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新余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6:44:44 来源:新余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56次

新余市统计局

2007年4月26日

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四个新突破、两大新举措”的工作部署,创新克难,奋力争先,全力推进工业500亿等重点工程,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1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6.14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64.96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174元,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38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0.5:43.7:35.8调整为10.7:58.9:30.4。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涨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5%,消费品价格上涨0.95%。从分类价格指数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8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0.07%,肉禽及其制品下降5.98%,鲜菜上涨11.7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跌0.83%;居住类上涨1.97%。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4.80万人,比上年增加5.0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1.56万人;第二产业22.28万人;第三产业20.96万人。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8.66万人,比上年减少0.4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2114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64人,安置困难群体再就业132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年末企业景气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为138.26%;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51.5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全市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43.89万亩,总产51.81万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32.16万亩,总产50.61万吨,增长0.8%;棉花播种面积7.06万亩,总产6836吨;苎麻播种面积3.61万亩,总产2724吨。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牛出栏19099头,比上年增长0.4%。牛奶总产量367吨,增长20.7%。水产品产量33415吨,增长6.3%。

林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年松脂产量1858吨,比上年增长29.5%;油茶籽产量8625吨,下降0.4%;木材采伐14.18万立方米,增长51.5%;竹材采伐76.21万根,增长5.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6.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4%。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68万吨,下降0.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1.22万亩,新增0.4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居全省第二。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40.2%,增速居全省第一。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9.48亿元,增长18.2%;集体企业增加值3.43亿元,增长27.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0.69亿元,增长3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4.27亿元,增长176.4%;私营企业增加值22.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3.8%,增长52.1%。市属工业增加值49.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4%,增长80.2%,增速居全省第一。重工业增加值73.21亿元,增长33.5%;轻工业增加值20.20亿元,增长111.2%。

重点行业快速增长。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7.8%,比上年增长26.8%;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795.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7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0.41亿元,增长539.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258.37万吨,增长56.9%;钢产量518.87万吨,增长27.9%,钢材产量484.57万吨,增长25.8%;水泥产量185.16万吨,增长17.2%;纱产量3.11万吨,增长8.8%;发电量33.93亿千瓦小时,增长18.4%。

园区工业突飞猛进。全市工业园区内投产工业企业161户;安置就业人员2.24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增长26.2%;全年完成工业产值92.63亿元,增长77.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2.69亿元,增长98.3%。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除新钢公司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比下降10.5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2.31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决战工业500亿再传捷报;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实现利税26.29亿元,增长76.0%,其中利润11.56亿元,增长190.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6.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80.80亿元,增长15.2%。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6%;第二产业投资37.04亿元,下降1.1%;第三产业投资42.0亿元,增长33.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2.45亿元,增长130.7%,批发和零售业投资2.61亿元,增长3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27亿元,增长52.5%。市属投资比重达91.5%,提高31.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比重占45.8%;民营投资比重达54.6%,提高24.2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商品房施工面积253.25万平方米,增长4.1%;销售面积118.10万平方米,增长40.7%;商品房销售额15.87亿元,增长70.6%。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共组织实施投资工业项目21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9个。科环路、中山路、北湖东路、天工大道改造等竣工通车,白竹路、长青南路立交桥、人民北路立交桥等加快建设。白云水库、袁河南岸防洪堤、垃圾处理场等顺利推进,污水处理厂等全面建成。快速推进孔目江新城区建设,市体育中心投入使用,孔目江湿地公园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城市生态型沿江休闲绿地景观。全面完成了城区10大维修改造工程,对8条主干道进行了亮化改造。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72亿元,增长17.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3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2.14亿元,增长15.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8亿元,增长20.9%;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12亿元,增长3.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09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3.9%;其中进口23554万美元,增长79.5%,出口27439万美元,增长548.8%,增速居全省第一。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24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6%。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66.03亿元,增长28.6%。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35.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接待入境游客3161人次,增长46.3%。国内旅游收入13.95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88.93万美元,增长42.1%。

七、交通和邮电

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0816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61175万人公里,增长6.5%。新余火车站全年发送旅客113万人,增长0.5%,发送货物618万吨,增长2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956.7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3318辆,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私人汽车10959辆,增长19.7%。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04707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659万元,增长28.6%;电信业务总量97048万元,增长19.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81万门,增加1.56万门。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6.92万户,增加0.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41万户,增加10.6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65部(含移动),增加9部。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地方财政收入13.95亿元,增长32.5%,增速居全省第二。全年财政支出22.09亿元,增长31.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48.1%,比年初增加29.7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25亿元,增长23.9%,比年初增加5.9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4.57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71亿元,增长23.9%,比年初增加24.0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3.18亿元,增长18.8%;中长期贷款41.12亿元,增长42.5%。金融机构存贷差为64.1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62.80亿元,下降17.0%;现金支出364.17亿元,下降16.9%;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37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所,年内招生3478人,在校生10923人,毕业生1832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9万人,在校生5.8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9万人,在校生2.5万人,毕业生0.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0.9万人,在校生2.5万人,毕业生0.7万人。小学204所,招生1.4万人,在校生7.7万人,毕业生0.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通初中辍学率为1.66%。高中阶段以上层次民办院校31所,在校学生4.96万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80项,其中,列入国家计划6项,列入省级计划37项。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37项,专利申请124件,组织实施专利项目22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份,成交金额4383.9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机构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177人,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83637.8万元,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R&D)6441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

全市有产品检测实验室(中心、站)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5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入户率30.0%。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99%。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98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1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407人,注册护士1290人。济困医院(病房)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成功承办十二届省运会。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少儿以上比赛金牌64枚、银牌53枚、铜牌45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58‰,比上年上升0.5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90‰,下降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68‰,上升0.7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1.91万人。城镇化率为50%,提高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12.1%,人均消费支出8323元,增长23.0%。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居全省第三,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8元,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5:1。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392元,增长23.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70万人(不含退休人员),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10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低保制度。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169张,收养各类人员4527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769万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619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3.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38.5亿千瓦小时,增长31.5%。

全年水库供水量1150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2%。城市供水总量9580万立方米,增长4.1%,其中,生产营运用水3782万立方米,增长8.5%,城镇居民家庭用水3091万立方米,增长0.9%。

环保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3个。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3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9.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9.4%、92.5%、94.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4%。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政策,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开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等专项行动,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