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青岛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43:47 来源:青岛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79次

青岛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8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和运用了入世、迎奥、党的十六大召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市经济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经济自主增长、自我发展的机制逐步形成,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8.2亿元,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65.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607.3亿元,增长14.7%。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1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较上年前移1位。

宏观景气指数始终处在较高平台上。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51.41,较上年上升了8.5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8.47,较上年上升6.51点。表明企业家对全市宏观经济走势更为看好。

宏观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6亿元,增长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124.39亿元,增长19.6%,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95.64亿元,增长9.5%;地税税收收入72.02亿元,增长11.5%。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8.9,下降1.1%。分类别看,除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1%、衣着类上升0.2%、居住类上升3.7%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食品类下降2.2%,其中,粮食下降2.6%,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8%,水产品下降6.7%,鲜菜下降9.4%,蛋类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3%、医疗保健类下降2.8%、交通通信类下降2.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8%。各类生产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7.37,下降2.6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6.78,下降3.22%。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97.8,下降2.2%。房地产价格总指数105.2,上升5.2%,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明显,分别上升7.6%和4.3%,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下降5.6%。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9:49.3:39.8调整为9.6:50.4:40.0。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32.7%、26.0%和41.3%;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7.6%、53.0%、5.0%和24.4%。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2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7.60万户,年内新发展55642户;私营企业3.96万户,年内新发展9578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5.6万人,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10.77万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1.02万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继续贯彻落实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加快上市企业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工作的进度,年内有1户企业上市,并有1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年内通过资本市场融资32.6亿元,外地企业拟参股我市企业12440万元;增加现金净流入约33.84亿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失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多项改革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构筑有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取得一定成效。围绕发展海洋、港口、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加快了建设电子家电、汽车机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四大工业基地”的步伐。成功实现了港口西移,拓展了港口发展空间;旅游业全年实现总收入150.5亿元,增长27.6%。一批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先后落户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38.3亿元,增长26.5%,比重达35.8%。2002年,全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57.6%(含省、中央公司)。构筑国际大城市框架的思路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加快了城市“三点布局、一线展开”大框架的布局,运用市场化机制配置城市资源,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盘活了无形资产,改善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公用事业。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系“五项工程”,行政性审批制度的立、改、废取得新的进展。深入开展创建“四型机关”活动,推动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加快了人才高地的建设。大力培植全社会的开放意识,城市的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有了新的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的效益基础尚需巩固,引进外资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全市种植业继续向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倾斜,粮经比例由上年的56.9:43.1调整为56.4:43.6。因受“倒春寒”和干旱的影响,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2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5.48万公顷,减少5.3%,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9%。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林业生产抓住建设生态城市、承办“绿色奥运”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5万公顷,增长144%;森林覆盖率23.16%,提高1.8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06万公顷,增长54.5%。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牧生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养殖结构,规模化经营、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产量130.56万吨,增长1.3%,其中,捕捞产量44.71万吨,下降3.16%;养殖产量85.85万吨,增长3.78%。海、淡水养殖面积5.84万公顷,减少1.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资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34.92万千瓦,增长7.8%。农用拖拉机15.29万台,增长8.1%,农用载重汽车1.04万辆,增长1.9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43万公顷,下降0.9%,农村用电量25.65亿千瓦时,增长12.4%,地膜覆盖面积16.07万公顷,下降0.4%。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加快实施建设大工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全年生产、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81亿元,增长17.0%。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1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59.6亿元,增长23.8%;集体企业完成132.5亿元,增长26.1%;股份制企业完成179.4亿元,增长36.0%;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45.1亿元,增长11.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3.2亿元,增长40.4%。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325.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216.8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1.1%,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0:40。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稳步上升。2002年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49.6亿元,增长10.1%,实现利润68.4亿元,增长14.6%。产品销售收入2038.1亿元,增长19.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73,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6.59%,产品销售率为98.35%。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累计已有73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产品,有109种产品获得青岛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582种,增长11.6%,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313种,增长8.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917种,增长2.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总额9.5亿元,增长24.5%,全员劳动生产率68201元/人,增长1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深化经营城市理念,改善投资的软、硬件环境,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8.3亿元,增长24.4%。城镇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368.4亿元,增长2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8.1亿元,增长16.5%,更新改造投资70.6亿元,增长6.6%,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亿元,增长12.0%。县域投资增长加快,全年五市一区(城阳区)完成城镇以上投资达170.4亿元,增长53.0%,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7.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力度加大,全年民间投资完成156.5亿元,增长56.8%,占城镇以上单位投资的42.5%。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1165个,增加303个,施工项目1490个,竣工项目430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870.8亿元,增长28.7%。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28.9%,新增固定资产14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8.8%。

