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3:50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79次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和谐创业、富民兴市、加速崛起”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和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综合

2005年,宜春经济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宜春市生产总值为3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1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28.8:38.8:32.4调整为26.3:42.0:31.7。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0%。其中居住价格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4.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9%,医疗保健价格下降3.8%,衣着价格下降8.6%。

2005年,宜春市财政总收入跃上30亿元台阶,达到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16亿元,增长15.79%。10县(市.区)财政总收入有8个过亿元,其中,有5个过2亿元。超千万元乡镇(街道)31个,比上年增加7个。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市本级经济实力偏弱,辐射带动力不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很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农业

2005年,宜春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1.5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0余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按可比价计算),各类农产品全面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32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其中:早稻132.72万吨,增产6.86%,晚稻175.95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总产量12.98万吨,增长6.06%;水果总产量9.61万吨,增长22.42%;蔬菜产量117.2万吨,增长1.34%。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844684公顷,比上年增长1.27%。

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95.9万头,增长12.35%;出售和自宰肉牛17.68万头,比上年增长15.24%。肉类总产量38.87万吨,增长13.42%。其中猪肉产量31.15万吨,增长15.24%;牛、羊、兔肉产量2.53万吨,增长12.63%;禽肉产量5万吨,比上年增长4.07%。禽蛋产量5.91万吨,增长8.08%。水产品产量达到24.1万吨,比上年增长9.05%。

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宜春市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和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5.8%和35.9%,分别提高1.5和3.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5.58亿元,增长47%;实现税收1.53亿元,增长41.3%,“三品”农业基地面积扩大3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户,万载县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单位,奉新县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高产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启动,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工程大规模展开,栽种杨树701万株,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作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典范。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宜春市全面启动了解决6.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新建农村水泥(油)路1164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委会144个。宜春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5.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22%。农用排灌机械动力84.65万千瓦,增长19.36%。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20.81万吨,增长5.31%。农药使用量12906吨。农村用电量62002万千瓦小时,增长3.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1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稳固。全年宜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7.36亿元,增长32.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5%。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5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83%。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2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3.15%,比上年提高26.9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4亿元,比上年增加4.13亿元;实现利税20.49亿元,比上年增加7.41亿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13.84万元。施工房屋面积588.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87.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为宜春市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005年,宜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45.9亿元,增长31.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139.8亿元,增长41.6%;农村投资27.0亿元,增长19.1%。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在交通、水利等领域确定了2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86亿元。宜春机场建设项目列入省“十一五”规划,选址工作已经开始。中心城防洪工程、丰城大联圩、筠安堤等重点防洪工程正抓紧施工,一批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陆续开工。完成公路改善工程、老区扶贫公路、国债项目工程256.8公里,国家重点项目武吉高速公路宜春段正式动工。

中心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32.8%。中心城建设继续推进,袁河水厂顺利竣工,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加紧建设,芦洲路和钓台路建设、鼓楼片区改造以及第三期小街小巷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区通过实施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面貌显著变化,知名度日渐提高,城市管理工作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先后迎接了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和省文明城的考评检查并成功通过评审。县市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奉新、上高、丰城、宜丰正式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其中奉新、上高已通过考核验收。全市完成旧村改造试点476个,得到国家建设部充分肯定;建成省级文明村镇示范点15个,高安八景镇、袁州温汤镇、宜丰潭山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运行。2005年宜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5.7亿元,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11.5亿元,增长14.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73.2%。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92.2万平方米,增长3.6%;商品房销售额12.3亿元,增长56.7%。

宜春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火力发电120万千瓦/年,水泥216.6万吨/年,胶合板3.1万立方米/年,粮食仓库库容1000万公斤,改建公路272.3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义务教育“一费制”全面实行,“两基”迎省复查年检全部完成,樟树市被授予“江西省巩固提高‘两基’工作先进市”。宜春市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部分学校结构调整稳妥推进。高安师范成建制并入宜春学院,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分别达1.6万人和1.1万人。2005年,宜春市普通高校招生26474人,增加5142人;在校学生23649人,增加3433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3672人,在校学生10247人;普通高中24所,招收学生4477人,在校学生11246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86万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32.8%。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198所,初中学生23万人;小学1759所,小学学生42.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6.6%。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85521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75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1827人。

