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东

山东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2 14:14:24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59次

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各条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方针和部署,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拓,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2000年,全省继续采取综合性的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重视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造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需求;在增加有效需求的同时,注重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正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8.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226.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47.3亿元,增长10.3%。分季度看,国民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加快的趋势。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较上年明显上升。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平均为126.8,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税后利润情况的景气指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完成。紧紧围绕资本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等三个关键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1.8%,111户重点国有企业有100户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涉及产权关系变革的占50.6%。以改革统揽全局,切实做好“扶优扶强”工作,重点扶持8大集团、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和136个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年投入300亿元,用于国有重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成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筹集资金3.3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降到15.5%,列入国家重点考核的371户亏损企业已有261户实现了扭亏,脱困面达72.2%。

经济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大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持平,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省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已达312万户,从业人员883万人,提供的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1.6%。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成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解决这些企业资金困难等问题,扶持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合理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增长动力。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主动调整出口产品品种和市场结构,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千方百计扩大全省的出口规模;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简化审批手续,采取多种方式为全省利用外资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经过努力,全省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已恢复到正常状态。

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再就业工作成果显著,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各级政府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扩大内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大事来抓,全省初步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框架,失业保险参加职工达715万人,参加全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47.4万人,共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8.3亿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16.5万人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40.9%。年末全省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791.7万人,比上年减少17.4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516元,增长11.2%。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按照政企分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施了全省机构改革,大力裁减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合并了一批职能重复交叉或职能单一的部门,省级机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市、县、乡机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乡镇合并稳步进行。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制约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环境改善还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2000年,全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2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760.6亿元,增长4%;林业33.5亿元,增长6%;畜牧业265.1亿元,增长5.2%;渔业209.3亿元,增长0.4%。农业内部各业所占比重为,农业为56.7%、林业为2.1%,畜牧业为26.1%,渔业为15.1%。

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增产。受种植结构调整和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粮食减产,全年粮食总产为38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夏粮总产量1860.3万吨,下降12.2%;秋粮总产为1977.5万吨,下降8.1%。棉花总产为59万吨,比上年增长50.4%;油料总产为356.9万吨,增长11.4%;蔬菜及瓜类总产为8372.5万吨,增长12.5%;水果总产为966.6万吨,增长5%。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注重林业的生态效能,林业生产发展步伐稳中有快,全省共造林15.3万公顷。其中:用材林1.8万公顷,经济林10.1万公顷,防护林3.4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为60.8万公顷,育苗面积1.8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2.1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为2660.3万头,比上年增长3.9%;牛存栏为1008.6万头,增长3.2%;羊存栏为2784.7万只,增长9.8%。全年肉类总产量为560.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379.9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67.6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为366.2万吨,增长4.9%;奶类产量为70.5万吨,增长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继续坚持控制捕捞、发展养殖的方针,注重效益,稳中求进。在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海洋捕捞“零”增长的控制措施同时,海水养殖和内陆淡水养殖继续实施常规品种和名、特、优、新、珍、稀品种养殖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结构,确保了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698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海水产品594.9万吨,下降1.2%;淡水产品103.1万吨,增长11.2%。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省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较大增长。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02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76.4万千瓦,增长5.2%;联合收割机达5.2万台,增长21.7%。农村用电量200.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23.2万吨,增长0.9%。年末耕地面积660.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82.5万公顷,比重为7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61万公顷,增长2.3%。全省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年底,通电的农户数达到2015.3万户,比重达到99%;通汽车村数达到8.4万个,比重由上年的94.5%上升到95.9%;通电话村数达到8.7万个,比重由97.9%上升到99.6%;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4.4万个,比重由47.8%上升到50.1%。

三、工业

2000年,全省工业继续贯彻“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学邯钢、学海尔、学亚星”活动,按照“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调整思路,精心组织,开拓市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7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4.6%。国有及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1243.5亿元,增长17.7%;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663.1亿元,增长12.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458.6亿元,增长15.3%;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6.4亿元,增长1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311.8亿元,增长15.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74.2亿元,增长23.9%。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08.5亿元和1515.8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6.2%。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760.4亿元,增长16.6%。

