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烟台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24:23 来源:烟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41次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在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年初制定的发展计划,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奋斗,拼搏进取,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初步核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3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4.7亿元,增长13.9%。

经济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88:50.95:35.17,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高于去年1.3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1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户数达11.78万户,增长15.9%;个体私营经济税收10.77亿元(含个人利息所得税2.73亿元),增长38.2%,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4%。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2001年我市11358户国有(集体)企业中,已改革改制的有11032户,改革改制面为97.2%,其中实行公司制及转让改制的4697户,占企业总数的41.4%;涉及产权的7656户,占企业总数的69.4%。

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各种保险制度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54.7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1.3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全年养老保险费征缴9.12亿元,增长11.8%,征缴率达96.85%,医疗保险费征缴2.54亿元,失业保险费征缴8715万元,生育保险费征缴1244万元,工伤保险费征缴334万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45亿元,增长0.9%。农业内部各业(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分别为124.09亿元、4.58亿元、35.37亿元、80.41亿元,分别增长5.3%、1.4%、5.9%和下降4.7%。

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普遍减少,但产量比上年增加;经济作物进一步优化,产量明显增加。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2.91万公顷,下降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34万公顷,下降6%;油料播种面积11.57万公顷,增长1.5%;蔬菜播种面积5.74万公顷,增长1.1%。全年粮食总产量215.93万吨,增长8.7%;油料产量35.12万吨,增长21.2%;水果产量250.26万吨,增长7.1%;蔬菜产量242.33万吨,下降0.4%。

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813公顷,其中本年新育林1072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5.56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2%。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103.56万头,比上年增长5.3%;牛存栏32.32万头,比上年增长6.1%;羊存栏31.36万只,比上年增长9.6%;家禽存栏3052.54万只,比上年增长8.5%。全年生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33.84万头、6.84万头、22.3万只、5585.58万只,分别增长9.4%、6.7%、8.8%、8.7%。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1.02万吨,增长5%;禽蛋产量24.69万吨,增长4.4%;奶类产量12.79万吨,增长41.3%。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渔业生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在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大名优产品的养殖和远洋捕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56.45万吨,其中海水产品154.56万吨、淡水产品1.89万吨,均与去年基本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77.13万千瓦,增长1.2%。农村用电量29.59亿千瓦小时,增长2.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62万吨,增长0.7%。年末耕地面积44.25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8.06万公顷,占63.4%。2001年底,全市6596个村委会全部通电和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4505个,达到68.3%。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1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下,全市各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扶强解困力度,工业生产平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加值48.47亿元,增长6.6%;集体工业增加值124.3亿元,增长11.8%;股份制企业56.06亿元,增长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8.92亿元,增长14.6%;其他经济类型13.61亿元,增长18.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6.22和176.48亿元,分别增长13.2%和9.3%。

工业产销衔接情况较好。2001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5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销率高于非国有工业,国有工业产销率为98.89%,大中型工业为96.8%,国有大中型工业产销率最高,为99.23%。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31%和96.82%。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市场需求较旺的生活用品稳定增长,其中,软饮料6.78万吨,增长68.1%;食用植物油21.08万吨,增长1.4倍;水产加工品4.78万吨,增长24.4%。纺织行业通过几年的调整已取得初步效果,主要纺织产品生产有所加快,其中,纱3.42万吨,增长1%;丝织品211.3万米,增长3.8%;轻革326.53万平方米,增长5.1%;服装8347万件,增长9.7%。能源重工产品稳定增长,其中发电量为81.99亿千瓦小时,增长9.3%;原煤404.6万吨,增长18.2%。主要原材料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钢15.97万吨,增长2.8倍;水泥798.87万吨,增长8.8%;硫酸47.87万吨,增长17.7%;支农类产品下降较大,其中,农用化肥4.5万吨,下降10.5%;化学农药610吨,增长8.5%;合成氨3.62万吨,下降28.2%;小拖拉机2010台,下降59.2%。投资类机电产品增幅较大,其中,工业锅炉850.6蒸发量吨,增长40.2%;内燃机547.56万千瓦,增长12.7%;锻压设备888吨,增长30.6%;起重设备2340.4吨,增长55.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2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实现利润62.74亿元,增长4.6%;实现利税105.46亿元,增长6.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12%,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66%,下降0.41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109.81%,上升0.3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6%,下降0.8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09次,加快0.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55%,下降0.4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3250元/人,增长10.8%。亏损面为13.8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82亿元,增长2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大中型工业企业骨干作用继续加强。全市291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62.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利润36.35亿元,占57.9%。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幅度地提高。2001年,我市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增幅加快。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3.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城镇投资188.04亿元,增长47%;农村投资95.6亿元,增长4.7%。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5.52亿元,增长23.7%;更新改造投资27.83亿元,增长38.5%。