科技队伍壮大,人才工作有新进展,已选拔出6名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65名学术学科带头人、315名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969人,其中25789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科研取得新成果。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民营科技园4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户。全年取得科研成果40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专利申请304项。技术贸易机构17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4项,成交额7277.78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5092万人,比上年增长0.35%。旅客周转量24.17亿人公里,增长2.5%。公路、水路货运量4498.3万吨,增长3.0%;货物周转量40.10亿吨公里,下降5.6%。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3.24万辆,增长26.1%,其中汽车2.88万辆;其他机动车0.36万辆。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宜春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固定电话用户达8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6%,宜春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6.09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66.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0万户,增长30.2%,宜春市移动电话普及率17.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44万户。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业发展提速。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年宜春市国内旅游人数320.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亿元,增长42.8%;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7776人次,比上年增长42.6%,旅游外汇收入257.18万美元,增长26.5%。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假日旅游、通信电子产品、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62亿元,增长15.6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3.34亿元,增长12.02%。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6.2%和6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4.69亿元,增长13.28%;餐饮业零售额9.64亿元,增长14.18%。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宜春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2005年,宜春市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11014万美元,增长84.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化工产品、有机食品、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分别增长50%、95%和65.9%,占到出口总额的58.8%,化工产品已成为最大出口产品,达到1850万美元。出口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宜春市外贸出口企业达到150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占出口总额的87.6%。其中500万美元以上企业6家,占出口总额的41.5%。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亿美元,达21239万美元,增长64.2%。招商引资项目向工业园区聚集。2005年,宜春市10个园区内招商签约资金167.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9.62亿元,同比依次增长32.6%和80.2%。2005年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21个,引进超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0个。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2005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78.58亿元,比年初增加57.51亿元,同比多增3.3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9.33亿元,比年初增加7.38亿元;财政存款4.19亿元,比年初减少0.54亿元。2005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217.72亿元,比年初增加24.7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1.76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中长期贷款58.98亿元,比年初增加1.79亿元。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25.77亿元,比年初增加3.69亿元;农业贷款45.8亿元,比年初增加13.38亿元。全年现金收入1158.0亿元,支出1158.8亿元,净投放现金0.8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7.19亿元,增长3.8%,其中财产保险1.5亿元,下降7.4%,人身保险5.69亿元,增长7.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23亿元,其中财险赔款0.97亿元,人险给付0.26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文化产业发展正式启动,策应中心城“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战略定位,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初步确立了“一带五区六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三大文化活动,万载傩舞踩街表演和傩面具展览夺得“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金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年末宜春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58%;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06%。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3个。有线电视用户28.1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宜春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工作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跃居全省前列,奉新县通过省级卫生城达标验收。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8个,农村卫生院177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375张,其中医院病床6152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02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4866人,注册护师、护士3925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468人;专业防治机构10个,人员268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515人。

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市运会,组织承办了10项全国比赛和5项全省比赛,宜春市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夺得5枚金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宜春市人口出生率为13.99‰,死亡率6.18‰,自然增长率7.81‰,年末宜春市人口为533.7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八千,达8230.28元,比2004年增收1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2元,增收265.7元。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宜春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47.8元,增长25.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620.1元,增长20.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47%,同比分别下降3.3个、6.9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6.98和35.03平方米,同比增加3.97和0.57平方米。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宜春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749元,比上年增长14.24%。

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年末宜春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18个,收养人数9639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273989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20656人次。70885名农村特困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3.8万余名移民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宜春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12.2万人,最低生活保障金8258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年末宜春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70人,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97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1个,环保治理投资8816万元。宜春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烟尘控制区面积83.4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