工业产销率提高。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产销率为99.4%,大中型工业为98.6%。非国有工业中,集体工业产销率为96.9%,股份制工业为97.6%,股份合作制工业为9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为97.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为96.1%。重工业产销率略高于轻工业。轻工业产销率为97.7%,重工业产销率为98%。

主要产品产量增降明显。在重点统计的121种产品中,比上年增长的有101种,占83.5%。在轻工产品中,保证人民日常生活供给的基本消费品大都保持了一定增长。其中,乳制品增长21.1%,啤酒增长10.5%。市场需求较旺的一批名优高档耐用消费品增长较快。其中,房间空调器增长11.3%,彩色电视机增长13.3%,家用洗衣机增长13%。但黑白电视机、照相机等产品市场需求减弱,生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纺织行业通过几年的调整已取得初步效果,主要纺织产品生产明显加快。其中,纱增长23.4%,布增长17.2%,服装增长16.4%,化学纤维增长10.9%。重工产品中,发电量增长9.8%,原油增长0.4%,原煤下降9.8%。主要原材料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钢材增长9.4%,水泥增长12.7%,硫酸增长32.5%。投资类机电产品扭转了低迷局面,工业锅炉增长6.8%,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2.7%,内燃机增长13.2%,发电设备增长38.6%。支农类产品增势明显下降。其中,化肥增长5.9%,化学农药下降12.7%,合成氨增长3.1%,小型拖拉机下降0.1%。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增长较快。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48.9%、程控交换机增长10.9%。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利润543.6亿元,增长88.6%;实现利税1003亿元,增长51.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2.8,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2.5%,提高2.7个百分点;资本增值保值率为112.9%,提高3.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2.5%,下降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1次,加快0.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3%,提高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193元/人,增长16%。亏损面为12.4%,下降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为41.5亿元,下降13.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0年,我省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政策,培育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保证了全省投资的持续增长,拉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快。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29.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189.5亿元,增长14%;城乡集体投资完成649.3亿元,增长6.6%;个体投资完成331.4亿元,增长9.7%;其他投资完成374.4亿元,增长40%。

更新改造投资增幅明显提高。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90.2亿元,增长26%,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增速16.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的13.9%上升为15.3%,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一个新亮点。

在建总规模有所扩大。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不包括农村集体和个体私营投资项目)9759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6502个。施工项目在建总规模达4781.6亿元,增加4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为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积蓄了后备力量。

产业投资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私营)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水利投资完成23亿元,增长35.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698.4亿元,增长23.8%,增速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电力工业投资分别增长21.6%和29.2%,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16%,机械工业投资增长14.7%,轻纺工业投资增长76.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25.8亿元,增长20%,增速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邮电通讯投资完成140.5亿元,增长80%;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投资完成69.6亿元,增长17.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完成151.2亿元,增长40%,占全省房地产投资的68.6%,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全年销售商品房1018.6万平方米,增长15.7%。其中销售给个人的807.2万平方米,增长40%,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79.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2.7亿元,增长54.4%。其中销售给个人的116.3亿元,增长61%。商品房的旺销,成为带动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省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省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4601个,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9291元/人,增长9.1%;实现利税47.2亿元,增长12.8%。国有建筑企业在“少数做强,多数做专”的改革思路指导下,经过优化组合,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员劳动生产率74003元/人,增长10.7%;实现利税12.5亿元,增长15.7%。建筑质量意识提高,招标投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年招标投标推行面达45.9%,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五、运输邮电业