重点骨干建设项目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1000万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达123.43亿元,占43.5%。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56亿元,增长52.2%,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24.43亿元,增长102.7%,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2%。房地产本年施工面积达353.2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284.68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本年竣工面积122.4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5.39万平方米。全市房屋销售面积59.83万平方米,其中个人购买55.19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54.04万平方米,其中销售个人51.84万平方米。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共完成增加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680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2.7亿元,增长2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4万平方米,增长16.5%;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95万平方米,增长6.1%。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工程优良品率达36.3%。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2001年,我市公路建设重点工程有烟栖高速公路、烟潍高速公路、疏港路零点立交、黄务立交等8项,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839公里,比上年净增9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3公里。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6841.2万人,增长7.6%。其中,公路发送量6334万人,增长6%;水运发送量220.9万人,增长84.7%;铁路发送量252.6万人,增长10.7%。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8176.4万吨,增长8.1%。其中,公路运输量完成6980万吨,增长5.3%;水运货物运输量完成632.9万吨,增长34.5%;铁路运输量完成562.8万吨,增长20.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997.4万吨,增长9.3%。其中烟台港完成1923.4万吨,增长22.8%。航空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航线30条,平均每周有107个航班。旅客吞吐量66.78万人,增长0.9%;旅客发送量33.7万人,增长0.6%。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9.2亿元,增长40.2%。年末全市电话机装机容量201.81万门,增长0.2%;全市拥有电话154.61万部,增长17.5%;电话普及率达到70.7部/百户。移动通讯增长迅速,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98.33万户,增长86.3%。国际互联网用户13.21万户,增长30.1%。

六、国内贸易业

国内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1年,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市场的文章,努力促进市场销售。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增长10.5%。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城市零售额和农村零售额分别为183.9亿元和99.1亿元,增幅均为10.5%。

各种所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个体私营经济份额加大。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47.3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6.7%;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48.8亿元,所占比重为52.6%;其他经济零售额为87亿元,所占比重为30.7%。个体、私营经济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份额上升。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市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餐饮业零售额26.7亿元,增长15.8%;农业生产者零售额27.8亿元,增长2.2%。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0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毛利率为7.98%,上升0.7个百分点;三项费用支出总额8.89亿元,比上年增加0.34亿元,总费用率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市场平稳发展。2001年,随着国家启动需求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生产资料市场也出现了积极变化。钢材、石油等部分生产资料销售回升,建材物资需求有所增加,销售量扩大,销售较为活跃,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达到88.71亿元。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总额实现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进口12.59亿美元,增长7.3%;出口21.57亿美元,增长9.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11.62亿美元,增长12.6%;加工贸易完成9.93亿美元,增长6.5%;其他贸易完成176万美元,增长91.3%。按出口地域分,对亚洲市场出口14.27亿美元,增长13.3%,其中对日本出口8.2亿美元,增长21.7%;对韩国出口3.2亿美元,增长8.9%;对香港出口7252万美元,增长4.8%。对北美洲市场出口4.3亿美元,下降1.4%,其中对美国出口3.89亿美元,下降2.2%。对欧洲市场出口2.2亿美元,增长6.2%。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7.62亿美元,增长17.3%,工业制成品出口13.95亿美元,增长6%,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82亿美元,下降34.1%。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1年,全市新批合同468项,增长26.1%;合同外资额11.95亿美元,增长69.9%;实际利用外资额6.91亿美元,增长55.2%。从项目构成情况看,大项目和增资项目增多。在新批的468个利用外资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6个,合同外资额6.26亿美元,增长86%,占总额的52.4%。利用外资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定增长。2001年度,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14亿美元,增长11.4%;完成营业额8321万美元,增长15.3%;外派劳务人员4118人次,增长20.9%;期末在外人数5940人,增长22%。

旅游业呈现新活力。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33.78万人次,增长24%;旅游总收入67.76亿元,增长17.6%。其中海外游客11.24万人次,增长28.2%,创汇7876.05万美元,增长29.2%;国内游客922.54万人次,增长23.5%,国内旅游收入61.22亿元,增长16.5%。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饭店96家,客房数9000多间、床位1.5万多张。星级饭店44座,其中四星级1座、三星级20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92.82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5%。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25%部分)比上年增长27.39%,个人所得税增长34.4%,企业所得税增长68.55%。在财政支出上,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全年共完成财政支出53.42亿元,增长20.3%。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6.9%,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37.3%,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增长24.86%,教育事业费增长21.85%,科学事业费增长6.68%。

金融业稳健有序发展。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存款余额为963.23亿元,比年初增加105.7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1.44亿元,比年初增加25.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9.4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币贷款余额616.66亿元,比年初增加65.44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467.8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5.13亿元,比年初增加3.79亿元。

