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4-16 23:52:06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847次

宜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2011年4月12日)

2010年,是宜春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严重洪涝灾害和各种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统筹做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县域发展协调性在统筹谋划中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共建共享中进一步改善,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为“十二五”的开局谋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健向好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70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7.65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2.22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0.14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比重由20.9:52.9:26.2调整到19.3:56.5:24.2,非农产业比重首次突破80%。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5593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7695元人民币)折算为2303美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跨越百亿元,达107.92亿元,增长3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3亿元,增长39.1%;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达到4个,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6%,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财政总收入过5000万元乡镇(街道)达到23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其中丰城的尚庄、河洲、曲江、洛市、剑光,樟树的张家山,高安的八景、瑞州等8个乡镇(街道)财政总收入过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受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等因素影响,我市物价指数持续结构性温和上涨。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1%,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1%。

景气和信心指数持续走高。据对全市100家企业景气调查,2010年一到四季度,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9.68、124.41、131.91和137.42,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9.75、133.05、138.94和145.88,景气和信心指数持续走高,企业运行质量的八大指数日趋转好。

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稳产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民间投资跟进需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消费后劲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二、农业

农村生产基本平稳。2010年,我市努力抗击持续低温阴雨、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6.98亿元,可比增长5.76%。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达61.5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78.1万吨,比上年微减0.1%。林牧渔业稳定发展。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97%,比“十五”末提高4.19个百分点。全年生猪出栏555.5万头,增长2.1%;生猪存栏330.6万头,增长8.8%。肉类总产量54.06万吨,减1.2%。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9.5万吨,增长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40%,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52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带动68万多农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800元。全年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73亿元,创利税19亿元,实现出口创汇8660万美元。有机农产品数量和基地面积稳步增加,全市有机农产品认证71个,基地面积1.13万公顷,丰城市富硒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生态硒谷”,万载县成为全省唯一的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全市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2010年全市891个省定村点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村879个,改水入户率达99.79%,改厕入户率达99.75%,改路1361公里,建设科技文化、体育休闲、医疗卫生等五类设施3425个。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5573个自然村、59个集镇及其范围内的学校、卫生院所纳入试点范围,共建各类垃圾焚烧炉916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31.46万户、116.39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向好。全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39.6亿元,增长21.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对宜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工业的主导地位更为凸显。其中,85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88.58亿元,增长24.86%。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电力能源、机电、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鞋革业和化工等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14亿元,同比增长24.4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78亿元,增长30.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6%。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75.92%,同比提高36.8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27.46亿元,同比增长44.12%;实现利税160.76亿元,同比增长59.0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8.18%,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10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有6个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年末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821家,比上年增长4.99%;全年安置从业人数21.99万人,增长20.03%。