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枣庄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5:25:40 来源:枣庄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80次

枣庄市统计局

2005年2月5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思路措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内在动力增强等特点。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5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创1993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5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08.8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0亿元,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13811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达1670美元。

景气指数明显上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38.54,上升9.87点;企业景气指数136.83,上升8.14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77.6%;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33.3亿元,增长63.6%;新签约外来投资项目合同1074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311.9亿元,增长41.8%。

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8.2万户,增长8.3%;从业人数36.44万人,增长5.5%;注册资金136.73亿元,增长15.3%;纳税额18.35亿元,增长46.6%,占税收总额的51.7%,上升2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外向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于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就业再就业压力等有待于缓解。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实现103.78亿元,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6.1:2.8:25.5:2.8:2.8。粮经比例为52.5:47.5。

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作物播种面积36.57万公顷,增长0.9%。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00.5%,上升1.9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19万公顷,增长5.1%;粮食总产量121.62万吨,增长21.8%。

林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造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1.4万亩,新育苗0.9万亩,年末林木蓄积量407.6万立方米。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猪、牛、羊、家禽出栏115.79万头、4.38万头、163.36万只和5600.9万只,分别增长5.9%、10.3%、8.3%和31%。年末生猪存栏90.75万头、羊存栏122.53万只,牛存栏9.79万头。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养殖面积7000公顷,增长3.4%;水产品产量4.1万吨,增长3.8%。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农用机械总动力191.77万千瓦,增长4.3%。农用汽车0.37万辆,拖拉机3.54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17.74亿千瓦时,增长16.5%。化肥使用量(折纯)17.15万吨,增长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8家,净增88家;资产489.5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4.73亿元,增长3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6.81亿元,增长26.6%;重工业157.92亿元,增长34.0%。主要行业逐渐壮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68.83亿元,建材工业29.22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97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9.62亿元,纺织业8.43亿元。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25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有3家。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2亿元,增长5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47%,上升0.6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50.88亿元,增长50.1%;利税90.14亿元,增长61.8%;利润48.05亿元,增长84.8%。工业企业亏损面3.93%,亏损额11397万元,增亏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4.38%,上升32.92个百分点,创自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以来的最好水平。

骨干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煤炭、水泥、炼焦三大行业增加值95.36亿元,增长37.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8个百分点,贡献率46.4%。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2亿元,增长23.8%。五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6.84亿元,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9.99亿元,增长61.6%。全市规模以上投资206.2亿元,增长59.7%。其中:国有投资48.5亿元,增长18.3%;集体投资16.9亿元,增长32%;个体私营投资81.2亿元,增长191.1%。基本建设投资147.6亿元,增长85.8%;更新改造投资33.7亿元,增长46.2%。非公有(民营)投资140.7亿元,增长85.9%。第一产业投资2.6亿元,增长88.8%;第二产业投资146.8亿元,增长62.3%。其中工业投资144亿元,增长62.7%;第三产业投资5.7亿元,增长50.5%。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施工项目规模386.1亿元,增加118.4亿元,增长44.2%。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8.4%。74个计划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4.5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36.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32.3%,占房地产投资的74.8%。房屋施工面积292.9万平方米,其中施工商品房住宅面积244.5万平方米,增长36.1%。销售商品房78.7万平方米,增长7.8%。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在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活跃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0.3亿元,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市实现95.2亿元,增长15.9%;农村实现45.1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13.6亿元,增长14.3%;餐饮业为20亿元,增长20.7%;其它行业零售额6.7亿元,增长19.2%。

