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赣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7:00:18 来源:赣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78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一系列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各项目标全面顺利完成。在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速度加快、效益较好的良好局面;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后劲明显增强。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3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2.73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8亿元,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达4290元。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30.5:38.1调整为29.5:32.7:37.8。

市场物价继续保持平稳。自10月底开始,我市粮食、蔬菜等食品类价格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并没有引起市场物价的全面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仅为100.9%,物价水平只比上年上涨0.9%。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除食品类和居住类上涨外,其余六大类均下降。其中:食品类上涨5.5%,居住类上涨1.8%,衣着类下降6%,医疗保健类下降7.6%,交通通讯类下降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0.3%。

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市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健全税源控管机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68亿元,增长13.5%。从收入项目上看,税收的增长明显快于非税收入的增长,工商各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9.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保障能力增强,保证了工资、法定重点支出以及“非典”等突发性应急支出的需要。全市财政支出47.55亿元,增长12.5%,实现稳定、适度增长的目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中央、省机构改革精神,基本完成了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全市现有建制镇138个,乡14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街道)数比上年减少10个;居委会210个,村委会3399个,村委会比上年减少670个。国有企业通过“两置换”,改制面达89%。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既不稳定,也没完全形成。“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农民增收难;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增长过分倚重投资的拉动;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全市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的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84.03万亩,比上年减少116.61万亩,下降9.71%。其中粮食作物626.71万亩,油料97.17万亩,甘蔗6.48万亩,烟叶10.80万亩,分别比上年下降12.10%、6.50%、21.70%和13.56%。同时以脐橙为主体的果业正成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支柱。果园面积达到178.24万亩,其中脐橙75.08万亩;当年新增22.47万亩果园面积中脐橙占87%。

粮食、油料、甘蔗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大的减少,莲子、果用瓜、水果等几种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特别是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量快速增长。

畜牧水产业发展良好。全市以发展草食畜禽生产为主,加快水产品的换代,扩大特种水产品养殖,生产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加快了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步伐。

林业和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快。当年完成造林面积5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8万亩。生态林面积45.56万亩。防护林工程面积32.8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71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96.4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3.2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9.38%和75.13%,比上年提高2.65和3.0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攻工业成效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地方工业产值96.26亿元,增长32.2%。实现增加值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23.44亿元,增长29.3%。

工业行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市已发展形成7个产值比重超过5%的主体工业产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主体工业产业的产值比重、利税比重分别达到65.28%和66.42%。

重点企业实力不断加强。40户重点企业户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但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和75%。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达到24户,比上年增加8户,销售收入达到4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1%,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9%。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增加8户,达到22户,实现利税8.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占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62%。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格局已形成。企业群体已实现由国有企业为主体向股份制企业为主体的重大转变。国有工业产值比重降至20.09%,比上年减少6.3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在工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其产值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49.13%。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不断进入的海外和港澳台投资以及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43亿元,增长127.5%。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5.0亿元,增长83.3%;亏损企业亏损额0.66亿元,下降19.3%,亏损面为27.7%,下降2.9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3.46亿元,增长57.4%。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5.04亿元,增长2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9.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5.9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7.84%和31.28%。实现利润5367万元,增长19.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38%。城镇以上投资为1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55.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3.23亿元,增长79.98%;更新改造投资7.19亿元,下降5.02%;房地产投资13.44亿元,增长15.76%。

重点工程投资力度大,进展顺利。全市23个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1.53亿元,占全部基建、更改投资的51.3%。杨梅渡大桥、梅林大桥、323国道改造等项目已基本建成。特别是赣定高速公路南康至龙南段约100公里基本建成通车,结束了赣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赣龙铁路、赣丰公路改造正在建设之中。在加大国省道建设的同时,乡村道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市县、乡、村公路共完成水泥(油)路投资3.66亿元,建设县乡村水泥(油)路1037.81公里,建设里程再创新高。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3.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171.2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建成面积达到36.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5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投入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达2.9亿元,新建和改造道路12条。黄金广场、体育中心、全球通大桥、龟角尾公园相继竣工。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需求趋势加快。受“非典”影响,上半年消费品市场出现波动,从7月份开始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14亿元,增长10.87%,为近年来的最高增幅,分别比2001年、2002年加快0.5和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15亿元,增长8.86%,县零售额39.25亿元,增长15.12%,县以下零售额43.74亿元,增长8.97%。分行业看,餐饮业较旺,增长15.6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09%。