2000年,全省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业改革,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运输能力;提升邮电通讯业公用通信能力,发展邮政新型业务,进一步普及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6公里,比上年净增647公里。客货运输有较大增长,全省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8.6亿人、3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9%和11.7%;水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完成822万人、3.3亿人公里,分别下降4.8%和19.1%。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7.7亿吨、周转量405.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4.1%和14.8%;水路货物运输量完成4452万吨、周转量2827.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6.7%和70.9%。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7亿吨,增长23.2%。中央与地方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4802万人次,增长3.4%;旅客周转量完成277.4亿人公里,增长6.7%;货物发送完成1.4亿吨,增长6.3%;货物周转量完成1022.2亿吨公里,增长9.95%。其中,省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307公里,全年发送货物679.6万吨,周转量4.4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

航空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8.7万吨,比上年增长23.3%;客运量达到441万人次,增长17.9%。

邮电通信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年末全省长途电路21.55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335.3万路端。电话普及率达到12.4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部。移动通讯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户数已达501万户,比上年增长1倍。

六、国内贸易

2000年,全省继续贯彻扩大消费需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假日经济做好开拓消费市场的文章,在努力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大力调整供给结构,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从各季度情况看,零售额增幅呈逐季加快态势,一季度增长9.0%,二季度增长10.6%,三季度增长10.5%,四季度增长10.7%。

各类商品销售呈增长势头。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精神文化、信息需求的增加,电子、电信产品销售较旺。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普通电话机比上年增长28%,移动电话机增长3.4倍,影碟机增长14%,电视机增长8%,空调器增长32%,家用电脑增长1.1倍;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3.3%;服装、鞋帽及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20.4%。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较快。在节假日消费的带动下,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销售趋活,实现零售额1618.7亿元和265.4亿元,分别增长11.5%和17.1%。节假日居民举家外出旅游和用餐次数明显增多,餐饮业零售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各月增幅均在10%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已在零售市场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4%。

城镇消费品市场增幅高于农村。全省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29.3亿元,增长8.8%。

零售企业效益好转,批发企业亏损增加。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37.8亿元,比上年增长7.4%;批发企业亏损3.8亿元,比上年增亏3.8亿元;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增长4.3倍。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亏损面为31%,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毛利率为8.2%,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2000年,全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好转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积极调整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加快对外经济交流合作步伐,促进了全省外向经济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24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出口155.3亿美元,增长34.1%。在全省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74.7亿美元,增长37.9%;加工贸易出口80亿美元,增长30.4%。全省实现进口9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4%,实现贸易顺差60.7亿美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进一步增强。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省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733项,比上年增长56.6%;合同外资额56.1亿美元,增长33.2%;实际利用外资38.1亿美元,增长1.8%。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50.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分别增长63.1%和20.4%;新批对外借款合同金额4.2亿美元,实际利用借款7.1亿美元,分别下降34.7%和7.6%。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下降。全省直接签定对外承包劳务1250份,比上年增长12%;直接签定合同额6.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1%;完成营业额4.5亿美元,下降28.9%;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9万人次,下降2.3%;平均单个项目合同额由上年的60.7万美元下降为49.3万美元。

国际和国内旅游进一步活跃。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外国人48万人次、港澳同胞16.2万人次、台胞8.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亿美元,增长18.8%。接待国内游客7006.9万人次,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386.5亿元,增长35.5%。

 

各类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省各类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资35.8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实现财政收入36.8亿元,增长41.9%;实现出口35.1亿美元,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增长33.1%。

