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青岛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38:49 来源:青岛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22次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增长的趋势,“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向“两个转变”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

全市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的趋势。

初步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16.4%。

市场价格总水平趋于基本稳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加强,全年物价在低价位上平稳运行,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升0.2%,居民消费价格上升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8个和8.6个百分点。均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7.26亿元,增长25.7%;总支出56.06亿元,增长20.3%。全市财政已连续5年保持较高增幅,市和各区、市均实现收支平衡,并全部消化了历年赤字。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全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55%、48.05%和37.4%,上年为18.7%、46.3%和35%。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生产中,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45.6%,高于国有、集体20多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中国有、集体、其他三种经济类型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31.5%,集体占17.5%,私营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占51%。

宏观经济效益得到改善。科技进步、企业改革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797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7577元,下降12.6%;第二产业28048元,增长15.0%;第三产业31844元,增长11.1%。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进程加快,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56户,累计达107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由40户扩大到60户,40户先期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由84%降到65%;新组建企业集团15户,累计已达98户;海信、东方两户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已达6家。中小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新改制企业835户,累计改制4060户。

企业联合、兼并和收购力度加大,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和以双星集团、红星化工集团为代表的产业梯度转移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改革加速推进。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建立,投保率已达40%以上。全市公房出售以及商业银行实施的住房抵押贷款均取得较大进展。

前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下岗职工增多;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农业生产受灾严重,部分农产品产量下降较大。

随着市场对生产导向作用的增强,加剧了企业的优胜劣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到1997年底,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6.9%,亏损额达13.9亿元;在全市内贸大中型企业中,亏损面28.6%,比上年上升7.2个百分点。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已连续两年低于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将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农业生产由于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主要农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业

1997年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民的保护力度。定购粮按1996年确定的价格收购、议价粮按保护价格敞开收购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农业生产遇到特大旱灾,除夏粮外,其余农产品产量均受到影响。

林业生产受旱灾影响较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7.2%;森林覆盖率22.5%,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0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2%。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品总产量98.13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捕捞量43.03万吨,养殖产量55.1万吨,分别增长25.0%和-5.4%。海、淡水养殖面积3.64万公顷,增长3.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6.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农用拖拉机6.68万台,增长12.0%,农用载重汽车0.81万辆,增长11.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21万公顷,增长1.0%,全年化肥施用量28.99万吨(折纯),农村用电量15.1亿千瓦小时,增长5.0%。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和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5.8亿元,增长23.5%。在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5.4亿元,增长8.7%;集体企业完成83.1亿元,增长23.6%;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77.6亿元,增长45.6%。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表现出明显优势,完成增加值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2%。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3.5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和9.3%,轻重工业的比例为66.5:33.5。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6.77%,比上年上升6.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0.74亿元,增长12.9%,其中利润总额17.89亿元,增长47.4%。企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7.58%,比上年上升0.81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7.1%,上升12.8个百分点。企业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等有所提高,有16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有54种产品获得市级名牌产品。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862种,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180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49种,填补国内空白的72种。已投产的新产品738种,投产率为8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继续深化管理和体制改革,加强了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6.0%。施工工程项目实行投标承包面为32.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缓。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84.4亿元,下降6.7%,集体经济投资45.6亿元,下降8.0%。县及县以上单位共完成投资161.37亿元,增长0.2%。在县及县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9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投资37.6亿元,增长0.5%,房地产开发投资42.7亿元,下降6.4%。

全年新开工项目570个,比上年增加19个;施工项目983个,竣工项目532个;在建项目总规模535.9亿元,比上年下降2.2%。

投资效益有一定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54.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128.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9.8%,提高8.8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得到进一步调整、消化和规范。商品房屋施工面积675.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竣工面积273.3万平方米,增长42.3%。商品房屋销售情况好转,全年销售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安居工程进展顺利,升平路一、二小区、错埠岭三小区和洛阳路东小区(新园小区)等全部竣工,萍乡路小区基本竣工。

重点工程进展较快。煤制气二期工程点火供气、钢铁集团银钢烧结项目、东海路绿化美化工程、李村河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基本竣工。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改革步伐加快,进一步向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推进,运输和通信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信函3415万件,下降8.7%;电报32.7万份,下降36.6%;长途电话12943.9万张,增长32.0%。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9.3万门,增长22%。年末市话达到61.7万部,其中新安装8.5万部。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部,比上年提高15.5%。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13.62万户,比上年增长1.56倍。无线寻呼发展到37.1万户,增长75.2%。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8%。按城乡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3.3亿元,实际增长12.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2.8亿元,实际增长6.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68亿元,集体经济37.8亿元,私营、个体经济81.6亿元,其他经济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20.8%、-0.3%、15.4%和-4.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1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7.4亿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2.1%和9.7%。

集市贸易成交活跃。全市商品交易市场738处,成交额274.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4.5%。其中,消费品市场690处,成交额243.5亿元,增长20.7%;生产资料市场48处,成交额30.8亿元,增长56.4%。在消费品市场成交额中,综合市场成交额103.2亿元,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60.9亿元,工业消费品市场成交额7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1%、26.4%和8.2%。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5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出口额33.85亿美元,进口额18.3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4.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22.44亿美元,增长30.6%,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9.3%上升为65.7%。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5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出口额92.05亿美元,进口额60.8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3%。

