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山东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16:45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2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省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1年,全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扩大内需;对外实施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出口市场,吸引国际资本,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计算,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3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654.5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424.3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49.6:35.5变化为14.4:49.3:36.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0465元,比上年增加91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32.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反映全省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0.2和108.0,比上年提高5.1和7.8个百分点。

改革、调整取得新进展。全省已改制的省重点企业有88.6%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企业重组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巩固扭亏脱困成果,经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企业中有37%的企业完成了新公司注册登记。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151万户,从业人员490.2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1%。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民间投资发展缓慢,民营经济总量较小;对外经济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水平较低等。

二、农业

2001年,全省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深化改革,加速科技进步,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农业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359.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823.5亿元,增长4.0%;林业35.3亿元,增长5.5%;畜牧业289.3亿元,增长7.4%;渔业211.4亿元,下降1.4%。各业所占比重为,农业占60.6%、林业占2.6%,畜牧业占21.3%,渔业占15.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省共造林13.5万公顷。其中:用材林1.9万公顷,经济林8.4万公顷,防护林3.2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4.8万公顷,育苗面积3.8万公顷。退耕造林面积3.4万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定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768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21.1万千瓦,增长7.3%;联合收割机达5.6万台,增长7.9%。农村用电量213.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28.6万吨,增长1.3%。年末耕地面积656.0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89.2万公顷,比重为74.6%,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67.4万公顷,增长3.8%。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变化,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车村数达8.4万个,占村总数比重上升到96.6%;通电话的村数8.7万个,比重上升到99.9%;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4.5万个,比重上升到51.3%。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9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2.5亿元,增长12.3%;集体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6.1亿元,增长14.7%;股份制工业实现984.0亿元,增长14.0%;股份合作制工业实现87.4亿元,增长1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373.5亿元,增长16.0%;其他类型工业实现102.3亿元,增长20.9%。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721.1亿元、1156.3亿元,增长15.2%和14.3%。大中型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15.0亿元,增长12.8%。全省规模以下工业,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关停并转小煤矿等“五小”企业措施影响下,保持了4.9%的增长速度。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2101.4万千瓦。

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达到99.1%。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攀升势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实现利润571.5亿元,增长4.5%,实现利税1059.2亿元,增长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省属以下地方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792.4亿元、利润397.0亿元、利税754.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0%、22.3%和18.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2%、69.5%、71.2%,比上年分别提高2.0、7.0和6.0个百分点。全省地方工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对提升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做出了明显贡献。

多数工业行业效益提高。2001年,全省在39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行业占三分之二。其中石油天然气、电力、食品、化工、纺织五个利润居前五位的行业共实现利润295.1亿元,占全部利润的51.6%。

高新技术行业的贡献份额加大。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9.3亿元,增长18.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全省工业企业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7855项,其中6826项已经投产。清理整顿“五小”企业成效显著,关闭小煤井139处,小水泥生产线310条,淘汰水泥落后生产能力800万吨,对27户小钢铁企业进行转产关闭。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8.4亿元,比上年增长9.3%。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1799.3亿元,增长14.6%;城乡集体投资完成638.9亿元,下降1.4个百分点;个体投资完成340.2亿元,增长4.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更新改造投资明显加强。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48.9亿元,比上年增长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17.7亿元,增长29.9%,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增速20.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8.6%。

