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2:29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13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开拓奋进、克难制胜,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7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6.25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72.44亿元,增长12.5%。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三产已逼近一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4.6:33.7:31.7调整为32.9:34.4:32.7。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在低位徘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4%,衣着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3.0%,医疗保健价格下降10.5%,交通通讯工具价格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

在“减收多、增支猛、平衡难”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收入征管,努力挖潜节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2亿元,增长2.3%。财政支出2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困难较大,隐忧不少,突出表现为“两难两大”: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安全稳定工作压力大。

二、农业

2002年,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全市区域性结构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提高,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搞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成为新的亮点,创汇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作物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全年粮食产量281.50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其中早稻产量101.79万吨,减产2.3%;晚稻产量162.96万吨,减产0.86%;油料总产量13.48万吨,减产8.8%;水果总产量3.95万吨,增长7.63%;麻类4870吨,减产4.11%。蔬菜、瓜果类农作物全年种植面积达79024公顷,比上年减少6.11%,总产量达160.36万吨,减产7.26%;花卉、苗木等特种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仅花卉种植就达1351公顷。

畜牧水产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99.85万头,下降10.35%;出售和自宰肉牛13.9万头,比上年增长10.62%。肉类总产量28.44万吨,下降3.63%。其中猪肉产量22.94万吨,下降7.54%;牛、羊、兔肉产量1.62万吨,增长8.0%;禽肉产量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0.57%。禽蛋产量5.14万吨,增长9.83%。水产品产量达到20万吨,比上年增长3.68%。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各地高度重视培育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689公顷,全市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3.0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1%。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9.83万千瓦,增长5.19%。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9.73万吨,减量0.4%。农药使用量7988吨,增量3.39%。农村用电量49239万千瓦小时,增长5.89%。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2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发展工业的举措,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8.86亿元,增长14.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7%。

工业品产销率继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33%,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97.09%,较上年略有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为1269万元,总体实现扭亏为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8524万元,同比减亏27.4%。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3.93%,比上年提高3.81个百分点。

建筑业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3663万元。施工工程122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05个。施工房屋面积377.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28.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投资需求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投资完成58亿元,增长25.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31.4亿元,增长47.7%;城乡集体投资12.5亿元,增长7.3%;城乡个人投资17.6亿元,下降6.2%。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1.2亿元,增长79.7%;更新改造投资3.0亿元,增长13.8%。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成为我市建设领域投资的又一大亮点。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27亿元,增长20.5%。其中用于商品房建设的投资4.18亿元,增长16.2%,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57.5%。全年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增长15.7%;商品房屋销售额4.42亿元,增长15.0%。城市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经营城市初见成效。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0.31万千瓦/年,水泥10.1万吨/年,胶合板0.9万米3/年,移动通讯基础设备12信道/年,粮食仓库库容500万公斤,改建公路117.2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4669人,增加2446人;在校学生8934人。增加3090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3124人,在校学生8786人;普通高中55所,招收学生29325人,在校学生7243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2860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的17.8%。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53所,初中学生259122人;小学2063所,小学学生44039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园幼儿73234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62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0人。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776人,其中1960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41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专利申请103项。技术贸易机构47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6项,成交额685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明显改善,网络结构进一步朝着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48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3689万人,增长18.2%;旅客周转量18.74亿人公里,增长1.0%,其中非国有经济13.81亿人公里,增长87.1%。公路、水路货运量3418.2万吨,增长8.3%;货物周转量22.54亿吨公里,增长15.8%。全社会营运机动车辆拥有量1.70万辆,增长2.4%,其中汽车1.67万辆,增长32.5%,其他机动车0.03万辆,下降88%。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加快,新型业务不断出现。200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8.7亿元。固定电话用户达5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0%,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0.4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44.8万户,增长12.3%;移动电话用户49.1万户,增长19.2%,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9.5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5万户,增长41.7%;邮电通信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201.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66%,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98亿元,增长34.86%;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6035人次,比上年增长62.42%,旅游外汇收入243.9万美元,增长21.74%。

七、国内贸易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房地产和通信等方面消费日益旺盛,成为内需有力的支撑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6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8亿元,增长8.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1.88亿元,增长8.4%;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1.9%和6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94亿元,增长8.5%;餐饮业零售额10.82%亿元,增长12.7%。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15287万元。

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68.58亿元,增长9.3%,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6.78亿元,增长8.5%;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41.80亿元,增长17.7%。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市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809万美元,其中进口贸易额3624万美元,出口贸易额2185万平均。在出口总额中,外贸部门自营出口1095万美元,下降14.2%;生产企业出口491.1万美元,增长241.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89.8万美元,增长2.5%。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9.9%。

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21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43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04亿元,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1亿元,增长2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2亿元,增长15.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5.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6亿元,增长4.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7.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亿元,增长3.2%。全年现金收入724.20亿元,支出712.97亿元,净回笼现金11.23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1亿元,增长37.0%,其中财产保险1.29亿元,人身保险3.52亿元,分别增长5.7%和53.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715万元,增长92.56%,其中财险赔款6959万元,增长12.74%;人险给付8756万元,增长3.4倍。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6.16万人;离退休人员5.3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5%;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35%。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有线电视用户22.4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类医院41个,农村卫生院175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141张,其中医院病床7109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294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5153人,注册护师、护士3934人,卫生防疫机构12个,人员525人;专业防治机构12个,人员323人;妇幼保健机构11个,人员4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2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9枚、银牌123枚、铜牌110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88%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名,有8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66‰,死亡率6.60‰,自然增长率8.06‰,年末全市人口为522.8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3.28元,增长16%;人均消费性支出4541.88元,增长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4%。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2.5元,增长3.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1995.75元,增长4.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27%,。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550元,比上年增长15.7%。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4个,收养人数7995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119287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21616人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年共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94万元。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16人,环境监测站7个,环境监测人员80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个,比上年增加5个,完成投资382.3万元。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45.5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