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青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43:17 来源:青岛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18次

青岛市统计局

2002年2月1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把握主题、主线、动力、根本目的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部署,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困难和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经济工作取得了比预期要好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开好局的目标。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6亿元,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648.8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14.0%,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2%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2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6位,较上年前移1位。

宏观景气指数逐季攀升,全市经济始终处在景气状态的较高平台上。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2.91,较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41.96,较上年提高8.68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71亿元,增长23.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总支出109.78亿元,增长24.9%,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178.62亿元,增长12.6%;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6.02亿元,增长25.3%。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价格指数呈小幅波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0,其中服务项目类、食品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同比上升,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用品类和交通通讯类同比下降。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98.0,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7.81。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01.5,止跌回升。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2.2:48.7:39.1调整为10.9:49.3:39.8。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19.6%、28.2%和52.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20.2%、49.8%、5.5%和24.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截止2001年末,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1.1万户,年内新发展44718户;私营企业3.2万户,年内新发展7798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71万人,实现税收16.8亿元,增长36.6%;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14.1万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1.2万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相继展开并已基本完成;适时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创新“五项工程”,对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继续贯彻落实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推动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加快上市企业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工作的进度,年内新争取3户企业境内外上市;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年内一、二级市场新增融资额50亿元以上,累计融资总额突破100亿元。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住房资金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四大战略取得成效。2001年,全市经济的出口依存度达到44.7%,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2.4%,充分发挥了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43.0亿元,增长3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2.5%,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在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41.0%,在商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占到79.8%。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承载人口、社会、经济生存发展的功能进一步提高,非农人口比重达到33.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达到57.6%。

经营城市成效显现。2001年我市全面实施了土地拍卖制度,城市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利用,产业资本整体运作能力加强,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得以盘活释放,体现居民需求、发展的注意力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一些综合性的经济文化活动得到凝聚和扩大,有形资产盘活与无形资产显化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固,部分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入世之后的生存压力较大;市场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内需扩张难度;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短期内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步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中央、省、市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年种植业生产克服夏旱秋涝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粮经种植结构,全市主要作物品种除粮食、蔬菜总产减少外,其它农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6.74万公顷,减少2.1%,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7.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68万公顷,增长50.9%;森林覆盖率21.33%,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33万公顷,增长6.0%。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龙头企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畜禽产品产量增加。

渔业生产发展良好。水产品总产量128.89万吨,增长1.9%,其中,捕捞产量46.17万吨,下降4.2%;养殖产量82.72万吨,增长5.6%。海、淡水养殖面积5.95万公顷,增长7.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物资投入稳步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96.27万千瓦,增长8.1%。农用拖拉机14.14万台,增长11.4%,农用载重汽车1.02万辆,增长6.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7万公顷,增长0.6%,农村用电量22.81亿千瓦时,增长20.3%,地膜覆盖面积16.13万公顷,增长5.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增长16.4%。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8.23亿元,增长1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32.47亿元,增长18.9%;集体企业完成108.45亿元,增长21.0%;股份制企业完成102.99亿元,增长15.3%;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22.77亿元,增长12.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8.04亿元,增长11.8%。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268.2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70.03亿元,分别增长15.9%和23.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1.2:38.8。主要工业产品(个别产品除外)产量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5.89亿元,增长14.7%,其中利润总额58.92亿元,增长17.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5.0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6.5%,产品销售率为98.47%。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所提高,累计已有109种产品获得青岛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417种,增长12.7%,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289种,增长13.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895种,增长23.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15.0%。实现利税总额6.30亿元,增长22.3%,全员劳动生产率58297元/人,增长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农林水利、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继续支持,认真落实国家取消投资方向调节税、国有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减免税、扶持工业园建设等措施,推进工业强市、企业兴市,增强企业投资扩张动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成为“九五”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41亿元,增长19.7%。城镇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293.47亿元,增长20.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1.93亿元,增长13.2%,更新改造投资66.14亿元,增长6.7%,房地产开发投资92.52亿元,增长37.0%;县域投资增长加快,全年五市一区(城阳区)完成城镇以上投资达111.40亿元,增长37.5%,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6.6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862个,增加57个,施工项目1144个,竣工项目418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676.69亿元,增长10.8%。

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44.7%,新增固定资产152.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2.1%。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市商品房屋竣工面积523.82万平方米,增长48.9%;销售商品房建筑面积387.02万平方米,增长28.7%;商品房销售额77.83亿元,增长39.7%。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港口、铁路、公路、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2001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86公里,飞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各郊区市到青岛市区的时间已基本控制在1小时内,“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港口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的港口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大关,达到10422.9万吨,青岛一举跨入全国七个亿吨大港的行列。

航空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国内航线56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81万人次,增长15.6%;航空货邮吞吐量5.1万吨,增长6.0%。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41亿元,增长26.1%。信函5671.8万件,下降4.4%;电报16.24万份,下降26.4%;长途电话22652.9万张,增长42.2%;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1年IP网(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达到10.46亿分钟,增长1.3倍。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0.2万门,下降0.9%;年末市话达到113.4万部,其中新安装14.4万部;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141.41万户,增长82.3%。无线寻呼发展到48.53万户,下降18.3%。

