7.0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4亿元,增长131.6%,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8.1%。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要务之要务,中心之中心,重点之重点”来抓,全社会动员,全方位出击,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2003年,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40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9%,完成目标责任制的200%。合同利用市外资金77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4%;全市2003年到位资金项目5382个,其中: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73个;总投资过亿元的合同项目114个。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53.69万人,收缴率达98.2%,全年共为12.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9.3亿元。参保农民为106万人,收缴保险费3440万元,为6.4万名农民发放养老金1070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6952家,职工61.8万人,共向4.4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844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640多家,参保人员59.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3.5亿元,支出2.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二、农业

2003年,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293.6万吨,比上年增加33.3万吨,增长12.8%;棉花产量4.6万吨,增长93.1%;花生产量24.6万吨,增长29%;烤烟产量3.3万吨,增长19.2%。瓜菜产量1353.6万吨,增长5.1%,其中蔬菜产量1160万吨,增长4.5%;水果产量113.6万吨,增长43.8%。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2003年全市造林面积18.8千公顷,年末实有林业用地面积 304.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09.8亿元,同比增长6.9%;生猪出栏 519.1万头,增长13.3%;家禽出栏 35138万只,下降3.3 %;肉类总产量106.2万吨,增长1.5%,禽蛋产量38.2万吨,增长0.5%,牛羊奶产量18.5万吨,增长6.8%。

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58.1万吨,增长7%,其中海水产品52.7万吨,增长7.1%,淡水产品5.4万吨,增长6.3%。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64.8 万千瓦,增长2.2%;农业机械原值48.1 亿元,增长7.1%;农用拖拉机达10 万台。各类适用机械快速发展,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定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迈出新步伐。全市农机经营单位达49.1万个,经营总收入33.5亿元,与上年持平,纯收入9.4亿元,增长2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5.8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9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90个,比重达99.9%;自来水受益村数6189个,比重达65.2 %。全年农村用电量35.5亿千瓦小时,增长12.3%;化肥施肥量(折纯)52.4万吨,增长5.9%。年末耕地面积 673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3.8千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 77.8%。

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2003年,全市完成村庄规划260个,小城镇规划53个,其中中心镇规划10个,小城镇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年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42亿元,新建各类建筑680万平方米。

三、工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2003年,全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加快改造,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搞活机制,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截止200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97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39个;实现增加值335.4亿元,同比增长27%,增幅比上年高9.5个百分点。重工业生产明显快于轻工业。受投资大幅增长的拉动,重工业增加值增长39.8%,比轻工业快23.1个百分点。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增长。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6%;股份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65.6亿元,增长3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增长66.0%。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同期提高0.7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统计范围内的230种主要产品中,同比增长的有173种,占75.2%。

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110         64.9

发电量(亿千瓦时)    48.53     1.50

钢材(万吨)       76.40     30.2

水泥(万吨)      459        18.3

焦炭(万吨)         48.10        35.4

烧碱(万吨)      12.21      11.5

纯碱(万吨)     110.53      10.4

原油加工量(万吨)  86.70         32.8

化肥(万吨折纯)      44.37        16.4

合成氨(万吨)       54.81       20.4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63.26         -2.0

