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东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6:15:55 来源:东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2次

东营市统计局

2003年3月15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和国内需求稳定增长的战略机遇,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全市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增长1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966元,增长10.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74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6.4∶80.8∶12.8调整为6.1∶77.2∶16.7。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种植面积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调减32.14万亩;蔬菜面积稳定,突出“绿色+科技”这一特点,种植面积达50.77万亩,建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1∶49调整为48∶52。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7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家,过5000万元的8家,大王农茂集团等7家龙头企业成为省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绩显著。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受播种面积调减的影响,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产量76.59万吨,比上年下降8.9%。其中夏粮产量35.01万吨,比上年下降11.7%;秋粮产量41.58万吨,比上年下降6.4%;油料产量1.25万吨,比上年增长15.4%。全年棉花产量4.8万吨,比上年增长4.8%。蔬菜、林果在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中继续呈现较快增长。蔬菜总产量193.1万吨,比上年增长5.5%。水果产量6.85万吨,比上年增长2.8%。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1%,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2%。全市造林面积6054公顷,比上年减少218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0%。畜牧、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11.68万吨,比上年增长12.1%;奶类产量2.01万吨,增长88.3%;禽蛋产量8.55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31万吨,增长6.6%;其中海产品23.8万吨,增长8.0%;淡水产品7.2万吨,增长2.0%。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44台,增长35%;小型拖拉机9万台,增长9.9%。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6.85万千瓦,增长3.9%。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59万吨,增长10.6%。农村用电量3.16亿千瓦小时,增长14.7%;有效灌溉面积144.2千公顷,增长1.6%。

工业

工业生产速度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7.2亿元,增长16.8%,增幅高于上年7.7个百分点,总量规模居全省第3位。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增幅高于上年7.9个百分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完成5.9亿元,比上年下降32.6%;集体企业完成5.0亿元,下降0.7%;股份制企业完成311.7亿元,增长24.1%;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2.6亿元,下降3.0%;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4亿元,下降2.5%;私营企业完成0.7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增加值275.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9%。轻工业增加值23.1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04.1亿元,分别增长33.7%和11.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利税176.6亿元,比上年下降16.8%;实现利润126.9亿元,比上年下降18.7%;与上半年相比,降幅分别减少12.1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利润总额一直稳居全省第一。由于受原油价格同比下降的影响,胜利油田效益下滑,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45.4亿元、实现利税148.5亿元、利润108.2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5%、21.7%和23.6%。地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20.3亿元、利税28.1亿元、利润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8%、23.5%和29.0%。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工业产销率99.3%,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其中胜利油田产销率100.2%,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地方工业产销率97.8%,同比提高0.3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限额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5.4%;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3.8%;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37.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0.6%;全员劳动生产率100349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次;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3.8%。各项指标均是全省最好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市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地方完成投资124.06亿元,增长45.0%,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19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地方完成80.72亿元,增长72.4%;基本建设投资83.55亿元,增长14.4%;更新改造投资93.50亿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项目366个,施工项目477个,竣工项目302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272.26亿元,增长35.0%。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63.3%,新增固定资产132.0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1.4%。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路网改建工程按期完成,共有南二路等七条主要交通干道改建,总计113.2公里,已全部竣工通车。实施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94亿元,杨家110kv变电站扩建工程建成投用。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麻湾灌区节水工程、利津金海织布、东营市经济实用房、胜利电厂二期工程等进展顺利,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等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其中住宅投资7.19亿元,增长97.1%。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08.93万平方米,增长109.2%;竣工面积101.53万平方米,增长90.0%。商品房屋销售额8.93亿元,增长91.8%。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投资口径)增加值4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资质五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74.5亿元,增长17.8%;房屋施工面积316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房屋竣工面积192万平方米,增长7.9%。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80378元/人,增长20.6%。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保持稳定增长。年末拥有机动车26万辆,其中汽车7.4万辆。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年末等级公路总里程4507.7公里,比上年新增14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2.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6.9公里/百平方公里,共完成公路改建工作量4.98亿元。客货运输稳定发展。全社会客运量达2341万人,增长5.6%,其中营业性687万人,增长1.0%;旅客周转量140868万人公里,增长5.3%,其中营业性89147万人公里,增长1.5%。全社会货运总量4237万吨,增长6.0%,其中营业性2567万吨,增长30.1%;货运周转量445159万吨公里,增长11.5%,其中营业性280043万吨公里,增长21.8%。