利用外资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出现下降趋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37项,协议外资金额8.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3.7%和51.1%。实际利用外资9.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92亿美元,下降0.8%。年末累计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5183家,已投产开业的2386家,其中中外合资1109家,中外合作194家,外商独资1082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53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完成营业额4692万美元,下降7.4%,派出劳务人员4457人次,增长2.8%。

旅游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其中,外国人12.5万人次,下降9.4%;华侨和港澳台胞7.3万人次,增长37.7%。国际旅游收入98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基本正常。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8.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亿元,增长5.6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88.56亿元,增加25.47亿元,增长9.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03亿元,增加56.12亿元,增长16.04%。各项贷款余额650.88亿元,增加56.75亿元,增长9.5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03.27亿元,增加111.0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7.88亿元,增加5.37亿元。

证券市场活跃,国债发行和兑付工作顺利完成,股票市场在调控中得到发展,青岛地区股票交易总额784.25亿元,比上年增长64.0%。

保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年全市承保金额2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保费收入19.8亿元,增长63.6%。其中:财产保费收入9.2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0.6亿元。财产险赔付金额6.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国家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宏观领导,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科技领域取得新成果。1997年全市取得科技成果556项,其中,国际领先的8项,国际先进55项,国内领先的102项,国内先进的170项。全市成交的技术合同项目4857项,成交额3.82亿元,增长48.6%。全年授权专利524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97年,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1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2.74万人,比上年增长5.2%。中等学校492所,其中,普通中学373所,在校学生36.23万人,下降5.3%。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19所,在校学生10.13万人,增长18.1%。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0%。共有小学1783所,小学教学点542个,在校学生62.67万人,增长3.2%。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99%以上。托幼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有所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1997年,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25处。其中,影剧院58处,电影队260个,文化馆(站)214处,博物馆5处,公共图书馆11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8处,电视台8处。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9.64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049万册,出版报纸22440.5万份。共创作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11部,小说集3部,散文集5部,诗集4部,电视剧75集。档案事业发展迅速,档案管理与改革取得新进展。

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199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193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39处,卫生防疫机构17处,妇幼保健机构12处,疗养院27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1861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11万人,其中医生1.44万人。全市共拥有医疗床位2.52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7年,全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18枚,银牌102枚,铜牌99枚。共打破全国纪录2项,全省纪录2项,全市纪录7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8个,队员106人。重点体校6所,学员658人,业余体校9所,学员1485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能力增强,城市道路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东部新区道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供水:城市供水量2.39亿吨,比上年增长2.6%,平均每天供水65.5万吨,增长2.8%。实际用水量2.23亿吨,增长3.2%,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2148万吨和10017万吨。

城市供气: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到47.33万户,比上年增加5.58万户。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3.69万吨,比上年减少0.38万吨,供应煤制气594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01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85.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城市供电:全市发电量97.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实际用电量77.8亿千瓦时,增长6.8%。其中,工业用电50.5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13.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5.0%和12.3%。

城市供热:全市新增供热面积87.65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已达497.95万平方米。

公共交通: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77条,总长度1492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23.2%。共有营运的公交汽、电车1348辆,专线车、双层车395辆,小公共汽车762辆,出租汽车6861辆,分别比上年增加160辆、175辆、-48辆和201辆。

道路及下水管道:市区修建沥青道路45.23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20.62万平方米。新建、翻建道路46条。年末道路总长度1033.7公里,比上年增长4.3%。城市下水道总长度1110.4公里,增长5.6%。

环境保护及其他: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74.3平方公里,覆盖率67.5%。全年完成市污染企业限期治理项目82个,完成投资0.7亿元,关停并转迁项目8个。市区共植树63万株,栽种绿篱3.07万米,铺设草坪3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87.8公顷,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756.5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4平方米。全市现有公园、动物园33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全年出生人口7.8万人,出生率为11.26‰;死亡人口4.8万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3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95.4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市区227.2万人,增长1.5%,五市(县级)468.2万人,增长0.4%。

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年末全市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35.3%,第三产业占24.7%。年末职工人数为117.2万人,比上年下降1%;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7.5万人,增长17.7%。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全年城镇共安排就业3.12万人。各类职业介绍所介绍8.3万人次就业。组织1.1万人次参加就业前培训。全年累计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35万人,安置率为55.9%。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

困难企业职工救助措施得到落实。全年共救助困难企业1514户(次),涉及职工47.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8142.4万元。

城市居民收支继续增长。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2元,消费性支出5525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8%和4.6%。职工平均工资703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受自然灾害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2599元,比上年下降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建成住宅184.33万平方米,至1997年末,棚户区改造累计竣工157万平方米,已回迁1.8万户。年末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3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程加快。年末全市有69.1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有23.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97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7083张,收养6283人。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均已扣除物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