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民心工程”为总抓手,以实现经济工作“大发展、大提高、大突破”为目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等重要措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全市经济在三大需求的共同拉动下,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368.8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增加值329.8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83.9亿元,增长12.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01年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潍城区 30.48 12.0
寒亭区 27.12 10.2
坊子区 28.76 11.4
奎文区 19.18 12.0
青州市 77.65 10.2
诸城市 100.00 12.0
寿光市 116.05 11.2
安丘市 73.00 10.2
高密市 65.50 11.3
昌邑市 62.82 10.2
临朐县 47.89 8.5
昌乐县 35.84 11.6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继续趋好。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136.7,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3.1,企业生产情况景气指数达125.6。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属企业改革攻关任务基本完成,列入市属改制计划的141户企业已改制128户,市重点调度的89户企业已全部改制。企业股票上市和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亚星化学发行8000万A股募集资金7.12亿元,山东巨力、山东海化实施配股分别募集资金1.5亿元、3.8亿元。通过股份制改造,培植了一批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上市资源企业。县域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全市4608家县域企业改制面达95.6%。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构网络,落实目标责任制,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全市共引进有到位市外资金项目4151个,增长81%;到位市外资金16.98亿美元,增长104.6%,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7613.4万元,发放7072.8万元,使进入再就业服务机构的下岗职工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共发放养老金6.4亿元,确保了10.05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达到3997户,在职职工46.24万人;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6.7亿元,收缴率达95.63%。农村累计有140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年收缴养老保险费2030.2万元,近5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42.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9600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6000万元。
二、农业
2001年,全市以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受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因素影响,粮食产量夏减秋增,全年总产达349.7万吨,比上年减少18万吨,减少4.9%;棉花产量3万吨,增长76.8%;花生产量22万吨,增长33.7%;烤烟产量3万吨,减少32.4%。瓜菜产量1224万吨,增长4.4%,其中蔬菜产量1044万吨,增长4.1%;水果产量107万吨,减少0.9%。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造林面积12.3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84.6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生猪存栏248.8万头,下降2.8%,出栏434.9万头,增长5.6%;家禽存栏10330万只,下降5.9%,出栏34278万只, 增长0.5%;肉类总产量102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38.2万吨,下降5.5%,牛羊奶产量14.5万吨,增长45.8%。
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全市水产品产量53万吨,增长0.1%,其中海水产品47.9万吨,基本持平,淡水产品5万吨,增长0.4%。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2.9万千瓦,增长2.1%;农业机械总值43.4亿元,增长4.8%;农用拖拉机达11.3万台。各类适用机械快速发展,主要农机化项目水平稳定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面积增加,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玉米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迈出新步伐。玉米联合收获机比去年增长188%,设施农业生产所需的机动卷帘机达1440台,比去年翻了一番;田园管理机增加到2381台,比上年增长25%;植保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农机经营单位达49万个,经营总收入33.8亿元,纯收入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4.2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9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81个,比重达99.9%;自来水受益村数6135个,比重达64.6%。全年农村用电量29.1亿千瓦小时,增长5%;化肥施肥量(折纯)51.9万吨,增长0.6%。年末耕地面积687.2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1.6千公顷,所占比重提高到75.9%。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规模调整取得新突破,县以下小城镇由213个合并为155个,小城镇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亿元,硬化道路280公里,新建公共绿地30公顷、住宅360万平方米,3.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
三、工业
2001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管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增长22.5%;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增长9.9%;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9亿元,增长18.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4.9亿元,增长1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28.2亿元,增长13%。重工业增长略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08.6亿元、90.9亿元,分别增长13.9%、16.4%。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13%。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减(%)
原煤(万吨) 102.40 29.9
发电量(亿千瓦时) 45.06 -0.6
钢材(万吨) 46.64 15.0
水泥(万吨) 353.95 18.2
焦炭(万吨) 10.12 22.6
烧碱(万吨) 10.84 15.5
纯碱(万吨) 88.04 3.4
原油加工量(万吨) 67.69 51.1
化肥(万吨折纯) 38.49 6.9
合成氨(万吨) 42.12 1.6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60.64 1.3
小型拖拉机(万台) 17.89 -8.4
内燃机(万千瓦) 521.55 58.3
程控交换机(万线) 1.16 -87.8
合成洗涤剂(万吨) 8.40 63.7
化学纤维(万吨) 7.55 13.0
服装(万件) 7662 7.2
纱(万吨) 11.97 13.7
布(万米) 45876 14.9
印染布(万米) 51575 20.9
原 盐(万吨) 489.08 -18.0
卷 烟(万箱) 37.65 0.4
饮料酒(万吨) 18.01 -13.2
纸浆(万吨) 35.77 16.1
机制纸(万吨) 71.57 8.0
