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上饶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22:47 来源:上饶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76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赣浙闽皖四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战略目标,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为实现上饶在江西东部快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65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64.71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6130元,增加824元。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4:40.9:35.7调整为21.8:42.5:35.7,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巩固和发展。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9%,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比上年上涨2.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5.8%,消费品价格上升102.0%。从商品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4.6%,其中粮食价格下降3.0%;居住价格上涨6.2%;烟酒日用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1%和5.3%;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上涨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业项目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业集聚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社会保障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步发展,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总产值13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2.4亿斤,增长1.35%。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实现林业产值10.53亿元,增长5.4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7%。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牧业产值实现3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8%;牧业产品产量增有降。全年生猪出栏236.8万头,增长6.38%;牛出栏7.7万头,增长16.67%;家禽出笼2957万只,下降7.18%;鲜蛋产量4.7万吨,下降12.9%;肉类总产量23.11万吨,增长6.64%。

渔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实现渔业产值29.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3%;水产品总产量31.49万吨,比上年增加1.91万吨,增长6.46%,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9.21万吨,增长8%。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27万吨,增长8.68%;农村用电6.46亿千瓦小时,下降3.8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1.66千公顷,增长1.69%。

农业企业实现了大发展。各类农业企业新增216家,总数达到2216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99家;绿色有机食品新增113个,绿标总数达到196个,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突出。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25.35%。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84%,比上年上升0.31个百分点。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5.43%。

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9家,新增42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由上年19家增加到33家。

全市总用电量38.38亿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用电量26.72亿千瓦时,增长11%。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133.15万吨,比上年增长32.82%;服装1271万件,增长75.74%;水泥582.63万吨,增长10.86%;轴承2552万套,增长22.78%。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41%,比上年提高2.95个百分点,列入考核的7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优于上年;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利润3.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51.67亿元,利税10.28亿元,分别增长32.38%和5.51%。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04.91亿元,园区内投产工业企业648家,比上年增加15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51.49亿元,同比增长31.34%,实现销售收入159.95亿元,同比增长53.14%,安排就业人数9.08万人,同比增长23.49%。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4.9亿元,增长22.4%。房屋施工面积863.8万平方米,增长61.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97.7万平方米,增长8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维持高位快速运行状态,推动经济增长格局明显。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8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6.71亿元,增长45.96%。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城镇投资中,农业投资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倍。工业投资完成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增幅比城镇投资增幅高3.23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26.35%。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6.41亿元,增长58.8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64%。在城镇投资中,非国有投资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47%。

重点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和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顺利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中心镇的道路连接工程,建起了周边县城、中心镇进入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启动中心区建设工程,加快新火车站片区建设。抓住机遇,加快过境高速公路和市内快速通道建设,景婺黄、景婺常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景鹰高速公路于2005年11月份顺利开工,宁上高速公路于2005年12月完成工程。乐江线已于2005年11月份顺利竣工通车,鄱余公路已完成投资1.7亿元,中小桥及涵洞工程全部完成,2006年可竣工通车;珠湖信江大桥,龙津大桥、鄱阳莲湖大桥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同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76亿元,建成水泥(油)路突破100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面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商业业态不断创新、假日经济日益繁荣等使消费市场充满生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亿元,同比增长16.9%。

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活跃,累计实现零售额36.4亿元,增长17.9%;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需求比较稳定,实现零售额99.4亿元,增长9.0%,增幅比城市低8.9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2亿元,增长21.8%,增幅高居各行业之首;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0.3亿元,增长16.6%。

消费档次明显提高。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68元,增长16.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9.2个百分点。在城区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中,六升二降,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增幅最大,为236.17%;衣着消费增幅为34.27%;食品消费增长14.42%;医疗保健消费增幅为33.15%;交通与通讯消费下降了2.17%;家用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则下降10.3%。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市场建设步伐日渐加快。年末全市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6个,成交额达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4%。

六、对外经济

以提高经济外向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引进市外资金214.9亿元,增长36.45%。

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47亿美元,下降19.1%,其中出口1.31亿美元,下降22%,全市经济外向度达3.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09084万吨公里,增长10.2%,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82216万吨公里,增长8.8%,水路货物周转量26868万吨公里,增长20.3%。完成旅客周转量219236万人公里,增长1.7%,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16138万人公里,增长1.7%,水路旅客周转量3098万人公里,增长0.7%。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6亿元,增长9.89%;电信业务总量19.66亿元,增长29%。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0.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93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97万户。