八、财政金融

2000年,全省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收入征管,积极稳妥地实施税费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社会保障及科技、教育、农业、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支出需要,改进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企业的财政技术改造投入支出。适应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需要,及时化解各种金融风险,积极采用各种货币手段,加大贷款力度,提高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省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与生产和效益紧密相关的税种增长较快。其中增值税增长14.5%,营业税增长11.1%,企业所得税增长29.7%。地方小税种也增长较快,个人所得税增长31.8%,城建税、耕地占用税等增幅都在15%以上。分所有制看,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增长较快,在增值税中,股份制、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私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分别增长118.2%、31.1%、78.1%。按分税制口径统计,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县达118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超过3亿元的有20个县。在财政支出上,各级财政部门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运筹资金,压一般,保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全省共完成财政支出6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支出下降9.4%,对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0%、17.5%、12.1%、30.3%。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的后劲,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11.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471.2亿元,比年初增加907.9亿元,比上年多增105.2亿元。年末企业存款余额2077.2亿元,比年初增加351.7亿元,比上年多增11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466.7亿元,比年初增加356.9亿元,比上年少增12.6亿元。在年末存款余额中,年末定期存款余额为34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62.6亿元,比上年少增49.7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209亿元,比年初增加919.5亿元,比上年多增122.5亿元。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00.7亿元(已扣除各商业银行剥离的贷款,下同),比上年多增194.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0.9亿元,比上年少增20.2亿元。分项目看,工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8.4亿元,比上年少增90.6亿元;商业贷款比年初增加4.1亿元,比上年少增38.3亿元;而乡镇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个体及私营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58、109.3、5.3亿元,比上年多增20、84.6、1.9亿元。全省累计净回笼现金112.4亿元,比上年多回笼77.7亿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实力有较大提高。2000年,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728项,比上年增加40项,增长1.1%。有21项重要技术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全省有两院院士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8人。全省专利申请量达10019件,比上年增加1430件,增长16.6%;授权专利6962件,比上年增加426件,增长6.5%。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省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达到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成果显著。全省1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预计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60亿元,利税68亿元。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316项,其中国家级85项。

星火计划成绩斐然。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98项,其中国家级85项,总投资41.5亿元。

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4301个,比上年增长5.9%;从业人员24.2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2.7万人。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0962项,比上年增加1827项,增长6.3%;合同金额达28.8亿元,增长4.7%;技术交易额19.1亿元,增长4.9%。

防震减灾能力继续加强。全省数字地震前兆试验台网完成了12个台站的43项观测手段的数字化改造,震害预测、地震应急与辅助决策等分系统基本建成,地震速报速度由40分钟左右提高到15分钟。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拓宽,完成了青岛地铁、青岛海湾大桥、东营黄河大桥、费县电厂等25个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它科技项目120余项。

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得到强化。全年有526种产品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验收,56种产品使用采标标志,采标产品累计6113种,使用标志产品累计472种,有5项采标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对4540余家定量包装生产和经销企业进行了检查,抽查定量包装商品2.5万批次,完成计量器具强制鉴定达289.9万台(件)。全省有1776家企业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646家企业的4039个产品获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为规范市场秩序,全省进一步加大了打假工作力度,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40万人次,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4亿元,查处案件3.6万起,捣毁制售假窝点4150个。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省完成城市建设投资98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6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2300吨/日,供水能力30万吨/日,城市道路面积45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900公顷,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5个城建项目获得国家“市政工程金杯奖”,7个项目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威海市居住环境整治工程、青岛棚户区改造工程和黄河滩区移民建镇工程被列为迪拜居住环境最佳和良好范例。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省7795个工业污染源中,废水工业污染源3186个,其中依法关停了568个,有2616个主要污染物经治理达标;废气工业污染源4609个,其中依法关停600个,有4009个主要污染物经治理达标。青岛、烟台、威海市环境功能区已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了新起色。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机动车用汽油无铅化,并在4个城市推行液化石油气与汽油“双燃料”试点。继威海、烟台、莱州、荣成市之后,青岛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17个市政府驻地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均值较上年下降了24.2%,总悬浮颗粒物下降了15.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道路噪声声级值较上年也有所降低。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187个,总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190个,面积为109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6处,面积55.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5%。其中国家级4个,面积15.9万公顷。建立生态示范区21个,面积410.3万公顷。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规模扩大。26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3850人,比上年增加1233人;在校研究生8522人,增加2091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含58所普通高校及部分成人高校举办的高职班,不含电大普通专科班,以下同)共招生12.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其中本科招生6万人,增加0.8万人;专科招生6.5万人,增加2.2万人;本专科招生数分别占招生总数的47.7%和52.3%。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30.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8.3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专科在校生12.1万人,增加4.2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60.1%和39.9%。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90.2万人,比上年减少2.3万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57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和43.5万人。全省小学招生及在校生人数继续减少。小学招生104.5万人,比上年减少11.6人。小学在校生774.9万人,减少95.8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99年的98%提高到98.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全省幼儿园2.7万所,在园幼儿数161.3万人,比上年减少5.3万人。全省141所盲聋哑学校和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在校生1.7万人。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全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招生8.2万人,在校学生22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2.3万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833.6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774.1万人次。全年扫除文盲8.6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省已有医院、卫生院3150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57所,妇幼保健机构12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1.5万张,比上年增加0.2万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31.5万人,增加0.7万人。其中:医生14.5万人,增加0.6万人;护师、护士9.2万人,增加0.2万人。中医事业稳步发展,中医科病床2.2万张;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增加0.1万人。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省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7个,艺术表演场所107个,公共图书馆1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8个。档案馆186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5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760万卷。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3851种,报纸146种,期刊274种。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有线电视台11座。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8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3座。全省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达到1104小时2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4171小时3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5%和 91%。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我省共有17名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悉尼奥运会,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实现了我省体育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我省运动员获得19个世界冠军和15个亚洲冠军。在各项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我省共有58人次获得53项全国冠军。本年度我省男女篮球、排球、足球(男子2支和女子)和女子手球队8支队伍首次同时进入全国甲级队行列。