一批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和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在我市已形成。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有:赣南贸易广场(年成交额42.92亿元,下同),龙都商城(12.45亿元),东门市场(7.40亿元),卫府里市场(4.78亿元),南康市成衣市场(3.08亿元),桃子园市场(1.78亿元),大余北外农贸市场(1.14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31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31%。其中,出口总额13085万美元,增长53.04%。出口额在全省各设区市中居第二位;在全省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20家企业中,我市瑞金市红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赣州鸿晟冶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居于第14位、19位。进口总额10052万美元,增长109.42%。

我市进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为主体,占77.32%;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步上升,由上年的16.44%提升至20.86%。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鞋、纺织纱线织物及织品、塑料制品,进口商品以化工原料(聚苯乙稀、合成纤维)、工业机械(纺织机械、工业缝纫机、金属加工机床)为主体。

利用外资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利用外资表彰12个县中我市有7个,利用外资前10名的工业园区中我市有四个(兴国县工业园、于都县楂林工业园、龙南县金塘开发区、信丰县工业园)。利用外资项目分别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新签外资项目179个,签约资金5.16亿元,增长96.86%;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增长102.85%。实际利用外资额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位,仅位于南昌市之后。

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强与闽西、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大京九经济带、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以及“红三角经济圈”等区域协作的经济技术协作。全市签约内资项目1313个,合同引资231.80亿元,同比增长127.79%;实际进资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仅次于南昌市,居第二位,全年实际进资168.95亿元,增长134.84%。其中超亿元项目36个,合同引资81.86亿元,占引资总额的35.7%,实际进资23.37亿元,占进资总额的13.6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50.6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2892.554公里,新增620.587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走在全省最前面。全市有253个乡镇通水泥(油)路,占89%;3413个行政村通公路,通公路的村达96.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有1196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

运输市场充分发展。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92.68万吨,增长22.44%;旅客发送量227.75万人,增长6.28%。全市公路营运车辆保有量货车11069辆、26665吨位,客车2376辆、54523座(卧)位,客运出租汽车707辆(赣州城区539辆);县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1个,货运配送中心15家,跨省班线361条,跨区班线55条;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79741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8987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10%和1.00%。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2亿元,增长10.30%。电信业务总量16.93亿元,增长22.33%。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80万户,比上年增加34.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达100.12万户(小灵通13.83万户),新增16.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88万户,新增18.2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部。通电话的行政村34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6.64%,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3.53万户,增长47.55%。

旅游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东江源头”四大旅游品牌正逐步形成。旅游景区建设有突破性发展。全年投资1.6亿,建成了通天岩、三百山景区、宝葫芦农庄、翠微峰景区、阳岭景区、上犹陡水湖景区等一批较大规模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城等一批新景区正在建设之中。我市于2003年12月10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事业发展一度受到较大制约。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09万人,比上年下降58.10%,其中外国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分别下降41.28%、63.13%和56%。旅游外汇收入660.23万美元,下降55.78%。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均较多。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0.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84亿元,增长19.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2.76亿元,增长3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8.59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6.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71亿元,增长22.1%。贷款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贷款32.05亿元,基本建设贷款40.7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0%和146.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35.57亿元,比上年少回笼3.49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5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2亿元,增长4.1%;人身险保费收入8.74亿元,增长69.4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02亿元,人身险各类给付支出1.04亿元,分别增长17.24和89.0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5所普通高校招生12694人,比上年增长28.99%;在校学生35913人,增长27.41%;毕业生5299人,增长48.60%。普通中学招生204463人,增长3.83%;在校学生561221人,增长9.75%;毕业生140529人,下降0.37%。小学招生160210人,下降1.42%;在校学生798221人,下降1.02%;毕业生164791人,增长1.05%。学龄儿童入学率97.79%,小学升学率98.67%,初中升学率45.18%,分别比上年提高1.09、下降0.93和提高4.28个百分点。幼儿园在园幼儿159459人,比上年增长24.40%。

