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新余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6:40:42 来源:新余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40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两个率先,一个中心”的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拼搏,争创一流,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城市化、工业化良性互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之路,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度、高效益”的快车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是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0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26.0%;第三产业增加值32.41亿元,增长2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240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995美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8.6:45.9:35.5优化为15.7:48.3:36.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60.7%、36.4%。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分别拉动经济增长6.2、15.3、-1.8个百分点。

工业化、城市化取得新成就。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23.0%,比上年快9.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1%。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改善了市容市貌和人居环境,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常住人口31.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7%。

宏观景气指数始终处在较高平台上。年末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113.7%;企业家景气指数为128.5%。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8%,比上年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6%,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6%,衣着价格下降4.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价格下降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9%,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下降2.4%。

经济增长质量大大提高,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为1994年以来增幅最高、增收最多的一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2%,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产生财政收入1223元。人均财政收入1008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23.2%。全年财政支出8.72亿元,增长16.0%。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8.6 %,工业废气处理率98.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8.5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重;市属工业经济总量不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外贸进出口出现逆差,出口出现下滑;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传统作物比上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26.7万亩,调减4.7%,总产量42.9万吨,减少5.1%;棉花播种面积8.8万亩,调减19.5%,总产量0.73万吨,减少12.9%;油料播种面积29.3万亩,调减18.0%,总产量1.76万吨,减少18.5%。苎麻播种面积3.15万亩。果蔬种植调增。蔬菜播种面积24.33万亩,调增1.9%,总产量30.55万吨,增长 2.2%;水果产果面积5.27万亩,增长16.6%,总产量1.38万吨,增长21.7%。农作物品质调优,科技含量提高。全年共引进名、优、特和高科技含量农作物新品种近百个,其中蔬菜、瓜果新品种45个,水稻优质品率达80.0%,棉花优质品率达90.0%。

林业生产形势看好,生态林业进一步凸现。全年造林4.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3万亩;封山育林16.0万亩,新造林抚育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8%。主要林产品比上年有增有减。油茶籽产量5696吨,减少15.0%,松脂产量1288吨,减少14.3%,木材放行6.1万立方米,增长15.1%,毛竹采伐55万根,增长3.0%。国家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畜牧业生产数量减少,品质提高。全年生猪出栏53.0万头,比上年减少8.6%,牛出栏6.2万头,增长14.5%,羊出栏2.7万只,减少23.3%,禽出笼510万只,增长13.1%。全年良种猪率达45%,改良黄母牛1万头,增长18%。牛胚胎移植技术运用良好。

渔业生产保持好势头。全年水产品产量2.61万吨,比上年增长4.4%,其中特种水产品0.45万吨,增长1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2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带动近10万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农村费改税减轻农民负担人均38元,减负率为38.2%。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农民离乡务工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出省5.2万人,增长22.7%。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全市耕地面积83.8万亩,其中水田67.0万亩,旱地16.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2.7万亩,新增0.2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2.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2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速创1998年以来新高。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8.28亿元,增长21.5%;集体工业增加值0.85亿元,增长18.1%;私营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69.7%,外商 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48.1%。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20.5%。支柱行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金属制品、机械、电力四大工业行业增加值占83.4%,比上年增长28.4%,贡献率达97.3%。

工业技术改造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51.1%,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完工投入使用。全年新产品产值1.8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4%。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11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工业产销衔接持续稳定在高水平,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4%,居全省首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盈利企业实现利润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亏损企业亏损额0.92亿元,下降20.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5亿元,增长89.7%,实现税金5.27亿元,增长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9.7%,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施工项目482个,其中投标承包项目285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59.1%。房屋施工面积139.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4.1亿元,增长47.9%,城乡集体投资4.4亿元,增长59.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7.6亿元,增长5.6%。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中,基本建设投资7.56亿元,增长23.6%;更新改造投资13.14亿元,增长52.0%;房地产开发投资3.33亿元,增长124.1%。

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第一产业投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计划的逐步实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完成投资1690万元,比上年增长32.8倍;第二产业投资14.5亿元,增长39.0%;其中,轻纺工业投资增长8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30.1%;第三产业投资6.04亿元,增长39.3%,其中,勘查和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6倍,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投资增长12.0%。

