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3:23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63次

2004年,是宜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筹办农运会和加快发展的双重压力,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农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

一、综合

经济发展为近10年最好水平。2004年,宜春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市生产总值为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10.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0.2:37.8:32.0调整为30.6:38.5:30.9。

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得到有效化解,居民消费价格涨跌有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2%,居住价格上涨6.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衣着价格下降3.6%,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2%,医疗保健价格下降2.7%。

财政收入增长为近九年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6亿元,增长17.5%。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县市达8个,丰城市超6亿元;超千万元乡镇(街道)24个,比上年增加11个。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农业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粮食销售价格的恢复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2.83亿元,比上年增长8%(按可比价计算)。主要农副产品一举摆脱了近5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各类农产品全面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316.42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早稻124.2万吨,增产27.9%,晚稻175.94万吨,增产17.6%;油料总产量12.24万吨,增长1.2%;水果总产量7.85万吨,增长76%;蔬菜产量115.65万吨,瓜果类产量19.1万吨。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834129公顷,比上年增长6.4%。

畜牧水产业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52.35万头,增长15.8%;出售和自宰肉牛16.14万头,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34.27万吨,增长16.9%。其中猪肉产量27.03万吨,增长16.2%;牛、羊、兔肉产量2.25万吨,增长10.3%;禽肉产量4.81万吨,比上年增长21.8%。禽蛋产量5.47万吨,增长8.5%。水产品产量达到22.13万吨,比上年增长5.3%。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已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5个,创绿色食品品牌20个,16个有机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万载县茭湖乡成为全国第一个乡域整体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的乡镇,高安市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市)”,宜丰县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靖安县获“中国椪柑之乡”称号;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6.9亿元,税收9800万元,分别增长74.3%和20.5%。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模超历史,竣工里程达1317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乡镇11个、行政村258个。新建沼气池1.1万个,是上年的3.5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8.6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0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0.92万千瓦,增长21.4%。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9.76万吨,增量4.7%。农药使用量9137吨,增11.6%。农村用电量60141万千瓦小时,增长7.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4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1亿元,增长43.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5%。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93%,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65%,比上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8亿元,比上年增加0.37亿元;实现税金8.37亿元,比上年增加1.09亿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迅猛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年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实现利润13756万元。施工房屋面积472.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322.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中心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空前。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07.1亿元,增长32.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投资97.3亿元,增长55.6%;农村投资22.7亿元,下降11%。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60.4亿元,增长58.9%;更新改造投资10.8亿元,增长94.4%。宜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资金8.67亿元,增长39.9%,完成了宜阳大桥、宜春大道、袁河西路、城区沥青路面铺设、小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袁山公园、状元洲公园、迎宾公园基本建成,袁河水厂主体工程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始启动。

房地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房地产业持续升温。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4亿元,增长34.4%,其中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9.4亿元,增长112.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75%。全年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增长10%;商品房销售额6.7亿元,增长18.2%。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121万千瓦/年,水泥185万吨/年,胶合板5万立方米/年,粮食仓库库容380万公斤,改建公路357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铜鼓县山区寄宿制办学模式在全国、全省推介,宜春中学、丰城中学等一批优质高中新校区基本建成,高考二本上线总人数连续七年列全省第一,宜春学院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在校生达1.4万余人。2004

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4190人,增加94人;在校学生14893人,增加3109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3774人,在校学生10348人;普通高中24所,招收学生31311人,在校学生83612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5313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30.27%。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07所,初中学生240198人;小学1841所,小学学生42824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75720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76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462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14项,发展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家。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425人,其中2298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专利申请75项。技术贸易机构29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8项,成交额7042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客货运输营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5074万人,比上年增长9.96%,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3721万人,增长1.35倍。旅客周转量23.57亿人公里,增长8.47%,其中非国有经济旅客周转量13.82亿人公里,增长21.34%。公路、水路货运量4366.9万吨,增长26.78%;货物周转量42.46亿吨公里,增长62.68%。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2.57万辆,增长41.21%,其中汽车2.42万辆;其他机动车0.15万辆。

邮电通信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0.92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71.6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98%,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3.68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37.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2万户,增长21.75%,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13.7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43万户,增长0.17%。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产业逐步壮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省级风景名胜区增至5个,靖安三爪仑被国家旅游局授予3A级旅游景区。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265.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45亿元,增长33%;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5453人次,比上年增长91%,旅游外汇收入203.27万美元,比上年47%。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悄然改变,假日旅游、通信电子产品、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3亿元,增长14.2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4.93亿元,增长10.07%。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49.34%和50.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0.68亿元,增长11.86%;餐饮业零售额14.6亿元,增长19.25%。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9780万元。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据海关统计,我市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059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进口贸易额4622.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2.3%;出口贸易额596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4%。在出口总额中,外贸企业完成1775.2万美元,增长13.5%;生产企业出口2984.1万美元,增长16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10.6万美元,增长95.5%。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9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1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上高县成为全省首批外派劳务基地县,宜丰县奋发竹业有限公司开创我市工业企业到国外投资先河。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2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8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9.95亿元,当年新增54.26亿元,增长20.4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96亿元,当年新增6.76亿元,增长15.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8.38亿元,当年新增40.2亿元,增长19.3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4.75亿元,当年新增29.17亿元,增长13.0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7.87亿元,当年新增10.55亿元,增长2.78%。全年现金收入1066.41亿元,支出107.26亿元,净投放现金6.21亿元。

保险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6.93亿元,增长9.83%,其中财产保险1.62亿元,人身保险5.31亿元,分别增长22.72%和6.3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0387.5万元,增长14.16%,其中财险赔款8593万元,增长5.46%;人险给付1794.5万元,增长88.6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筹办农运会圆满成功,谱写了宜春历史的辉煌篇章。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围绕“成功看安全,圆满看接待,品牌看表演”的总体目标,克服种种困难,挑战巨大压力,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夺取了筹办农运会的全面胜利。宜春中心城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迎农运、创“三城”活动,一举获得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称号;320国道境内沿线全面进行了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气势恢宏,竞赛工作井然有序,接待工作周密细致,安全保卫万无一失,后勤保障及时到位。整个筹办工作不仅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而且在这次严竣的考验中,铸就了我们宜春“坚韧不拔、不畏艰难,事在人为、负重奋进,众志成城、敢创一流”的精神。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成功举办市第二届艺术节,修复了袁州古天文台。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站)185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4%;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95%。城乡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0个。有线电视用户24.43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年末拥有各类医院38个,农村卫生院17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559张,其中医院病床6023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17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4992人,注册护师、护士3871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546人;专业防治机构10个,人员280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473人。

体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杨文军实现了宜春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3枚、银牌101枚、铜牌28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89%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16名,有6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

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27‰,死亡率6.22‰,自然增长率8.02‰,年末全市人口为530.44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2.41元,增长9.5%;人均消费性支出5399.9元,增长8.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64.4元,增长17.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2173.23元,增长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3.46%。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03元,比上年增长16.65%。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22.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2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3.2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12.3万人,最低生活保障金9598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镇单位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费6.72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18个,收养人数9831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269873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84651人次。12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得到了及时救助,57万名因旱因灾的农村群众和4万余名移民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52人,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04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9个,完成投资724.4万元。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62.9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2004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24267公顷,完成造林面积6776公顷,林木蓄积量达4100万立方米,全市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2.3%。

注: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