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济南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29:31 来源:济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75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加大措施落实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快济南发展、实现"五年大变样"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个创新",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宏观经济运行进入景气区间,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注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18.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38.6亿元,增长1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01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5.4:44.1调整为10.0:43.9:46.1,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但经济运行依然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工业投资不足,产品结构调整效果不理想;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0年,全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中心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抗灾能力有所增强,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在第一产业中农业增加值67.6亿元,林业增加值2.5亿元,牧业增加值23.6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2000年,经济作物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粮经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79.0:21.0调整为74.0:26.0,经济作物总产出已占种植业总产出的70.4%。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54.3万亩及严重旱灾的双重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0.3万吨,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夏粮总产量104.1万吨,下降17.9%。在经济作物中,棉花生产受纺织业复苏和价格回升影响,种植面积呈恢复性增加,产量大幅增长,总产2.7万吨,增长43.8%;油料种植面积21.1万亩,产量4.6万吨,增长27.5%;水果产量37.3万吨,增长10.4%;蔬菜种植面积152.0万亩,产量537.8万吨,增长10.7%。

林业、牧业、渔业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造林面积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8%;幼林抚育7.4万公顷,增长27.6%。畜禽生产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31.8万吨,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17.5万吨,增长7.3%;禽肉产量5.5万吨,增长0.1%;禽蛋总产量41.6万吨,增长4.4%;奶类总产量7.1万吨,增长11.5%。水产品产量3.3万吨,下降2.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农户购置生产用固定资产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年末农户拥有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6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9.5万千瓦,增长17.4%,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92.5万千瓦,增长3.7%;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10.5千瓦,增长18.0%。农用拖拉机5.5万台,增长17.0%;农用汽车0.6万辆,与上年持平;其他新式农机具也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工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扭亏增盈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提高,国企改革脱困"三年两大目标"基本实现,工业经济保持了发展的态势。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9.2亿元,增长10.2%。其中集体企业增加值48.8亿元,下降2.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10.9%。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全市市属85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70户完成改革、改制,改制面达到87.3%;1997年底开始重点监控的市属35户国有大中型亏损工业企业中已有30户实现扭亏脱困,脱困面达到85.7%,如期实现了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的两大目标。200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96.8%;实现利税36.3亿元,增长3.1%;亏损企业亏损额8.1亿元,比上年下降9.1%;资产负债率62.4%,降低3.6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9.4%,非国有企业中,集体企业产销率96.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销率100.2%。轻、重工业产销率均为98.2%,分别提高1.3和1.1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29.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利润总额21.7亿元,增长31.3%;实现利税64.6亿元,增长10.4%。企业亏损面12.3%,降低0.5个百分点,亏损额下降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109.58%,比上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5%,降低0.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1.83%,上升18.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1%,降低3.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5033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0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4.0%。资质等级五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施工产值152.3亿元,增长0.7%;实现利税7.0亿元,增长1.4%;亏损企业亏损额0.4亿元,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增加值计算)为23785元,增长3.6%;房屋施工面积1533.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53.5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优良率43.7%,提高2.7个百分点。

三、运输邮电业

2000年,全市交通运输业运输条件继续改善,运输能力稳定增长,运输量增加。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362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4%,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4236公里,增长2.0%。客货运量有较大增长。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3.7万门(含接入网设备),增长40.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106.3万户,增长38.3%,其中市话83.1万户,增长41.3%;全市无线寻呼用户59.3万户,增长7.2%;移动电话用户60.8万户,增长93.6%;因特网工程获得巨大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宽带、高速、多媒体的数字化通信网络,上网用户已突破21万户,其中注册拨号用户11.6万户,增长3.1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全市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拓展消费领域,积极鼓励、引导居民消费,即期消费欲望趋强;国内市场日趋活跃,竞争激烈。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8.8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37.8亿元,增长23.9%;制造业零售额23.3亿元,增长3.6%;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4.6亿元,增长5.4%;其他行业零售额10.2亿元,增长21.4%。在市场竞争中,多种经济类型企业竞相发展,国有经济零售额51.3亿元,增长3.8%;集体经济零售额69.1亿元,增长5.3%;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39.3亿元,增长18.3%;其他经济零售额95.0亿元,增长12.1%。公有制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2%下降为33.9%,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8%上升为66.1%。

市场交易持续活跃,新型商业增加较快。2000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总数838个,比上年增加57个,全年市场交易额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市市场318个,交易额382亿元,增长12.4%。全市连锁超市和便民店637家,各种货仓式、会员制商场、购物中心等现代商业发展迅速,全年限额以上(指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商业企业)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收入净额64.1亿元,增长34.9%。

市场物价继续在低位徘徊。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

五、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对外经贸大幅度增长。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进口额8.7亿美元,增长44.2%;出口额5.7亿美元,增长59.0%(其中省考核口径出口额5.0亿美元,增长65.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90个,合同利用外资4.4亿美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6.9%(其中省考核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增长1.3倍)。

对外承包劳务业务继续扩大。2000年,全市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10项;合同金额33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完成营业额22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1%。

旅游业稳定发展。200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731.7万人次,增长3.4%;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1%。旅游业务总收入5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47.5亿元,增长41.1%;国际旅游创汇3152万美元,增长10.4%。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全市地域财政收入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9.0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5%。

金融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75.0亿元,比年初增长20.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69.3亿元,比年初增长28.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现金支出2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货币回笼继续增加,全年货币净回笼106.0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证券业交易持续活跃,成交额成倍增长,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成交额19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

