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淄博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5:22:59 来源:淄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72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收尾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济运行呈现出“总量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绩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30.95亿元(现价),比上年净增28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创十年来的新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6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955.78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16.49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4.7:65.1:30.2调整为4.1:66.8:29.1。

全年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状况呈现出高开、调整、反弹的特点。企业景气状况明显好于上年,年平均景气指数为145.76,比上年提高1.37点。企业景气指数年末达到最高点149.88,创开展景气调查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全部在景气区间高位平稳运行,其中信息传输业景气指数最高,其次是工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企业家信心也得到进一步稳定,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0.98,比上期提高1.68点。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显突出,就业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三个亮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突出。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全市上下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招商方式开始向专业招商转变,重点地区招商逐步向纵深发展,引资项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1091个,实际到位外来投资(境内投资)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93家。吸收外商投资合同外资1067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6%,实际使用外资41213万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98724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89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3.1%;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700万美元。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出口总值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20.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三资企业出口增长。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2.3%。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幅。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1632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7%,增速达52.9%,增速领先于加工贸易出口29.1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5年我市六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和香港,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从行业出口情况看,各重点行业均实现了全面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9.2%、石油化工产品出口增长53.4%,建材行业出口增长114.4%。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6.41亿元,比上年增长51.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0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2.23亿元,增长43.94%,占地方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1%,比上年末提高1.68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开展“红盾帮扶工程”,优化发展环境,全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8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74190户,新增8772户,增长13.4%,户均资金2.24万元;私营企业21421户,新增2468户,增长13%,注册资本(金)290.3亿元。其中有590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超过1000万元,有15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超过亿元。

三、农业

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指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积极实施粮食直补,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11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夏粮总产59.28万吨,比上年增加9.5万吨,增长19.0%;秋粮总产72.29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增长8.6%。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达2.0万吨,下降29.0%;油料产量1.43万吨,增长3.5%;蔬菜产量337.82万吨,增长1.2%;瓜类产量22.2万吨,下降2.4%。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抓好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全年肉类总产16.82万吨,比上年增长6.8%;禽蛋产量15.11万吨,下降6.9%;奶类产量10.67万吨,增长3.2%。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818公顷,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林业产值5.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人工造林面积2.58万公顷,增长2.6%;封山育林面积7.03万公顷,增长26.2%;成林抚育面积6.48万公顷,增长11.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2.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排灌机械动力85.72万千瓦,增长7.5%。全年农用化肥使用量38.13万吨,农村用电量44.0亿千瓦时,地膜覆盖面积3.07万公顷。

四、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优化升级中实现新突破,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68.7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0.71%,对GDP的贡献率为78.1%,分别比上年提高2.82个和8.4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以上工业的支撑。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22家,比上年新增46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43.59%(按现价计算,以下同)。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913.90亿元,增长44.73%;集体经济完成287.76亿元,增长28.91%;股份制企业完成1012.14亿元,增长44.8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71.32亿元,增长41.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298.96亿元,增长48.25%;其他经济完成212.26亿元,增长49.5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完成578.33亿元,增长27.47%;重工业产值完成2218.01亿元,增长48.49%。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产值完成851.59亿元,增长46.31%;地方工业产值完成1944.76亿元,增长42.43%,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804.27亿元,增长43.24%。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15%。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部分产品快速增长。全年日用不锈钢制品产量增长36.63倍、生铁产量增长87.01%、铝材产量增长67.20%、纱产量增长31.04%、中成药产量增长48.96%、汽车产量增长26%、发电量增长33.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整体效益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47.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7%;利税285.68亿元,增长43.37%,利润162.75亿元,增长54.63%。中央省属工业效益增长较快,2005年中央省属企业实现利税81.75亿元,增长41.06%;实现利润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3.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7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36.04亿元,增长45.58%;利税203.93亿元,增长44.32%,利润总额122.25亿元,增长46.99%。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在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和增幅的基础上,投资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市场取向渐趋一致。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75.05亿元,增长31.3%,增幅比上年回落25.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二产投资432.04亿元,增长44.7%,三产投资211.87亿元,增长25.7%,三产投资比重达32.62%,比上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住宅建设投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达51.10亿元,增长35.1%;竣工住宅面积161.09万平方米,增长3.4%;商品房销售额39.66亿元,增长23.1%,其中销售给个人的住宅销售额为35.82亿元,增长32%。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1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2%。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5355万吨,比上年增长1.3%,货运周转量31625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公路客运量18361万人,旅客周转量381945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0.7%和6.7%。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921.5公里,比上年增加192.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6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年内新建邮政网点5处,自有网点146处。积极拓展服务外延,支持农业发展。截至年末,全市村级邮政配送服务点已达到3000个,占行政村的94%,配送站点的规范率达到100%。数据通信业蓬勃发展,数据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积极开发推广固定电话、小灵通、网上应用增值业务和一号通、亲情直通车等新业务,着力构建“中小企业网”、“电子政务网”等信息化平台,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和企业、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深入,网上应用内容日渐丰富,各类通信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全年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16%,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15.9%;二是各行业零售额都保持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速保持领先地位。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3.7%、餐饮业增长14.7%、其他行业增长21.9%;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9.08%,高出全市零售额增幅3.18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7.87%,比上年提高12.85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全市重点流通项目完成投资37.8亿元,有5处市场跨入全省30强市场行列。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0处,其中成交额过10亿元的11处、过60亿元的4处。陶瓷科技城、义乌小商品城、金宝岛大厦、易初莲花等重点流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为把我市建成鲁中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旅游工作以抓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旅游标准化管理等为重点,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全年共投资1.05亿元,完成旅游项目建设67个。积极推进“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多策并进,大力开拓市场。国际陶瓷博览会、齐文化旅游节和聊斋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淄博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28.57万人,比上年增长20.3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3.85%。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显著增强,全市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档次大大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3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旅行社100家,全市已开发建成重点旅游景区35处,其中4A级2处、3A级6处、2A级5处。

