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4:31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12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加快改革创新,推动和谐进步,加快推进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3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实现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56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4.81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35亿元,增长10.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1042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3:42.0:31.7调整为23.1:46.6:30.3,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4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4.7%。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4%。

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跨越30亿元的基础上再创佳绩,累计完成3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增幅创10年来的最高。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关口,累计完成21.83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31%提高到了8.80%,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提高。全市实现了县县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丰城、樟树两市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财政总收入分别跃过10亿元和6亿元大关。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涨幅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居民消费8大类价格指数呈现5升3降的格局,即居住价格上涨3.5%,食品价格上涨2.8%,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下降4.0%。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

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难度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等。

二、农业

2006年,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2.47亿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13亿元,比上年增长0.92%(按可比价计算),粮食总产、水稻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336.48万吨,比上年增长3.16%。其中:早稻134.73万吨,增产1.51%,晚稻183.75万吨,增长4.43%;油料总产量12.96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10.15万吨,增长5.62%;蔬菜产量117.34万吨,增长0.1%。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83.9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

畜牧业生产出现下降。受“高热病”影响,全年肉类总产量36.22万吨,减少6.82%。其中猪肉产量29.09万吨,减少6.61%;牛、羊、兔肉产量2.78万吨,增长9.88%;禽肉产量4.05万吨,比上年减少19%。禽蛋产量5.34万吨,减少9.64%。全年生猪出栏377.13万头,减少4.73%;出售和自宰肉牛20.46万头,比上年增长15.72%。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0.52亿元,创税收2.44亿元,分别增长32.8%和59.5%。新增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使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8家,市级龙头企业增至66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现有3个省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并申报了1个国家级示范点。龙头企业的加工水平、带动能力、自身实力、科技含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全市“三品”农业快速推进。与上年相比,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1个,增加15个,基地面积13.26万亩,增长了23.3%,产品42个,增加24个;绿色食品企业通过国家论证的有20家,增加7家,产品47个,增加32个,基地面积79.13万亩,增长了524.6%;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增加1个,基地面积19.26万亩,增长1.3%,产品30个,增加4个。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以“和谐小康家园行动”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展开,570个自然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32座,修复水毁工程587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80处、供水工程74处;沼气工程顺利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4.5万个,规模养殖场环保沼气工程达到126处;县乡水泥(油)路竣工里程1353.7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建制村284个;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28%。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0.5万千瓦,增长24.26%;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22.62万吨,增长8.7%。农药使用量10673吨。农村用电量67205万千瓦小时,增长8.3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跃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545户,完成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9.49亿元,同比增长34.93%。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90.87亿元,同比增长41.02%。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建材、机械、食品、医药和电力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75.73亿元,增长46.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67.0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随着工业生产的提速发展,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155.11%,比上年提高了27.41个百分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12亿元,增长61.6%,实现利润13.56亿元,比去年增加5.62亿元。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992家,其中2006年新增入园企业174家。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47.71亿元,增长61.2%,上交税金13.67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5.70万人,分别增长66.91%和48.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7897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23.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06.8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为宜春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到2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74.0亿元,增长19.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174.8亿元,增长29.0%。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6年,39个在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0388万元,为年计划投资100.70%;已完工项目达到13个,由国家投资的7个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立项;武吉高速公路宜春境内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宜安公路正式动工,整修和改善市养公路171公里,完成11条线路的安保工程建设。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果。宜春中心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全国道路交通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和首届“江西省文明城市”,城市管理工作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城镇化率达到34.5%。

