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淄博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5:17:47 来源:淄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41次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43亿元、406.14亿元和248.52亿元,分别增长4.60%、11.80%和12.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158元,增长8.7%。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达到31.3亿元,同比增长22%。

企业宏观景气状况良好。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年末达到140.37,比上年提高3.1点。

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围绕着"稳定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构成比由上年的7.3:58.8:33.9调整为6.9:57.9:35.2。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产业构成日趋合理。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地方企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6.3%,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9.8%,基本实现了改革目标。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开展全民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180项,实际到位外来投资6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56%。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扭亏脱困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78.53亿元,增长5.5%,实现农业增加值47.43亿元,增长4.6%。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调减粮田面积31.57万亩,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全市粮经比例调整为5.1:4.9。粮食生产受种植结构调整和晚期干热风、冰雹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为122.4万吨,比上年下降8.0%,其中夏粮总产下降15.4%,秋粮总产下降1.26%。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1.65万吨,比上年增长44.9%;油料2.02万吨,增长4.1%;蔬菜343.56万吨,增长6.8%。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1.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禽蛋产量14.88万吨,增长5.8%;奶类产量3.52万吨,增长40.7%。水产品养殖业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6537公顷,比上年增长3.20%;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增长9.22%。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补植面积9225公顷,四旁植树446万株,巩固了原有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达27.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3%;农用载重汽车12539辆;农用拖拉机2.34万台,增长6.76%;排灌机械动力74.8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77.9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95万公顷;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10.8万吨;农村用电量20.1亿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725吨,增长31.42%;地膜覆盖面积2.61万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9.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88.36亿元,增长16.5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379.07亿元,增长14.04%,集体经济完成200.53亿元,增长16.75%,股份制企业完成157.94亿元,增长17.38%,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41.56亿元,增长30.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77.30亿元,增长17.76%,其他经济完成31.95亿元,增长15.0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223.65亿元,增长16.55%,重工业完成664.70亿元,增长16.6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工业完成343.14亿元,增长13.97%,地方工业完成545.22亿元,增长17.78%,其中区县属工业完成产值476.97亿元,增长19.64%。

工业产销衔接基本平衡,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3%,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

受个别大型中央企业的影响,整体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但地方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29%,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6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利税73.10亿元,增长1.41%,利润总额24.91亿元,下降7.93%。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2.56%,比上年提高6.7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2.75亿元,增长18.12%;利税53.85亿元,增长21.05%,利润总额27.67亿元,增长24.82%。国有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税29.32亿元,其中地方国有工业利税2.9亿元,增长15.5%,利润4028万元,增长3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1年,我市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强抓重点工程建设和开展全民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地方完成投资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101.68亿元(含零星投资),比上年增长3.34%;农村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4亿元,其中非农户投资55.78亿元,农户投资11.56亿元。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81.55亿元,增长1.3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95亿元,下降14.15%;更新改造投资37.43亿元,增长10.98%;城镇集体投资11.69亿元,增长9.87%;房地产开发投资12.3亿元,增长37.9%。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以上单位共完成45.49亿元,下降23.83%;市区县属单位完成56.2亿元,增长38.29%。

住宅建设继续保持较高的投入,全年城镇单位自建和房地产企业开发住宅投资达14.74亿元;竣工住宅面积139.4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9.35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8.59亿元,增长79.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区县属以上单位全年新开工项目779个,比上年增加273个。施工项目956个,竣工项目678个,竣工率70.92%。资金到位率达94.71%。

建筑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9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利税6.5亿元,增长20%。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工程交付使用率达到100%,获省级"泰山杯"质量优良工程12项,省级优良工程45项。安全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获省、部级安全文明工地38个,年末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单位发展到461

家,建筑业年平均职工人数达到22.80万人。

五、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公路货运量达45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2%,货运周转量22549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6%;公路客运量13209万人,客运周转量32727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9%和18.8%。公路营运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77.7公里,其中当年新增65.3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达2744.9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53.5公里/百平方公里。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1.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继2000年我市成为"电话市"之后,2001年又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7万户,总量累计超过百万户;主线普及率达每百人22.31部,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全部完工,电话总容量达130万门。信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全市四大上网工程进展顺利,宽带上网发展量居全省首位,现已由245家政府部门和15507家企业通过淄博信息港上网,各类PC机上网用户累计突破20万户。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1年为民办15件实事之一的"校校通"工程,提前8个月完工,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校校通"的地级市。与此同时,我市"家庭上网"工程及行业、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网上购物、网上纳税、网上炒股、网上缴费、远程教育、"陶博会"网站等应用项目取得初步成效。移动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62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商品供应充足。在国家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及两大"假日经济"吸引消费等因素的推动下,消费品市场呈稳中趋旺的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22.7亿元,增长11.3%;餐饮业完成30.16亿元,增长11.9%;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的零售额完成102.9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07%;国有经济零售额实现43.61亿元,占21.2%。

商品交易市场持续稳步发展,消费品市场成交额略有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有所下降。年末全市共注册登记商品交易市场538处,比上年增加7处。其中消费品市场489处,生产资料市场49处。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3.13亿元,比上年下降8.01%,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31.26亿元,增长1.22%,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01.87亿元,下降16.72%;城市交易额373.94亿元,农村59.19亿元;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发展到了29处,其中过30亿元的市场有4处。

