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九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4:54:59 来源:九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00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部署,大力实施"1558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改革步伐,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加快。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3.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幅同比加快3.8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63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20.32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94.40亿元,增长14.4%。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9.7:44.9:35.4调整为18.5:45.7:3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91元,比上年增长631元。

市场物价小幅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6%,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4.6%,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9%,衣着和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0.3%和0.9%,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2%和1.8%。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5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9万人。全年有1.85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43.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亟待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扩张,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收入水平较低,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2002年,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9.31亿元,比上年增长7.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5万公顷,油料面积9.24万公顷,棉花面积3.51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1.68万公顷、0.96万公顷和0.74万公顷;甘蔗面积10.88公顷,增加153公顷;果园面积9171公顷,增加1117公顷;药材面积9925公顷,增加336公顷。

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减产,蚕桑、药材、食用菌(类)、水果等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分别为102.27万吨、9.73万吨和4.5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4%、22.1%和9.4%。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2.1%;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41.88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0.32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万公顷。

畜牧业、渔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3.09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全年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45万吨和0.16万吨,分别增长14.1%和13.0%;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4.29万吨,增长5.5%;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1万吨,增长21.7%。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0.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

农业排灌动力机械32.14万千瓦,增长1.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88万吨,下降8.3%;农村用电量3.19亿千瓦小时,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38.69亿元,增长17.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5.7%,股份制企业增长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9.7%。

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长15.8%,轻工业增长28.9%。大中型企业增长15.4%,市及市以下企业增长18.8%。从产销衔接来看,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7%,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纺织、建材、化工、船舶等行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多数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纱增长103.2%,布增长279.9%,水泥增长12.0%,尿素增长43.4%,民用钢质船舶增长1067.9%。原煤和食品行业由于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实现利税总额8.38亿元,增长42.0%。全市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企业亏损面逐步下降,2002年末为35.0%,比上年末下降6.5个百分点,创近5年来最好水平。市及市以下工业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全年达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市具有新的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企业完成建筑施工工程2879个,竣工工程1661个。房屋施工面积407.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3.5%;房屋竣工面积273.45万平方米,增长5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剔除跨地区项目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76.80亿元,增长42.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7.37亿元,增长38.6%;更新改造投资12.02亿元,增长7.0%;房地产投资10.83亿元,增长60.6%;私营个体投资2.89亿元,增长48.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投资39.15亿元,增长53.6%;第三产业投资34.54亿元,增长36.8%。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9:50.0:44.1调整为4.0:51.0:45.0。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共实施了27个重点工程项目,其中投资19.02亿元的长江干堤全面竣工,九江电厂三期建成投产并网发电,柘林水电站扩建全部完成,抱子石电站投资进程加快,中央直属九江棉花储备库已经完工,蓝星星火化工5万吨有机硅工程达产达标,亚东水泥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全年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0.4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分行业看,餐饮业增长12.5%,批发零售业增长10.3%。分地区看,农村市场快于城市。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3.8%,分别比市零售额和县零售额高出4.6个和2.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1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07个,年成交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生产资料市场8个,年成交额9.07亿元,增长66.7%。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消费品交易市场5个,其中九江粮食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4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达177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0%。其中,出口总额4220万美元,增长22.1%;进口总额13573万美元,增长72.3%。全市出口创汇3925万美元,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利用外资强劲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达到203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倍。引进外资项目51个,增长96.2%。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博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和新加坡赛得利(江西)化纤、昌河铃木、北京汇源、香港华孚纺织、安徽海螺、嘉浩高尔夫、浙江远州等国内外一批著名企业在九江落户。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引进市外资金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2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4.0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7%。其中,铁路11.68亿吨公里,增长10.0%;公路11.37亿吨公里,增长5.5%;水路20.97亿吨公里,下降10.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0.8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其中,铁路11.61亿人公里,增长18.8%;公路18.41亿人公里,增长5.3%;水路0.8亿人公里,下降44.4%。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年末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91.42万门,增长22.5%。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5.41万户,增长18.1%。其中市内电话用户35.1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0.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3.81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11.02万户,增长59.7%。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共接待境外游客50239人,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外国人27957人,增长21.4%;香港、澳门、台湾同胞18829人,增长18.3%。旅游外汇收入1161万美元,增长27.4%。全年共接待境内游客601.7万人次,增长8.1%;境内旅游收入达37.87亿元,增长11.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63亿元,增长17.0%。县区财政增长较快,继浔阳区、修水、瑞昌、永修后,武宁、都昌两县财政总收入首次超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货币回笼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额220.44亿元,比年初增加34.6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4.94亿元,比年初增加26.6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60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各项现金支出592.91亿元,增长15.7%。收支轧抵,全年净回笼货币15.87亿元,增长112.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7577万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727.2万元,增长10.4%;寿险保费收入33849万元,增长70.7%。全年保险赔付支出14531万元,增长82.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7488万元,增长20.6%;寿险赔付支出7043万元,增长5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年普通中学招生118789人,在校学生339291人。职业中学招生5580人,在校学生12526人。普通小学招生73830人,在校学生4293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7%。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全市第一所本科学院九江学院成功组建,九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组建的前期筹备工作全部完成。

全年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14963名,比去年净增5095人,增长51.6%;在校学生30428人,净增10369人,增长51.7%。成人教育和中等教育继续发展。全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2194人,在校学生487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329人,在校学生5077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6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58项,市级74项,科技计划项目总投入13562万元,三项经费投入654万元。全年获2002年全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评选出2001-2002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共3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项8项,三等奖2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1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2项。全年共代理专利48项,认定技术合同25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98万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庐山春节文化庙会"、"春节白水湖游园"活动和九江市首届金秋艺术节,积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城乡文化艺术的繁荣。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0.2%,电视人口覆盖率91.1%。有线电视用户32.34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2个,其中医院197个,农村卫生院4个,疗养

院24个,门诊部(所)15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妇幼保健机构14处;卫生机构病床数10530张,其中医院病床7973张;卫生技术人员12400人,其中医生5440人,护师、护士393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258名运动员参加江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16个项目的比赛,共夺得金牌41.5枚、银牌31.75枚、铜牌38.5枚,金牌榜由上届第九名上升至第五名。群众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学校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全市有近60万名青少年加入了课外活动行列,近2000所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2.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工业三废"一控双达标"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14个,其中,当年竣工项目11个。全年完成污染治理投资额1476万元,比上年增长38.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指数由上年的0.76下降为0.68,降尘浓度下降21.2%,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下降22.8%,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九江段、修河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比上年下降2.6分贝。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年末拥有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单位4个,面积62.2万公顷;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2个,面积8.64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456.74万人,人口出生率14.85‰,人口死亡率6.17‰,人口自然增长率8.68‰,比上年下降0.0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292元,比上年增长20.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2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2114元,增加152元,增长7.7%。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0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9平方米,下降0.4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1.3%和46.3%,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4.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7.5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7.99万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全年共发放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43427万元和4954.45万元,发放率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2所,床位716张,收养543人。光荣院17所,床位476张,供养391人。乡办敬老院260所,床位5315张,供养49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