证券交易量大幅增长。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15个,股民开户26.45万户,比上年增长23.5%。我市上市公司达到8户企业、9只股票,累计募集资金41.2亿元。全年证券交易机构实现股票交易额405亿元,比上年下降38.1%。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7.02亿元,增长50.4%;全年保险理赔总额2.96亿元,增长4.6%;综合赔付率17.4%。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1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98.88亿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工业用电72.23亿千瓦时,增长12%;居民生活用电12.57亿千瓦时,增长5.4%。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融资33.7亿元,形成了滨海中路、迎宾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栖莱高速、烟台港三期、零点立交、青年南路、500热力网三期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蓝烟铁路复线、大莱龙铁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大铁路轮渡、莱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式启动,我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初步确立,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见成效。新建垃圾处理场完成工程投资4500万元,全力推进了新垃圾场及垃圾中转站建设;进行了解放路北段、北马路等重新罩面改造工程,补修路面4.2万平方米,道板2.9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道路的整体面貌;城市绿化工作有新起色,顺利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建设改造了机场路、只楚路及西出口三条绿化长廊,完成了滨海北路、会展馆广场等绿化改造,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2万平方米。城市燃气方面,清理了市区所有在建的管道液化气工程,并从安全性和能否与天然气接轨进行改造和完善;在城市供水方面,加大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提高日供水能力,开展节约用水措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提高中水水质;在城市供热方面,“500热力网”协调服务工作,建成了16个换热站及相关的支线、二级网等,其他供热公司也积极加大供热增容工程,共新增供热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2001年,我市总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了好转的态势,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主要水库除总氮外,其余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夹河、辛安河、黄水河等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二类海水为主,芝罘湾水质有所改善;市区和各县市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值较去年同期保持下降态势,芝罘区西部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三级标准;市区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91项,其中“氨纶纤维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0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87项。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100件,比上年增长16%;专利授权量780件,实施专利技术648项,专利产品产值14.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至2001年末,全市累计有314家企业经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比上年增加13家。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处、省级中心4处、市级工程中心6处;共有各类孵化器7处,在孵企业200家。新列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72项,其中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计划4项、国家863计划2项,列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共100项。技术合同登记964件,合同额1.01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5130万元,均居各市地前列。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6所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1.89万人,在校生4.75万人;1所成人高校招生1968人,在校生456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9所,在校生9.74万人;普通高中64所,招生2.99万人,在校生8.23万人;普通初中333所,招生10.5万人,在校生43.29万人;小学1228处,在校生37.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初中升高中段升学率分别为99.63%、99.84%、78%。

全市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061所,床位数1.73万张,增长2.3%。卫生技术人员2.42万人,下降0.6%,其中医生1.19万人,增长3.1%。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农村有甲级卫生室4163个,乡村医生数9364人。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博物馆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文物店1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8650万份,计186465千印张;期刊166.93万册,计5831.4千印张。全市有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台7座,广播节目共9套,中波2座、调频10座,发射功率分别为43千瓦和8.9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3%。地市级电视台1座、节目4套,县级电视台7座、节目10套,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发射功率21.65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

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九运会上烟台市88名参赛运动员为山东代表团夺得7枚金牌,占山东金牌总数的1/3。我市建成了4所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国家级高水平体育人才基地达到5个、省级达到10个,全年有35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被输送到省队。同时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抓好各类体育社团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全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6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处,我市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物价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减缓。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645.99万人,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非农业人口207.63万人,增长1.8%;农业人口438.36万人,下降0.8%;市区人口达到163.18万人,增长1.1%,其中非农业人口91.79万人,农业人口71.39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44686人,人口出生率为6.92‰;人口死亡率为6.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5‰。

消费价格略有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其中食品为100%、衣着为98.3%、医疗保健为10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为105.4%、居住为103.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5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21元,比上年增加1629元。根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261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消费性支出7057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3635元,比上年增长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79元,比上年增长15.2%。

全市在岗职工人数63.2万人,比上年下降4.5%。

社会福利与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到2001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57个,床位7807张,收养6600人;全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3.02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97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96个;年内福利企业达274个,安置残疾职工4987人。

十二、三区建设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保持了高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6亿元,增长34.7%。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8亿元,增长41.5%;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47.2%。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32.3%;工业利税10.2亿元,增长35.9%。重点培育的40家骨干企业实现利税9.7亿元,占全区的95%。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5家,利税过千万元的有24家,其中2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3家企业利税超过1亿元。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完成进出口总额8.3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总额3.8亿美元,增长22.3%。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完成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增长62.6%;合同外资额2.1亿美元,增长131%;实际利用外资8109万美元,增长26%。开发建设势头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增长142.7%;生产项目投资19.3亿元,增长282%。开发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资环境更加优化。

烟台高新区发展突飞猛进。2001年共批准进区项目230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2个;注册企业230个。引进项目总投资10.68亿元,增长1.8倍;实际利用外资额5500万美元,增长3.2倍。全年全区税收收入1.88亿元,增长43.3%;出口额1.08亿美元,增长31.9%;财政收入1.14亿元,增长47.4%。

烟台出口加工区发展迅速。2001年全区共引进项目36个,比上年增加26个。合同投资总额3460.25万美元,增长40.6%;合同外资额2768.4万美元,增长76.6%;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工业总产值达5.06亿元。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