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南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31:00 来源:济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83次

200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加大措施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济南发展,实现“五年大变样”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四个创新”,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十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注1)。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注2)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为9.1:41.5:4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843元,增长11.0%。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41.7亿元,比上年增收28.7亿元,增长25.4%。工业企业利税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利税7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实现利润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45.8亿元,增长28.2%,其中实现利润9.7亿元,增长1.2倍;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5.2%。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为114.38%,比上年提高4.9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49%,下降2.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1144元/人(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按可比价格增长15.4%。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3%。分项目看,居住类(注4)上涨6.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0%;娱乐教育及服务类上涨1.7%;食品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服务类下降0.1%;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4.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6%。受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

劳动就业岗位增多,社会从业人员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9.3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0.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注5)人数79.1万人,下降3.4%。其中国有单位52.6万人,下降3.5%;集体单位8.8万人,下降8.3%;其他单位17.7万人,减少1.1%。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1%。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职工退休养老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达7174家,参保职工74.6万人。其中:企业参保职工57.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6.9万人。全年统筹支付养老金13.1亿元,使全市19.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实现“老有所养”,40257名失业人员生活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缓慢,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说明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2001年,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以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8%;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1%。在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倍,占小麦总面积的43.2%;粮饲兼用及优质专用玉米4.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倍。全年粮食总产量239.1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其中夏粮101.5万吨,下降2.5%。棉花产量3.1万吨,增长13.4%;油料产量4.6万吨,增长0.4%;水果产量37.4万吨,增长0.3%;蔬菜产量576.5万吨,增长7.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年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面积3.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2%;冬暖式大棚面积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0%;建成无农药残毒放心农产品基地10个,全年引进推广蔬菜(瓜、果)、食用菌新品种100余个。获国家和省认证的“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3个,改善了我市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稳定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植树造林面积0.7万公顷;幼林抚育8.1万公顷,增长9.5%。畜牧生产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良种率明显提高。肉牛杂交改良28.8万头,改良率达50.0%,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肉羊杂交改良42.4万只,改良率达26.0%,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三元杂交商品猪187.8万头,比上年增长13.2%。全市全年肉类总产量33.2万吨,增长4.4%;其中猪肉产量18.3万吨,增长4.8%;牛羊肉类总产量7.9万吨,增长5.5%;禽蛋总产量43.0万吨,增长3.4%;奶类总产量7.6万吨,增长7.8%。水产品产量3.4万吨,增长1.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现代化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9.1万千瓦,增长17.1%,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1万千瓦,增长24.4%。农用拖拉机7.1万台,实际增长5.0%;农用汽车0.7万辆,增长8.0%。新型节水灌溉又有新发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万公顷,增长0.7%;节水灌溉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长4.9%。其中,喷、滴灌溉面积0.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6%,低压管灌溉面积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2.6亿元,增长13.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9.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34.2%。轻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5.0%;重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19.5%;轻重工业比例为36.66:63.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产品销售率97.7%,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9.3%,非国有企业中,集体企业产销率95.9%,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率97.5%。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6.7%和98.2%。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重点统计的60种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40种,占66.7%。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1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3.0亿元,增长9.9%;实现利税6亿元,与上年持平;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为28289元/人,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169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20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40%,提高1.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245.7亿元,增长11.5%;集体经济投资70.7亿元,增长9.0%;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7.8亿元,增长33.5%。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5.8亿元,增长8.7%;更新改造投资59.2亿元,增长7.3%;房地产开发投资62.2亿元,增长23.1%;其他投资8.5亿元,增长5.3%。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2001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457个,当年投资额2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用于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增长99.8%;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8.8亿元,增长12.6%,其中用于工业投资57.2亿元,增长12.0%,比重为22.2%;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96.4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分别为1.0%、22.8%、76.2%。

房地产开发投资活跃。商品房投资58.5亿元,增长38.5%。房屋施工面积71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95.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7.4%和30.2%;房屋竣工面积19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9.1%和22.8%。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17.3万平方米,下降1.7%,其中个人购买95.4万平方米,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朝着片区化、多类型、多档次、综合配套和环境优美舒适方向发展。

投资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3.8%,项目建成投产率(不含房地产投资)58.1%。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是:水泥8万吨/年;浓硝酸4万吨/年;大中型变压器183万千伏安;滚筒洗衣机40万台/年;背投电视10万部/年;程控交换机64.5万门/年;输电线路长度34公里;改扩建道路184.2公里;城市公交车辆购置418辆;粮仓容量11504万公斤;水库容量0.5亿立方米;中高等学校学生席位1.6万个;医院病床650张。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配置迈出重要步伐,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渐趋完善,“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办学取得很大成绩。2001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含高职班学生)103.2万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末增长5.7%。高校在校生(含20所驻济普通高校及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高职班)17.1万人,比上年增长52.7%,其中研究生0.7万人。社会力量办高校27所,招生数为1.3万人,注册学生数2.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9万人,下降14.0%;普通中学在校生36.1万人,增长6.8%;小学在校生37.9万人,下降8.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4%;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67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支出4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342项,在新上项目中,国家级36项,省级78项。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46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4家。建立产学研基地累计达到12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56%,累计达到252家;受理科技专利申请1471件,比上年增长12.0%;授权专利731件,比上年增加7%。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7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28亿元。全市技贸机构1890家,新增11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2亿元。

