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32:02 来源:济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89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创新思路,统筹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挑战和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注1)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注2)达到13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99.6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7:43.8:4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63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855美元),可比增长13.2%。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继续扩张。全年实现增加值482.7亿元,增长22.8%,占GDP的比重达到35.3%,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平稳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降幅明显缩小。其中:食品类、居住类(注3)、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0.9%~3.6%;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7%~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1.2%。

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5.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0.1万人,增长0.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0.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5%。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就业再就业9.3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安置大龄就业困难人员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2%,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13346家,参保职工85.4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68.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7.2万人。全年统筹支付养老金25.9亿元。全市67242人享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5182.5万元。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总量呈下降态势。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484起,死亡534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349起,下降12.3%,死亡人数减少3人,下降0.6%。工矿商贸、道路交通和火灾等三类事故起数分别下降了3.8%、18.4%和7.6%。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外向经济依然薄弱;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

二、农业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3亿元(现行价)。种植业占59.4%,其中蔬菜占32.4%,林业占5.7%,牧业占33.8%,渔业占1.1%。蔬菜、畜牧产值比重达到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6.2%,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据统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90.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其中:粮食404.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3%,蔬菜120.9千公顷,增长6.5%,油料15.8千公顷,增长5.2%,棉花29.7千公顷,增长19.1%。

农作物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220.6万吨,增长16.2%;单产5448公斤/公顷,增长22.7%;油料总产5.2万吨,增长42.6%,单产3319公斤/公顷,增长35.5%。棉花今年受连阴雨天、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单产1076公斤/公顷,减少5.1%;总产3.2万吨,增长13.0%。蔬菜总产量668.7万吨,增长5.5%,单产55321公斤/公顷,减少0.9%。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植树造林合格面积1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3.6%;育苗面积3.18千公顷,增长30.9%。全年肉类总产量36.9万吨,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20.8万吨,增长5.8%;牛羊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5.7%;禽蛋总产量46.9万吨,增长3.8%;奶类总产量14.1万吨,增长39.8%。水产品产量2.8万吨;名优水产养殖面积1.3千公顷,增长8.3%。

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2家。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1.9万千瓦,减少0.4%;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96万台、8.65万台,拖拉机与配套机械配套比达到1:1.5。农用运输车11.06万辆,比上年增长2.1%。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8.0千公顷、274.2千公顷、202.6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0.7%、增长5.5%和减少2.1%。新型节水灌溉又有新发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37.9千公顷,减少0.7%;节水灌溉面积73.1千公顷,增长7.3%,其中,喷、滴灌溉面积3.96千公顷,低压管灌溉面积56.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成为全市共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战略及“2133”工程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基础好、效益高”的特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4)实现增加值426.6亿元,增长22.4%。其中:国有企业56.4亿元,增长20.1%;集体企业43.3亿元,增长17.1%;股份合作企业5.9亿元,增长17.1%;股份制企业183.8亿元,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4.2亿元,增长10.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03.1亿元,增长35.6%。

“2133”工程顺利实施。产品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增长4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19家,增加19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69家,增加38家。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43亿元,同比增长31.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6.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品销售率97.84%,较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在重点统计的28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达198种,占70.5%。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33.5亿元,增长42.4%;实现利润54.9亿元,增长67.0%。亏损企业亏损额5.9亿元,下降15.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5)为148.8%,提高13.8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增长。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758家,共完成增加值62亿元,增长13.1%;实现利税9.7亿元,增长5.0%;亏损企业亏损额1.2亿元,比上年降低14.3%;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全社会增加值计算)为3.94万元/人,房屋施工面积270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9亿元,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率36.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完成投资中,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投资378.5亿元,增长19.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1亿元,增长31.0%。全社会更新改造投资126.5亿元,增长25.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9.2亿元,增长6.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7%,下降了1个百分点;用于第二产业投资170.4亿元,增长5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7%,上升了6.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61.1亿元,增长58.7%,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1.9%;用于第三产业投资305.3亿元,增长14.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5%,下降5.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9.8亿元,增长17.4%。其中:住宅投资完成74.1亿元,增长15.4%,占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的82.5%。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95.4万平方米,增长12.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54.3万平方米,增长5.3%。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4.7%,项目建成投产率(不含房地产投资)36%。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2.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2.8万平方米,水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27个/年,程控交换机13万线/年,载货汽车1.3万辆,水泥201万吨/年,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34770个,中高等院校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3.2亿元,增长15.7%;餐饮业零售额74.4亿元,增长15.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额83.6亿元,增长9.3%;集体经济零售额78亿元,增长5.3%;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02.6亿元,增长19.6%;其他经济零售额69亿元,增长20.8%。连锁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24.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注6)商品销售额586亿元,增长37.2%,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131亿元,增长37.7%。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进口额11.8亿美元,增长48%;出口额8.4亿美元,增长20.2%。

