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淄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5:21:46 来源:淄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84次

200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调控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面对“非典”灾害的冲击和影响,扎扎实实“两手抓”,努力夺取“双胜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已步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扩张上升期,总体运行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十足”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鲁中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受宏观环境趋好和经济增长内在规律的双重作用,全年经济呈现高开高走的发展态势,发展势头强劲。初步测算,全年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创近十年来新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30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11.92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42.16亿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2:58.1:35.7调整为4.91:60.99:34.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19元,增长16.3%。境内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1亿元,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8%。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明显好于上年,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年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136.28,比上年提高6.85点;年末八大行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40.53,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51.07,信息通讯业景气指数年均为161.03,三行业景气指数均保持了高位运行;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37.74,比上年提高14.75点,充分表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信心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企业改制面接近100%的情况下,企业二次改制向纵深推进,年内兰雁股份等7家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已全部退出。

招商引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111项,实际到位外来投资117.3亿元。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比较突出;地区整体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高,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的规模较小、层次偏低;投资结构中个别行业还存在着初级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三个亮点”和“四大重点”

全市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个亮点”更加醒目。

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169个,比上年增加67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61607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3505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倍和72.48%;全年完成对外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2780万美元,外派人数380人,新批准成立4家境外企业。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达到1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总值突破10亿美元,达10.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从出口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6%,三资企业出口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5.5%和54.2%,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55%,可见非国有企业出口的高速增长是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大大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4496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45%,增速高达86.7%,领先一般贸易出口76.8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构成看,2003年全市出口市场主要为美国、韩国、欧盟、日本、东南亚、香港,这六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4.9%。从行业出口情况看,传统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纺织、轻工、化工三类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61.4%。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化学医药及新材料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2家,年末共有201家,其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4.04%,比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龙头。全年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4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2亿元,出口创汇4280万美元,分别增长49.61%和22.7%。齐鲁化学工业园、新华国际医药工业园在固定资产投入、招商引资、高科技项目的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民营)完成增加值540.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8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67160户,比上年净增2884户,增长4.49%,从业人员达到12.26万人,比上年增长7.07%。年内新开私营企业4846家,注销、吊销私营企业1498户,将不合格的私营企业主体剔除市场,提高了私营企业整体素质。年底,全市共有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5646户,从业人员18.19万人,注册资金138.35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发展到2235户,有196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年GDP过千亿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大重点”战略带动成效显著。2003年,以重点乡镇、重点集团、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板块经济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全市20家重点乡镇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3.8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3.31%,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区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28家重点工业企业集团累计完成产值241.19亿元,增长33.88%;实现利税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57%;利润18.47亿元,增长23.8%;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的17.07%、20.22%和28.06%。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截止到12月底,63项“三0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7.68亿元,占项目总规模的52.79%。其中本年共完成投资80.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7.68%;本年到位资金78.64亿元,资金到位率达85.79%。园区建设蓬勃发展,“两区一园”及6个省级开发区产业聚集步伐进一步加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农业

2003年,全市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核心,努力调新、调优、调强。加快以效益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88.47亿元,增长9.2%。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调减粮田面积31.33万亩,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全年粮食总产为110.28万吨,比上年增长2.3%。夏粮实现丰产丰收,每亩单产增长78公斤,总产增长12.1%,秋粮由于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3.7%。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1.88万吨,比上年增长17.2%;油料1.76万吨,增长25.7%;蔬菜352.92万吨,下降1.0%。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4.23万吨,比上年增长8.0%;禽蛋产量17.48万吨,增长6.6%;奶类产量7.34万吨,增长39.5%。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6805公顷,比上年增长1.5%。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补植面积4036公顷,四旁植树465万株,巩固了原有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达27.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9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2%;农用载重汽车13111辆,增长0.88%;农用拖拉机2.48万台,增长2.48%;排灌机械动力80.02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1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8.3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15万公顷;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11.29万吨;农村用电量31.11亿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363吨,增长22.2%;地膜覆盖面积2.74万公顷。