小型拖拉机(万台)   18.89       12.3

内燃机(万千瓦)    1852.7        72.4

程控交换机(万线)     1.88        64.1

合成洗涤剂(万吨)    10.40       22.7

化学纤维(万吨)    11.03         14.4

服装(万件)       13082      26.6

纱(万吨)        22.92          51.0

布(万米)        86141          70.9

印染布(万米)      80897          39.7

原 盐(万吨)       634.2           -5.8

卷 烟(万箱)    37.54          4.2

饮料酒(万吨)    18.10          37.2

纸浆(万吨)      76.91           18.5

机制纸(万吨)      112.74            7.2

机制纸板(万吨)     42.61           53.1

轮胎外胎(万条)    1791.6           24.6

塑料制品(万吨)  10.94            31.2

工业技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全部村及村以上工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953项,完成投资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3%;建成竣工投产项目1004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10.6亿元,利税48.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224亿元,增长43.8%;实现利润65.0亿元,增长64.5%,实现利税119亿元,增长44.8%;实交税金61.5亿元,增长27.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3%,提高12.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8%,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9%,提高10.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43次,加快0.3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62%,提高0.7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9%,下降0.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2686元/人,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4.3%,下降5.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57亿元,增长1.5%。产成品存货81.6亿元,增长22.9%,应收帐款净额117.8亿元,增长20.6%,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9.6 %。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7.1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完成275.5亿元,增长93.1%,其中基本建设施工项目844个,增长117.0%,投资额124.1亿元,增长144.8%;更新改造施工项目485个,增长53%,投资额107.5亿元,增长71.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21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6.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7%,其中住宅投资26亿元,增长86.4%。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6.4亿元,增长306.4%;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5.0 万平方米,增加0.3万平方米。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25亿元,增长40.6%;全员劳动生产率63205元/人,增33.8%。实行投标承包工程3920个,增长31.8%,面积1316.6万平方米,增长31.3%,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面积的76.8%、82%。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11.6亿元,其中公路投资10.7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616.4公里(不含乡村路733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665.2公里,二级路1904.3公里,三级路1918.6公里,四级路2914.5公里,公路密度达48.0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6.4万部,其中客车8768部(含出租车3301部),货车25756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704.7万人,增长0.4%,旅客周转量29.19亿人公里,减少0.6%;货运量6796.9万吨,增长3.7%,货物周转量38.9亿吨公里,增长3.3%。铁路客运量546.2万人,下降18.8%,货运量1348万吨,下降26.2%。水上货运量57万吨,增长50%;潍坊港完成吞吐量282.5万吨,增长19.2%;航空客运量11180人,下降26%。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增长12%,信函4630.2万件,包裹37.2万件,国内特快专递76.7万件,国际特快专递3.5万件,报纸1.1亿份,杂志589.3万份。邮政储蓄余额8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9.4%。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全部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58.5万户,比上年增长 32.9%,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200万户,增长16.3%。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超市和餐饮成为消费的热点场所。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市零售额实现193.9亿元,增长18.6%,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136.3亿元,增长9.8%。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60.7亿元,增长12.7%,个体经济零售额172.6亿元,增长13.3%,私营经济零售额52.8亿元,增长18.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9.7亿元,增长14.6%;餐饮业零售额33.2亿元,增长9.2%。

集市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195处,其中消费品市场1084处,生产资料市场111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61.7亿元。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2.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进口6.17亿美元,增长9.8%,出口16.38亿美元,增长27.8%,其中自营出口9.04亿美元,增长34.5%;三资企业出口7.34亿美元,增长20.3%。按出口国别分,对日、美、欧、韩四大市场出口11.72亿美元,增长21.6%;对新兴市场南非、南亚、澳大利亚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50%。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729项,合同外资额10.03亿美元,增长158.6%;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增长94.3%。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66亿美元,外派劳务2537人次,增长49%。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2.15万人次,创汇收入66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34亿元,分别增长1.3%和4.7%,旅游总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2.4%。顺利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八、财政金融

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0.5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亿元,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完成9.3亿元,增长17.2%,营业税完成7.1亿元,增长43.6%,企业所得税完成3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支出完成59.2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55.5亿元,增长17.8%;财政总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亿元,增长41.4%,科技三项费用完成0.9亿元,增长7.4%;教育事业费用完成17亿元,增长11.5%;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8.2亿元,增长17.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2.1亿元,增长16.4%。财政收支相抵,当年净节余56万元,累计净节余4048万元,市本级及14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全市已连续17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存贷款增势趋于缓慢,现金回笼增多,外汇业务平稳增长。到2003年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2.3亿元,同比增长14.7%,比年初增加115.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07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年初增加70.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亿元,较年初增加77.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达123.1亿元,较年初增加18.4亿元;技改贷款余额3.7亿元,增加1.4亿元;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达到46.1亿元。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29.6亿元。

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产、寿险保费总收入达到21.8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13.9%;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4.5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2.9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16.8%;寿险赔付和给付保险金1.6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58.3%,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

2003年的科技工作积极围绕“科教兴潍”这一战略重点,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化”战略,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0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80项;专利授权达到905件。

