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枣庄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5:43:46 来源:枣庄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26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63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68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4.44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7.75亿元,增长11.3%。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改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42.85%,上升4.31点;企业景气指数143.39%,上升6.56点。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9.08万户,增长10.7%;从业人数39.97万人,增长9.7%;注册资金178.03亿元,增长30.2%;纳税额26.11亿元,增长42.3%,占税收总额的52.2%,上升0.5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外向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增长。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预计116.75亿元,增长8.1%。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4.8:2.6:27.3:2.6:2.7。粮经比例为62.1:37.9。

粮食总产量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40.4万公顷,增长10.5%。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20.1%,上升19.6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1万公顷,增长30.8%;粮食总产量159.7万吨,增长31.3%。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新造林8810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5071公顷,新育苗436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427.5万立方米。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22.3万头、4.8万头、178万只和7104.5万只,分别增长5.6%、8.6%、9%和26.8%。年末生猪存栏94.2万头,羊存栏132.3万只,牛存栏1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7133公顷,增长1.9%;水产品产量4.2万吨,增长2.2%。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60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199.12万千瓦,增长3.8%。农用汽车0.35万辆,拖拉机3.57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19.3亿千瓦时,增长8.8%。化肥使用量(折纯)3.9万吨,增长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91亿元,增长31.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2.95亿元,增长37.5%;重工业229.96亿元,增长29.5%。主要行业逐渐壮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99.55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19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7.92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13.55亿元,纺织业11.28亿元。

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迅速。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5家,净增157家;资产612.11亿元,增长27.7%。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4.01亿元,增长7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3%。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4%,上升0.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966.16亿元,增长53.7%;利税126.72亿元,增长48.5%;利润67.7亿元,增长49.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7.7%,上升23.6个百分点。

骨干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煤炭、水泥、炼焦三大行业增加值133.37亿元,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贡献率39.5%。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四个行业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49.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7.26亿元,增长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在2004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0.6亿元,增长45.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587.3亿元,增长52.1%。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6亿元,增长45.7%。全市规模以上投资297.6亿元,增长44.3%。其中:国有投资58.6亿元,增长20.8%;集体投资22.5亿元,增长33.1%;个体私营投资108.6亿元,增长33.7%。非公有(民营)投资196.8亿元,增长39.9%。第一产业投资5亿元,增长89.8%;第二产业投资213.7亿元,增长45.6%;第三产业投资78.9亿元,增长38.9%。

重点建设成就显著。规模以上施工项目规模587.3亿元,增加201.2亿元,增长52.1%。500万元以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82.7%。109个计划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9.7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23.1亿元,增长13.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7.4亿元,占房地产投资的75%,增长17.4%。房屋施工面积350.2万平方米,其中施工商品房住宅面积297万平方米,增长21.4%。销售商品房99.6万平方米,增长26.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在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活跃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6.3亿元,增长15.8%,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市实现111.4亿元,增长16.7%;农村实现64.9亿元,增长14.3%。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0.3亿元,增长14.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5亿元,增长20.7%。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新签市外投资项目合同945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314.6亿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60.2亿元,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30.3亿元,分别增长20.2%和12.3%。先后在杭州、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举办6次比较大的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枣庄投资贸易洽谈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利用外资快速发展。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1个,增加1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2866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为10175万美元,分别增长47.8%和30.4%。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37200万美元,增长5.2%;其中出口31357万美元,增长22.8%。出口企业145家,增加32家。出口过百万美元、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的企业分别为31家、4家、5家、2家。出口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显著。20家重点企业出口2276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2.6%。

对外经济合作和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枣矿集团在印尼投资开办煤矿和铁矿,新中兴公司在加拿大设立木材开发公司,境外资源开发实现历史突破。山亭和峄城经济开发区被明确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各类园区加强设施建设,加快项目集聚,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综合运输稳定发展。公路客运量7049万人,旅客周转量29750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42.8%和27.8%;公路货运量5173万吨,货物周转量35853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9%和12%。水路货物运输量125万吨,下降2.7%。水路货运周转量80000万吨公里,下降0.6%。港口货物吞吐量528万吨,下降9.4%。