十二、市场物价

2000年,我省积极调整和完善价格政策,努力做到以价格调整促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了小麦、玉米定购保护价格及蚕茧、烤烟收购价格,发布了棉花收购指导价格,调整了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调整了城市公共交通、自来水、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收费价格。经过价格结构有升有降的调整,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2%。分城乡看,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2%,农村下降0.7%。分商品类别看,对价格总水平影响最大的食品类价格下降2.3%,降幅较上年缩小1.5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6%,水产品上涨6.6%,鲜菜上涨4.2%。工业消费品价格降多升少,总体水平仍在低位运行。其中,衣着类下降0.3%,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3.1%,交通及通讯工具下降6.8%,医疗保健下降0.4%。居住价格比上年上涨4.5%。服务价格在上年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涨1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下降1.3%,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9.2%。

工业品价格总水平进入上升通道。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5.9%,升幅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0.3%,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10.9%;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升9.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1.2%。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4.7%,升幅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4%。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升5.1%,设备工器具价格下降2.8%,其它费用价格上升0.4%。

十三、居民生活

2000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的有关要求,确保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城镇低收入家族的收入,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收支快速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90元,比上年增长11.7%,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022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高档耐用消费品、医疗、娱乐、旅游等方面的需求继续呈现旺盛的势头。全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744.1元,比上年增长4.1%;衣着消费支出665.6元,增长8.5%;设备用品服务支出561.2元,增长1.9%;医疗保健支出322.6元,增长46.8%;交通通讯支出353.6元,增长29.7%;娱乐文教服务支出712.4元,增长18.9%;教育支出405.8元,增长18.5%;居住支出395.3元,增长6.4%;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267.2元,增长26.2%;旅游支出71.8元,增长66.3%。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15.3台、电冰箱86.5台、洗衣机88.5台、照相机50.2架、摩托车33.1辆、影碟机33.8台、空调器25.8台、微波炉15.7台、电脑9.5台、淋浴热水器53.1个、移动电话19.5部。其中移动电话增长1.9倍、家用电脑增长95.4%、影碟机增长50.5%、微波炉增长50.4%、空调器增长48.2%。

农民收支稳定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59.2元,比上年增加109.6元,增长4.3%。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770.4元,比上年增加90.7元,增长5.4%。其中,食品支出781.9元,下降4.7%;衣着支出117.5元,增长3.3%;住房支出299.8元,增长18.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07.9元,增长14.2%。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6平方米,住房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51.6台、电冰箱15.7台、收录机19.3台、洗衣机18.3台、电风扇145.1台、照相机4.4架、摩托车37辆。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根据国家规定,人口数据待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完成后公布。

(3)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