四、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733.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13.29亿元,增长29.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1.09亿元,同比增长25.16%,增幅同比提高8.4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7%。工业生产的强势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整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经济类型分组看,国有经济完成493.23亿元,增长9.50%;集体经济完成242.32亿元,增长31.97%;股份制企业完成399.19亿元,增长42.7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70亿元,增长57.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29.17亿元,增长22.4%;其他经济完成79.36亿元,增长71.9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完成395.02亿元,增长33.32%;重工业产值完成1018.27亿元,增长27.34%。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产值完成438.73亿元,增长7.67%;地方工业产值完成974.56亿元,增长36.85%,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880.73亿元,增长39.75%。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39%。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和部分热销产品的高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全年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增长1.21倍、汽车增长1.07倍、激光盘增长36.02%、化学纤维增长77.62%、墙地砖增长63.89%。

工业整体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地方工业效益看好。中央省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回升,带动了全市整体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2.81%,比上年提高19.67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93.90亿元,比上年增长35.22%;利税138.71亿元,增长54.11%,利润总额65.82亿元,增长84.21%。2003年中央省属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效11.52亿元,实现利税39.29亿元,同比增长84.28%。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7.62%,比上年提高12.6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9.84亿元,增长42.42%;利税99.42亿元,增长44.74%,利润总额56.93亿元,增长48.40%。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招商引资、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5.91亿元,比上年增长66.2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3.5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6.37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37亿元。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单位共完成投资64.29亿元,增长49.86%;市区县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301.61亿元,增长71.08%。

住宅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入,全年城镇单位自建和房地产企业开发住宅投资达48.34亿元,增长20.73%;竣工住宅面积240.47万平方米,增长33.96%;商品房销售额21.33亿元,增长52.99%,其中销售给个人20.2亿元,增长63.02%。

建筑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创“泰山杯”奖工程7项,装饰装修“泰山杯”工程4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六、公路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4915万吨,比上年增长1.19%,货运周转量27219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69%;公路客运量15456万人,客运周转量33990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4.1%和下降1.46%。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4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7.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61.39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继我市通信固定电话用户超百万之后,2003年全市程控电话十二期扩容工程全面竣工,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40万门,全年新增电话用户16万户,总量达到119万户,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27部,综合通信能力持续增强。信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淄博信息港日均访问量达30万人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和企业、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网上应用内容日渐丰富,各类通信增值业务发展迅速。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商品供应充足。在经历“非典”之后,消费需求全面恢复,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全年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14.6%,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21.7%,快于城市市场7.1个百分点;二是各行业零售额都保持增长,批零贸易业零售额增速保持领先地位。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6.1%、餐饮业增长12.1%、其他行业增长8.1%;三是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较快。全年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4.7%、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增长15.6%,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达56.45%,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商品交易市场持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注册登记商品交易市场504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59处,生产资料市场45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45.1亿元,比上年增长0.34%,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27.82亿元,下降2.29%,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17.28亿元,增长3.25%;城市交易额390.72亿元,农村交易额54.37亿元;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29处,其中过30亿元的市场有4处。

2003年我市旅游业经历了“非典”的严峻考验,全市旅游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在“非典”过后,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促进旅游业复苏,先后组织举办了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原山红叶节、马踏湖民俗风情旅游节等20多项大型旅游活动。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5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始终保持在全省八大旅游城市之内;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95.84万人,比上年增长2.1%,在全省各大旅游城市中列第六位,比上年前移两位。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24家,旅行社65家,全市已开放旅游区(点)58处,其中重点旅游区(点)34处;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点)已达7家,2A级景区(点)5家,有3A级景区(点)2家。