机制纸板(万吨) 21.34 9.1
轮胎外胎(万条) 1152 15.6
塑料制品(万吨) 7.62 9.3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工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02项,完成投资91亿元,增长36%,建成竣工投产项目534项,按设计能力计算,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23.6亿元。全市已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全市开发完成填补市以上空白新产品、新技术328项,其中48种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际水平,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79.7亿元,利税11.4亿元。关停或转产17条小水泥生产线、2家小钢铁企业、14处小煤井、4台小火电机组。
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税68.9亿元,增长18.6%;实现利润31.7亿元,增长15.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32%,比上年提高4.7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0.26%,提高0.2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6%,提高7.3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5次,加快0.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59%,提高0.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11%,下降1.7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0599元/人,增长12.3%;产品销售率97.38%,提高0.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10.9%,下降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86亿元,增长11%,其中国有工业亏损面26.8%,上升0.9个百分点,亏损额0.83亿元,减少30.5%;市属工业亏损面41.3%,降低5.2个百分点,亏损额1.3亿元,增长6%。两项资金占用下降,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两项资金合计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40.5%,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亿元,增长20.2%。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施工项目365个,减少41个,投资额35.6亿元,下降1.2%;更新改造施工项目189个,减少40个,投资额47.2亿元,增长36.6%。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加快。全市17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8%。山东海龙差别化粘胶短纤维、晨鸣集团15万吨高档铜板纸、昌邑国家粮库、潍坊电视中心等项目进度均已超过计划目标,潍坊热电厂、华光集团锂离子二次电池极板材料、鲁中粮库、潍坊污水处理厂、三里庄水库工程、牟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都有新的进展。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10.4亿元,增长31.6%。全年商品房销售额9.7亿元,增长7.8%;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8.4万平方米,减少1.5万平方米。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资质五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81.2亿元,下降0.6%;全员劳动生产率40722元/人,增长3.7%。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2839个,面积850万平方米,分别占施工工程个数和面积的61%、76%。
五、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7.4亿元,其中公路投资6.2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435.6公里(不含乡村路32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一级路475.4公里,二级路1637.4公里,三级路1183.4公里,四级路3891.5公里,公路密度达46.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6万部,其中客车6315部(含出租车),货车20351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535万人,增长7.3%,客运周转量25.7亿人公里,增长12.2%;货运量6794万吨,增长6.7%,货运周转量36亿吨公里,增长10.8%;铁路客运量981万人,增长6.6%,货运量1840万吨,增长7.6%;水上货运量51万吨,减少25%;潍坊港完成吞吐量141万吨;航空客运量22204人,增长13.1%。
邮政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1亿元,增长12.3%,信函3381万件,包裹34.6万件,国内特快专递85万件, 国际特快专递3.3万件,报纸1.4亿份,杂志605万份,邮政储蓄余额达到59.7亿元。
电信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潍坊电信公司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13亿元,增长41.5%;电话放号40万户,达到143万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88.3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17.54部/百人;新增注册上网用户1万户,综合通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增长途电路3万条,达到5万条;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86万门,本地中继光缆线路长度达9212.4皮长公里。中国联通潍坊分公司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29亿元,移动电话净增14.93万户,达到31.9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8331户,无线寻呼用户达到12.86万户;新增GSM移动电话交换机21.7万户,达到40.7万户,长途通信光缆达到443公里。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超市和餐饮成为消费的热点场所。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零售额实现151亿元,增长8.8%,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实现131.1亿元,增长8.2%。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54.7亿元,增长12.9%,个体经济零售额134亿元,增长8.2%,私营经济零售额34.1亿元,增长13.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4.1亿元,增长10.7%;餐饮业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2.8%,制造业零售额25亿元,下降6.6%。
集市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325处,其中消费品市场1264处,生产资料市场61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89.1亿元,增长5.1%,其中城市市场增长5.5%,农村市场增长4.5%。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外贸出口保持一定增长。2001年,全市努力克服世界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的不利局面,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出口保持一定增长。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35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进口40172万美元,增长6.2%,出口113423万美元,增长14.1%。其中自营出口61915万美元,增长12.1%;三资企业出口51508万美元,增长16.6%。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73365万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出口40058万美元,与去年持平。出口产品结构趋向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80132万美元,增长12.7%,其中机电产品8560万美元,增长10.7%,农副产品出口达到33291万美元,增长17.5%。按出口国别分,对日本出口51629万美元,增长10%,对美国出口10725万美元,增长2.7%,对韩国出口8933万美元,增长21.9%。全市共有341家内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其中私营企业55家;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25家。