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0.68亿元,增长30.63%;不含非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986.78亿元、77.95亿元和122.05亿元,分别增长48.38%、67.84%和60.2%。宜春经济开发区和“丰樟高”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82亿元、211.63亿元、114.07亿元和160.82亿元,依次增长83.13%、37.95%、61.32%和43.27%。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可比增长4.5%。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9.5亿元,增长28.8%;竣工产值55.6亿元,增长27.2%,竣工率达8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4.9万元/人,增长12.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9.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36.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为7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坚持以项目促投入、以投入促发展。我市投资动力较为强劲,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亿元,增长31.5%。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4亿元,增长32.9%,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7.6亿元、476.3亿元和150亿元,分别增长40%、40%和15.8%,其中工业投资占到七成多。全市以改建和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效益型投资完成58.8亿元,增长4.3%,以新建和扩建为主的外延扩张型投资完成577.9亿元,增长37.4%。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在建的130个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洪屏抽水蓄能电站3月初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现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宜春明月山机场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场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杭长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昌铜高速公路一期(昌奉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奉铜段)已经启动。樟树盐化工铁路专用线和高安建陶基地铁路专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74.43万平方米,增长18.8%;商品房屋销售额65亿元,增长4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0.37万平方米,增长19.1%;住宅房屋销售额59.8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6.7和3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需求持续活跃。国家从财税、信贷等方面出台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鼓励家电和汽车下乡等大量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活跃了消费市场。全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6.52亿元,增长18.7%。城乡消费市场结构改善。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5.3亿元,同比增长19.1%;乡村实现零售额61.22亿元,同比增长17.4%,城乡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9个百分点缩小为1.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类商品继续畅销。从限额以上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化妆品、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分别增长40.7%、33%。汽车消费成为最大的消费亮点,实现零售额7.28亿元,同比增长29.1%。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赣西服务业新高地,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45.63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比增幅达到44%,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动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以月亮文化节、锂电高峰论坛、欢乐宜春行等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产业和会展经济快速兴起,赣西物流中心、广汇国际家居广场等一批商贸物流企业先后开业,迎宾馆、红林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先后开工,丰城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增长24.5%,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28.5%。其中,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增长33%。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出口环境得到改善,我市对外贸易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逐月同比增幅均超过50%。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67.84%,其中出口5.57亿美元,同比增长69.2%。出口主体向生产型企业转变,全市生产型企业出口3.41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出口的61.24%。裕盛工业、港元硅业、雅星纺织、合隆羽绒等几家重点出口企业增幅都在35%以上。从产品类别看,机电、化工、纺织服装类产品高速增长,鞋类、烟花爆竹平稳增长。从出口市场看,市场范围日益扩大,传统市场加速增长,产品出口的国家及地区达13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25个。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我市大力开展“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61亿美元,增长10.89%;引进省外资金193.41亿元,增长43.19%,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6个,5000万元以上省外资金工业项目145个,项目个数列全省第一;成功争得“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品牌。富士康成功落户丰城,实现引进世界500强零的突破。重点产业招商实现突破。深入开展“锂能产业招商突击月”和“锂能产业基地建设百日攻坚战”活动,全市锂能产业签约项目8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签约资金900余亿元,首期投资金额218亿元,已进资、动工或投产企业33家,其中5家企业生产出锂电产品、4家企业生产出锂电池样车。各县市区围绕本地优势产业,积极引进落户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如丰城循环经济、樟树盐化工、高安建筑陶瓷、靖安和铜鼓旅游开发等。