科技计划实施顺利。全年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3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级计划项目39项,省级计划项目102项,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无偿经费1751万元,贷款额度3.9亿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90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8亿元,增长4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0.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科技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新增273家,总数达到1394家,资产总额17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3年,全区完成GDP3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亿元,分别增长38.9%和40.3%,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增长84.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亿元,增长187.1%。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新批外资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1943万美元,增长257%。经国务院批准在高新区设立了潍坊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末累计达59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8.8%,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GDP12.5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4.1%;外贸出口6646万美元,增长134.4%;实际利用外资891万美元,增长35.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7.8亿元,利税4.7亿元,分别增长26.1%、21%、10.1%。

潍坊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济软环境建设“三个重点”,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区完成GDP5.2亿元,同比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亿元,增长71.7%;外贸出口1830万美元,增长11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增长201.1%;地方财政收入1497万元,增长36.3%。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共洽谈引进项目90个,实际进区项目77个,总投资51.5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5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跃式发展。2003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约16亿元,新增道路面积407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240公顷,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8亿元,竣工道路总长度120公里,总面积170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6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70公顷,高标准新、改扩建了北海路、四平路、人民路等部分城市道路及通亭街、北海路环岛等绿化工程,完成的工程建设总量是往年的5倍以上,成为我市城建史上投资最大、标准最高、速度最快、效果最明显的一年。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外排化学需氧量控制在5.7万吨以下,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控制在14.5万吨和5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1%,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6.7%;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级别为二级,良好率为97.3%。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8万人,在校生4.4万人,毕业生0.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5万人,在校生12.3万人,毕业生3.4万人。在校高中学生17.9万人,毕业生4.4万人,普通高考录取本科人数达到2.27万人,万人比、进线率、重点本科录取人数等七项高考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397所,在校生136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为99.9%,巩固率达到99.4%;学前教育突破原有局限,逐步向婴幼儿阶段延伸;社区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积极实施“农村百所薄弱小学改造工程”、“市区中小学解困工程”、“农村百所规范化小学创建工程”和“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工程”,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建成了“潍坊教育信息港”,教育信息化惠及百万学子,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24字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不”工作目标,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5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66所;医院床位2.0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103人,其中医生12418人。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00多处。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潍坊市科普馆已正式开馆;专业文化成效显著,在市以上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共发表、上演、播出各类文艺作品1600余件;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1500余次,参加人员50万人次,极大的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三下乡”活动中,到乡镇演出1000多场次,赠送图书10000余册,送电影进农场、进军营5000余场次;“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专项治理和音像市场的整治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绩。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竟技体育方面,我市成功举办了潍坊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有五千名运动员参加了29个大项目的比赛,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最具特色的一次体育盛会;群众体育方面,我市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总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全民健身点833个,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多人,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市场物价

2003年,物价指数全面回升。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及国内投资需求扩张、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物价指数出现恢复性上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同比上涨0.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类、居住类、烟酒类价格依次上涨3.0%、0.4%和4.5%,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通讯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0%、3.0%、1.4%、1.9%和1.4%。扣除食品涨价影响,非食品价格指数下降0.6%。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7.4%和5.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7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6123元,增长8.6%;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4台,电冰箱(柜)118台,洗衣机94台,空调器41台,移动电话97部,家用电脑29台,家用汽车2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21元,增长7.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1元,增长2.4%。

劳动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3年,在全市35处街道、129个重点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共为2.18万名符合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举办招聘洽谈会341场次,2003年,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8.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全市2024名在中心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顺利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2003年,举办职业培训13万人,技校招生达到11000多人,各项职业技术培训指标均列全省首位。年末在岗职工人数58.2万人,减少1.9%;全年工资总额62.8亿元,增长6.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80元,增长9.5%。

社会福利、城乡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低保人数达到3.9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捐助网络不断完善,募集各类款物总价值2100多万元;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各类服务网点发展到2300多个。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4亿元,筹集福利基金2800万元。筹资82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第二批“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65个项目的建设,全市为老服务设施达到100多处;193处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 7200多人;各类民办福利机构已发展到45家,床位增加到2100多张。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机制。据统计,全市出生人口68596人,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2.51‰,性别比106。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47.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4万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4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