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吉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07:21 来源:吉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7次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改善发展环境,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

一、综合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市生产总值在2003年跃上200亿元台阶后,2004年继续攀升,完成242.86亿元,可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创近9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9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88.85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77.04亿元,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5225元,比上年增加745元,同比增长13.8%。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比去年增长24.5%;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到12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4.93亿元,比年初增加36.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历史,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2.66%和7.7%。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5,比上年上涨3.5%,增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0.8%、2.1%、6.2%、3.9%,食品类中粮食增幅最高,达33.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不少;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消费率偏低;五是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部分生产要素紧张,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强劲回升,增幅创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实施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措施,全市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水稻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促进了粮食增收和农业增效。一是增幅提高,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6.75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86%,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农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7.1%,扭转了多年低迷的局面,出现了新的转机。二是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创十二年来最高。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71.74万吨,比历史最高年1999年的242.95万吨增28.79万吨,比上年增77.97万吨。全市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1.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17%,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创1992年以来历史最高,达58.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1万公顷,增长28.8%。三是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蔬菜、烟叶种植面积58.87千公顷、75.23千公顷、742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8.76%、6.97%和16.67%。四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地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3.66:11.89∶24.12∶10.33,粮食优质品种覆盖面积达55万公顷,优质品种的比率达到96.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241.5万头,增长5.2%;出栏牛22.7万头,增长71.74%;出栏羊3.56万头,增长46.42%;家禽出笼330.5万羽,增长26.20%。肉类总产量25.55万吨,增长11.51%;禽蛋产量3.54万吨,增长25.88%;牛奶产量1760吨,增长24.03%。渔业稳步增长。水产品产量12.66万吨,增长7.6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3.98万吨,占水产品比重31.44%,比重比上年提高3.16个百分点。2004年由于退耕还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年造林面积为10.9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7.86%,但主要林产品产量有大幅度增长,油茶籽产量2.73万吨,比上年增长62.54%;松脂2.93万吨,增长77.13%,笋干1274吨,增长113.4%。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用于开工各类水利工程投入资金6427.1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8.32千公顷。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9.59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78.86万千瓦,增长20.7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3万吨,增长17.06%;农村用电量4.03亿千瓦小时,增长7.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04年,全市上下围绕工业“三年翻番”目标,突出做大工业园区、做强优势工业、搞活中小企业,工业生产高开高走,强势不减。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59.4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29.16%,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5.2%,拉动GDP增长3.65个百分点。带动工业高速增长的动力,一是市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拉动力增强。2004年全市食品、中医药化工、电子、建材、电力、冶金等六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增长34.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拉动工业增长27.6个百分点。二是民营企业高速发展。2004年,全市非国有工业完成总产值67.4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39.3亿元,增长5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总产值7.82亿元,增长22.8%;股份制企业完成总产值8.79亿元,增长50.8%;三是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增多,并陆续开工投产。2004年,园区企业总数已达92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40个,增长17.8%。实现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8亿元,增长32.6%;销售产值95.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1%。企业实交税金5.30亿元,比去年净增1.55亿元,增长41.5%。园区就业人数由去年的9.07万人增加到13.28万人,新增就业人数4.21万人,增长46.4%。四是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1%,比上年同期提高16.95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95%,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0.56亿元,税金总额6.55亿元,同比增长31.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2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9.79万平方米,增长6.5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8.73万平方米,增长1.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快速增长,总量刷新历史记录。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33.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65亿元,增长39.74%,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投资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投资项目明显增多。2004年,我市城镇投资项目总数670个,同比增长32.4%;其中新开工项目458个,同比增长35.5%,项目总数和新开工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投资结构明显改善。200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980万元,占0.9%,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34.63亿元,占39.1%,全部是工业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53.23亿元,占60%,其中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达到20亿元,比上年新增投资12亿元。泰井高速、赣粤高速连线、319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并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建设;吉井铁路、华能电厂二期、泰和水电站、东谷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已陆续展开。三是房地产开发继续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24万元,增长27.6%。商品房施工面积达288.71万平方米,增长28.2%。其中,住宅面积为219.41万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的76%。商品房竣工面积105.35万平方米,增长155.5%。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回升明显,增幅创近七年来同期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现两个亮点:一是农村消费展现升温的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其中: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同期快2个百分点,近五年首次达到二位数增长,加快趋势表明,我市农村消费正在逐步摆脱长期以来偏冷的状态。二是餐饮业出现恢复性快速增长。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6个百分点,增幅高居各行业榜首;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住房、旅游消费热点初步形成。近年来,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全面展开,2004年,全市住宅销售额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11.5%。旅游业全面火爆。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0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32亿元,同比增长39.89%;接待涉外游客2.6万人次,增长93.16%;创外汇收入503.6万美元,增长59.78%。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1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56%,其中引进单项投资5000万元或300万美元以上工业项目56个,实际进资28.5亿元。进出口总额为567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2%,其中出口5255万美元,增长59.7%;进口423.9万美元,增长82.3%。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4690万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65.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2004年,公路运输实现货物周转量19.48亿吨公里,增长3%,客运周转量20.48亿人公里,增长22%。旅客发送量4227万人,增长21%,货物运输量2165万吨,增长4%;铁路全年发送旅客223.36万人,增长20.58%。到达旅客163.5万人,增长28.73%。货物发送105.7万吨,增长32.79%。货物到达238.7万吨,增长13.1%。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44亿元,增长40.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46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6.12万户,比上年净增16.6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6万户,比上年下降2.55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22.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4.0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26.2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强劲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9亿元,增长21.1%。其中,工商税收6.94亿元,增长26.9%;农业税收2.09亿元,下降21.9%。全年财政支出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农业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50.4%和11.3%。

