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烟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27:05 来源:烟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97次

2003年是烟台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在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6亿元,增长17.4%(比上年,下同),标志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到新的台阶。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87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1.73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9:52.05:35.96变化为10.78:53.32:35.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22元,比上年增长17.4%。

以推进大企业和困难企业改制为重点,攻坚破难,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今年以来,全市市县乡村四级11481户企业,实行各种形式改革改制的11219户,改制面97.8%,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8048户,占企业总数的70.1%;市属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190户,占计划改制企业总数的61.8%;一大批企业的改制形成了今年改革工作的突出亮点,市直六大口38户企业改制计划如期完成。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12.9万户,下降4.8%;从业人员56.06万人,增长13%;注册资金265.29亿元,增长54.2%;税收13.83亿元,增长27.2%。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6.47万公顷,下降6.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63万公顷,下降11.4%;油料播种面积11.8万公顷,增长3.6%;蔬菜播种面积6.62万公顷,增长9.8%。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117.78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4.41亿元,下降32%;牧业产值44.36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86.87亿元,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02亿元。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45.2%,林业1.7%,牧业17.0%,渔业33.4%,农林牧渔服务业2.7%。

由于自然条件较好,风调雨顺,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全市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增产。全市常用耕地面积43.27万公顷,下降1.1%;粮食产量197.55万吨,增长0.8%,其中夏粮产量73.52万吨,增长5.4%;秋粮124.03万吨,下降1.7%。粮食播亩单产360公斤,增长13.9%。

经济作物增产。全年油料产量41.23万吨,增长14%;蔬菜产量294.19万吨,增长10.6%。全年水果产量271.92万吨,增长42.5%,其中苹果222.15万吨,增长47.9%。

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130.83万头,比上年增长11.6%;牛存栏36.12万头,比上年增长5.1%;羊存栏42.89万只,比上年增长12.1%。全年肉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75.58万头、10.99万头、36.62万只、8422.16万只,分别增长11.3%、36%、15.8%、17.9%。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8.66万吨,增长14.8%;禽蛋产量28.45万吨,增长2.1%;奶类产量18.33万吨,增长12%。

渔业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扩大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推动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0.68万吨,增长5%,其中海水产品168.23万吨、淡水产品2.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5.0%。

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872公顷,其中本年新育林1499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6.08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4%。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07.67万千瓦,增长2.2%;农村用电量35.58亿千瓦小时,增长6.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4.69万吨,增长10.1%;有效灌溉面积26.7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1.8%。2003年底,全市6590个村全部通电和电话,6589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4674个,达到70.9%。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9.23亿元,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7亿元,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6.72亿元,增长11.2%;集体工业增加值148.38亿元,增长15.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62.15亿元,增长46.1%;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9.34亿元,增长3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137.53亿元,增长37%;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32.89亿元,增长62.7%。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17.57亿元,增长23.9%。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轻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45.46亿元、201.54亿元,增长42.6%和15.5%。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7.81亿元,增长18.8%。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6.28亿元,同比增长4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0.74%,比年初提高4.28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41%,提高0.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2.29亿元,增长47.8%;实现利润123.61亿元,增长80.9%;实现利税189.08亿元,增长65.7%;亏损面为12.74%,下降3.6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61,比去年提高25.5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75.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7.97亿元,增长6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79.20亿元,增长92.4%。全市国有及其他投资415.09亿元,增长68.9%。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6.27亿元,增长73.8%;更新改造投资55.39亿元,增长48.1%;其他投资77.26亿元,增长30.9%;城镇私营个体投资17.27亿元,增长106.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72亿元,比上年增长55.5%;第二产业投资215.01亿元,增长68.3%;第三产业投资168.47亿元,增长63.8%。

2003年纳入全市调度的1060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983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439亿元,同比增长76.99%;有989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93.3%,提高3.3个百分点;有527个项目竣工投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78亿元,增长71.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62.54亿元,增长57.2%,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7.1%。房屋施工面积708.3万平方米,增长35.7%;房屋竣工面积251.4万平方米,增长19.1%。

建筑业生产发展稳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11亿元,增长33.9%;施工产值113.47亿元,增长3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63.32万平方米,增长24.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38.31万平方米,增长23.2%。

五、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市级零售额256.59亿元,增长15.5%;县级零售额3.03亿元,增长6.2%;县以下零售额106.49亿元,增长17.3%。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13.22亿元,增长1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47亿元,增长12.2%。

