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新余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6:44:08 来源:新余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44次

新余市统计局

2006年4月1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创业、富民强市”的目标,全力实施工业500亿等十大重点工程,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瞩目。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以上超额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增速居全省第一。比“十五”计划目标114.5亿元多62.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8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98.78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56.36亿元,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5935元,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46美元。“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0.5:43.7:35.8调整为12.5:55.7:31.8。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涨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4%,消费品价格上涨1.8%。从分类价格指数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0.5%,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8%,鲜菜上涨26.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跌0.2%;居住类上涨6.7%。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9.76万人,减少2.01万人;第二产业21.71万人,增加1.09万人;第三产业18.31万人,增加1.94万人。年末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9.15万人,比上年减少0.1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2151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79人,安置困难群体再就业112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

年末企业景气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为150.3%,比上年末提高8.4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37.6%,提高8.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工业结构仍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全市进一步加大各项扶农、惠农、支农、强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44.03万亩,总产51.47万吨,增长3.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31.99万亩,总产50.20万吨,增长3.6%;棉花播种面积7.14万亩,总产6870吨;苎麻播种面积3.06万亩,总产2563吨。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6.43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猪肉产量5.12万吨,增长8.2%。水产品产量31449吨,增长7.3%。

林业生产形势看好。全年油茶籽产量8358吨,比上年增长18.5%;松脂产量1435吨,增长37.7%;木材采伐8.36万立方米,增长13.1%;竹材采伐72.34万根,增长56.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4.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80万吨,增长10.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32万亩,新增0.0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增速居全省第三。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增速居全省第三。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集体企业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7.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6.96亿元,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100.0%;私营企业增加值14.0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2.7%,增长133.7%。市属工业增加值25.2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8%,增长108.6%,增速居全省第一。重工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增加值9.18亿元,增长231.1%。

重点行业快速增长。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35.7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7.8%,比上年增长1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5.5%;金属制品业增长29.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33亿元,增长98.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100.12万吨,增长1.1%;钢产量401.62万吨,增长22.7%,钢材产量389.63万吨,增长26.1%;水泥产量159.09万吨,增长1.9%;纱产量2.65万吨,增长17.4%;发电量28.66亿千瓦小时,增长4.9%。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8.4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决战工业500亿首战告捷;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94%;实现利税14.93亿元,增长23.0%,其中利润3.98亿元,增长7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3.9%,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

园区工业成倍增长。全市工业园区内投产工业企业144户,新增33户;安置就业人员1.78万人,比上年增加0.58万人,增长48.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187.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48亿元,增长135.1%。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6.25亿元,增长2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4.8万平方米,增长4.4%;房屋竣工面积149.3万平方米,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0.11亿元,增长27.6%。“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3.57亿元,大大超过“十五”计划100亿元的目标,年均增长37.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倍;第二产业投资37.46亿元,增长18.2%,其中,电力及水的生产业投资6.20亿元,增长68.7%;第三产业投资31.53亿元,增长27.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投资3.70亿元,增长51.4%,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88亿元,增长1.04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2.14亿元,增长98.8%。市属投资比重达53.0%,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比重占53.4%;民营投资比重达24.6%,提高7.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商品房施工面积233.3万平方米,增长76.8%;销售面积64.86万平方米,增长35.2%;商品房销售额7.72亿元,增长5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施工项目264个,比上年增长32.7%,其中新开工项目192个,增长38.1%。启动了孔目江新城区建设工程,核心区“三通一平”和上游段景观坝建设抓紧进行。“七路三桥”和经济开发区、仙女湖旅游城路网建设加快推进。白云水库建设准备工作有序实施,城南供水管网改造如期竣工,仙女湖旅游城供水管网建设和城东供气工程开始启动。13条背街小巷得到整治。文化健身广场、劳动力就业大市场正在抓紧建设。城北人民广场主体工程完工,广场景观交付使用。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48亿元,增长16.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5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6.38亿元,增长14.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11亿元,增长25.6%;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04亿元,增长5.9%;。“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0%。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73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进口13123万美元,增长8.3%,出口4229万美元,增长86.2%。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签利用国外、境外项目31个,增长10.7%;新签利用市外资金项目297个,增长1.4%。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7163万美元,增长38.9%。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51.33亿元,增长16.4%。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97.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0%;接待入境游客2161人次,增长6.8%。国内旅游收入11.58亿元,增长54.4%,旅游外汇收入62.6万美元,增长7.0%。

七、交通和邮电

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9943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742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新余火车站全年发送旅客112.16万人,比上年增长0.7%,发送货物514.56万吨,增长25.2%。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626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9132辆,比上年增长8.5%,其中私人汽车9158辆,增长7.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6894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954万元,增长19.4%;电信业务总量80940万元,增长21.9%。年末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24万门,比上年增加4.06万门。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6.35万户,增加1.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5.79万户,增加2.9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56部(含移动),增加4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地方财政收入10.52亿元,增长39.6%,增速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十五”计划目标10亿元和5.8亿元分别多13.03亿元和4.72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6.86亿元,增长31.0%。“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9.05亿元,比年初增加20.40亿元,增长16.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23亿元,下降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46亿元,增长16.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65亿元,比年初增加14.01亿元,增长8.6%。其中,短期贷款61.61亿元,增长3.3%;中长期贷款28.86亿元,增长33.8%。金融机构存贷差为58.40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36.85亿元,比上年增长9.4%;现金支出438.48亿元,增长9.9%;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63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商业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552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896万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3211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445万元。赔款和给付4228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619万元,寿险业务给付支出158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支出45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所,年内招生3615人,在校生7891人,毕业生137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19万人,在校生4.2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91万人,在校生2.43万人,毕业生0.70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39万人,在校生4.50万人,毕业生1.74万人。小学223所,招生1.59万人,在校生7.23万人,毕业生1.36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26%和0.02%。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录取率为73.5%。高中阶段以上层次民办院校29所,在校学生4.8万人。2005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设区市中唯一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并成功承办了全国首次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90项,其中,列入国家计划9项,列入省级计划41项。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3项,专利申请80件,组织实施专利项目27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份,成交金额4606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机构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147人,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4087万元,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R&D)16194万元,增长45.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91%。

全市有产品检测实验室(中心、站)1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0.8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5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机1部,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入户率30.0%。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289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325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313人,注册护士122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走在全省前列。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少儿以上比赛金牌46枚、银牌49枚、铜牌61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筹备十二届省运会有序推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00‰,比上年上升0.2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03‰,上升0.4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97‰,下降0.2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1.59万人。城镇化率为48.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9元,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支出6764元,增长16.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8.1%,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840元,居全省第三,增长12.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3元,增长13.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5%,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6:1。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33元,增长12.4%。“十五”时期,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0%。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22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9.8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28万人,增加0.58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及失业保险金发放率等五个100%。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500张,收养各类人员31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06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02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82.90万亩。其中,基建占地减少耕地面积3062亩。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4.3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29.29亿千瓦小时,增长15.3%。

全年水库供水量1150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2%。城市供水总量9207万立方米,增长1.8%,其中,生产营运用水3486万立方米,增长6.3%,城镇居民家庭用水3091万立方米,下降1.2%。

环保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3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0.1%;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9.4%、90.2%、89.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0万亩,比上年增加8.72万亩。育林抚育实际面积16.95万亩,成林抚育面积5.34万亩。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2000年-2004年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正。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