金融信贷增长较快。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持续加快。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62亿元,比年初增加49.5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4.40亿元,比年初增加19.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6.56亿元,增加8亿元;中长期贷款61.18亿元,增加12.61亿元。

保险事业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3亿元,增长4.7%;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4.89亿元,增长2.9%。各项赔付支出1.1亿元,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赔款0.24亿元,增长80%;财产险赔款0.86亿元,下降6.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基础进一步巩固,十三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组织的“两基”复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普通初中在校生20.75万人;普通高中71所,在校生9.46万人;全市教育结构布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良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井冈山学院完成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并已发展成涵盖9个学科、68个专业、在校生近1.5万人的综合性大学。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普遍增强。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5万人。全市共组织鉴定科技项目35个,评审科技进步奖38个,获省以上科技奖励1项,累计取得专利成果67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08%和95.26%,分别比上年提高0.01和0.02个百分点。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全国、全省一等奖9项,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丰富多彩,文博、文保事业得到加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了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成立了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了全市疫情报告网络;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9个,全年对卫生事业的基本建设为5125万元。卫生技术人员1.23万人,病床床位8562张。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勇夺奖牌。在全国性比赛中连续两次获得跆拳道冠军,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紧紧抓住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井冈山机场建成通航,泰井高速竣工通车,吉井铁路开工建设,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进展顺利,全市实现了9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86.8%的行政村通公路;万安电厂5号机组改造扩容;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城防、水利和农村饮水“户户通”工程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大幅提升,阳明大桥完成钢管拱合拢,后河治理工程、白鹭公园和吉州体育场改造全面开工,一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性项目加快实施,2004年新建和扩建城市道路39.31公里,新增城市用林绿地4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1平方米,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0.5万立方米/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2个,面积42.2平方公里;赣江吉安段及其支流水质维持在三类水平以上,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内。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9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2个,全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3.67亿元,增长9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出生稳定在较低水平。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6.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21万人,乡村人口327.2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28‰,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8.13‰,下降0.2个千分点。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围绕建设小康吉安的目标,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到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7元,比上年增长22.66%,收入绝对增加额比我市1996的353元历史最高多增175元。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约15个百分点,为1996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30.9元,比上年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去年的188.79亿元增加到224.93亿元,净增加36.14亿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62.18元,增长6.2%,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78.42元,增加51.14元;人均旅游消费218.91元,增加88.32元;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22台;人均居住面积23.99平方米,增加1.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107.55元,增长17.0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63.03台,电话机54.16台,移动电话机28.99台;人均住房面积32.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8%,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4.44万人,安置下岗职工2.24万人,全市失业率控制在4.5%之内。累计争取和筹措社会保险资金3.96亿元,确保了6.3万离退休职工和1.85万下岗职工的养老金和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全市有10.31万人享受了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6406万元;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多种社会保险体系,全市基本实现老有养、病有医、人有岗。

注:1.公报数为年快报数

2.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