产业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在国有及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受国债项目投资减少的影响,完成32.1亿元,比上年下降19.3%,其中水利投资完成23.2亿元,下降24.2%。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19.1亿元,增长17.3%,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40.7%,机械电子工业投资增长27.3%,轻纺工业投资增长59.3%。受电力投资减少的影响,能源工业投资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48.1亿元,增长14.8%,其中: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42.6%,金融保险业投资增长93.8%,商业饮食业投资增长55.1%,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主的社会服务业投资增长43.4%,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投资分别下降7.2%和14.7%。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完成217.0亿元,增长48.4%,占全省房地产投资的74.4%。商品房施工面积4189.9万平方米,增长18%;竣工面积1556.5万平方米,增长9.1%;全年销售商品房1210万平方米,增长12.2%。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038.9万平方米,增长20.1%,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85.9%,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5.9亿元,增长20.8%。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好转。全省建筑企业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使生产增长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76.4亿元,增长6.8%,完成增加值244.6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53.3亿元,增长11.2%;国有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全年完成总产值310.8亿元,增长11.7%;完成增加值74.3亿元,增长8.8%;实现利税12.8亿元,增长29%。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推行面明显提高,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50.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7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1公里。全省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9.5亿人、389.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和12.1%;水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987万人、4.9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0.1%和45.2%。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8.4亿吨、周转量42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1%和5.7%;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5464万吨、周转量3415.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2.7%和20.8%。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6亿吨,增长22.0%。中央与地方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4639万人次,下降3.8%;旅客周转量完成289亿人公里,增长3.6%;货物发送量完成1.5亿吨,增长10.6%,货物周转量完成1080亿吨公里,增长5.7%。其中,省地方铁路发送货物763万吨,周转量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3%和5.4%。

航空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9.2万吨,比上年增长6.2%;客运量达到495万人次,增长12.4%。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51.8亿元;年末全省长途电路10.8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38.9万路端;固定电话装机1479.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5.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9部。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804.8万户,比上年增长60.6%。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接待海外游客8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外国人59.2万人次、香港同胞12.9万人次、澳门同胞1.6万人次、台胞9.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亿美元,增长21.3%。全省接待国内游客8085.9万人次,增长1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2.6亿元,增长19.7%。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城镇市场继续好于农村市场。全省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20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县以下农村零售额达802.8亿元,增长10.1%,城镇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农村1.8个百分点。

“假日消费”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亮点。“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所在的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11.4%和11.5%。“假日消费”拉动了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额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25.0亿元,增长12.7%,餐饮业零售额312.8亿元,增长17.9%。

各类商品销售均呈增长势头。吃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8.9%,其中肉禽蛋类增长57.2%,饮料类增长24.5%;穿的商品增长12.1%,其中服装类增长18.9%;用的商品增长8.3%,其中通讯器材类增长1.6倍,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2.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8.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7.8%。吃、穿、用商品的比重分别为16.6%、16.8%和66.6%。

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发生新变化。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549.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市场份额下降0.8个百分点;个体和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489.1亿元,增长13.3%,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60.5%,市场份额提高0.9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增长11.2%。

批零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基本稳定。全省1778户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利润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其中,批发企业亏损0.3亿元,比上年减亏1.7亿元;零售企业实现利润1.9亿元,比上年下降23.2%。全省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亏损面为35.2%,比上年增加9.7个百分点;毛利率为7.9%,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

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全年商品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交易市场共324家,比上年增加7家,共实现成交额191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省进出口总额28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出口181.3亿美元,增长16.7%,高于全国增幅9.9个百分点。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91.3亿美元,增长22.3%;加工贸易出口88.9亿美元,增长11.1%。全省实现进口10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贸易顺差73亿美元。

利用外资有新的突破。全省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058项,比上年增长11.9%;合同外资额71.6亿美元,增长27.6%;实际利用外资42.5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6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分别增长32.4%和21.9%;新批对外借款合同金额2.1亿美元,实际利用借款4.5亿美元,分别下降49.9%和3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增势强劲。全省直接签定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1551份,比上年增长24.1%;直接签定合同额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8%;完成营业额5.6亿美元,增长23.6%;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万人次,增长6.9%;平均单个项目合同额由上年的49.3万美元上升为67.5万美元。

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全年新批到境外投资企业(机构)71家,比上年增长31.5%,总投资额1.4亿美元,增长63.4%,其中加工贸易投资1.1亿美元,平均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90.5万美元。