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3.54亿美元,增长44.6%。其中出口总额2.55亿美元,增长40.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22362万美元,增长57%;加工贸易3173万美元,下降20.3%。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6642万美元,增长6.4%;三资企业3851万美元,增长3.9%;民营企业14523万美元,增长80.4%。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新批外资(境外)项目46个,增长43.8%;合同利用外资(境外)15469万美元,增长1%;实际利用外资(境外)7801万美元,增长66.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较快增长。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合同额1624万美元,增长108%;完成海外营业额1359万美元,增长102%;实际外派劳务862人次,增长147%。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客运量5109.4万人,增长5.6%;全年完成货物量5969.7万吨,增长6.4%。其中,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953万人,旅客周转量24272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6%和19%;完成货运量4567万吨,货物周转量31450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9%和6.8%。铁路完成客运量156.4万人,增长6%;货运量1243.7万吨,增长8.2%。水路货物运输量159万吨,增长50%。水路货运周转量80528万吨公里,增长64.7%。港口货物吞吐量560万吨,增长37.3%。

公路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营业性机动车39775辆。客车2861辆,增加269辆。客运出租汽车1307辆,增长10.1%。货车14456辆,增加2206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基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238万元。其中:国省干线和县乡专用公路投资87641万元,农村公路投资27177万元,场站投资742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8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2公里,一级公路168.2公里。全市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1292公里,80%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3.77亿元,增长43.4%。固定电话用户77.59万户,增长26%。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76.77万户(含小灵通),增长50.4%。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增加11部/百人。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0.6万户。

旅游业强劲增长。全市国内旅游总收入22.5亿元,国际旅游收入91.7万美元。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49万人次,境外入境人数1.35万人。其中:外国人5665人,港澳台同胞7835人。

七、财税、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全年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35.46亿元,增长40.7%。税收占GDP的比重7.9%,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9.1亿元,增长2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1亿元,增长25.5%,同口径增长35.1%。其中增值税(25%部分)增长23.5%,营业税增长51.7%,企业所得税增长54.1%,个人所得税增长33.6%,资源税增长40.8%。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区(市)达到3个,其中超过6亿元的有1个。财政支出30.72亿元,增长27.8%。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134.4%,支农支出增长23.4%,教育事业费增长19.1%,卫生经费增长18%,行政管理费增长27.2%,城市维护费增长26.4%。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9.32亿元,比年初增加49.2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95.56亿元,增加28亿元。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43.81亿元,增加38.8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5.85亿元,增加26.3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保险公司9个,增加3个。实现保费收入7.15亿元,增长18.4%。全年处理各类保险责任内赔付、给付案件19270起,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25亿元,增长13.6%。

证券事业在规范中发展。年末股民交易户数4.22万户,全年股票交易额48.93亿元。

八、科学技术

科技计划实施成效显著。全社会科技投入有了新的增加,争取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21项。获国家和省无偿资助经费1430万元,安排市级各类计划项目148项,资助经费567万元。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获省科学技术奖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15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项、应用技术成果106项、软科学成果6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9家;高技术产品131个;认定国家级新产品1项,市级新产品19项。取得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县级以上科研机构5个。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工业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建成4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实施工业攻关和火炬计划35项,研制开发49种新产品投放市场;煤化工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863项目“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系统”、“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20万吨醋酸”已启动实施。

九、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2004年5月17日,国家教育部发文同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枣庄学院,设置6个本科专业。教职工人数711人,全年招生3927人,其中:本科575人,毕业2014人,在校生9490人。

职业与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办学继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009人,在校生13998人,毕业生429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444人,在校生11861人,毕业生4076人。普通中学招生10.71万人,在校生28.79万人,毕业生8.77万人。小学招生4.89万人,在校生33.81万人,毕业生7.96万人。全市普通高考本科录取5664人,其中18人考入北大、清华,专科录取11800人,录取率76.3%。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年末专业演出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7个,电影放映单位69个。首届中国小邾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枣庄召开。滕州市柳琴剧团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剧《墨子》晋京汇报演出。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转播台1座。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6501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1.8%。全市广播电台节目套数2套,电视台节目套数4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5%和89.4%。出版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2819万份、杂志0.9万册、图书9万册(张),省内部资料8种146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卫生机构1418个,其中医院、妇保、防疫及卫生院181个;医院及卫生院病床1136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0.66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枣庄市第六届运动会。设参赛项目20个,参赛运动员3636人,参与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单位80个,表演人员9520人。有10名运动员先后打破14项市运动成绩记录。参加全省青少年锦标赛,取得了金牌47枚、银牌37枚、铜牌50枚的好成绩。在36个文明生态示范村中,分两批为16个村安装了16套价值40多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改善了文明生态村的体育健身条件,为村民开展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91%。承办了2004年山东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拳击赛、幼儿体操选拔赛等3个项目的比赛,有12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测绘事业持续发展。测绘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GPS定位接收机新增6台。全年测绘工作完成平面控制测量276点/305.8公里,高程控制测量542.3公里,房产测绘80万平方米,编制各种地图721幅。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有5个产品获“山东名牌”称号,28个产品获“山东免检产品”称号,1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全年产品(商品)抽检合格率80.6%,查处制假售假违法案件753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4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200万元。新办代码862家,条码69家。对4217台各类锅容管特设备进行了整治。