八、财政、金融

税收增加,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共完成各项税收84.09亿元,同比增长13.01%,其中国税完成57.81亿元,增长13.68%,地税完成26.28亿元,增长11.5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25亿元,增长25.08%,增幅较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47.92亿元,增长20.16%,全市已连续19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金融方针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调整信贷投向结构,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24.26亿元,比年初增加150.3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79.32亿元,比年初增加65.1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22.99亿元,比年初增加41.83亿元,企业存款的较快增长从宏观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贷款持续增长,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605.11亿元,比年初增加107.11亿元。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2003年,全市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日趋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内重点抓了人民公园改造工程、垃圾利用热电联产项目、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高速路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区道路建设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其中人民公园改造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小城镇建设和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率达100%,村庄规划调整完善率达78%,全市22家中心镇详细规划率达到45%。各项城市绿化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共新建园林绿地5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绿地率达到了3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环境立市”战略指引下,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共关停燃煤工业炉窑214家,对112家燃煤炉窑企业进行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取缔4吨以下锅炉54台,完成了11家、18台电厂燃煤锅炉的静电除尘器技术改造,对116家企业进行了废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年内还拒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8个,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张店城区近郊水泥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内基本完成了39条水泥窑、39座粉磨站的关停或拆除任务。环境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全年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04天,SO2、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我市作为综合性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年内重点抓了20家骨干企业的建设,共完成科研开发投入5.8亿元,实现利税27.47亿元,出口创汇14.69亿元。在“新材料技术论坛”、“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市长论坛”四大活动中,共邀请2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7名专家、16个国家的43名专家和企业总裁,国内2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研发人员参加,成为我市历年来规格层次最高的一次科技盛会。此次洽谈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260项,总投资达31.55亿元,其中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129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8项,其中工业89项,医疗卫生31项,农业15项,软科学3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11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8项。

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年内省教育厅正式批准筹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至此全市共有各类高校8所,在校学生达5.5万人;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成立,使我市又新增2所高等职业学院;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有了实质性进展,年内新批民办学校21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3年全市高等教育招生22423人,比上年增加3539人,本专科共录取17357人,比上年增加3549人,增长25%,比全省平均录取率高出3.75个百分点;普通中专招生11017人,比上年增加1964人;普通高中招生32564人,普通初中招生47572人,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48.44%,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市小学招生529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8%,比上年增加了0.13个百分点。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报导了我市发展民营经济、陶博会、“金话筒”奖颁奖晚会和抗击“非典”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及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发展、改造有线电视用户4万户,同比增长6%;“中华宽带网”全年发展用户1.27万户。年末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开通,使我市在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广电大厦的竣工和广电大剧院的投入使用为我市文化广播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成为全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

新闻编辑出版继续抓好规范管理、扫黄打非、强化监督三个重点。年内集中对印刷企业、图书摊点和电子出版物经营场所进行了检查,共取缔违规业户20余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50000余册(盘)。

2003年,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卫生改革与发展不动摇,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夺取抗“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后,全市进一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进行了完善,印发了《淄博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进一步充实了乡镇卫生院防保队伍,建立健全了信息化疫情报告网络。以“农民健康工程”、“结构调整工程”、“机制创新工程”、“行风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为重点,加快了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截止年末,全市共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家,覆盖全市城区152个居委会,服务城市居民25万户,83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在全国第五届城运会中,我市体育健儿共获得1金2银3铜的好成绩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群众体育运动因时制宜,开展的扎实有效。2003年,针对“非典”疫情,全市把“全民动员常锻炼、科学健身抗非典”作为第三届全民健身节的主题,共举办市级大型活动20多项,参与人数达十余万人。年内继续实施了第六期全民健身工程,实现了每个区县都有全民健身工程点,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0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26元,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比上年增加254元,增长7.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1元,增长5.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为47.5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15%;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347元,比上年增长10.47%。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除食品类、居住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价格都低于上年水平。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继续以巩固“两个确保”为重点,以就业再就业和企业养老保险扩面为主线,着力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2003年全市共为下岗、困难职工支付基本生活救助金1620万元;为1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8.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征收企业养老保险8.65亿元,收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3.51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参保单位2748个,参保职工达41.5万人,全年共筹资2.13亿元,支出1.59亿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达106家,定点零售药店30家。农村医疗保险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收取保险费1810万元,比上年增长50.8%,保险基金累计总额18611万元。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落实。2003年全市共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2.6万个,扶持政策手册2.5万份。到年末全市登记城镇失业人员6.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8.66‰,死亡率为5.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1‰。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3.92万户,总人口为413.14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增长0.27%;市辖区人口达273.37万人,增加1.53万人。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金融部分数据统计范围仅为人民币口径,不包括外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