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烟台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26:27 来源:烟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32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在全省17个市中,我市GDP总量居第三位,增幅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0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4.5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4.47亿元,增长16.8%。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51.5:36.3,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高于去年1.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户数达13.56万户,增长15.1%;个体私营经济税收10.88亿元(不含个人利息所得税),增长35.3%。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与2000年平均价格(定基)比,消费价格略有上升,为100.4%;与上年价格(同期)比,消费价格略有下降,为99.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8.8%。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0.18万公顷,下降4.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34万公顷,下降6.8%;油料播种面积11.39万公顷,下降1.6%;蔬菜播种面积6.03万公顷,增长5%。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23亿元,农业内部各业(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分别为115.8亿元、4.73亿元、40.07亿元、80.62亿元,分别下降10.2%和增长3.1%、13.8%、2.5%。

粮食有所减产。受调减播种面积和干旱的影响,全市耕地面积43.75万公顷,下降1.1%;粮食产量195.89万吨,下降9.3%。其中夏粮产量69.78万吨,下降22.2%;秋粮126.12万吨,下降0.1%。

油料、蔬菜增产,全年油料产量36.16万吨,增长3%;蔬菜产量266万吨,增长9.8%。受严重霜冻影响,水果减产较大。全年水果产量190.88万吨,下降23.7%;其中苹果150.24万吨,下降26.8%。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117.2万头,比上年增长13.2%;牛存栏34.38万头,比上年增长6.4%;羊存栏38.27万只,比上年增长22%。全年肉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57.7万头、8.08万头、31.62万只、7140.82万只,分别增长17.8%、18.2%、41.8%、27.8%。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4.96万吨,增长18.7%;禽蛋产量27.87万吨,增长12.9%;奶类产量16.36万吨,增长27.9%。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渔业生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在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大名优产品的养殖和远洋捕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62.55万吨,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160.41万吨、淡水产品2.1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12.7%。

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982公顷,其中本年新育林1098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5.61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2%。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94.88万千瓦,增长3.1%;农村用电量33.36亿千瓦小时,增长1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5万吨;有效灌溉面积27.0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1.8%。2002年底,全市6592个村委会全部通电和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4491个,达到6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我市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积极组织生产,呈现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产销衔接较好。2002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8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高于国有经济,国有工业增加值42.68亿元,下降4.7%;集体工业增加值117.84亿元,增长5%;股份制企业103.32亿元,增长24.4%;私营企业28.05亿元,增长2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94.22亿元,增长30.2%。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幅高于轻工业,轻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60.03和222.5亿元,分别增长13.2%和19.3%。

工业产销衔接情况较好。2002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销率较高,为99.25%;大中型工业为97.86%,国有大中型工业产销率最高,为99.54%。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99%和97.36%。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市场需求较旺的生活用品稳定增长,其中,软饮料8.41万吨,增长33.3%;食用植物油24.56万吨,增长17.5%;水产加工品9.54万吨,增长28.2%。纺织行业通过几年的调整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纺织产品生产有所加快,其中,纱3.58万吨,增长6.1%;丝织品220.8万米,增长14.4%;服装10589万件,增长8.7%。能源重工产品稳定增长,其中发电量为88.27亿千瓦小时,增长7.7%;原煤415.33万吨,增长1.2%。主要原材料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钢22.2万吨,增长39%;成品钢材31.52万吨,增长45.1%;水泥958.22万吨,增长16.5%;硫酸54.3万吨,增长14%;支农类产品中农药类增幅较大,其中,农用化肥21.47万吨,增长3.9倍;化学农药620吨,增长1.6%;合成氨4.88万吨,增长47%;农用机械下降较大,小拖拉机716台,下降64.4%;农业运输机械242辆,下降89.9%。投资类机电产品有所下降,其中,工业锅炉555.2蒸发量吨,下降30.2%;内燃机526.23万千瓦,下降3.9%;锻压设备920吨,增长5.5%;起重设备2249吨,增长12.3%。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品产量增幅较大,电子元件4.57亿只,增长30.3%;显示器1500部,增长50%;移动电话从无到有,生产了60.68万部。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产业产值增幅较高。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2.66亿元,增长5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75亿元,增长3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6.46%,提高2.5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2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实现利润70.59亿元,增长20.7%;实现利税117.33亿元,增长16.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38%,比上年提高7.2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84%,提高0.54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113.13%,提高3.3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74%,下降0.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2次,加快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11%,下降0.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9569元/人,增长18.1%。亏损面为1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96亿元,增长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大中型工业企业骨干作用继续加强。全市276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67.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4%;实现利润39.41亿元,占55.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共完成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有建筑资质的建筑企业663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7亿元,增长22.3%;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8万平方米,增长12.7%;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61万平方米,增长5.1%。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增幅高。2002年,我市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增幅加快。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城镇投资274.2亿元,增长45.8%;农村投资145.11亿元,增长51.8%。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35.64亿元,增长58.6%;更新改造投资37.65亿元,增长35.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75亿元,下降8%;第二产业投资127.74亿元,增长46.8%;第三产业投资102.85亿元,增长41.8%。