邮政电信业平稳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8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0.33亿元。年末电话用户42万户,增长10.8%。其中市话年末用户20万户,增长8.2%;农话年末用户22万户,增长13.2%,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33.6部。移动通讯、无线寻呼、公众多媒体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9.7万户,当年增加11.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万户,当年增加2.4万户。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强了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城市零售额完成50.4亿元,县及县以下完成34.0亿元,分别增长8.4%和16.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9.4亿元,增长9.4%;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36.4亿元,增长18.9%;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8.5亿元,增长18.8%;其他经济零售额30.1亿元,增长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8亿元,增长11.1%;餐饮业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7.6%;其他行业零售额22.7亿元,增长9.7%。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新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大商场、大市场的主导作用日趋增强。仓储式商店、连锁店、超级市场等新的经营业态蓬勃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年末全市城乡市场成交额51.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市24.6亿元,增长6.5%;农村26.5亿元,增长16.3%。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个。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19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高出全省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9596万美元,增长63%,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出口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进口22316万美元,增长25%,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7280万美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外资10102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18份,合同额19768万美元,增长93.3%;完成营业额7521万美元,增长36.8%。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124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其中出口企业68家,比上年增加22家;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28家,比上年增加9家。集体、民营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实现出口208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4%。

市场物价

2002年,市区市场物价运行呈下降态势。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5%;消费品价格下降1.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6.6,比上年下降3.4%。商品零售价格从1998年开始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

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来看,价格呈上升趋势的有三类,其中居住价格上升6.5%,交通和通讯价格上升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升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基本持平。价格呈下降趋势的有四类,降幅最大的衣着类为6.9%;其次是烟酒及用品和医疗保健用品类,分别下降了2.5%和2.1%;食品类下降1.7%。

列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统计的十四大类商品中,价格呈上升趋势的有二类,分别是首饰类和燃料类,但升幅不大;基本持平的有三类;呈下降趋势的有九类,降幅最大的是服装鞋帽、中西药品和家用电器类,分别比上年下降11.6%、4.7%和4.2%。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进入上升通道。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7.02%。其中轻工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5%,重工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8.5%。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3.5%。

财政、金融、保险

2002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全力组织收入,严格依法治税,深化完善财政改革,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连续十八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7.73亿元,比上年下降4.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9.7%。从收入结构看,与生产流通直接相关的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分别增长19.9%和37.9%;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超额完成了中央核定的收入基数。从各县区情况看,财政收入平均增长39.5%,有三个县区收入增幅超过40%。全市财政支出22.57亿元,完成预算的118.6%,同比增长7.2%。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政法系统的重点投入,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及政法系统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9.0%和19.5%;切实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辅助力度,抚恤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883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

金融运行健康有序,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98.1亿元和216.2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2.7%和30.0%;外汇存、贷款余额8096万美元和3050万美元,分别增长30.1%和9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0.2亿元,较年初增加33.2亿元,全市人均储蓄余额13692元,比上年增加1720元。金融对全市工业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工业类贷款余额61.1亿元,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余额10.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1.2%、101.9%和9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9家,全年保费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人身险9.5亿元,增长69.3%;财产险3.8亿元,增长10.2%。全年支付赔款、给付保险金2.78亿元。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修订完善了中心城总体规划,加快了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编制步伐。以外环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基本搭起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加快东城建设和西城改造,全面启动东西城对接工程,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安居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卫生城工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创模”工作扎实推进。全年COD排放量为3.64万吨,比上年减少0.19万吨;工业重复用水率为88.6%,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市区污水处理量135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6%,比上年增加3.4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0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97万吨,比上年减少0.17万吨;烟尘排放量1.10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0.03吨,与上年持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新上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35项,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435万元;开发新产品3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产品7个;申请专利405项,获得授权365项,实施率达到50%以上;鉴定科技成果102项,评出市级科技奖励58项,获省级科技奖励24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685份,技术交易额达5.26亿元。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418万元,同比增长28.2%,市级科技投入160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5%,县区均达到2.5%以上。