公路运力结构优化。营业性机动车40376辆。其中客车2614辆,增加23辆。客运出租汽车1192辆,增长2.3%。货车13345辆,增加722辆。

民用汽车发展加快。年末全市民用汽车119476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4410辆、轿车4808辆。年末私人汽车94148辆,其中新注册10330辆。年末私人轿车22936辆,其中新注册3266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006万元。其中国省干线投资37882万元,农村公路投资37684万元,场站投资2844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1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2公里,一级公路192.5公里。全市村村通油路工程3523.9公里,95.2%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

邮电通信业长足发展。电信业务总量30.75亿元,增长29.9%。固定电话用户84.23万户,下降3.7%。移动电话户数108.96万户(含小灵通9.96万户),增长33.7%。电话普及率53部/百人,增加11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5257户。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49万人次,海外游客1.38万人次。其中外国人5665人,港澳台同胞8135人。旅游创汇95.5万美元。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长20%。

八、财税、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50.04亿元,增长37.7%。税收占GDP的比重7.9%,上升0.9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5亿元,增长4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16亿元,增长3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58.1%,营业税增长25.2%,企业所得税增长67.8%,个人所得税下降5.9%,资源税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的区(市)3个,其中超过6亿元的有1个。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4.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73.2%,分别提高0.4和2.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48.2亿元,增长56.9%。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人群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28.2%,支农支出增长43.5%,教育支出增长23.4%,卫生经费增长21.4%,行政管理费增长21.6%,城市维护费增长39.9%。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5.43亿元,比年初增加51.8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本外币余额227.33亿元,增加31.77亿元。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58.61亿元,增加43.2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9.14亿元,增加16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保险公司11家,筹建中2家,代理公司2家,保险经纪公司1家。保费收入7.96亿元,增长11.7%;处理各类保险责任内赔付案件22326起,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42亿元,增长14.0%。

证券事业在规范中发展。年末股民交易户数4.34万户,全年股票交易额46.4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21项,获国家、省扶持资金1311万元;安排市级各类计划158项,扶持资金59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2亿元。

技术引进与科技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签订技术合作合同54项,科技投资合同44项,引进资金人民币11亿元、港币1亿元、美元3400万元。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培育农业科技园3家,科技示范镇14个,示范村35个,示范户2000个。选派100名农业技术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开发了7个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推广了24项农业技术。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1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10项、软科学成果5项。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3家(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技术产品39个。取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市级新产品40项。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现已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民营科技企业20家,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

十、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立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人数660人,专科招生60人。枣庄学院规模继续扩大,教职工人数1471人,招生3223人,其中本科845人,专科2378人,毕业2150人,在校生10019人。职业与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中等专业学校招生6428人,在校生16642人,毕业生500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5783人,在校生12660人,毕业生3444人。普通高中招生26420人,在校生81246人,毕业27246人。初中招生64405人,在校生198392人,毕业生66631人。小学招生46324人,在校生307698人,毕业生64501人。全市普通高考本科录取6668人,其中12人考入北大、清华,专科录取13822人,录取率73%。技术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有技工学校8所,教职工1046人,招生6865人,毕业3191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年末专业演出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4个。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卷数5296卷。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有线电视用户23.9万户。广播电台项目套数3套,电视台节目套数4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5%和89.4%。出版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2825万份、杂志0.9万册、图书9万册(张),省内部资料8种146万份。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卫生机构155个,其中医院、妇保、防疫及卫生院142个;病床10351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病床974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92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5926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全国十运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获1金、1银、1铜。组织了595名运动员参加了21届省运会,获金牌25枚,银牌35枚,铜牌67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届体育舞蹈锦标赛和山东省跆拳道、柔道、太极拳、航模等四项省比赛,扩大了枣庄的知名度、开放度和影响力。群众体育再创辉煌,6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以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为主线,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工作开展,为80个文明生态村建设安装了以篮球架和室外乒乓球台为主的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彩票发行量8390万元。