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全省各类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7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实现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54.5%,出口46.7亿美元,增长33.3%。在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批准进区的高新技术项目408个,增长40.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增长37.7%;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12.3亿元,增长38.5%。全省旅游度假区营业收入3.9亿元,增长17.3%;来度假区旅游的海外游客13.9万人次,增长26.2%;国内游客606.6万人次,增长24.8%。

八、财政金融

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2.9亿元,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分税种看,增值税增长11.8%;企业所得税增长82.0%;个人所得税增长49.5%;行政性收费收入增长31.9%。按分税制口径统计,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区)达130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10个。在财政支出上,全省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支出管理,财政支出较好地体现了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总体要求。全省财政支出达到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分项目看,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城市维护费分别增长38.9%、35.8%、24.2%,农业、教育、科技三项支出分别增长15.7%、16.7%和17.9%。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全省抚恤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达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占总支出的6.3%,提高了1.2个百分点。

金融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501.7亿元,比年初增加1079.7亿元,比上年多增171.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07.9亿元,比年初增加221.7亿元,比上年少增13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63.8亿元,比年初增加597.8亿元,比上年多增240.9亿元。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7017.7亿元,比年初增加841.6亿元,比上年少增76.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9.7亿元,比上年多增189.8亿元,其中工业、商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95.3亿元和38.7亿元,而投向农业、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178.9亿元、7.4亿元,比上年多增69.6亿元和2.1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56.4亿元,比上年少增131.2亿元,其中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114.7亿元,比上年多增41亿元。

九、科学技术

2001年全省科技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12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9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奖18项。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198项,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69项,其中国家级10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1168件,比上年增长11.5%;授权专利6724件。科技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全省共有两院院士29人,比上年增加7人。

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省对10.2万家企业的22.3万批产品进行了监督检查,抽样合格率达74.3%。有1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25个产品获省产品质量奖,6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全年有123种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验收,42种产品使用采标标志,53项采标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全省2219家企业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增强,防雹减灾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在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滨州五市气象部门建设多普勒雷达,增强了全省气象防灾能力。提高人工降雨工作水平,全年共组织飞机人工降雨18架次,减少了因灾造成的损失。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及时、准确地预报了春播、麦收天气情况,加大了病虫害预报工作,同时加强防汛服务,对汛期出现的10次重大天气作出准确预报,保证了抗洪防汛工作的圆满完成。

十、环境保护

环境执法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规办法,并组织了对小清河、南四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环保执法检查,确定关停41家年产2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全省达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6.8%,达标排放率95.2%。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705个,完成投资额6.8亿元。国家第二期“绿色工程”规划项目竣工验收7个,共投资9.1亿元;在建的64个项目中,已完成投资35.0亿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96.6%,新增废水实际处理能力18.7万吨/日,废气实际处理能力1280万标立方米/时。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59处,面积81.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4%。建立生态示范区29个,面积695.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5个,面积534.8万公顷。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17个市政府驻地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比上年下降了4.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2分贝。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211个,总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257个,面积为1388.1平方公里。

环境科技支持能力有新的提高。21项环境科学研究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40个产品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推荐环保重点实用技术9项。全省22个单位获国家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证书。全省4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全省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84个城市大气监测点位。深入开展流域、海域和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流域排污总量控制监测公报,获取有效数据60万个。

全省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6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1500吨/日,城市道路65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公交运营车辆900标台。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2001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26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5371人,比上年增长39.5%;在校研究生11877人,比上年增长39.4%。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18.4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其中本科招生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专科招生10.8万人,增加3.2万人;本专科招生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41.4%和58.6%。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3.4万人,增加5.1万人;专科在校生21.6万人,增加7.3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高中招生47.8万人,在校学生达12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5.2万人和15.5万人;初中招生173.2万人,比上年减少18.4万人,在校学生达到578.1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全省小学招生及在校生人数继续减少。小学招生101.4万人,比上年减少3.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99.2万人,比上年减少75.7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5%。全省幼儿园1.7万所,在园幼儿数137.6万人,比上年减少23.7万人。全省140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7万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招生10.3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有在校学生25.6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6万人;全省270所技工学校,全年招生5.4万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0%;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739.3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680.2万人次。全年20多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17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全年扫除文盲18.5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到2001年底,全省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000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63所,比上年增加6所;妇幼保健机构147所,增加20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1.8万张,比上年增加0.3万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31.8万人,增加0.3万人。其中:医生14.9万人,增加0.4万人;护师、护士9.5万人,增加0.3万人。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截止到2001年底,全省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8个,艺术表演场所105个,公共图书馆1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9个。档案馆188个,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5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759万卷。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4393种,杂志268种。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4座。全省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225小时38分,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8349小时42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5%和91.0%。