七、对外经贸和旅游

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审批利用外资项目119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7241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1450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56%;新签对外承包及劳务合作合同额2370万美元,增长1.18倍;外派人数439人,增长48%。至年末,全市实有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532家,其中中外合资433家、中外合作28家、外商独资67家、中外股份公司4家。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9.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出口总值达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35.9%;一般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8%,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67.2%;加工贸易出口略有下降,为-1.1%,占全市出口额的32.6%。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对亚洲、欧美市场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新兴南非、独联体及东欧、大洋洲等市场也实现较大增长,增幅均在5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13.3%。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整体功能日趋完善,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接待能力不断增强。2001年我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喜获成功。到年末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40家,全市新建开放旅游景点9个,有3A级景区(点)2家,2A级景区(点)3家。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10.56万人,比上年增长14.4%;接待海外游客2.1万人,比上年增长44.8%。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增长28.2%,其中海外旅游创汇4602万美元,同比增长89%。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实现较快增长。全年税务部门完成各项税收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税收45.79亿元,增长8.9%,地税部门完成21.42亿元,增长28.9%。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地方财政支出3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已连续17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49.55亿元,比年初增加72.2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64.62亿元,同比多增9.74亿元;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企业存款余额134.49亿元,比年初增加13.82亿元。贷款适度增加,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393.35亿元,比年初增加42.7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92.3亿元,比年初减少8.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47%,比年初下降5.39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达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9%;支付各类赔款3.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9%;赔付率为26.7%,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配套等设施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1095公里;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615公里;全年城市供水总量2300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1450万平方米;全年供应煤气总量2000万立方米,供应液化石油气总量37000万吨,用气普及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年内继续加快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步伐,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同比分别下降14.1%、21.2%;空气质量日报中二级及优于二级的为317天,三级以上的为48天;全市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实现,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计划控制指标下降0.8%、5.9%和4.5%。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81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2.5%,污水处理率40%。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12.6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170.3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成绩。全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6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24项、市级130项。实施火炬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5项,总投资8.51亿元。实施星火计划10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项,总投资1.17亿元。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9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49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13项,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118项。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5项,市级星火科技成果奖3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90%以上。专利申请达到885件,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40%以上。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99家,其中市属专业科研机构23家,企业科研机构46家,民营科技企业6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8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6家。签订技术合同115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311万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5%。

全年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通;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工作,年内我市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以推进教育强乡镇、强区县建设为重点,全市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截至年末,全市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65所和314所,分别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23%和29.2%;年内又有1所职业中专被认定为省级重点,2所学校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高等职教试点学校。高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山东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年末拥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25299人,比上年增长51.49%。社会力量办学在评估整顿的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98.6%,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95.6%;普通高考本、专科录取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14134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7.4%。到年末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1.77万人;普通中学235所,在校学生30.59万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97万人;小学775所,在校学生23.7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1%,幼儿园在园儿童11.5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63处,其中文化馆9个,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4处,公共图书馆9个,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市馆藏图书121万册,文物藏品31970件。

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了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引黄工程、淄博招商周等重大活动。广播电视作品喜结硕果,获奖数量多,档次高,我市在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荣获三项大奖,并获得全省唯一的"突出贡献奖"。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础上,积极实施自然村"户户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有线电视信息网建设迈出可喜的步伐,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33万余户,广电通讯网新安装用户2285户,同比增长29.9%,年末达到1万户。"中华宽带网"健康发展,全年共发展用户18800户,比上年增长了近两倍。

图书编辑出版再创佳绩。年内共编辑出版图书41种600多万字;全市加大了新闻出版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全年查缴非法图书84320册,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7万余盘,处罚违法单位9家。

卫生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如期完成了对全市1069家医疗机构的分类核定工作,其中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99个,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58个,营利性医疗机构312个。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5处,符合我市特点的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国家卫生城市"、"爱婴市"、"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全市95%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99所,其中医院86所、农村卫生院95所,疗养院1所、门诊部572所、卫生防疫站11处;全市拥有病床床位1.4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02万人,其中中西医师、医士9130人,护师、护士6504人;婴儿死亡率降至7.53‰。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淄博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市历届市运会中规模最大、竞赛项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运动员成绩最好的一次体育盛会,共有34人48次打破34项市级最高纪录。群众体育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健康迈入新世纪,建设文明新淄博"为主题的第一届全民健身节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年内组织实施的全民健身第三期工程,为人民群众锻炼身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一、物价与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5元,比上年增长6.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4元,下降3.7%;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比上年增加197元,增长6.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1元,增长13.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在岗职工总人数为50万人,比上年下降1.9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457元,比上年增长12.40%。

市场物价全年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除烟酒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居住类和食品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价格都低于上年水平。

十二、劳动保障与人口

劳动保障工作继续以巩固"两个确保"为重点,稳定推进下岗与失业"并轨",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全年共为1.2万余名下岗职工支付保障金2571万元;继续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养老金6.86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征收养老保险金6.03亿元;收缴区县以上企业失业保险金4839万元;为全市98户破产企业及社会失业人员3.6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500万元;在重新制订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标》标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完善了各项配套措施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到年末,全市共设立下岗职工培训基地36处,免费培训下岗职工4267人,培训后实现再就业2407人,再就业率达62%以上。年末全市登记城镇失业人员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出生率为10.41‰,死亡率为5.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年末全市总户数为131.21万户,总人口为410.49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增长0.61%,其中非农业人口179.58万人;市辖区人口达270.48万人,增长1.98万人。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系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统计数,非农业人口包括常年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业户口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