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抚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6:48 来源:抚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36次

2002年是抚州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年,是抚州大开放、大招商、大改革、大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0%,是近五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1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17元,比上年增长9.01%。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9:38.0:28.1调整为31.4:40.2:28.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2、0.3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通过招商引资全市共完成企业转制85户,置换职工身份21545人,并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一些长期亏损的困难企业重现生机。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农民人均减负(与2001年比)59元,整体减负率为43.4%。三是政府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市县(区)两级政府工作部门进行了机构撤并,全市各乡镇实行了机构精简,人员分流达到40%。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且收入差距明显,就业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较为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6.36亿元,比上年增长0.38%。其中农业48.95亿元,增长0.02%;林业7.25亿元,增长3.2%,牧业22.99亿元,下降4.36%;渔业7.17亿元,增长10.74%。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投资几个亿、几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培植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发展订单农业项目38个,产值8.1亿元。全市农业商品率达74.1%。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早稻种植134.7万亩,同比调减9.9%,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发展,黄栀子种植面积达7万亩,将逐步成长作为主导产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68亿元,增长14.52%,完成地方工业总产值47.22亿元,增长16.17%。一是重点企业产品起了支撑作用,实现产值、收入、利税同步较快增长,尤其是12户重点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成为近几年效益最好的一年。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非国有工业发展更快,占全市工业比重由去年70%上升为75%。三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整体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员和债务负担下降,融资和开发能力增强。全市统计口径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1.98亿元和利润1.01亿元。

建筑业发展较快。房屋建筑装饰装修业继续保持良好增势。2002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效显著。2002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抚州实际,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抚州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新思路,出台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掀起了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潮。形成了“大开放、大招商”的格局,基本实现“外树形象,内增信心”的预期目标,经济发展的环境显著好转。年终考核显示,截至11月30日止,全市签约项目1804个,合同资金307.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409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82个,亿元以上项目27个;农业项目250个,工业项目982个,第三产业项目572个。实际进资(剔除流动资金)达46.85亿元,占年计划155.5%。目前市工业园区已有兴盛(圣罗兰)皮具服饰、珍视明药业、中春实业、北大科技园、九星科技园等53家企业进园落户。外商外资的大量涌入,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了餐饮业、运输、通讯和建材等三产业发展。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稳步增加

2002年,我市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来抓,加快了建设步伐。市万亩工业园区完成一、二期土方工程及部分道路管网工程,年整土地近7000亩,固定资产投入达26.3亿元。据统计,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如果剔除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投资,则完成35.19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24.33亿元,增长20.11%。投资领域在去年高增长基础上出现了国有投资、民间投资、招商引资投资同步快速发展的局面。2002年房地产完成投资7.80亿元,增长89.42%。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房地产业成为我市本年度的亮点产业,2002年房地产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近20点。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和完成投资情况景气指数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得到加强。2002年,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铁路、公路、水运、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力增强。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寻呼等服务有新进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446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完成旅客运输量2776万人,比上年增长2.70%。邮电通讯较快发展,实现了村村通固定电话、乡乡通移动电话。2002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1786万元,比上年增长7.1%;全市电信业务总量25778万元,比上年增长36.45%,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33.6万户,同比增长77.9%。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需求趋于活跃,消费总量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城乡看:市、县消费品零售额51.6亿元,增长10.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9亿元,增长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制造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2%,农业生产者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8%。商品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启动了六水桥、南湖路、桥东、大公路和青云路等五大农贸市场建设,开工兴建马家山、迅东、田缘和贸易四大商贸广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社会财力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大关。2002年,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和深化财政改革带来了全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5.8%(若剔除政策性减收、消化水份等因素,实际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55亿元,增长0.4%。财政收入增收的主要来源是由:主体税种营业税大幅度增长(增长47.2%)、农业四税收入(增长46.7%)及罚没及行政收费收入(增长11%)较快拉动。全市财政支出20.7亿元,增长22.1%,增支较多主要是受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9.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88.8%)等较多影响。

金融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运行态势基本平衡。200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97亿元,比年初增多36.9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22.6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46.18亿元,比年初增加10.37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及重点企业。全年银行现金收入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银行现金支出485.0亿元,同比增长25.1%,货币回笼资金13.5亿元。保险业稳健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3.1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40.91%。其中,财产保费收入7636万元,比上年增长5.95%,人身保费收入23442万元,比上年增长53.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2年,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中小学推行竞争上岗、精简分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全市中小学精简教师5500人,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抚州品牌高中呈集团化发展,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组建了临川教育集团,扩大了抚州教育影响,扩招新生6200名,吸纳了北京、上海、南昌等市外学生1800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都有较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录取率达63.9%,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数5.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社会办学力度加大,民办学校数量增多,教育产业化逐步形成,全市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社会力量独资、股份制联办等多种形式办学进展顺利。全市创办的民办高中、民办初中、民办小学、民办幼儿园及其他培训学校办校红火。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2002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1项,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技术交易签订合同15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000万元,较上年增长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5个,群艺馆13个,文化站160个。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建成市至县光缆线,提高了电视节目传输质量。全市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1座。2002年,全市广播覆盖人口326.89万人,覆盖率为88.42%;电视覆盖人口344.62万人,覆盖率为93.21%。全年出版报纸3582.4万份,组织文艺活动193次,举办展览24次,各类藏书71.3万册。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16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处,妇幼卫生机构13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8万人,其中:医生0.42万人,护师、护士0.44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0.64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继续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取得金牌总数第六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2002年全市总人口373.14万人,人口出生率14.66‰,死亡率5.48‰,自然增长率为9.18‰。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20.63万人,比去年下降4.61%,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7540元,比去年增长9.31%。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186元,比去年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2273元,比去年增长1.9%。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2年,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13万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12501万元,征缴率达91.3%,同比增长8.6%;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4.7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780万元,增收110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12.99万人,其发放低保金2169万元,同比增长4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取得新进展,顺利实现了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并轨运作,实现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三保合一,全市参加医疗保险15万人,工伤保险3.89万人,生育保险4.4万人,共征缴保险金6423.6万元,征缴率达84%。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安置失业人员11120人,劳务输出46万多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