防震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地震监测达7台7项14套,基本达到地震前兆监测能力A类(≥1台项/千平方公里);测震台网监控到ML=2.0级,定位精度达到B类(△r≤10KM)。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年城市建设投资34.88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0.04亿元。新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市政大厦、会展中心等建成使用,开发凤凰山庄、安侨公寓、金地花园等住宅43万平方米。全年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日,新增供热面积80.1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运营车辆59辆,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20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0432盏,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65.6公顷。城市建成区供水普及率98.5%,日供水能力33万吨;燃气普及率95%;集中供热面积421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47%;市驻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4.75平方米;城区亮灯率99%;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全社会用电量67.4亿千瓦时,增长11.7%。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实施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创建了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成了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8455公顷。

城市环保工作有所加强。全年投资1.2亿元,对239座立窑进行了治理,拆除了13座6.6万吨水泥立窑生产线,年可减少粉尘9万吨。建成了滕州、山亭、台儿庄、峄城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滕州出境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市工业废水处理能力55.6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9.2万吨/日。重点污染源防治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0%,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02平方公里,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20天,占全年的87%。全市八条出境河流中滕州北沙河、薛城沙河、台儿庄大桥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城郭河、峄城沙河、薛排沟、小季河、新薛河水质为超五类标准;全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97.6%。

十一、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平稳上扬。2004年,市场物价总体上呈现出温和上涨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1.9%。分商品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0.6%,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升7.3%,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9%;衣着类价格下降1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2.1%;交通和通信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上升2.3%。

工业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受煤炭等价格的影响总体呈现出高开高走,快速上涨的态势,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0.4%。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7.1%,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15.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升11.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升8.9%。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5.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3元,增长14.2%;人均消费性支出5279元,增长19.4%。其中,食品支出1834元,增长25.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65元,增长35.9%;医疗保健支出288元,增长39.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41元,增长27.7%。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88台、空调器66台、洗衣机98台、普通电话89部、移动电话118部、家用电脑28台、电炊具82台、淋浴热水器65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59元,增长14.6%,4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5元,增长9.7%。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84台、电冰箱(冰柜)19台、收录机18台、洗衣机58台、电风扇191台、摩托车47辆、照相机7架、影碟机41台、空调器5台。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8.92亿元,增长21.1%。年末企业养老缴费人数达到10724人,征缴保费3.57亿元,增长19.8%。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580万元,增长34.9%。征缴失业保险费3971万元,为32790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时间段的失业保险待遇。全市参保人数28.8万人,覆盖率78.1%。征缴医疗保险费2.4亿元,增长34.8%;支出2.3亿元,增长27.4%。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1994人,其中再就业179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输出劳务7.5万人。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显著。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中心25个,福利院2个,接受社会捐赠382万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55306人。年末福利企业22个,安置残疾职工970人。中国福利彩票年销售额8373万元。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9.53‰,死亡率4.72‰,自然增长率4.81‰。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5.09万人,增加1.33万人。

注:1、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市生产总值),简称为“××市GDP”。原来的“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全市生产总值”。

2、本公报2004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全市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