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五湖”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3364万元,袁河城区污染治理工程仅一个月时间就完成投资1600万元。长青北路、五一南路、仙来东大道和百里灯廊等城市道路建设竣工通车。袁水园、三叠园等群众休闲场所建成开放。新钢公司转炉下山国债工程、分宜电厂等一批重点技改工程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公路、水运完成旅客周转量5096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6%;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50532万人公里,增长3.4%;水运旅客周转量428万人公里,增长 18.9%;完成货物周转量6962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69330万吨公里,增长6.7%,水运货物周转量298万吨公里,增长22.6%。新余火车站全年发送旅客99.8万人,比上年增长5.3%,发送货物357.5万吨,增长13.1%。全社会拥有机动车辆6.99万辆,比上年下降6.6%,其中汽车1.14万辆,增长11.2%,摩托车5.43万辆,下降9.6%,农用运输车0.20万辆,增长16.7%。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7.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1.4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6.97万户,比上年增长19.7%。移动电话、互联网增长迅猛。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49万户,比上年增长86.4%,互联网用户2.13万户,增长79.6%。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7.1部,比上年增加12.5部 。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91亿元,增长10.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48亿元,增长10.0%。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21亿元,增长9.4%;餐饮业零售额3.86亿元,增长25.6%;其他行业零售额8.32亿元,增长7.1%。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5.3%。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扩大。全年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47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进口总额2797万美元,增长80.2%,出口总额1927万美元,下降23.6 %。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利用外资签约项目18个,增长20.0%。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25.20亿元,增长240.5%。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 %,实际旅游总收入5.39亿元,增长21.1 %,旅游外汇收入25.4万美元,增长110.0 %。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持续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52亿元,比年初增加14.52亿元,增长1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93亿元,增长2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40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9.18亿元,比年初增加9.27亿元,增长15.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4.07亿元,增长13.6%;中长期贷款余额11.95亿元,增长32.0%。全年现金收入244.39亿元,支出244.95亿元,货币净投放5591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商业保险机构年末承保额2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财产保险108.85亿元,人身保险105.97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56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险0.23亿元,人身险1.33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4556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2631万元,人身险支付1925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所,年内招生1810人,在校学生4467人;普通中学76所,招生2.76万人,在校学生7.29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9万人,初中5.39万人。小学328所,招生1.38万人 ,在校学生7.44万人。初中、小学入学率均为100%。年末共有职业中学9所,毕业学生5551人,招生8381人,在校学生1.3万人。民办教育进一步壮大。全市有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113个,在校学生达5万余人。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录取率为75%。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市属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数5512人。全市专利申请59件,共组织实施专利项目9项。实现产值1.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38个,比上年增加1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7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9项,其中,列入国家计划2项,列入省级计划26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2个。全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300余场。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向导》音乐电视片获全省征歌赛二等奖,《论史剧观与史剧类型》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一等奖。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显著。抢救发掘出商周至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11处,清理发掘西周遗址1处和汉至晋代墓葬10余座,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完成了孔庙、魁星阁古建筑开发利用规划前期工作。广播节目平均每周播出116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3%;电视节目平均每周播出245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0个,卫生技术人员3652人,其中,执业医师1188人,执业助理医师214人,注册护士1329人,药剂人员460人,检验人员189人。拥有床位3071张。计划免疫工作进一步巩固,卡介苗接种率为99.6%,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7.4%,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为97.9%,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7.4%,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0.5%。多种办医模式初步形成,引进外资创办第二、第四、第七医院。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申办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我市运动员路斌荣获2002年世界杯男子跳马冠军,成功举办了“2002仙女湖杯”中国围棋名人邀请赛。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36枚,银牌49枚,铜牌46枚,团体总分列全省第五名。在全省少儿系列比赛中获得金牌43枚,银牌40枚,铜牌29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年共组织“市三八木兰拳、扇比赛”、“农民挑担竞走比赛”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参加人数达1.5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109.61万人,比上年增加7572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30‰,下降1.6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40‰;自然增长率为6.90‰,下降1.4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6.0 %。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8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17元,增长4.6%。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4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6.3%和47.9%。

职工工资继续增长。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00元,增长14.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为27995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6252万元,养老金支付率、社会化发放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支付率均为100%。养老保险、企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分别为98%、78%、9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4万人,发放保障金1150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11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个,床位186张,收养各类人员153人。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