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29.1万平方米,增长5.6%,商品房销售额92.0亿元,增长14.7%。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港口、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港口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港口西移的成功,使前湾新港区拥有两个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国际一流纵深1.5公里的广阔堆场和先进设施,一举跻身国际集装箱大港的行列。全年的港口吞吐量达到12251.6万吨,增长17.5%,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236万吨,为我国沿海第二大外贸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41万标准箱,为沿海港口第三位,跨入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年末拥有国内航线98条,国际航线9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22万人次,增长14.6%;航空货邮吞吐量4.6万吨,增长28.1%。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0亿元,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1亿元,增长9.4%;电信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8.1%。信函5688.9万件,增长0.3%;电报5.82万份,下降64.2%;长途电话26328万张,增长16.2%;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2年IP网(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到11.34亿分钟,增长8.4%。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9.87万门,增长6.9%;年末市话用户数达到113.58万户,其中新装电话11.2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205.2万户,其中年内新增80.5万户。

旅游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奥运、节庆及会展效应下,我市的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0.5亿元,增长27.6%,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30.6亿元,增长27.0%;国际旅游收入2.39亿美元,增长35.1%。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36.7万人次,增长18.4%;国内游客1795万人次,增长27.0%;海外游客41.7万人次,增长29.2%,其中接待外国人35.6万人次,增长35.4%;港澳台胞6.1万人次,增长1.8%。

六、国内贸易

2002年,政府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市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5亿元,增长13.5%。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10.7亿元,增长14.1%;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8亿元,增长11.4%。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99.1亿元,增长16.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9亿元,增长25.9%;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55.6亿元,减少8.3%。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915处,成交额618.7亿元,增长14.5%。其中:消费品市场828处,成交额513.5亿元,增长16.9%;生产资料市场87处,成交额105.2亿元,增长5.4%。

七、对外经济

2002年是我国入世的第一年,外贸出口克服极为严重的困难,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对外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按在地原则(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9.25亿美元,增长9.8%;其中,出口额105.71亿美元,增长11.3%,进口额63.54亿美元,增长7.4%。按属地原则(不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0.96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额85.04亿美元,进口额55.92亿美元,分别增长16.6%和6.8%。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外贸出口的主体,全年出口额58.62亿美元,增长16.6%,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68.9%,国有企业出口14.24亿美元,增长12.6%,集体、私营企业出口12.18亿美元,增长21.5%。

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12.8亿美元,增长11.8%,其中出口额188.96亿美元,进口额123.84亿美元,分别增长15.4%和6.7%。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加大了对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的对外宣传推介以及招商引资的力度,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832项,合同外资金额55.24亿美元,增长53.9%。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48.8%。年末实有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5346家,增长8.3%,其中中外合资1560家,减少3.5%;中外合作268家,减少6.6%;外商独资3515家,增长16.0%。截止年末,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4家落户青岛,共投资项目95个,合同外资达12.2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发展。一批企业积极“走出去”,全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5.36亿美元,增长31.5%;完成营业额4.55亿美元,增长21.7%;共派出劳务人员5246人次。