旅游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7.56亿元,增长1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02.84亿元,增长16.6%;国际旅游收入1.78亿美元,增长25.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1.44万人次,增长18.3%;国内游客1519.13万人次,增长18.2%;海外游客32.31万人次,增长24%,其中接待外国人26.3万人次,增长31.0%;港澳台胞6.01万人次,下降0.5%。

六、国内贸易

2001年,全市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消费品市场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市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呈现出活跃旺盛态势,消费增长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8亿元,增长14.7%。按城乡分,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72.27亿元,增长15.3%;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0.61亿元,增长12.7%。按营业方式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5.89亿元,增长14.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43亿元,增长30.7%;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60.56亿元,增长8.4%。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884处,成交额540.16亿元,增长22.8%。其中,消费品市场804处,成交额440.38亿元,增长19.6%;生产资料市场80处,成交额99.78亿元,增长39.6%。

七、对外经济

2001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全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按在地原则(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4.16亿美元,增长13.9%;其中,出口额95.02亿美元,增长14.9%,进口额59.14亿美元,增长12.3%。按属地原则(不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市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3.58亿美元,增长14.2%;其中,出口额71.2亿美元,进口额52.38亿美元,分别增长16.6%和11.1%。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外贸出口的主体,全年出口额50.36亿美元,增长13.5%,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70.7%,国有企业出口10.77亿美元,增长12.2%,集体、私营企业出口10.07亿美元,增长4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9.71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出口额163.69亿美元,进口额116.02亿美元,分别增长14.8%和6.4%。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55项,合同外资金额36.06亿美元,增长34.0%。实际利用外资15.98亿美元,增长24.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100亿美元。年末实有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4937家,增长24.5%,其中中外合资1616家,增长16.9%;中外合作287家,增长15.3%;外商独资3031家,增长30%。截止年末,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家落户青岛,共投资项目72个,合同外资达9.15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发展。全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4.07亿美元,增长68.9%;完成营业额3.74亿美元,增长90.4%;共派出劳务人员5956人次。

对内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2001年全市共引进内资项目1446个,实际到位资金73.25亿元,增长55.4%。其中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249个,到位资金56.2亿元,增长71.9%。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稳健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扩大贷款力度,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消费的增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95.53亿元,比年初增加56.90亿元,比上年少增34.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8.74亿元,比年初增加83.42亿元,比上年多增45.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79.89亿元,比年初增加123.46亿元,比上年少增43.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70.24亿元,比年初增加79.22亿元,比上年少增3.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8.71亿元,比年初增加51.49亿元,比上年少增1.79亿元。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19.73亿元,较年初增加50.0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市承保金额4065.98亿元。保费收入28.81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9.89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8.92亿元。赔款支出金额6.6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6.05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6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457项,其中,国际领先的56项,国际先进的60项,国内领先的211项,国内先进的130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8632项,增加3100项;成交额6.21亿元,增长28.5%。全年授权专利1417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1所,其中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07万人,增长31.6%。中等学校464所,其中,普通中学352所,在校学生44.37万人,增长11.4%。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12所,在校学生9.87万人,减少0.2%。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3.5%。共有小学1194所,在校学生49.91万人,下降6.7%。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26处。其中,影剧院54处,电影队279个,文化馆(站)188处,博物馆6处,公共图书馆12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9套节目,电视台1座、11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16.52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331.7万册,出版报纸20097.2万份。共创作中短篇小说20部,长篇纪实文学2部;电视剧本17集。有两部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档案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19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17处,卫生防疫机构28处,妇幼保健机构8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2895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8万人,其中,医生1.58万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4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3万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2001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1枚,银牌146枚,铜牌138枚。共打破全国纪录1项,全省纪录2项,全市纪录27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9个,队员140人。重点体校13所,学员1500人,业余体校22所,学员3000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处理、海堤保护、河道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项目,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59亿吨,增长2.0%。城市用水量2.39亿吨,增长0.8%,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16亿吨和1.23亿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64.1万户,增长10.3%。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5.13万吨,增长9.1%,供应煤制气总量11814万立方米,增长23.5%。城市气化率达到9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年实际用电量116.10亿千瓦时,增长8.7%。其中工业用电76.20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7.62亿千瓦时,分别增长7.2%和9.9%。

城市供热: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83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1305万平方米,增长16.4%。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145条,比上年增加5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3340辆,较上年增加199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999辆,较上年增加1071辆。

道路及下水道:市区铺装人行道板18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68万平方米。年末道路总长度1253公里,增加61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480公里,增长1.4%。

环境保护及其它:市区噪声达标面积96.96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1.42%。市区共植树163.55万株,栽种绿篱6.11万米,铺设草坪44.3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186.36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7703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1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39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10.49万人,增长0.54%。其中,市区237.60万人,增长1.28%;五市(县级)472.89万人,增长0.18%。全年新出生人口67369人,出生率为9.51‰;死亡人口46362人,死亡率为6.54‰;全年净增人口383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7‰。

城乡居民收支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政府先后两次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1元,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6849元,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1元,增长7.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新建成住宅456.40万平方米,折迁安置政策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3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03.3万人,下降0.1%。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35.6亿元,增长12.7%;职工平均工资11426元,增长13.4%。下岗失业并轨工作进展顺利,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区街劳动服务机构等措施扩大就业,全年共安排5.5万人次就业,组织2.6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9450张,收养7887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