重点骨干建设项目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2002年纳入市里调度的771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已有695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90%;共完成投资248亿元,增长59.5%。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86亿元,增长57.6%,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39.78亿元,增长61.6%,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5%。房屋施工面积490.3万平方米,增长30%;房屋竣工面积183.48万平方米,增长27.2%。

五、国内贸易业

国内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市场的文章,努力促进市场销售。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64亿元,增长13.3%。城市市场发展略高于农村市场,城市零售额和农村零售额分别为208.68亿元和111.96亿元,增幅分别为13.4%和13%。

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个体私营经济份额加大。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50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5.6%;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83.07亿元,所占比重为57.1%;其他经济零售额为8.75亿元,所占比重为2.73%。个体、私营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份额上升。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市批零贸易业零售额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餐饮业零售额32.34亿元,增长2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26.56亿元,下降4.3%。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0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0.9%;毛利率为6.76%,上升0.06个百分点;三项费用支出总额10.51亿元,比上年减少0.13亿元,总费用率比上年下降0.64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国家继续加大启动需求政策力度,生产资料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钢材市场供求平衡,石油受国际因素影响价格变动频繁。部分生产资料销售回升,建材物资需求有所增加,销售量扩大,销售较为活跃,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达到105.2亿元,增长18.6%。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总额实现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4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外贸依存度为33.2%。其中,进口19.08亿美元,增长51.5%;出口25.69亿美元,增长19.1%。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13.61亿美元,增长17.1%;加工贸易完成12.04亿美元,增长21.2%;其他贸易完成440万美元,增长150%。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17.16亿美元,增长20.2%,其中对日本出口9.02亿美元,增长10%;对韩国出口4.24亿美元,增长31.9%。对北美洲市场出口4.95亿美元,增长15%,其中对美国出口4.42亿美元,增长13.7%。对欧洲市场出口2.44亿美元,增长12.3%。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8.71亿美元,增长14.3%;工业制成品出口16.98亿美元,增长21.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5.69亿美元,增长49%。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全市新批合同705项,增长50.6%;合同外资额22.37亿美元,增长87.2%;实际利用外资额12.05亿美元,增长74.3%。在新批的705个利用外资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1个,合同外资额10.73亿美元,增长71.3%,占总额的4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定增长。2002年度,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19亿美元,增长4.2%;完成营业额9209万美元,增长10.7%;外派劳务人员4860人次,增长18%;期末在外人数6983人,增长17.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2002年,我市交通建设重点工程有民航候机楼改造、滨海南路、蓝烟铁路复线全线通车、大莱龙铁路全线铺轨等,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161公里,比上年净增18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1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7875.8万人,增长15.1%。其中,公路发送量7289万人,增长15.1%;水运发送量295万人,增长33.5%;铁路发送量253.4万人,增长0.3%。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10045.3万吨,增长22.9%。其中,公路运输量完成8404万吨,增长20.4%;水运货物运输量完成879.9万吨,增长39%;铁路运输量完成760.5万吨,增长35.1%。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123.8万吨,增长3.2%。其中烟台港完成2288.8万吨,增长19%。航空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执行航线54条,平均每周有108个航班。旅客吞吐量75.4万人,增长12.9%;旅客发送量38.4万人,增长13.9%。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6.64亿元,增长15.1%。年末全市电话机装机容量242.01万门,增长19.9%;全市拥有电话175.1万部,增长13.3%;电话普及率达到79.4部/百户。移动通讯增长迅速,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122.66万户,增长24.7%。国际互联网用户24.95万户,增长82.8%。

