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宜春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11:51 来源:宜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87次

2001年,全市人民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宜春建设成为赣西经济中心城市”总体目标,以思想大解放、对外大开放促进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喜人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出现重要转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4.0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5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增长9.7%。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由上年的35.6:33.5:30.9调整为34.6:33.7:31.7。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中稳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在低位徘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3%,衣着价格下降0.6%,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3.6%,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7%,交通通讯工具价格下降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7.7%,居住价格上涨3%。

在“减收多、增支猛、平衡难”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收入征管,努力挖潜节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6亿元,增长5.3%。财政支出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财政平衡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就业问题严峻。

二、农业

2001年,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2.34亿元,比上年下降1.46%。农物作结构性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品率大幅度上升。受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287.64万吨,比上年减产4.3%。其中早稻产量104.19万吨,减产1.44%;晚稻产量164.37万吨,减产10.21%;油料总产量14.78万吨,减产7.39%;水果总产量3.67万吨,增长53.29%;麻类5079吨,增长12.74%。蔬菜、瓜果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种植面积达84169公顷,比上年增长14.19%,总产量达172.91万吨。

畜牧水产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生猪出栏334.47万头,下降5.88%;牛、羊等草食动物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17.06%。肉类总产量29.51万吨,下降3.76%。其中猪肉产量24.81万吨,下降4.91%;牛、羊、兔肉产量1.5万吨,增长6.38%;禽肉产量3.16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4.68万吨,下降2.7%。水产品产量达到19.29万吨,比上年增长2.26%。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各地高度重视培育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56公顷,全市国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3.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7.37万千瓦,增长25.22%。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19.81万吨,减量2.39%。农药使用量8268吨,增量1.51%。农村用电量46498.7万千瓦小时,增长3.1%。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66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进有退”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一些陷入困境的企业重现生机,一些生产效益一般的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优势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初步扭转了工业生产的被动局面。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7.68亿元,增长4.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8.12%。

工业品产销率继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98%,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97.94%,提高1.8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为-961万元,同比减亏5931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514万元,同比减亏18.9%。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0.66%,比上年提高10.98个百分点。

建筑业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有序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利润2154.7万元;施工工程117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606个。施工房屋面积526万平方米,增长65%;竣工房屋面积200.7万平方米,增长3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走出低谷,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地方投资完成46.2亿元,增长12.4%。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21.3亿元,增长22.46%;城乡集体投资0.2亿元,下降69%;城乡个人投资18.7亿元,增长2.7%。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78亿元,增长16.98%;更新改造投资3.47亿元,增长20%。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成为我市建设领域投资的一大亮点。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03亿元,增长36.57%。其中用于商品房建设的投资3.6亿元,增长2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达60%。全年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增长48%;商品房屋销售额4.1亿元,增长81%。城市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经营城市初见成效。

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0.2万千瓦/年,水泥10.3万吨/年,胶合板4.08万立方米/年,移动通讯基站设备13信道/年,医院病床125张,粮食仓库库容11.5万吨,改建公路1.63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01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2223人,增加54人;在校学生5844人,增加578人。中等教育稳步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2561人。在校学生9127人;普通高中79所,招收学生27233人,在校学生63735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1356人,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的17.8%。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普通初中234所,初中学生263477人;小学2210所,小学学生44573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1%,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幼儿园在园幼儿66800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5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30人。

科技队伍壮大,科研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4580人,其中2068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全年取得科研成果55项,比上年增加2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专利申请108项(获批准的90项)。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60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2项,成交额4562.9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明显改善,网络结构进一步朝着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4576.6万人,比上年下降1.16%,其中非国有经济客运量3274.6万人,下降0.02%;旅客周转量18.57亿人公里,增长18.19%,其中非国有经济7.38亿人公里,下降22.4%。公路、水路货运量3252万吨,增长1.3%;货物周转量22.05亿吨公里,下降9.47%。全社会机动车辆拥有量1.66万辆,增长13.2%,其中汽车1.26万辆,增长8.2%;其他机动车0.25万辆,增长97.8%。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加快,新型业务不断出现。200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8%。固定电话用户达45.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8.6%,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8.9部/百人,其中住宅电话39.9万户,增长31.7%;移动电话用户41.2万户,增长1.6倍,全市移动电话普及率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万户,增长1.4倍;邮电通讯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164.43万人次,经上年增长23.6%,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亿元,增长32.8%;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共计3716人次,比上年增长10.6%,旅游外汇收入200.33万美元,增长13.43%。

七、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假日消费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

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28亿元,增长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6.30亿元,增长8.2%;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2.07%和67.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亿元,增长7.9%;餐饮业零售额9.61%亿元,增长9.7%。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21666万元。

集市贸易交易活跃,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75.47亿元,增长31.3%;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4.68亿元,增长14.8%;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50.79亿元,增长41.1%。

八、对外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市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291.5万美元,其中进口贸易额287.1万美元,出口贸易额2004.8万美元。在出口总额中,外贸部门自营出口1276.9万美元,增长35.4%;生产企业出口143.9万美元,增长3.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84万美元,下降4.6%。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3.2%。

年末实有“三资”企业171家,其中当年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32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4.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37亿元,增长13.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8亿元,增长13.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91亿元,增长13.1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8.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1亿元,增长2.1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3亿元,增长2.64%。全年现金收入626.13亿元,支出618.45亿元,净回笼现金7.69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51亿元,增长14.33%,其中财产保险1.22亿元,人身保险2.29亿元,分别增长9.91%和16.8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8161万元,增长6.72%,其中财险赔款6172万元,下降19.29%;人险给付1989万元,增长2.14倍。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9.4万人,下降4%;离退休人员4.8万人,增长7.7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9.12%;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3.5%。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个。有线电视台11座,有线电视用户20.59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卫生机构582个(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236个,农村卫生院180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780张,其中医院病床10324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287人,增长0.2%,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5856人,下降0.52%,护师、护士4241人,增长4.69%。卫生防疫机构13个,人员538人,专业防治机构13个,人员337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人员35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3枚、银牌72枚、铜牌59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91%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7名,有2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8‰,死亡率6.14‰,自然增长率8.66‰,年末全市人口为518.6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6.8元,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4433.42元,增长20.1%。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2.01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1912.24元,增长8.17%。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389元,比上年增长18.39%。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4个,收养人数7345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29019人,临时救济困难户达18440人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年共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37.3万元。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70人,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101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个,比上年增加5个,完成投资3352万元,增长6.06倍。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9.66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