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宜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29.3%,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15.9亿元,增长38.7%,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78.5%。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62.0万平方米,增长12.3%;商品房销售额20.6亿元,增长13.9%。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泥235万吨/年,中成药765吨/年,水库容量0.8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10.08万吨/日,改建公路529.7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1632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全部安装完成,高安被确定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国家级专家培训点,上高在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得分第一,全市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宜春学院。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分别达21949人和11069人。2006年,宜春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878人,在校学生19895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专招生2433人,在校学生8911人;普通高中43所,招收学生30826人,在校学生8868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1801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35.9%。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27所,初中学生205167人;小学1728所,小学学生44172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4%。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97587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8872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976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2006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209人,其中2679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专项资金7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6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1项,共计111项,全年共验收鉴定科技成果50项,其中省级鉴定10项,市级鉴定40项,专利申请31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1项,成交额7355万元。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明显,专利申请量列全省设区市之首。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5148万人,比上年增长1.1%。旅客周转量29.0亿人公里,增长19.98%。公路、水路货运量4650.14万吨,增长3.38%;货物周转量29.0亿吨公里,增长1.1%。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3.87万辆,增长19.44%。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3%。固定电话用户达86.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住宅电话60.2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6.13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3.8万户,增长10.4%,移动电话普及率19.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9.02万户。邮电通信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发展提速。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8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9%,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37亿元,增长17.8%;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10079人次,比上年增长29.6%,旅游外汇收入354万美元,增长37.6%。2006年成功承办了中国光彩事业宜春行暨明月山森林温泉旅游节,宜春对外影响日益扩大。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假日旅游、通信电子产品、住房等仍然是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6%。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8.23亿元,增长15.9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2.25亿元,增长13.22%。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6.69%和63.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9.39亿元,增长14.04%;餐饮业零售额11.38亿元,增长17.95%。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2006年,外贸出口1.5亿美元,增长36.1%,宜春市和上高县荣获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19.7亿元,纳税19.5亿元,占据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组织和参加一系列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活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引进重大工业项目44项,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3个,引进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增长11.1%;引进市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95.76亿元。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5.57亿元,较年初增加66.53亿元,增长17.7%。其中,企业存款75.47亿元,增长2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8.92亿元,增长13.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76亿元,当年新增24.04亿元,增长11.04%。其中,短期贷款158.32亿元,当年新增6.56亿元,增长4.32%。全年现金收入129.88亿元,现金支出133.01亿元,净回笼现金0.43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7.87亿元,增长9.5%,其中财产保险1.65亿元,增长9.7%,人身保险6.22亿元,增长9.3%。全年支付各类赔付1.26亿元,其中财险赔款0.97亿元,人险给付0.29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心城大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加紧实施,宜春晚报更名为赣西晚报,覆盖面扩大至新余、萍乡;袁州谯楼、樊城堆、鸣水桥、朱轼墓、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末宜春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8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1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9%;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2%。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0个。有线电视用户29.51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中心城区国家卫生城创建全面推进。县级疾控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农村卫生所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7个,农村卫生院180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409张,其中医院病床6133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245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5155人,注册护师、护士4149人,专科疾病机构10个,人员272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51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2个,人员452人,卫生监督机构11个,人员223人。

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成功承办了世界杯藤球赛、全国摩托艇精英赛暨艺术滑水表演赛等17项国际国内赛事;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4‰,死亡率6.00‰,自然增长率7.84‰,年末人口为537.4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53.44元,比上年增收923.2元,增长11.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52.88元,增收222.67元,增长6.5%。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我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74.25元,下降4.1%,恩格尔系数为35.1%,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775.98元,增长5.95%,恩格尔系数为46.32%,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71平方米。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82元,比上年增长9.67%。

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3万人,“4050”群体再就业64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2060万元,担保贷款1.25亿元、额度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免费职业培训4.9万人,创业培训2745人;免费职业介绍12.4万人,跨省劳务输出82.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9万人、29.2万人、26.1万人、18.4万人、11万人,五项基金总收入7.72亿元,增长26.8%。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82个,收养人数12876人,临时救济人数达4447人次。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宜春境内7条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III类水标准以上,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的天数明显增加。2006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89人,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02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5个,环保治理投资8899万元。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烟尘控制区面积86.6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

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