旅游业呈现新活力。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79.09万人次,增长16.9%,其中国际游客13.58万人次,增长20.8%;国内游客1066万人次,增长15.6%。旅游总收入79.1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际旅游收入8978.7万美元,增长14%;国内旅游收入71.62亿元,增长17%。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饭店99家,客房数1.6万间、床位3.16万张。星级饭店48座,其中四星级2座、三星级20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2年全市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全部税收完成101.81亿元,增长13.9%,其中国税系统组织税收67.8亿元,增长15.3%;地税系统组织税收34.01亿元,增长11.3%。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境内一般预算收入10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5.23亿元,增长28.88%。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39.21亿元,增长23.85%,其中增值税9.59亿元,增长17.95%;营业税9.45亿元,增长41.96%;企业所得税6.69亿元,增长3.53%;个人所得税1.67亿元,增长13.25%。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全年财政支出64.85亿元,增长21.39%。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31.08%,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28.44%,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增长32.31%,教育事业费增长19.74%,科学事业费增长24.34%。

金融业稳健有序发展。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179.35亿元,比年初增加168.9亿元;本币存款余额1117.75亿元,比年初增加163.61亿元;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67.82亿元,比年初增加89.66亿元;本币储蓄存款余额725.02亿元,比年初增加85.5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815.56亿元,比年初增加163.05亿元;本币各项贷款774.75亿元,比年初增加155.92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563.18亿元,比年初增加95.76亿元;中长期贷款155.39亿元,比年初增加52.06亿元。

证券交易量下降。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18个,股民开户26.08万户,比上年增长2.5%。年交易额2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9%。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2年全市承保额1643.74亿元,增长33.8%;全年完成保费收入25.37亿元,增长49.1%;全年赔款总额3.55亿元,增长19.3%;综合赔付率14%。

九、教育和科技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6所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2.38万人,在校生6.54万人;1所成人高校招生7217人,在校生2.1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66所,招生3.19万人,在校生6.91万人;职业中学40所,招生2.06万人,在校生4.52万人;普通高中63所,招生3.66万人,在校生9.26万人;普通初中327所,招生9.62万人,在校生42.57万人;小学1169处,招生7.23万人,在校生35.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8%,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99.96%,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为86.8%,其中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为38.2%。

2002年我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主要科技计划指标再创全省领先水平。科技项目列入国家计划57项,列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82项,取得科技成果18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1项,省奖40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6个,占全省总数的19.2%,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6.75亿元,增长35.3%。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338件;实施专利技术736项,创产值16.92亿元,利税2.68亿元。技术合同登记589件,技术交易额1.84亿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全市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处,市级工程研究中心8处。全市共有科技孵化器8处,其中综合性孵化器5处,专业性孵化器3处,总面积10万平方米,进驻孵化器的中介机构14个,在孵企业310家。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文物店1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8914.98万份,计26039.98千印张;期刊184.24万册,计7404.2千印张。全市有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地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节目15套,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

全市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90所,床位数1.6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2万人,医生8199人。