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44%。全年竣工项目55项,比上年增长12%;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增长4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增长57%,其中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4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

六、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370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2%,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279.8公里,增长1%。客货运量继续增长,全年客运量6300万人,比上年增长0.2%;货运量13057.4万吨,增长7.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6.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1.8%;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31.6万户,增长23.8%,其中市话97.3万户,增长17.1%;农户34.3万户,增长47.5%;全市无线寻呼用户60.5万户,增长2%;移动电话用户87.0万户,增长43.1%;注册拨号上网用户12.9万户,增长11.2%。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节水保泉”成效显著,旅游景区不断增加,名泉复涌吸引大量游人。200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4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内旅游人数835.6万人次,增长14.2%;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9.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6.2%。旅游业务总收入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58.5亿元,增长23.1%;国际旅游创汇3374万美元,增长7.0%。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7.4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48.5亿元,增长28.3%;制造业零售额23.8亿元,增长2.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6.0亿元,增长2.6%;其他行业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5.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52.2亿元,增长1.8%;集体经济零售额71.8亿元,增长3.9%;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59.9亿元,增长14.8%;其他经济零售额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在商品零售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62.1亿元,增长6.1%;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235.4亿元,增长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区域性市场作用有所增强,新业态商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年市场交易额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商品销售收入295.0亿元,增长11.3%,其中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收入净额78.9亿元,增长32.8%。

八、对外经贸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进口额9.1亿美元,增长4.5%;出口额5.9亿美元,增长4.0%(其中省考核口径出口额5.2亿美元,增长3.2%)。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81个,合同利用外资4.52亿美元,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4.25亿美元,增长33%(其中省考核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26.4%)。

对外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3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9%;完成营业额25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5%。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1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9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21.5%。

金融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7.5亿元,比年初增长14.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2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5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现金支出2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货币回笼继续增加,全年货币净回笼106.9亿元,比上年增加0.9亿元。证券业由于受股市低迷的影响,成交额出现萎缩,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成交额1473.7亿元,比上年下降10.7%。其中股票交易额900.4亿元,下降29%。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家庭财产险增长6.4倍,货物运输险增长53.5%,养老金险下降73.7%,人身意外伤害险下降25.1%。保险业务收入16.7亿元,增长57.1%;其中家庭财产险收入增长3.3倍,货物运输险收入增长75.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团体1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63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出版报纸10.98亿份,各类杂志1.07亿册,图书4.01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8.96%和98.16%。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药分离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药品监管新机制初步形成,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414个,其中医院125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1906张,比上年增长1.0%;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790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中医师2252人,西医师12454人。每万人拥有病床0.39张,每万人拥有医生0.29人。

体育事业有所发展。2001年,济南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6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82.5枚,银牌74枚,铜牌84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进展。2001年,我市城市建设继续围绕“五年大变样”的目标,继续实施了“蓝天工程”和“一环九射”工程,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市容市貌有新的改观。绕城高速路即将全线贯通;二环路维修改造、工业北路拓宽改造、污水处理厂和引黄工程已基本完工;泉城路的高标准改造,泉城特色更加突出。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9万平方米,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36.8%,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2177万平方米,增长4.2%。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2001年,煤气、液化气供气量分别达到8892万立方米和3.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3.0%;天然气用气人口21.7万人,供气总量1908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91.5%。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95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公交汽车营运线路99条,比上年净增10条;营运线路总长度2004公里,增加25公里;新增营运车辆418部;年末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2582辆,比上年增长1.5%;全年客运量4.6亿人次,增长1%。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10700辆。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2001年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控区面积为128.3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89平方公里;燃煤含硫量合格率达到83%。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值分别为0.058毫克/立方米、0.145毫克/立方米和0.037毫克/立方米。水污染防治效果较好。饮用水源地鹊山水库、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水质好于往年,地下水水质保持良好,小清河水质较去年有所恶化,大明湖水质有所好转,但仍属重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6分贝,较去年降低2.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较去年降低0.9分贝。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均衡增长。2001年,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569.0万人,增长率为1.1%,其中非农业人口222.2万人,增长率为6.77%。全市人口出生率9.82‰,比上年下降1.2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98‰,下降1.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84‰,下降0.19个千分点。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2.06:100。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1年,受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增资因素的影响,在岗职工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80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中央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403元,增长15.2%;省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24元,增长15.1%;市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876元,增长19.3%;县及县以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249元,增长12.4%。2001年,城镇(注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07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消费性支出7110元,比上年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216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3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生活费支出2058元,增长4.1%。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注7)32.0%,农村恩格尔系数41.4%,分别比上年减少2.6和2.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进一步增加。2001年,年末全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7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34.6亿元,增长1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1年,年末城市人均住宅居住面积10.7平方米,使用面积17.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9平方米。

注:1.2001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预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2》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

4.居住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房租、水、电和燃料等。

5.为了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劳动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制度规定1998年开始使用在岗职工的概念。

6.为便于比较,从今年开始用“城镇居民收支”取代原来使用的“城市居民收支”。

7.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