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17:19 来源:东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69次

2004年是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8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20.2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增加值645.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50155元,增长16.0%,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06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4:79.4:15.2变化为4.8:80.8:14.4。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农林牧渔业

2004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和全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38.9亿元,增长5.9%;林业总产值0.9亿元,增长2.1%;牧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17.4%;渔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20.6%。

夏秋粮食喜获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播种面积47.2万亩,比上年减少33.3万亩,下降41.4%;总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减产11.1万吨,下降37.1%;夏粮单产397.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7.2公斤,增长7.3%,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种植面积79.5万亩,比上年下降25.3%;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下降15.1%;秋粮单产389.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7公斤,增长13.7%。棉花播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8.1万亩,比上年增加48.3万亩,增长48.4%;总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47.3%。蔬菜播种面积52.6万亩;总产量205.0万吨,比上年减少0.6%。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6.5万亩,其中用材林17万亩,育苗1.18万亩。森林覆盖率19.6%。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坚持“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一手抓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组织发展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肉蛋奶产量快速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16.1万吨,蛋类总产量9.9万吨,奶类总产量6.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1.6%和61.4%。猪存栏45.1万头,生猪出栏81.6万头,分别增长17.8%和16.3%。家禽存栏1547.6万只,同比增长9.1%;家禽出栏3145.8万只,同比增长21.5%。

渔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扩大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2%。海水养殖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为重点,优化养殖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新品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0.3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增长5.5%。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16.9万亩,比上年增长6.1%;淡水养殖面积43.4万亩,比上年增长3.7%。全年水产品养殖产量25.1万吨,同比增长16.9%。捕捞产量12.0万吨,同比增长1.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万台,计27.4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2.0万吨,增长7.4%。农村用电量3.8亿千瓦时,增长13.1%。全市1781个行政村中,1779个村通电话,1773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1767个。

工业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9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90.2亿元,其中地方170.1亿元,分别增长29.5%和55.1%。各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1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8.0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67.0亿元,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5.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3.6%、29.9%、45.5%和31.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0.6亿元,比上年下降66.7%。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542.2亿元,轻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67.6%,重工业化水平达到91.9%。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越来越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0.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地方524.4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利税353.0亿元,同比增长42.3%;其中地方63.5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利润261.1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地方43.4亿元,同比增长59.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6.0%,其中地方256.6%,分别比上年增加131.6和44.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0.6亿元,同比增长33.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5.6%;利税总额337.0亿元,增长40.5%,占95.5%,其中利润总额250.7亿元,增长42.9%,占96.0%。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7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1.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三大主流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地方335.7亿元,增长53.8%。从投资主体看,民间资本投入快于国有资本。国有经济投资209.6亿元,增长12.1%;民间投资235.4亿元,增长59.8%。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3%。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投资254.4亿元,增长49.4%;更新改造投资141.6亿元,增长17.2%;其它投资9.5亿元,增长32.6%;房地产开发投资35.1亿元,增长73.0%。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0.3亿元,增长54.2%,增幅高于全社会2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32.4%;其中工业投资274.3亿元,增长31.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6亿元,增长8.0%。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双十”工程圆满完成。山东冬映红枣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液态肥、海星公司2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厂建设及海参养殖、万得福公司5000吨/年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振利油料加工公司大豆分离蛋白等7个农业项目全部完工投产。春蕾集团5万纱锭精梳纺织、华泰集团7.5万吨纸浆、大海集团15000吨锦纶6轮胎帘子布、信义公司ZrSi04矿棉纤维基改性复合材料刹车片、胜通集团1万吨/年钢帘线等46个工业项目有27个全部完工投产。县城电网改造、华泰集团陆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完工。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13.5万平方米,增长38.1%;竣工面积128.9万平方米,增长54.2%。商品房销售额20.5亿元,增长89.7%;其中住宅销售额13.8亿元,增长84.3%。商品房销售面积118.0万平方米,增长54.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7.3万平方米,增长50.5%。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8亿元,增长9.0%;竣工产值77.3亿元,增长6.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8.8万平方米,增长27.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2.3万平方米,增长9.5%。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5万元/人,比上年提高0.9万元。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市的零售额77.9亿元,增长17.8%;县的零售额16.7亿元,增长15.8%;县以下的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4.6亿元,增长38.8%。餐饮业逐步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零售额21.7亿元,增长15.9%。分类别看,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的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6.5亿元,增长14.9%;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7亿元,增长15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1亿元,增长45.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9亿元,增长49.5%;中西药品类零售额0.8亿元,下降6.8%;日用品类零售额1.9亿元,增长97.5%。