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测绘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升级,全自动测量仪器达到70台,其中GPS卫星定位接收机22台(套)。全年测绘工作完成平面控制测量195点/206公里,高程控制测量490公里,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73.3平方公里/713幅,数字化地图688幅/538.3兆比特,编制各种地图1216幅。向社会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图11416幅。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7家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95家企业的111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160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在用特种设备5129台,均在检验周期内,定检验率100%。

防震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达7台5项12套,达到地震前兆监测能力A类;测震台网监控到2.0级,定位精度达到B类。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城市建设投资39.8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6.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亿元。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新增供热面积85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运营车辆19辆,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40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2652盏,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66公顷。城市建成区供水普及率98.5%,日供水能力77.9万吨;集中供热面积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48%;市驻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7.16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7.31平方米;城区亮灯率99%;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全社会用电量70.04亿千瓦时,增长3.9%。

十二、资源、环境保护

土地结构基本稳定。土地总面积4563.22平方公里。农用地335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3%。其中,耕地面积2411.2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740平方公里,水利设施62.4平方公里。未利用地345.2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区(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6个,累计10个;建成7个省级、30个市级绿色学校和3个省级、8个市级绿色社区。

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废水排放企业全部执行一级排放标准,对31家水污染企业实施了再提高工程和深度治理,全面完成了处在环境敏感区污染严重的5家企业(生产线)的关停工作。继续加强对水泥粉尘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对16家擅自闲置治污设施的企业进行处罚。投资3.58亿元对全市12家电力企业34台锅炉进行了脱硫治理。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249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33个,环评执行率为98.4%。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良好天数328天,年均值全面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滕州北沙河王晁桥、薛城沙河十字河大桥、城郭河群乐桥、峄城沙河泥沟桥、薛排沟彭口闸、新薛河洛房桥和小季河季庄桥断面水质COD分别比上年下降4.4%、18.1%、52.2%、37%、21.9%、23.3%和26%。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地下水标准,达标率100%;环境噪声实现功能区达标;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有了大幅度下降。

十三、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3%。分类别看:居住类价格上升9.4%;食品类价格上涨5.2%,涨幅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9%;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4%;衣着类价格降幅最大,达1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商品零售价格上升0.5%。

工业品价格平稳运行。在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的形势下,工业品出厂价格呈现出高开低走、逐月回落的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3%,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8.2%。

房地产市场价格稳步上升。受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3%,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6%,土地交易价格上涨3.7%。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总人口367.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32万人,乡村人口253.95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90.77万人,女性176.5万人。出生率为9.72‰,死亡率为5.16‰,自然增长率为4.56‰。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1元,增长16.6%。人均消费性支出5834元,增长10.5%。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1台、电冰箱96台、空调器81台、洗衣机100台、普通电话87部、移动电话142部、家用电脑39台、电炊具95台、淋浴热水器81台。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农民减轻负担6400万元,67%的农民首次农业税收零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4241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98元,增长15.7%。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2台、电冰箱(冰柜)17台、洗衣机66台、电风扇183台、摩托车50辆、影碟机49台、空调器6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10.2亿元,增长14.6%。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4.1亿元,增长15.2%。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962.5万元,增长65.9%。征缴失业保险费4951.9万元,年末领取失业金人数19605人。参保人数25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98亿元,增长23.7%;支出2.77亿元,增长18.1%。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1805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185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1%。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显著。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962个,福利院58个,接受社会捐赠1050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55104人。年末福利企业22个,安置残疾职工281人。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额15499万元。

注:1.本公报2005年数据为快报数,GDP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