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66项,合同外资额3.41亿美元,增长14.9%;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增长27%。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2181万美元,外派劳务1702人,分别增长87.9%和19.4%,兴办境外企业4家,新批外商驻潍机构1家。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27086人次,增长12.4%,创汇831万美元,增长26.5%。接待国内游客574万人次,旅游收入28.9亿元,分别增长5.6%和16.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3%,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0.8亿元,增长19.1%,上交中央“两税”25.2亿元,增长7.4%。财政支出完成46.8亿元,增长17.1%。全市已连续15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地方财政收入项目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2.7%,营业税增长9.5%,企业所得税增长80.4%,个人所得税增长52.1%。
金融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2001年,全市金融部门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坚持以支持辖区经济发展为主题,以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线,积极探索加快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的有效途径,不断改进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促进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到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6.5亿元,比年初增加85.9亿元,比上年多增2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77.9亿元,比年初增加53.5亿元,同比多增16.3亿元。贷款投放均衡,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效支持了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改制、农业和企业技术改造。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4.6亿元,较年初增加22亿元,同比多增10亿元;年末全市技改贷款余额21亿元,较年初增加7.1亿元,同比多增3.5亿元;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贷款余额达到15.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76.5亿元,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同比多增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71.9亿元,比年初增加37.5亿元,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38亿元,减少4.4亿元,中长期贷款53亿元,增加10亿元。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7.5亿元,同比少回笼4.3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产、寿险保费总收入达到12.2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9.2%;寿险实现保费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31.4%。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4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2.1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5.9%;寿险赔付和给付保险金1.3亿元,赔付率同比降低9.9%,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实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2001年全市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17项,其中有1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54项;申请专利1100项,全市拥有专利8726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科技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实施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火炬、星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3项,争取省以上计划项目无偿资金1564万元。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诸城牧工商一体化特色园、昌乐西瓜科技特色园被列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科技创新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1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30多种。
民营科技蓬勃发展。新建民营科技型企业30家,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1050家,有55家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经省科技厅批准,我省第一家民营企业纳米研究中心-山东乐化纳米技术产业化研究中心落户我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72.2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出口总额6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40万美元。全区累计引进项目166项,总投资86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1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达4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4项,累计达336项。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外贸出口399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02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78亿元。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47亿元,销售收入29.16亿元,利税4.18亿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年内新引进项目25个,总投资5257.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499万美元,实际到位1051.7万美元,其中有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年完成工业销售收入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完成税收880万元,增长68%;财政收入700万元,增长36%。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01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约6.5亿元,新、改、扩城市道路79.5公里,排水管道40.6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30.3万平方米,公共绿地93.7公顷,供热面积31.7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2.2亿元,新增道路面积26.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63公顷,供热面积11.6万平方米。拓宽改造了胜利西街、北宫东街和向阳路北段3条城市道路,对健康街、和平路、潍州路3条道路部分路段进行了大修改造。