2001年全省体育工作把迎战九运会作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参加第九届全运会取得了优异成绩。全省在21个大项、216个小项上,有430名运动员取得了九运会决赛资格,为历届之最。足球等五个球类项目的男女10支队伍首次全部打进决赛。共获得22枚金牌,总分1664.8分,金牌数列全国第六位,总分数列全国第四位,有3人7次超3项世界纪录,1人1次打破1项世界青年纪录,4人11次打破9项全国纪录。青岛市作为北京申奥的伙伴城市,获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权。

十二、价格

2001年,全省进一步加大了价格结构调整力度。合理确定了小麦定购价格和收购保护价格,调整了成品油销售价格,降低了部分药品零售价格,取消了电信附加费;部分城市调整了供水、公共交通、管道煤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收费标准。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8.3%,消费品价格下降0.1%。分城乡看,全省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1%,农村上升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8%,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3.8%。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逐步下降。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9%,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7%,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9%,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0.7%。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1.4%。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升3.2%,设备工器具价格下降2.9%,其他费用价格上升2.1%。

房地产价格水平上升。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3.8%,其中商品房上升4.0%。房屋租赁价格上升1.3%,土地交易价格上升5.1%。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01.1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252.4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801.3元,比上年增长3.3%;衣着消费支出700.3元,增长5.2%;交通通讯支出411.3元,增长16.3%;教育支出466.1元,增长14.9%;居住支出441.5元,增长11.7%;旅游支出77.2元,增长7.6%;设备用品服务支出522.4元,下降6.9%;医疗保健支出327.5元,增长1.5%。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16.9台、电冰箱87.9台、洗衣机90.8台、照相机51.0架、家用汽车0.3辆、摩托车35.1辆、影碟机37.0台、空调器32.0台、微波炉19.6台、电脑13.4台、淋浴热水器55.3个、移动电话31.7部。

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4.5元,比上年增加145.3元,增长5.5%。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905元,比上年增加134.2元,增长7.6%。其中,食品支出802.6元,增长2.7%;衣着支出121.9元,增长3.7%,居住支出361.4元,增长20.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24.1元,增长7.8%。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平方米。全省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56.3台,电冰箱17.7台,电话机58.3部,收录机18.9台,洗衣机17.1台,电风扇155.6台,照相机5.0架,摩托车42.8辆。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年末企业下岗职工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9万人,全省共筹集下岗职工生活保障资金7.4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799万人,缴纳养老保险金172.4亿元,养老保险金收缴率和企业养老金发放率进一步提高。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30.9万人,失业保险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全省已有16个市113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511万人。

就业局势稳定,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年末全省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769.5万人,比上年减少20.6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977元,增长13.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全年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50多万人,7.9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全面实施工资指导线制度,扩大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覆盖范围,全省10个中心城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220-320元提高到260-370元,350多户企业实行了年薪制。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成效显著。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75.5万人,比上年增长59.3%。其中城镇42.6万人,增长159.7%;农村32.9万人,比上年增长6.2%。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含敬老院)3219个,床位11.3万张,比上年增加0.5万张,收养9.7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社会福利企业2688个,安置残疾人员5.5万人。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全省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904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12‰,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长率4.88‰,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2%。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不包括个体)。

3.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