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54.30亿元,增长17%;个体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79.89亿元,增长24%;私营经济零售额45.24亿元,增长19.8%;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86.69亿元,增0.2%。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8.90亿美元,增长31.6%,外贸依存度为37%。其中,出口33.29亿美元,增长29.6%;进口25.62亿美元,增长34.3%;贸易顺差7.67亿美元,增长16%。在外贸出口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18.48亿美元,增长35.8%;加工贸易完成14.78亿美元,增长22.8%。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对日本出口10.48亿美元,增长16.1%;对韩国出口6.1亿美元,增长43.7%。对北美洲市场出口6.28亿美元,增长26.8%,其中对美国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3%。对欧洲市场出口3.82亿美元,增长56.4%。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11.16亿美元,增长28.1%;工业制成品出口22.13亿美元,增长30.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7.63亿美元,增长34%。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938项,增长33%;合同外资额40.11亿美元,增长79.3%;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70.1%。合同额中外商直接投资22.36亿美元,实际利用中外商直接投资10.78亿美元。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1.38亿美元,增长16.2%;完成营业额1.08亿美元,增长17.7%;外派劳务人员5533人次,增长13.8%;年末在外人数8247人,增长17.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2003年国道206高速公路烟台段全线贯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363.2公里,比上年净增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8.8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旅客发送量7736.3万人,下降1.8%,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200.7万人,下降20.8%;公路旅客发送量7211万人,下降1.1%;水运旅客发送量287万人,下降2.7%;民航旅客发送量37.6万人,下降2.1%。货物发送量10997.1万吨,增长9.5%,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701.2万吨,下降7.8%;公路货物发送量9222万吨,增长9.7%;水运货物发送量1073万吨,增长21.9%;民航货物发送量8736吨,增长65.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800.7万吨,增长16.4%;旅客吞吐量680.4万人,下降6.8%。全年共执行航线42条,平均每周有101个航班。旅客吞吐量74.61万人,下降5.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6亿元,增长12.4%;电话装机容量276.79万门,增长13.8%;固定电话208.24万部,增长18.7%,电话普及率达到93.4部/百户;移动电话177.95万部,增长45%;国际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宽带网接入用户4.13万户。

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33.01万人次,下降13.5%,其中,国际游客11.4万人次,下降16.1%;国内游客921.61万人次,下降13.5%。旅游总收入71.56亿元,下降10.4%,其中,国际旅游收入7556.9万美元,下降15.8%。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饭店和星级饭店147家,客房数9201间、床位1.76万张。星级饭店50座,其中四星级2座。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3年全市加大税收力度,全部税收收入120.41亿元,增长18.3%,其中国税系统税收80.60亿元,增长18.9%;地税系统税收39.81亿元,增长17.1%。个体私营经济税收13.83亿元(不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增长27.2%,其中国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8.36亿元,增长27.5%;地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5.47亿元,增长26.8%。

地方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境内财政收入130.22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55.17亿元,增长26.73%。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8.2%和24.1%,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6%和2.2%。财政支出75.52亿元,增长16.46%。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教育、科技、农业、城市维护费分别增长16.5%、38.6%、16.7%和24.7%。

金融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1286.58亿元,增长15.1%,其中企业存款325.57亿元,增长15.8%,储蓄存款816.22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939.09亿元,增长21.2%,其中短期贷款652.68亿元,增长15.7%,中长期贷款225.98亿元,增长46%。

证券交易量下降。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20个,股民开户25.9万户,下降0.7%。年交易额310.7亿元,增长5%。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3.78亿元,增长33.1%;全年赔款支出4.19亿元,增长18.2%;赔付率12.4%,下降1.6个百分点。

九、科技技术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成绩显著,主要科技计划指标再创全省领先水平。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52项,列入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117项,共为企业、科研单位争取国家、省资金4371万元,居全省市地第一位。取得科技成果16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4项,省级奖项5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53%,居全省首位。今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累计达到340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30家。完成专利申请1241件,实施专利技术868项,创产值19.96亿元,创节汇3782万美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市已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处,重点生物实验室3处。全市共有科技孵化器13处,总面积12.5万平方米,进驻孵化器的中介机构14个,在孵企业达350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全市6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2.74万人,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达到7.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7所,招生3.87万人,在校生9.95万人;普通高中64所,招生4.61万人,在校生11.24万人;普通初中318所,招生7.38万人,在校生38.11万人;小学1130所,招生6.49万人,在校生34.4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1%,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00%,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为86.7%,其中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为41.38%。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11832.5万份、计162519.27千印张,期刊139.2万册、计6352.2千印张。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6.3%。地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节目10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5.1%。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9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1.7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2万人,其中医生1.01万人。

体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6个,亚洲冠军6个,全国冠军25个,省内比赛冠军40多个,破14项世界纪录。尤其是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上我市战绩非凡,共派出68名运动员参加9个大项比赛,夺得10枚金牌,平3项世界记录,名列全国79个参赛城市的11位,居36个参赛地级市之首,创造我市参加城运会的最好成绩。全年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在体育公园建成省级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体育单项协会已经发展到21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2003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126.75亿千瓦时,增长16.3%,其中工业用电94.26亿千瓦时,增长18.7%;居民生活用电14.78亿千瓦时,增长7.2%。