保险业稳定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2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养老金险承保额增长1.1倍,人身意外伤害险承保额增长14.9%。保险业务收入12.5亿元,增长17.3%,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增长82.6%。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0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年共实施各类科研计划370项,其中攻关计划298项,火炬计划51项,星火计划21项。在新上项目中,国家级44项,省级68项。建立企业技术中心8家,累计达到45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3家。建立产学研基地累计达到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05家,高新技术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完成重要科技成果169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3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131项。受理科技专利申请1313件,授权专利78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6.0%和25.9%。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700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全市技贸机构188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亿元。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较快。2000年,新引进工业生产性项目21项,项目总投资4.8亿元。新开工项目50项,开工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竣工项目49项,比上年增长32%,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15%。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5项,增长5%,其中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7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初步测算,驻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亿元,增长21%;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27%;利税7亿元;出口5200万美元,增长35%。

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稳定。2000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5.8万人,比上年增长0.1%。驻济普通高校在校生9.3万人,比上年增长27.9%;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5.7万人,下降6.6%;普通中学在校生33.8万人,增长10.0%;小学在校生41.4万人,下降9.4%。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和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2000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团体1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64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年出版报纸8.4亿份,各类杂志1.1亿册,图书3.8亿册。年末全市广播电台9座,全年平均每日播音212:30小时,比上年增加53:32小时;年末电视台12座,全年平均每周播出时间2544:30小时,比上年增加657:10小时。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99.28%和98.32%。

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0年,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414个,其中医院125个。卫生机构病床21698张,比上年下降0.2%;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669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中医师2238人,西医师12333人。每万人拥有病床38.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9.4人。

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0年,济南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20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87枚,银牌71枚,铜牌61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身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八、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全市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20.3亿元,增长12.1%;集体单位投资64.8亿元,增长12.5%;城乡私人建房投资14.7亿元,增长8.7%。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06.5亿元,增长11%;更新改造投资55.2亿元,增长18.7%;房地产开发投资50.5亿元,增长43.0%;国有其他投资8.1亿元。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2000年,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314个,当年投资额2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用于第一产业投资1.4亿元,增长11.9%,占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为0.6%;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2.2亿元,增长22.7%,比重为22.6%,其中用于工业投资51.1亿元,增长28.1%,比重为22.2%;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77.1亿元,增长9.5%,比重为76.8%。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迅猛。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商品房投资42.2亿元,增长86.1%。房屋施工面积55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57.3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5.1%和51.8%;房屋竣工面积23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1.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2.7%和66.4%。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119.3万平方米,增长46.5%,其中个人购买95.9万平方米,增长2.9倍,个人购买比例已达80.4%,比上年提高50.6个百分点。

投资效果明显。2000年,全市城镇集体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4.3%,项目建成投产率(不含房地产投资)54.4%。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是:改建公路168公里;城市道路扩建1.13万平方米;水泥50万吨/年;浓硝酸5万吨/年;合成氨1.7万吨/年;中成药150吨/年;卷烟2.4万箱/年;家用洗衣机30万台/年;服装333万件/年;城市公交车辆购置500辆;程控交换机59万门/年;输电线路长度4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5.65万千伏安;中高等学校学生席位1.9万个;新建大型超市3处;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藏书600万册大型图书馆一处;新增粮仓容量7395万公斤;新增水库容量0.46亿立方米。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0年,我市城市建设继续围绕"五年大变样"的目标,相继实施了"蓝天工程"和"一环九射"工程,绕城高速路南线基础施工完成大部分工作量;经十路改造完成,纬六路拆迁完毕;引黄供水、天然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有新的进展,增强了城市总体服务功能,市容市貌有新的改观。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36.1%,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2089万平方米,增长19.3%。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煤气、液化气供气量分别达到8091万立方米和4.1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3%和8.7%;天然气用气人口21万人,供气总量1104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90.2%。全年自来水供水量2.8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公交汽车营运线路89条,比上年净增25条;营运线路总长度1979公里,增加244公里;新增营运车辆500部;年末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700辆,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客运量4.6亿人次,增长15.0%。出租车全面升级,档次提高,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10700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取得较大进展,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2000年年末市区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17.8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100%;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76.8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值0.06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5.3%,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0.183毫克/立方米,下降42.5%。全市209家重点废水工业污染源已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小清河、大明湖水质仍属重度污染;地表水、饮用水源地黄河、卧虎山、锦绣川水库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水质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9.7分贝,比上年降低0.9分贝;但区域环境噪声有所上升。

十、人口、就业、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562.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其中非农业人口207.7万人,增长2.6%。全市人口出生率11.08‰,比上年上升1.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05‰,上升0.7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03‰,上升0.25个千分点。全市男女性比例为102.06:100。

社会从业人员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36.2万人,增长0.6%。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注5)人数81.9万人,下降1.5%,其中国有单位54.4万人,下降11.0%,集体单位9.6万人,下降17.9%,其他单位17.9万人,增长72.6%。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2000年末,全市已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开始在部分县区试点,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市城镇养老保险企业参保率95%,企业参保人员57.7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15.8万人。对18.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了社会发放。年末失业人员总数24026人,全年支付失业保险金584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7%。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2000年,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全年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475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中央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39元,增长15.1%;省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376元,增长11.0%;市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168元,增长15.9%,县及县以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272元,增长18.7%。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8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7.4%。政府实施的扶贫工程、敬老工程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了困难居民家庭的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3047元,比上年增长3.5%;人均生活费支出1977元,增长7.4%。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注6)34.6%,农村恩格尔系数43.5%。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增加。2000年年末全市居民金融资产总量7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63.0亿元,增长12.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0年年末城市人均住宅居住面积10.5平方米,使用面积16.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6平方米。

注:1.2000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预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南统计年鉴-2001》为准。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计委、经贸委确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及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

4.居住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房租、水、电和燃料等。

5.为了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劳动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制度规定1998年开始使用在岗职工的概念。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