竞技体育创新的辉煌。省第20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夺得金牌217枚、银牌92枚、铜牌95枚,蝉联金牌总数全省第二;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上,我市共为国家夺得3金2银3铜,并五破世界纪录。同时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通过狠抓群众健身场地建设、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公园首期工程竣工,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109.02亿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工业用电79.43亿千瓦时,增长10%;居民生活用电13.79亿千瓦时,增长9.7%。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明显。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02年高起点地完成了观海路改造工程;高标准地绿化了滨海中路;对机场路主要进行了道路及配套设施改造和大规模绿化及调整;完成勤河污水治理一期工程,保护了夹河饮用水源地。全面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园林绿化规模加大,全年绿化投资80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市政设施状况进一步改善,进行了部分路面的改造工程,公共设施档次进一步提高。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供热方面:年内进行“500”供热四期工程、祥和、华阳供热增容工程,共新增供热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供气方面:新增煤气用户7000户,煤气供气总量达3775万立方米;供排水和节约用水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年内投资300万元,对宫家岛水厂奥贷系统综合池实施改造,提高了供水水质。同时加强对污水排放单位的污水监测工作,提高污水治理效果。推广节水器具近万套,市区节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60立方米。

2002年,我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空气环境质量: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0.039毫克/立方米,下降18.8%,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均值0.025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12.5%,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降水PH年均值为6.53。八市、县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海阳、莱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余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水库除总氮外年均值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河流上游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良好,下游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水质略差。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声环境质量: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9.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芝罘区除外);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4.3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人口增长继续减缓。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646.72万人,比去年增长0.1%,其中非农业人口218.34万人,增长5.2%;农业人口428.38万人,下降2.3%;市区人口达到168.45万人,增长3.2%,其中非农业人口99.19万人,农业人口69.26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49820人,人口出生率为7.71‰;人口死亡率为6.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9‰。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57元,比上年增加1458元。根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869元,比上年增长17.5%;人均消费性支出7173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3826元,比上年增长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5元,比上年增长3.8%。

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3.91万人,比上年增长0.6%。

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到2002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66个,床位8617张,收养6764人;社会救济总人数3.9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381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镇有95个;年内福利企业达271个,安置残疾职工4656人。

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各种保险制度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55.4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2万名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全年共征缴各项保险费16.4亿元,其中养老保险费征缴10.5亿元,增长15.5%,征缴率达95.7%;医疗保险费征缴4.73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1亿元,生育保险费征缴1426.3万元,工伤保险费征缴422万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市城镇就业再就业已达7.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55万人,首次实现了失业再就业人数大于同期新增失业人数,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4%,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

十三、重点园区建设

烟台开发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全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20.7平方公里,总户数为4.66万户,总人口13.19万人,年末从业人员达到4.1万人。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3亿元,增长6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49.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4亿元,增长58.7%。全区人均GDP达9181美元。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12.14亿元,增长30%;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0.74亿元,增长34.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4.17亿元,增长40.9%。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39亿元,增长53.6%;实现工业增加值64.08亿元,增长50.6%;实现工业利税15.02亿元,增长46.8%。工业经济贡献税收9.95亿元,增长28%。截止2002年末,全区投产工业企业达到321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8家。全区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的企业达到42家,全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8家。对外贸易成绩显著,年末全区出口企业发展到141家,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增长30.1%;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25.3%。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项目189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86个,分别增长18.9%和48.3%;项目总投资5.3亿美元,合同外资额3.4亿美元,分别增长75.3%和63.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61.9%。截止2002年末,全区累计引进项目1157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571个;项目合同总投资35.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1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200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2亿元,增长29.4%,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七通一平”面积不断延伸,现代化城区不断拓展,开发区已成为全国ISO14000生态示范区。

烟台高新区(东区)发展突飞猛进。2002年共批准进区项目307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5个;注册企业388个。引进项目总投资27.25亿元,增长1.6倍;实际利用外资额1.09亿美元,增长1.1倍。全年全区税收收入2.34亿元,增长24.7%;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50.2%;外贸出口1.6亿美元,增长32.9%。

烟台出口加工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已基本完成,投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02年底,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区内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企业投产运营。2002年,共批准进区项目24个,引进项目总投资3.2亿元,合同外资2949万美元,增长96.6%;实际利用外资850万美元,增长142.2%;外贸出口2533万美元,增长132.4%。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