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34:02 来源:济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916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经济增长平稳快速,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财政税收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好又快发展。(注1)

一、 综  合

经济增长平稳快速。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注2)2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145.1亿元,增长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001.8亿元,增长17.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7%,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038.2亿元,增长15.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8%,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6394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565美元),增长14.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46.0:46.8调整为6.6:45.9:47.5,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6、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77.5亿元,增长20.9%,占GDP的比重40.2%(注3);投资率达到46.5%,上升0.8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6.0% (注4),下降0.2个百分点。

增长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分别达到843家和954个。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6.8亿元,增长27.8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3%,提高2.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初见成效。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7万吨,分别下降3.5%、3.0%。

发展质量效益较快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0546元/人,增长15.1%(劳动生产率按就业人口计算)。各项税收总额281.9亿元,增长21.9%;占生产总值比重12.9%,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63.5亿元和128.4亿元,分别增长21.7%、21.0%,地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1.2%,提高0.9个百分点(注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8.8%,提高21.0个百分点(注6);服务业实现税收127.4亿元,增长26.3%,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77.8亿元,增长40.1%。

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发展日趋协调。财政支农投入8.5亿元,增长36.4%。“1020”和“6521”工程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社会事业投资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娱乐、科研及技术服务、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投入分别增长1.4倍、1.4倍和30.4%。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协调。(注7)中心区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701.9亿元,增长15.1%,占全市三产总量的67.6%。近郊区工业集聚特征更加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59.9%。远郊区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1.1%,占全市比重14.8%,提高0.9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压力依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工业经济有效增量仍然不足,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节能降耗形势和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着力解决。

二、农 村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443.4千公顷,增长1.1%;蔬菜122千公顷,增长1.0 %;油料16.1千公顷,减少0.8%;棉花31.4千公顷,增长3.5%。粮、棉、油、肉、蛋、奶、菜、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良种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基本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2.3万千瓦,增长1.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8万台、8.1万台。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9.2千公顷、309.6千公顷、220.0千公顷,分别增长1.0%、2.7%和3.5%。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个,其中过亿元企业2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5个,全市45%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60%以上的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已进入畜牧产业化经营范围,全市奶类加工已达到80万吨设计能力,肉类加工形成加工180万头生猪、200万只肉羊、20万头肉牛、600万只肉鸡、3万吨熟肉制品的生产能力。全市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6个,产地88处,面积178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4.3千公顷,增长0.3%,节水灌溉面积82.7千公顷,增长6.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全年农村道路改造工程投入2.3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73.7公里,全市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已达96.8%。通客车行政村4625个,占行政村的99.5%。自来水投资2.78亿元,普及率达到76.5%,增长14个百分点;行政村通电率100%。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荒山造林3.0千公顷,退耕还林还果2.8千公顷,分别增长13.4%和15.3%;森林覆盖率达到25.4%。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4万户,增长37%。

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部免除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向“三农”实施粮食、良种、农机、农资补贴1.28亿元,比上年增加6277万元;市级财政补助各项农村教育资金1.14亿元,增长61.6%。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行动,参保人数达到294.0万人,比年初增加119.5万人;报销医药费6310.3万元,受益人口达到150万人。年内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处,年末乡镇、村办敬老院达到108处。全年投资8500多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7个,有127个村、9万农民脱贫。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26万人,支付最低保障金1197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 “2133”工程各项目标的逐步落实,我市工业经济呈现稳步较快发展态势。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注8)完成增加值812.3亿元,增长22.4%;产品销售收入2501.6亿元,增长22.8%;利税257.6亿元,增长24.9%;利润130.0亿元,增长27.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6家,比上年末增加142家;其中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66家,增加63家。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重点监测的149种工业产品中,有101种产品增长,占67.8%,其中54种产品增幅在20%以上,占36.2%。高新技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电工仪器仪表21.8万台,增长1.9倍,自动化仪表及系统34万台(套),增长81.6%,光学仪器、汽车仪器仪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产品,增幅均高于50%。

支柱行业和大型企业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全市366家过亿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0.1亿元,增长23.9%,占规模以上比重80.4%;实现利税208.7亿元,增长25.3%;其中利润104.6亿元,增长27.5%。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通信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五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4.1亿元,增长24.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

建筑业增势稳定。2006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5.7%。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712家,完成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9.3%;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10.2%;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建筑业总产值)为14.23万元/人。房屋施工面积352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40.1万平方米。