“普九”得到巩固提高。全市有17个县(市、区)通过“普九”验收。208个贫困乡镇的2679所中小学实行了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民办教育良好发展,全市有民办幼儿园852所,民办学校70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3.17万人。

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2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8.01万人。全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作出较突出贡献中青年优秀人才240人。公务员队伍结构改善,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58%。农村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全市共有0.91万名各类乡土人才。

科研取得新成果。全市通过国家和省鉴定的科技成果32项,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19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2926场,其中到农村演出2098场;文化馆、群艺馆19个;公共图书馆18个,藏书154.67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6个,文物藏品1.6万件;文化站250个,其中乡镇文化站246个。我市创作排演的江西首部民族音乐剧《围屋女人》获第二届江西省艺术节9项一等奖,该剧还被确定为江西省申报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化奖”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荐剧目。以城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特色文化村活动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全市已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5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全省民间艺术之乡6个。

文物保护不断加强,以宋代古城墙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和维修工作力度加大。

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2%,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56.14万户。全市通广播电视的村为3365个,占95.1%。《赣南日报》全年发行1650万份,《赣州晚报》发行391.5万份。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我市成功地阻止了非典疫情输入,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全市自上而下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统一指挥系统,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管工作,已有13个县实现了人员、业务、经费全部上划县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进行。公民无偿献血工作卓有成效,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达62.63%。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58所,其中医院73个,卫生院320个;拥有病床位1.2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2万人,其中医生0.67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71枚,其中金牌30枚。全市共举办99次运动竞赛会,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16万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人数86.72万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

耕地面积减少。全年基本建设占地3.8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退耕19.09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3.04万亩。新开发补充耕地3.07万亩。全年净减少耕地22.91万亩。

水资源丰富。全市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28条,总长度16626.6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8条,总长度4992.8公里。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公里;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373立方米。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216.2万千瓦,可共开发量为158.6万千瓦,占全省的26%。

生态环境较好。全市森林面积407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79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2%,位居全国前列。建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6.5平方公里。

抗洪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有17个县(市、区)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成城市防洪堤35.2千米,其中中心城区11.84千米。全市建成堤防长度1561.56千米,保护耕地45.51万亩,保护人口73.84万人。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有13个环境监测站;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1个,比上年增加21个;总投资1770.5万元,增长153.7%;城市中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6.5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面积16.6平方公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改水改厕加快进行。全市共投入农村改水资金1000多万元,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多万人。卫生厕所普及率57.1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33.53%

自然灾害较严重。2003年我市“先涝后旱”,先后遭受4次暴雨、风雹灾害的袭击和连续两个月高温无雨的特大旱灾。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31.20万人,比年初增加1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98万人,占80.84%,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51‰,比上年下降1.0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3元,比上年增加548元,增长8.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增加49元,增长2.2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9.6%,农村为51.0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328元,比年初增加49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15平方米,其中钢筋混泥土面积8.78平方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22万人,比上年减少1.96万人。

十三、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当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3.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9%。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5万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2.11万人。全市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22万本,其中2.01万人已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城市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下拨救灾救济款2887.3万元。有14.16万户,21.43万人被确定为农村救助对象,有农村五保对象4.32万人;4.89万户,11.4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75.9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3万人领取养老金。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64万人,其中职工23.71万人,离退休人员8.9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职工18.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7.36万人。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发放人数为8.93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共建成城市示范区58个,兴办社区服务实体2000多个,解决困难群体就业3万余人,建成农村社区示范点28个。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有收养性福利单位357个,其中国家办的24个,集体办327个,民办6个,收养人数1.02万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即开票)1790万元,募集社会公益资金598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物688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GDP)”从今年开始省及以下地区更名为“生产总值”。如,我市应为“赣州市(或我市或全市)生产总值(GDP)”。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