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双突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出口总额首次突破6亿美元。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0561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出口60561.4万美元,进口45052.3万美元,分别增长36.5%和15.0%。

在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18948万美元,占总额的63%,仍居主导地位;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增速超过加工贸易9.8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种类更趋多元化,结构更加优化。机电、纺织、轮胎、服装家具出口总额均超过2000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1922万美元,增长37.2%;轮胎出口4653万美元,增长152%;服装出口2243万美元,增长121%。

日本和我国香港仍是我市第一大进出口地区。2004年从日本进口14061万美元,其次是欧盟、美国、韩国和东盟;对我国香港出口额最大,为22428万美元,增长40%;对美国出口额增长最快,增长72%。

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出口规模有所扩大。2004年我市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3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63家,比上年增加22家。

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66个,合同外资金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亿美元,同比增长51.5%。

交通、邮电和旅游

社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34.1万辆,其中汽车15.5万辆。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4688.7公里,比上年新增25.3公里。公路密度5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货运量4692万吨,货运周转量52863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4%和13.4%;客运量2436万人,客运周转量16392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4%和24.6%。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1亿元,分别增长45.5%和12.0%。全市拥有邮政局(所)87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50处。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万门,电话用户4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2万户。全市拥有公用电话5万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0.5万户,小灵通用户9万户,互联网用户5万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市接待境外游客2450人次,比上年增长23.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3.2万美元,增长23.8%。接待国内游客16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8%。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04年,全年境内财政总收入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8.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7.5%。财政支出35.5亿元,增长23.5%,实现了收支平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信贷投放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金融系统积极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金融服务,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实现了全市金融平稳运行,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5.3亿元,较年初增加59.6亿元,增长1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3亿元,增长14.2%。全市人均储蓄额18356元,比上年增加2096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大幅度增长。各项贷款余额357.4亿元,较年初增加62.3亿元,增长21.1%。12月末余额存贷比达到64.4%,高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21.9亿元,增长29.6%;中长期贷款余额53.4亿元,增长95.1%。外汇贷款较年初增加2232万美元,余额达到9079万美元。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2.51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1家,比上年增加2家;承保额1590.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6.2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13.9%;寿险保费收入11.5亿元,下降10.1%。全年赔付3.4亿元,增长19.2%。其中,财险赔付2.9亿元,增长19.1%;寿险赔付0.5亿元,增长19.5%。

市场物价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2%。从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八大类商品看,呈上升趋势的有三类:上升幅度最大的居住类,价格上升14.4%;其次为食品类,价格上升7.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1.5%。呈下降趋势的有五类:衣着类价格下降5.2%;交通和通讯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1.8%、1.7%、0.4%、0.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在商品零售价格统计的十六大商品类别中,价格呈上升的有七类,涨幅最大的是燃料类、金银珠宝类和食品类,价格分别上升18.7%、10.6%和8.1%;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类、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价格均上升0.8%;家具类价格微升0.1%。价格呈下降趋势的有八类,降幅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用品类,下降6.3%。

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0%。从轻重工业分类看: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6.4%,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7.4%,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4.4%;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5.6%,其中,采掘业产品价格上涨18.4%,原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7.1%,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2.5%。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类看: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14.4%,生活资料产品价格上涨8.4%。2004年,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5%。所调查的九大类原料,全部呈上升态势,其中有八类涨幅在10%以上。