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一控双达标”和环境目标责任制等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明显加快,全市共撤并小学460所,扩建初中15所,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分别达到269人和1276人。城区中等教育资源继续进行优化组合,成立了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纺织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和潍坊科技职业学院;理顺了市属中等专业学校管理体制,潍坊商校、纺织技校、财会中专学校划归教育系统管理,潍坊职工中专合并到潍坊第一职业中专,新组建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860所,在校生141万人;幼儿园2770所,在园幼儿18万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教育投入渠道,普通高中招生能力迅速提高,招生人数达到5.5万人,比上年净增1万人;发展综合高中16处,在校生达到6700多人;职业高中招生2万多人,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75%,初中入学率为99.38%,巩固率达到95.46%。普通高考再创佳绩,本科录取人数达到13161人。加强高职报名、招生工作,对口高职报名4799人,录取4278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筹措危房改造资金4458万元,基本完成危房维修和改扩建任务。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全市新增教学用机3万多台,3个县市区建成校园网。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39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51所;医院床位1.9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167人,其中医生12783人。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98处。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市场管理,积极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年无重大疫病暴发流行。我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被评为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创作了7部大戏、8部帝王系列长篇小说。在市以上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各类作品2500余件,其中全国获奖150件,全省获奖600余件。成功地举办了春节、第十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纪念建党80周年、“文明之夏”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市9个文艺团体全年演出2000余场,极大地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型现代吕剧《碧水长流》和《李二嫂后传》晋京汇报演出,《碧水长流》荣获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我市该奖零的突破。音像市场整治成效显著,正版音像制品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
体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2001年参加20届省运会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51枚,铜牌53枚;我市32名运动员入选山东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共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组织全民健身运动36次,开辟全民健身路径14条。
十二、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低幅回升。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3%,食品类价格下降0.1%,其中粮食增长2.6%,肉禽及制品增长1.9%,鲜菜下降2.7%,衣着类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2%,医疗保健类增长7.3%,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下降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增长8.2%,居住类上升1.1%,服务项目上升7.8%。全年零售物价下降0.1%,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品价格呈逐渐回升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5%,降幅较上年缩小1.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9%,重工产品下降0.2%,生产资料下降0.7%,生活资料持平。企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5%。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规定,确保离退休、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增发住房补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3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消费性支出5575元,增长5.6%。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961元,增长9.2%;保健支出312元,增长8.8%;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61元,增长39.9%。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8台,电冰箱(柜)103台,洗衣机80台,空调器26台,移动电话15部,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从无到有,百户居民分别拥有6台和2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79元,增长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3元,增长5.7%。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全市积极开展用工预测、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全年通过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的达到3.4万人次,有1.72万名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0.2万人,比上年减少6.6%;全年工资总额53.6亿元,增长6.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748元,增长13.4%。
社会福利、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乡低保投入资金1548万元,保障困难群众4.4万人,社会力量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4.7万对,投入救助金和实物折款4900万元;建立经常性捐助接收中心13个,接收价值500多万元。发行社会福利彩票1.4亿元,筹集福利基金4200万元,救灾支出573万元;投入1400万元资助34个城市养老、为老服务项目;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到36家,床位800张;258处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 7012人。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达26处,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处,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市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以综合改革为抓手,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机制,改进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4%,人口自然增长率3.82‰。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845.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65万人。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02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