利用外资增加。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0个,合同利用外资7.1亿美元,增长40.2%;实际利用外资6.53亿美元,增长20.6%,其中:省考核口径实际利用外资4.47亿美元,增长20.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的进展。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3%;完成营业额1.1亿美元,增长22.2%。

七、交通、邮电及现代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548.4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2%,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479.6公里,增长3.4%(高速公路194.0公里,增长2.2%)。全年客运量5809.7万人,比上年下降6.0%;货运量14354.4万吨,增长2.4%。

邮政、电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2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16.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03.3万户,增长29.6%,其中市话(含小灵通)161.1万户,增长36.5%;农话42.2万户,增长9.3%;移动电话用户174万户,增长45.1%;注册拨号及宽带网用户78.2万户,增长22%,其中宽带网用户26.9万户,增长110.2%。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29.9%。其中: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954.7万人次,下降6.6%;旅游总收入72.0亿元,下降8.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地域财政收入2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1亿元,增长19.6%(注7)。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73.5亿元,比上年增收22.8亿元,增长15.1%。

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2003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49.5亿元,比年初增长21.4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5.1亿元,比年初增长18.26%,其中工业贷款330.2亿元,比年初增长39.2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7%;现金支出3208.5亿元,增长23.59%。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成交额2052.2亿元,增长2.8倍,其中股票交易额638.5亿元,增长72.5%。

保险业发展迅速。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3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企业财产保险增长9.8%,运输工具及责任险增长81%,养老金险下降33.3%,人身意外伤害险增长79.7%。保险业务收入34.7亿元,增长64.4%;保险业务支出9.2亿元,增长74.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13.1万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末增长3.8%。高等教育学校66所,招生10.4万人,增长7.1%;在校生30.16万人,增长18.8%。其中:普通高校22所,在校生26.76万人,增长2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55万人,增长5.4%,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05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2.8万人,下降3.5%,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66万人。小学在校生37.97万人,下降1.9%,其中:社会力量办学0.44万人,增长8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10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3000万元,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325项,在新上项目中,国家级53项,省级148项。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5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1家。建立产学研基地累计达到20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9家,累计达到248家;全年专利申请2927件,比上年增长29.1%;授权专利1500件,增长55.9%。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080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53亿元。全市技贸机构1920家。

高新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驻区技工贸各类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82亿元,工业增加值91.5亿元,利税26.5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分别增长50.6%、51.7%、76.4%、20.2%。在高新区注册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亿元,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利税4.95亿元,出口创汇4400万美元,分别增长50.6%、55.4%、50.1%、100%。新引进项目508项,项目总投资55.5亿元,分别增长43.1%和53.3%。合同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50万美元,分别增长798%和2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增长52.9%;新开工项目96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31.2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80.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8.4%、19.3%和10.4%。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3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41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物保护单位共118处,其中国家级8处。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达5943家。全年出版报纸10.41亿份,各类杂志1.11亿册,图书2.7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00%和99.49%,广播平均每日播出时间233:25,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983:23,分别增加20:22和15:00。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消夏广场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百余项。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708个,其中医院159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2000张,比上年增长2.0%;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增长3.3%。其中:执业医生1.45万人,比上年增长5.7%。每千人拥有病床3.78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49人。

体育事业又创佳绩。2003年,济南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65.5枚,银牌102枚,铜牌83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的城市规划总体方案开始实施,城建“十大工程”相继展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又有新的改观。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61万平方米,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7.5%。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3500万立方米、7.01万吨和510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15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4.6%。集中供热面积265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42%。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4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0900辆;全年客运量4.5亿人次,增长5.3%。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8300辆。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控区面积为200.69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96.82平方公里;燃煤含硫量合格率达到89%。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149毫克/立方米、0.065毫克/立方米和0.046毫克/立方米。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2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582.6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全市人口出生率9.43‰,下降0.5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35‰,上升1.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08‰,下降1.61个千分点。人口机械增长率14.2%,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市区净迁入人口8.5万人,增长1.4倍。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2:100。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32元,增长12.8%。其中:中央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394元,增长17.2%;省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498元,增长14.1%;市本级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860元,增长11.0%;县及县以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488元,增长13.1%。2003年,城市市区居民(非农业)(注8)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13元,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8395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3619.3元,增长7.9%;人均生活费支出2316.2元,增长8.5%。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注9)31.1%,农村恩格尔系数38.9%,分别比上年减少1.8和0.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大幅增加。2003年,年末全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95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58.4亿元,比年初增长17.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2.5平方米,增加1.9平方米。

1.2003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居住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房租、水、电和燃料等。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

6.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月报数,非最终决算数据。

8.根据国家新修订的调查制度要求,济南市今后公布的城市住户收支状况不再使用城镇口径。

9.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