七、城市建设

城市创建有声有色。2010年,我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镇化率达到41.1%。全市城建大会战开工项目400余个,完成投资600多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完成267亿元。中心城区启动实施了“六个六”工程和166个城建项目,已开工88个,基本完工15个,完成投资102亿元,文化艺术中心、宜阳大厦等城标建筑相继投入使用,袁山大桥、蝴蝶桥、外环北路、明月立交桥等拉开城市框架项目顺利建设。中心城“13579”绿色工程纵深推进,累计投资4.6亿元,新建或改造20个游园、9条景观大道、6个公园和6个广场,新增绿地面积88.68万平方米。各地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县(市)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97%。新增耕地1.7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稳定在85.5%以上,连续11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使用,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86%;各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基本稳定达标。4个工业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园区创建试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清洁工程开展试点。创建全省生态园林城市实现“一次申报、率先摘牌”,增获“中国宜居城市”、“人民满意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养生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

八、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4104.28公里,等级公路里程9178.85公里;全市2532个行政村100%实现通水泥(油)路、81个渡口100%架通桥梁。具备1000吨以上货轮通航能力的樟树港成为赣江三大码头之一;正在建设的宜春明月山机场,离市区仅5公里。客货运输营运能力得到增强,全年公路汽车客运量6052万人,增长3.1%;旅客周转量31.14亿人公里,增长0.7%;公路、水路货运量10755.7万吨,增长3.1%;货物周转量279.7亿吨公里,增长2.7%。全社会汽车拥有量16.61万辆,增长29.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邮电通信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17.55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2.7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4.8亿元,增长11.28%。固定电话用户62.07万户,增长9.63%,其中住宅电话58.4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1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08.98万户,增长11.46%,移动电话普及率3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3.83万户。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存款余额达989.12亿元,较年初增加208.32亿元,同比少增4.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8.67亿元,新增贷款余额104.03亿元,超出全省3.5个百分点,使我市成为继南昌、九江、赣州三市之后第四个新增贷款过百亿的设区市。中心城区新增贷款达到了21.76亿元,首度超过“丰樟高”,确立了市本级在信贷投放上的中心地位。快速增长的信贷资金在投向上不断优化,在支持重大项目重大产业、改善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我市6家重点锂电企业贷款余额达2.66亿元,较2009年新增1.57亿元,增长144.04%;全市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4.5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32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开办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累计发放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7242.29万元,帮助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3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住上经适房。外埠银行陆续落户宜春。2010年,九江银行宜春市分行、南昌银行丰城支行、南昌银行高安支行、赣州银行樟树支行等4家城商行落户宜春。

保险市场稳定发展。据宜春市保险行业协会统计,全市有保险公司22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1家,人寿保险公司11家。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7.67亿元,增长42%,其中财产保险9.76亿元,增长61.4%;人寿保险17.91亿元,增长33.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4.1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3.79亿元,人寿险给付0.34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三名工程”稳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宜春实验中学等3个单位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在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丰城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优化教育结构,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2010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858人,在校学生33696人;普通高中招收学生27693人,在校学生81451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5369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30756人;小学在校学生47811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园幼儿16015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6580人。

科技事业成绩明显。2010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768人,其中32858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专项资金7000万元,增长120%;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9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7项。全年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98项,其中省级鉴定40项,市级鉴定58项,专利申请529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项,成交额6472万元。科技入园工作主要经验在全省推广。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欢乐中国行·魅力宜春”大型文艺晚会、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等重大活动,上高农民摄影展获全国摄影群星奖,宜春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并成功举办中国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等重大演艺活动。樟树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王大茶油》、《春满明月山》分别获得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中国秧歌节最高奖。《宜春市志》作为建国以来宜春的第一部地方志顺利出版发行。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和宜春日报社新楼正在施工建设。年末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8.02%;一百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03%。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有线电视用户51.23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0所,街道、农村卫生院183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021张,其中医院病床7552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139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6844人,注册护士6723人;专科疾病机构11所,人员328人;妇幼保健机构11所,人员707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所,人员456人;卫生监督机构11所,人员228人。

体育工作稳步开展。全力承办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我市奖牌、金牌和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坚持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积极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33.4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5799元,同比增长14.2%。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居民消费逐步升级、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097.9元,增长1.8%,恩格尔系数为40.1%,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5.71元,增长6.4%,恩格尔系数为46%,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13平方米。

民生事业和谐共进。我市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支出向民生大力倾斜。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突破12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七成以上;全市民生工程八大方面、88项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袁州在全省率先启动195座小(二)型病险水库溢洪道达标建设。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9103例,完成网络直报8259例,居全省第一。教育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64人,帮助4124名贫困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2449.91万元。社会就业保障水平提高,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5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6万人,创业成功率达82%。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全年全市竣工建成廉租住房5221套、26.1万平方米,开工新建公共租赁住房610套、2.69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资金2478.11万元,保障2.27万户家庭享有了廉租住房。市场价格监管加强,确保了群众基本生活。

十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继续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95.9万吨标准煤,增长8.43%,能源消费增速低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35.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消费量56.89亿千瓦时,增长21.62%;煤炭消费量1155.16万吨,增长7.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30人。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果突出,全市2010年化学需氧量考核减排量4.26万吨,比2005年(4.73万吨)下降10%;二氧化硫考核排放量8.57万吨,比2005年(9.72万吨)下降11.8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控制目标以内。城市环境质量列全省前列。宜春中心城区和10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宜春中心城区一级优的天数为141天。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宜春境内7条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III类水标准以上。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常住人口情况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汇总及评估完毕后以普查公报等形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