旅游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00.04万人次,750万人天,增长32.5%,国内旅游收入60.87亿元,增长39.01%;接待入境游客1.8万人次,41653人天,增长51.2%,旅游外汇收入566.87万美元,增长25.4%。全市旅游总收入为61.32亿元,占GDP比重为15.8%,其中:旅游商品收入8.5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26.1%。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33.6亿元,增长25.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27.6%,县级财政实力增强,1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其中超5亿元、3亿元各1个,超2亿元6个;财政收入超过500万元乡镇由上年40个增加到48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乡镇由24个增加到31个。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5.4亿元,增长29%,各项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得到保障。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0.7亿元,比年初增加56.8亿元,增长17.5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53.6亿元,比年初增加1.9亿元,增长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88.9亿元,比年初增加47.5亿元,增长19.7%。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5亿元,比年初增加30.1亿元,增长10.5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77.9亿元,增长8.85%;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08.5亿元,增长16.4%。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1.9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增长43.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6.2亿元,增长1.6倍。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5.9亿元,增长23.5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13.4亿元,增长24.16%,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4.7亿元,比上年多回笼0.3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总额3.11亿元,增长29.9%。全年应缴养老保险3.29亿元,实际征缴3.15亿元,收缴率达95.67%。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9.95万人,全年实际支付养老金4.6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实施一批重点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项目。全年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27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项,合同成交额7631万元,比上年增长8.22%。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整体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共鉴定科技成果37项。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三种专利申请125项。专利授权数为41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25.6%。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26所,在校生137.15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2.29万人,比上年增长3.46%,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88万人,增长9.59%,职业高中在校生3.98万人,增长112.59%,高中在校生12.16万人,增长8.89%,初中在校生33.77万人(入学率97.18%),小学在校生66.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9%),幼儿园在校生10.4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创造了一大批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产品。市图书馆已开工建设。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2个、群艺馆1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2个。全市共有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95%,比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73%,比上年增加0.08个百分点。开展了文化“四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审定公布了首批9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赣剧《詹天佑》、歌曲《清贫颂》、舞蹈剧《铁窗英魂》、儿童剧《我们的网络妈妈》、原生态民歌《呼牛调》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省以上奖励。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预防保健机构365所,其他县级及县以上医院65所,乡镇卫生院238所,其他各类卫生机构62所,拥有病床9396张,卫生技术人员14302人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4枚金牌和3枚银牌。成功举办首届市运会和10多次全国性体育赛事,于莎莎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荣获冠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0.4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全市环境质量总体基本保持了稳定。2005年上饶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1.63,比上年降低0.16,空气质量良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优级的天数153天,优级率占42%;良好天数为212天,良好率占58%。全市地表水达标水质断面为96.3%,水质状况为优。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分贝,达到国家1类标准值;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比上年减少3.5分贝。。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1.81万吨,烟尘排放达标率90.34%;工业粉尘排放量1.68万吨,粉尘排放达标率92.16%;工业废水排放量461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75%;生活废水排放量699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8.8%。

加大环保投入。全市共投资551万元,完成限期治理项目8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能力建设总投资7.79亿元。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共审批建设项目269个,环评执行率比上年增长8.31%“三同时”验收核准项目97个。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迅速。共有自然保护区13个,占地面积341平方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占地面积592平方公里;森林公园5个,占地面积1295平方公里,饮用水源保护区10个,占地面积158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了10.4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1‰,死亡率5.87‰,自然增长率为7.94‰,与上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0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35.15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9元,增收1056元,比上年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增收315元,增长10.81%。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1。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68元,比上年增长16.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3元,增长27.5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0.4和34.96平方米。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830元,增长14.18%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共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3608.4万元,增长34.24%。免费培训下岗职工2.02万人,跨市劳务输出101.85万人。全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2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89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8%,处于调控目标以内。

“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为9.5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6亿元,当期养老金支付率100%,社会化发放率10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率均为100%,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887.3万元。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并提高了救助标准;制定了城市特困群众的救助措施,按国家统一部署,增加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有11.9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0.83亿元,人均领取的补偿额由上年的60元提高到65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3个,收养人数522人,提供床位1600张;农村敬老院233个,收养人数2.18万人,提供床位2.8万张,社会救济总人数60万人,光荣院42所,收养人数787人,提供床位1245张。全市城镇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75个,比上年增加30余个。全年销售电脑彩票4280万元,应得福利资金535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金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价值,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价值。表示一年内生产的可用于社会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4)个别数字与年初的快报数略有差距,以正式公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