八、财政、金融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140.88亿元,同比增长27.14%,其中国税完成100.36亿元,增长26.67%,地税完成40.52亿元,增长28.3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增长28.16%;地方财政支出80.57亿元,增长28.8%。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改善金融服务,适时调度、合理运筹信贷资金,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0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1.86亿元,比年初增加88.6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62.04亿元,比年初增加8.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37.04亿元,比年初增加86.2亿元。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的用于企业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17.45亿元,农业贷款增加20.27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23.51%。农业贷款和短期工业贷款的增加,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5年,全市继续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和“环境立市”战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城市道路面积343.38万平方米,供水能力5万吨/日,供热能力200万吨/小时,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32座,改造小街巷166条,新建公厕57座,改建32座;新增园林绿地64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绿地率达到33.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8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组的验收。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76家建制镇总体规划率达100%,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40%;以20个中心镇为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资源得到保护;11家中心镇成立了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村镇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是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启动年,是淄博“绿色十五”计划的收尾年,也是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2003—2005)的验收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实现“碧水、蓝天”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共对107家企业实施了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对张店东部化工区的水污染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限期整治;对66家燃煤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或天然气替代改造,拆除或关停落后燃煤炉窑156条,张店城区近郊水泥企业搬迁改造圆满完成;年内拒批化工等重污染项目13个,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生态市的建设全力推进。进一步搞好鲁山和原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淄川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使受保护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20.3%,基本完成了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阶段性任务;按照“点、线、面”推进的思路,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27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空气质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7天,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10年来最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5年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为契机,全市科技工作又上新台阶。2005年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新增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就占了18家,名列全省之首;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实现了全省工业类零的突破;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延伸了原料药、中药、医药制剂等生物医药制造产业链;连续五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城市”。作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年内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成为淄博吸引国内外科研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外商投资的重要桥梁。全年共申请国内专利1865件,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310件,授权总量6480件,在全省名列前茅。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达136项,其中2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各级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高等院校达到12所,在校生9.28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稳步推进,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继续推进公办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支持淄博工业学校、淄川二职专等学校的异地办学,扩大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4万人,转移1.07万人。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2005年我市升入本科院校人数达10788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北大、清华录取百分比和人口万人比均居全省第一。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顺利完成体制改革,突出宣传报导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建文明城市、建市五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建设平安淄博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5.5万余户,投资3000多万元搭建了数字电视平台,向全市传送模拟电视节目37套,数字电视节目119套,数字广播节目45套,数字信息广播10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艺术创作势头良好。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淄博影城是山东省第一家按五星级标准设计建造的大型影城。《草原之子》、《沙家浜》、《颜文姜》等优秀剧目的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新闻编辑出版工作日趋规范。全年以开展“管理发展年”活动为载体、以“扫黄打非”为重点,进一步净化了出版物市场。年内集中进行的“扫黄打非”行动,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14630余册(盘);取缔、关闭印刷企业12家,书店摊点121家;对15家非法经营业户依法进行了处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了3处乡镇卫生院改造和400处村卫生室的改建任务,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四区一县13个镇”的151.9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34.19万人,参合率达88.33%。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7家,覆盖全市城区93个居委会,服务城市居民15万户。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以巩固发展。进一步完善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报告制度,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积极开展以“血液安全”为主题的采供血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和督导活动,加快无偿献血向农村转移步伐。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不断走向深入。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4金、3银、4铜的优异成绩;在今年的21届省运会预赛中,获得了19枚新上项目的金牌。围绕全民健身活动,以实施《淄博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重点,先后举办了全民健身节、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健身气功、深入实施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既活跃了市民文体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全民健身阵地,有效地占领了业余文化阵地。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2元,比上年增长2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257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07元,比上年增加675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7元,增长13.6%。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54.74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057元,比上年增长17.61%。

市场物价走势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上涨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1、3.5和1.8个百分点。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共救助困难企业10户,为7052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101.1万元,为全市5.1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3亿元;通过抓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全年为1016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贷款2135.5万元,带动597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公益性岗位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85人,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1.8万人,其中失业再就业7万人。截至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84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全面推开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3万人、41.5万人、64.3万人和42.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4.45万人、0.4万人、12.0万人和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取得新进展,累计收取保费1813万元,参保人数达33.5万人,有2.1万人领取了养老金848万元。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6.5万人。其中,城市3.7万人,农村2.8万人。被市政府列为为群众所办实事之一的乡镇敬老院改造和夕阳扶老项目顺利实施,50处乡镇敬老院达到了验收标准。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9.82‰,死亡率为5.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6.31万户,总人口为416.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增长0.43%;市辖区人口达275.65万人,增加1.04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