环境卫生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生活和建筑垃圾清运及时率达到99%以上;各类公厕和垃圾容器的保洁率达到100%,累计更换垃圾箱(桶)1450多个,建设移动免冲公厕3座,完成38座固定公厕的升级改造。投资23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并投入使用,铺建了15公里垃圾渗沥液排放专用管道,堆肥池也完成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处理场二次污染渗沥液异味问题。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2003年市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均符合国家一、二级标准,降水PH年均值为7.25,降酸雨4次,酸雨频率为7.84%;八市、县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符合二级标准(龙口除外)。水环境质量:全市主要水库除总氮值外年均值均符合地表水III类标准,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除大沽夹河福山水闸下断面氨氮值超标,辛安河和黄水河水质最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声环境质量: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9.9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4.3分贝,均与2002年基本持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项目投入成倍增长。全年中心市区启动重点工程14项,总投资30多亿元,当年完成1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多。市区居民住宅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4000户,煤气管道新增用户6500户。重点加强城市主要干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对环山路进行了重点整治和全面改造;对21条主要干道进行了拉网维修;对城区道路和街巷路灯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市区好灯率、亮灯率分别达到90%和96%以上,重要路段亮灯率达到了100%。在城市绿化上,进行了滨海路、机场路、迎宾广场等10多项大的绿化建设改造工程以及小型绿地建设、社区绿化整治等20余项绿化工程。

十二、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5%。分商品类别看,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升3.6%,烟酒及用品上涨1.8%,居住上涨2.4%,衣着类下降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0.1%,交通及通讯工具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2%。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76%,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0.81%,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3.03%;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升2.1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升1.05%。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6.17%。

房地产价格上升。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2.2%,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2.3%。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4%,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01%。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人口出现负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22.99万户,人口为645.82万人,比去年下降0.1%,其中非农业人口219.99万人,增长0.8%。市区人口达到170.83万人,增长1.4%,其中非农业人口96.84万人,下降2.4%。全市全年出生人口3.7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72‰,下降1.9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79‰,下降0.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85元,增长10.3%,其中工薪收入9382元,增长11.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479元,增长4.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719元,增长7.1%;衣着消费支出1079元,下降4.6%;设备用品服务支出376元,增长5.2%;医疗保健支出595元,增长17.2%;交通通讯支出678元,增长21.7%;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099.79元,下降10.9%;居住消费支出634元,增长17.1%;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298元,下降2.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15.2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辆、摩托车24辆、影碟机46台、空调器38台、微波炉57台、电脑35台、移动电话112部。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20元,增长7.7%。生活消费支出2494元,增长5.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923.30元,下降1.02%;衣着消费支出204.44元,下降8.92%;居住消费支出451.79元,下降61.1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5.26元,下降13.87%;医疗保健支出190.12元,增长14.69%;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3.05元,增长44.74%;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37.65元,增长44.86%;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48.52元,下降1.3%。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6.2平方米,增长4.1%。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69辆、摩托车49.74辆、影碟机23.76台、空调机3.09台、微波炉1.97台、家用计算机7.80台、移动电话25.56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到2003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51个,床位8065张,收养6185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5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76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镇有95个;年内福利企业达259个,安置残疾职工4710人。

社会保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到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达到11452户,实际缴费职工达到59.6万人,比年初净增4.2万人。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达13.5亿元,比去年增收3亿元,增幅28.5%。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8.4万人,征缴保费8.49亿元,增长9800多万元。全市征缴企业失业保险费1.3亿元,同比增收2983万元,增幅29.8%。社会保险的调剂保障功能大大增强,全年12.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1.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100%。年末,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到9.08亿元,其中当期结余2.2亿元,占2002年底前所有结余额的32.3%。

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机制。年末全市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63.36万人,比上年减少7615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407元,增长11.4%。新增就业再就业10.2万人,增加3.1万人。全年共有3.15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十四、重点园区建设

2003年烟台市开发区经济持续跨越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亿元,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01.63亿元,增长40.8%;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亿元,增长52.1%。全区人均GDP达到12524美元,增长36.4%。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16亿元,增长49.8%;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248.43亿元,增长55.8%。实现工业增加值90.05亿元,增长40.5%;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75.91亿元,增长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32亿元,增长65.7%。实现财政总收入17.74亿元,增长39.1%;其中区级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24.2%。实现财政支出7.08亿元,增长17.7%。完成各项税收总额17.14亿元,增长41.2%。完成进出口总额17.88亿美元,增长65.2%,其中进口总额11.2亿美元,增长84.9%;出口总额6.68亿美元,增长40.1%。引进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内资工业项目)542个,增长74.3%。其中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16个,增长34.9%。合同外资额5.39亿美元,增长56.7%;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增长38.2%。

烟台高新区(东区)发展突飞猛进。2003年共批准进区项目363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2个;注册企业562个。引进项目总投资40.5亿元,增长48.7%;实际利用外资额1.93亿美元,增长77.8%。全年全区税收收入2.96亿元,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增长44.9%;外贸出口2.48亿美元,增长46.1%。

出口加工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引进项目16个,其中外资项目14个,合同利用外资5167万美元,增长75.2%,实际利用外资1716万美元,增长102%。全年实现进口5283万美元,出口4829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5.8%和139.1%。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