四、现代服务业

全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注9)。2006年,实现增加值448.0亿元,增长16.2%,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3.2%,提高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提高17.1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024.6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45.8亿元,增长17.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788.4亿元,增长18.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现金支出5494.1亿元,增长18.7%。全年货币净回笼108.6亿元,增长10.5%。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0234.0亿元,增长50.7%;保险业务收入53.5亿元,增长30.1%;保险业务支出23.1亿元,增长63.5 %。

房地产业增势稳定。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6.8%。房地产开发投资160.1亿元,增长32.2%,其中完成住宅开发投资126.1亿元,增长31.1%。全市商品房销售额90.7亿元,增长10.8%。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1721.2万人次,增长17.6 %。其中国内游客1707.6万人次,增长17.7 %;接待入境游客13.6万人次,增长13.1%。旅游业务总收入146.4亿元,增长1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2.2亿元,增长19.8%;旅游外汇收入5317.9万美元,增长27.9%。

会展业平稳增长。全年共举行会展95场,直接营业收入1.9亿元,增长6.3%。其中承办全煤会直接营业收入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13.4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综合性物流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到1876家,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增长15.0%。

软件业较快增长。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25.7亿元,增长32.0%。

五、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7.2亿元,增长15.2%;餐饮业零售额140.2亿元,增长21.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35.7亿元,增长17.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9个,成交额223.2亿元。限额以上(注10)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728.9亿元,增长23.7%。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7.2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5亿元,增长11.5%。2006年,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17类生活消费品中,零售额同比上升的有16类,占统计商品的94.1%。

市场物价涨幅略有回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 %,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3.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 %,回落5.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2%,回落2.1个百分点。

六、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2006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833.1公里(含村级公路),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9251.7公里 (注11)。年末民用机动车拥有98.4万辆,增长5.9%,其中民用汽车40.2万辆,增长15.7%。全年客运量7990.8万人,增长7.6 %;货运量16199.2万吨,增长3.2%。

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49.3亿元,比上年下降4.9%。邮政邮路总长度达到57969公里,增加1263公里,邮政局所223处,增加12处。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3.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下降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43.9万户,下降5.8%,其中市话(含小灵通)194.0万户,下降6.0 %;农话49.9万户,下降5.1%;移动电话用户346万户,增长44.8%。互联网用户76.3万户,增长0.8%,其中宽带用户56.0万户,增长29.8%。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8亿元,增长25.0%。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2.9亿元,增长32.2%;用于第二产业383.2亿元,增长18.6%;用于第三产业600.7亿元,增长29.1%。

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得到有效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全市新开工投资项目中的122个进行了清理。国家和省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冶金工业投资下降77.9%,水泥投资下降23.9%,化工投资增长3.3%。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社会事业投资137.5亿元,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7亿元,增长1.4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1.5亿元,增长1.4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3亿元,增长30.4%。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6.2亿元,增长7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0.5亿元,增长84.5%。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5.2%。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新建、改建公路264.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6.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89.4万平方米,程控交换机16万线/年,输电线路长度34.4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8万千瓦,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6.5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1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水泥40万吨/年,乙烯2600吨/年,内燃机3.3万台/年等。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良好。2006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出口额24.39亿美元,增长37.2%;进口额19.50亿美元,减少1.7 %。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1.40亿美元,增长71.8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6亿美元,增长2.3倍。