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黄河口高新技术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孵化面积达28600平方米,在孵企业49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6家,其中国家级5家。民营科技企业640家,市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3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34%,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79%。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有小学282所,招生21884人,毕业生30087人,在校生1077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生升学率为10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18%,师生比为15.3∶100。普通初中96所,招生30261人,毕业生23421人,在校生119845人;巩固率100%,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2.1%;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4%,师生比为17.1∶100。高中23所,招生12207人,比上年增加2526人,毕业生7342人,在校生31428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2.4%,师生比为15.8∶100。幼儿园822所,在园幼儿53305人,专任教师239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52人。普通中专3所,职业学院中专部一处,在校生5104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8029人,比上年增加2164人。普通高等院校4所,招生7057人,在校生17620人。

全年投入资金5600万元,新建校舍100784平方米,全市危旧校舍基本告除。社会力量办学又有长足发展。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14个,拥有病床759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50人。部分医疗机构推行了药品招标采购。全市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75.2%。各级卫生单位共组织50余支医疗队到农村义务诊治1.37万人,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6.1万元。2002年批准设置民办医疗机构5处。建成市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8处,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7处,市级卫生乡镇3个,市级卫生村23个。建成全国灭鼠先进城市,顺利通过全国灭蝇、灭蟑先进城市考评。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全年组织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13场,演职人员6000余人次,观众达10万人次。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累计送戏下乡419场。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职工艺术节曲艺、小品类比赛展演,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演职员参加了展演。长篇儿童小说《蟋蟀》获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大豆的归途》等6部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吕剧《书记还乡》、《正义的呼唤》、《潮涌黄河口》等剧本创作完成。

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东营日报》连续五年保持了优秀级报纸地位。东营日报社先后有100余件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好照片等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其中,《营造出优良的投资环境》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另有14件分获二、三等奖。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400余篇,其中在大众日报、光明日报及其他涉外报刊用稿200余篇,《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等10余篇稿件在新华社发了通稿。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市电台在中央台播发稿件30多条;市电视台在中央台发稿30多条,在省台发稿1000条。市电台在省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头条5个,系列报道2组,提要58个;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发头条1个,提要2个,在省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发头条10个,提要45个,联播用稿数居全省第4位,头条、提要数居全省第1位。2002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大河春消息》,论文《论主持人的仪态语言》获全省政府奖一等奖。拍摄了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录制了广播剧《彩虹飞架黄河口》和歌曲《口碑》、《梦回三峡》。

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步伐加快。组建了东营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为整合全市网络资产、实施网络多功能开发创造了条件。积极扩大有线电视入户率,全市36个乡镇、6个办事处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1343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占全市行政村的75%,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00%的乡镇和75%的村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大型活动6项。东营市游泳馆建设顺利实施。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有139名运动员获得省二十届运动会决赛资格,取得5块金牌、3块银牌、2块铜牌。全市销售电脑体育彩票3700多万元,单机平均销量居全省第一。

居民生活

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支出止降,消费结构分化明显。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9元,比上年末增长17.9%,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跃上“万元级”平台。居民消费总体上逐步回升。全年人均消费支出6351元,比上年微升0.1%,结束了长达21个月之久的降势。其中,人均衣着支出1439元,比上年增长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87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25元,增长31.4%;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40元,增长34.6%;人均教育支出933元(包括支付给外地就学子女的费用),增长36.9%,教育费用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10.7%提高到14.7%;人均居住支出230元,下降35.8%;人均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373元,下降34.9%;人均旅游支出161元,同比下降16.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1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25台,电冰箱99台,洗衣机89台,照相机69架,淋浴热水器89台,摩托车19辆,影碟机71台,空调82台,家用电脑43台,移动电话109部,组合音响27套。

农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市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3166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6.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47元,比上年增加52元,增长6.6%;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12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6%。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0元,比上年增加92元,增长4.5%。其中,食品支出833.4元,增长2.9%;衣着支出156.0元,增长10.9%;居住支出395.7元,下降11.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03.9元,增长14.2%;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07.1元,增长10.9%;医疗保健支出129.7元,增长47.43%。恩格尔系数为38.9%,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71平方米,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57台,电冰箱10台,洗衣机21台,摩托车41辆,照相机6架。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职工工资水平持续提高。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30.81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4.8%。其中地方在岗职工13.97万人,增加1.37万人,增长10.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82元,增长9.0%;其中地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724元,增长14.3%。全市共发放养老金17691万元,失业保险金2130万元。城镇失业登记率为1.9%。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9.6%,晚婚率99.2%,人口出生率11.08‰,死亡率4.97‰,自然增长率6.11‰。年末全市总人口1753957人,其中农业人口995476人,非农业人口758481人。

注: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