对内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果。2002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980个,实际到位资金112.1亿元,增长53.0%。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03个,到位资金87.1亿元,增长55.0%。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2.57亿元,比年初增加294.2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81.97亿元,比年初增加101.91亿元,比上年多增45.0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4.94亿元,比年初增加126.17亿元,比上年多增42.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0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18.49亿元,比上年多增105.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52.14亿元,比年初增加97.97亿元,比上年多增18.7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32.30亿元,比年初增加90.57亿元,比上年多增39.09亿元。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82.60亿元,较年初增加62.87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承保金额5724.74亿元。保费收入38.46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0.61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27.85亿元。赔款支出金额9.9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81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406项,其中,国际领先的55项,国际先进的111项,国内领先的171项,国内先进的65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9524项,增加892项;成交额7.38亿元,增长18.8%。全年授权专利150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0所,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校学生8.25万人,增长35.9%。中等学校447所,其中,普通中学348所,在校学生46.76万人,增长5.4%。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99所,在校学生10.8万人,增长9.4%。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1.3%。共有小学1123所,在校学生47.86万人,下降4.1%。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09处。其中,影剧院44处,电影队279个,文化馆(站)182处,博物馆7处,公共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9套节目,电视台1座、12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6.4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412.78万册,出版报纸21698.8万份。共创作长篇小说2部,中短篇小说10部,诗歌集2部,散文20篇。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926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38处,卫生防疫机构20处,妇幼保健机构10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624处。年末各类卫生专业人员3.6万人,其中,医生1.3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万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2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345.5枚,银牌193枚,铜牌146枚。共打破全国纪录7项,全省纪录10项,全市纪录7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8个,队员160人。重点体校13所,学员1868人,业余体校5所,学员8000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东西快速路一期、南京路与鞍山路改造、滨海步行道一期等相继竣工,流亭机场扩建、同三线青岛段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处理、海堤保护、河道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项目,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36亿吨,增长6.3%。城市用水量2.20亿吨,增长9.7%,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0.97亿吨和1.22亿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83万户,增长31.0%。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6.98万吨,增长36.1%,供应煤制气总量13569万立方米,增长14.9%。城市气化率达到99.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年实际用电量131.4亿千瓦时,增长13.2%。其中工业用电88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8.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5.5%和3.98%。

城市供热:全年新增供热面积223.5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1506.0万平方米,增长10.4%。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73条,比上年增加28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535辆,较上年增加82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920辆,较上年增加810辆。

道路及下水道:年末道路总长度1302公里,增加54公里。新铺装人行道板69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108条。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601公里,增加62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及其它: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04.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68.33%。全市完成污染企业限期治理项目31个,完成投资2120.5万元,关停并转迁项目14个。市区共植树204.05万株,栽种绿篱6.07万米,铺设草坪76.0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137.89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7886.43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0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41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15.65万人,增长0.73%。其中,市区241.74万人,增长1.74%;五市(县级)473.91万人,增长0.22%。全市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4.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新出生人口75361人,出生率为10.57‰;死亡人口47394人,死亡率为6.65‰;全年净增人口51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2‰。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居民收入和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多方采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在职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又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提高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1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7344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195元,增长7.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新建成住宅383.96万平方米。年末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1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6.4万人,增长2.8%。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53.8亿元,增长13.3%;职工平均工资12839元,增长12.4%。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区街劳动服务机构和职业介绍网络建设等措施扩大就业,针对就业弱势群体,制定了腾岗安置、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初步建立起就业促进体系。全市就业增速首次大于失业增速。全年共安排6.9万人次就业,组织2.3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1322张,收养8695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按省可比口径计算。

4、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指标绝对值按新口径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新口径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比老口径有所缩小,新老口径的关系是:

可支配收入(新口径)=可支配收入(老口径)-出售财物收入-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自有住房房租折算收入

5、全市总人口及市区、五市(县级)人口增长为机械增长。

6、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系集团口径。

7、卫生统计不含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