利用外资总量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9个,合同外资8.33亿美元,减少25.7%;实际利用外资6.34亿美元,增长24.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增长15.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加大。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25亿美元,增长252.2%;完成营业额4.71亿美元,增长45.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较快发展。2006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3.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高等教育学校56所,招生17.9万人,增长3.9%;在校生54.93万人,增长12.8%。其中:普通高校31所,在校生42.63万人,增长12.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44万人,减少10.0%,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0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9.09万人,减少5.9%,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80万人。小学在校生38.73万人,增长2.2%,其中:社会力量办学0.55万人,减少18.4%。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7%。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0.1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年末高新技术企业843家,其中当年新增218家;实施各类科研计划867项,增加126项。技贸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7.2亿元,增长15.0%。受理专利申请8223件,增加1719件,增长26.4%;授权专利3104件,增加974件,增长45.7%,发明专利申请量1678件,增长41.7%,完成科技成果200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39项,增长77.3%。2006年,继“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落户我市后又被正式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高新区加快发展。2006年,按科技部统计口径,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16.1%。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03.1亿元, 增长14.8%;工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5%;利税19.3亿元, 与上年持平;出口创汇1.6亿美元,增长24.0%。新引进项目401项,项目总投资154.9亿元,增长6.1%;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422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增长51.9%,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4.1亿元,增长78.5%;新开工项目70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92.3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8.9%和20.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55%;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5项, 占全市项目总数的7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47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单位共13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全年出版报纸11.32亿份,各类杂志0.70亿册,图书2.4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4.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1万户,增长23.5%。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285个,其中医院162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77万张,比上年增长12.2%;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1万人,增长2.9%,其中:执业医生1.53万人,增长4.6%。每千人拥有病床4.6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55人。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全市启动44个惠民门诊、21个惠民病房和50个惠民社区,分别是上年的2.8倍、4.2倍、2.5倍。建立了全省首家慈善医院和全省首家惠民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患者减免医疗检查费用750.0万元。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城区建成1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益人口202万人。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济南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4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5枚,银牌20枚,铜牌13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78.5枚,银牌138枚,铜牌111枚。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配建498处健身设施,全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近百次,参加展示表演的群众达到3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06年,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39亿元,开工建设道路480公里,河道整治218公里。城市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99%。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0.53亿立方米、3.60万吨和1.49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70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891万平方米,增长17.0%,供热普及率达48.0%,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21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24万辆,增长8.8%;全年客运量6.13亿人次(不含出租车),增长3.5%。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8100辆,增长1.5%。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71.6亿千瓦时,增长12.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6.9亿千瓦时,增长6.6%。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市区三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39毫克/立方米、0.114毫克/立方米、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33.9%、10.2%及1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07天(其中优12天),增加45天,占全年的84.1%,增加12.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地下水水质良好;地表饮用水体总氮超标,但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大明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与上年基本持平;小清河、徒骇河水质较上年有所下降。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达到国家4类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9分贝,达到国家1类区域标准。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41万人、82.62万人、66.67万人、73.05万人和56.04万人,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5.94万人、16.50万人、1.72万人、8.03万人、1.02万人。2006年末,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66万户、6.74万人,全年支付城镇低保金7053.50万元。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960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状况良好。全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老年之家”145处,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0个。五保供养工作得到加强,集中供养4664人。全市老年公寓37处,床位2640个。

残疾人事业稳步开展。全年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4.97万人次,免费培训残疾人2073人,1520人实现就业,投资163.5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1905人,投资632万元,对68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整座危房进行新建、翻建。

十三、“平安济南”建设

居民安全感较上年提高。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居民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占93.0%,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全年刑事案件立案件数31282件,减少1.95%;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935起,增长0.3%。全市受理社会治安案件29025件,同比减少6.6%。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呈下降态势。2006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129起,死亡394人,死亡人数减少78人,下降16.5%;全市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19,比全省目标值低0.34;10万人死亡率为6.6,比全省目标值低1.9;万车死亡率为4,比全省目标值低4.45。重大事故减少1起,未发生特大事故。

十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2006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603.35万人,比上年增长9.89‰。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1:100。全市人口出生率9.61‰,下降0.5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50‰,增长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11‰,下降0.67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6.36‰,下降2.18个千分点。市区净迁入人口3.28万人;2006年末暂住人口78.36万人。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6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5.2万人,增长0.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7.6万人,增长0.6%。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全市安置就业再就业13.27万人次,增加0.50万人次,其中安置“4050”困难群体1.13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7%,上升0.01个百分点;登记失业人员5.80万人,比年初增加538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18733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中央属单位人均30143元,增长2.6%;省属单位人均31553元,增长14.3%;市及市以下和其他单位人均15244元,增长16.7%。2006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534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10.3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5480.0元,增长13.9%。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713.1元,增长1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5.2元,增长17.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注12)分别为31.1%、35.1%,分别下降1.9、4.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享受型消费增长加快,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2918元,增长25.5%,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27.2%,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82.6亿元,比年初增加158.4亿元,增长15.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0.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5.3平方米,增加1.5平方米。

注:

1、2006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7》为准。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06年国家统计局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计算方法,确定国有控股、集体控股全部为公有经济,不再按实收资本比例切分公有和非公有。因此,2006年与2005年存在不可比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2006年非公有经济比重与上年持平。

4、经济外向度为进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进出口总额按2006年平均汇率测算:1美元=7.9718人民币元,由于美元相对汇率下降,导致我市经济外向度略有降低。

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月报数,非最终决算数据。

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

7、三大区域是按照各县市区的经济特性划分的经济区域,中心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其他,“其他”是指不可分割的经济内容;近郊区包括历城区、长清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章丘市;远郊区包括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

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9、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业。

10、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1、从2006年开始,统计范围新增村道公路通车里程。

1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