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全年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5.3%。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5.1%,私房(二手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6.2%。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上升5.9%。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1.4%。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改造城市主次干道90.2公里、干线公路82公里,实施了自来水厂二期扩容、西城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绿化等工程。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效,新增绿地面积122.5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围绕构建交通、能源、防灾等体系,新开工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营机场增加了北京航班,新开了上海航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98.1%。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18.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79.2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0.03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1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81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1%。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2项,其中省级43项,国家级29项;取得科技成果125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学技术奖励29项,居全省各市第二位;专利申请量1488件,专利授权86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76份,技术交易额7.6亿元,增长52.0%。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744万元,增长18.3%;其中市级2020万元,增长13.5%,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3家,新增15家;其中国家级8家,新增1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40家,新增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1.1%,较年初增长2.6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先后举办了10次重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论证了2个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引聘高层次人才139名,企校联建科研机构8家,转化项目92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科技创业基地取得突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创业中心6个,其中省级创业中心3个,国家级1个;总面积14.22万平方米,新建成面积8.6万平方米,占60.6%;入孵企业127家,其中新入孵企业34家。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有普通高校6所(含广播电视大学普通专科班),招生11810人,毕业5318人,在校生33218人,专任教师3510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6290人。全市小学238所,招生24952人,在校生126959人,男女生比为52.1:47.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7563人,其中专任教师6807人。普通初中85所,毕业生27897人,在校生90128人,男女生比为52.3:47.7,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2.9%,专任教师6941人。普通高中25所,招生15727人,毕业生9818人,在校生43240人,男女生比为54.4:45.6,专任教师2686人。全市有幼儿园712所,在园幼儿50751人,男女生比55.0:45.0,教职工4252人,专任教师25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170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处,床位8825张,卫生机构人员11620人。其中,政府办卫生机构69处,其中综合医院11处、卫生院33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处、妇幼保健机构6处。卫生技术人员4333人,其中:执业医师1464人,执业助理医师496人,注册护士1060人,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94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8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8人,妇幼保健机构163人。69处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67张,其中,综合医院床位2019张,卫生院床位1297张,妇幼保健机构床位107张。全市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计1411人。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全部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为98.0%;初步形成了17处县级医疗防保机构为龙头,33处乡镇卫生院为骨干,20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274处村卫生室为网底,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共组织“平安之声”、“鱼水情”等大型文艺活动32场次,演职人员4000多人次,观众20万人次。累计送戏下乡400余场,观众80万人次。戏剧文学剧本《情天恨海》入选全国戏剧精品集。歌曲《永远跟随你》,在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山东电视台承办的中国原创歌曲奖山东选拔赛上获得十大金曲奖。《东营民间流传吕剧精选》书稿编辑整理工作基本完成。

报纸宣传质量有了新突破。《东营日报》先后有100余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其中,《社会信用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文明的价值》入选山东省“精品工程”,《着眼长远办大事——实践“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系列综述》、《我市为百万农民健康“保险”》等7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二等奖,4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三等奖。29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及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市外宣传、对外宣传再上新水平。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200余篇,其中130余篇稿件在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主要媒体刊用。部分稿件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走向世界》等媒体发表。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市电台全年在省台发稿5583篇,列全省各市第一位,加入了山东半岛城市广播新闻交流网,与济南、青岛等城市电台联办了《山东半岛城市新闻》节目。广播新闻《好支书王友成》、电视理论片《走向文明》、歌曲《口碑》、广播剧《连心锁》、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等5件作品入选省第七届精品工程评选。广播剧《连心锁》荣获全国广播剧评选二等奖。电视文艺栏目《综艺黄金段》、商业广告《凯银乳业》等2件作品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全市现有5个广播电台,6个广播发射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现有6个电视台(含东营教育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7万户,其中地方用户达到24.5万户。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4%和62.6%,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了全市数字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具备了开通数字电视信号的能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万达杯”东营市第七届运动会、2004年“康力杯”庆“三八”市直女职工健美操比赛、“鑫都盛佳杯”体育舞蹈大赛、第十个“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市直干部职工拔河比赛。新批体育类民间组织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共获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5枚。参加全国系列比赛获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3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5元,比上年增长26.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94元,增长17.4%。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肉、蛋、鱼、油、鲜奶消费均有增加,在外用餐支出增多,全年人均食品支出2405元,增长12.7%。恩格尔系数为29.4%。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3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4台,洗衣机92台,组合音响21套,摩托车22辆,空调器104台,录放像机30台,电脑55台,微波炉38台,移动电话175部。

农民生活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33元,比上年增加523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59元,增长19.9%。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972元,恩格尔系数为35.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31台,电脑1.3台,摩托车58辆,电话机88部,移动电话39部。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4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1亿元,增长14.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866元,增长12.7%;其中地方17242元,增长18.9%。全市共安置就业人员3653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2574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2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84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为975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373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6876名离退休人员、2707名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12843万元,为773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0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2004年企业单位参保职工93837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654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114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53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74人,征缴保险费14477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23.9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金7102.4万元,全年收缴保险费231.7万元。

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4083张,收养288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24399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筹集福利资金113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491万元。

人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两项特色”为载体,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788293人,其中农业人口943629人,非农业人口844664人。人口出生率为11.4‰,人口死亡率为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合法生育率为99.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