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九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4:53:36 来源:九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05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使实现"十五"计划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32.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7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59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82.26亿元,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4771元提高到516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2:45.0:34.8调整为19.7:44.9:35.4。

市场物价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4.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6%,居住价格下降0.4%,衣着和交通价格分别上涨0.1%、1.6%,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1%,。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就业人员251.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有22104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活力不够,竞争力弱;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缓慢;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财政收入增长缺少新的支柱税源支撑;不少企业生产经营仍很困难,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1年,全市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1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84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4.25万公顷,比上年扩大3200公顷;甘蔗面积扩大135公顷,药材面积扩大4168公顷,蔬菜面积扩大2.49万公顷。

粮、油减产,棉花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5.84万吨,比上年减产2.0%,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上升5.5%;棉花总产量达到5.04万吨,增长28.2%;油料总产量达12.49万吨,减少2.7%,单位面积产量上升4.3%。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0.99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692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0.4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68万公顷。

畜牧业生产下降,水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2.8万吨,比上年下降0.8%。出栏肉猪165.85万头,下降3.9%;生猪存栏127.87万头,下降6.9%。水产品产量23.03万吨,增长17.1%,其中特种水产5.01万吨,增长34.0%。

乡镇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37.6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75.34亿元,增长12.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1.73万千瓦,增长24.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96万吨,增长18.9%;农村用电量3.07亿千瓦小时,下降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36.14亿元,增长11.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46亿元,增长6.1%;集体企业0.87亿元,下降11.3%;股份制企业3.26亿元,增长5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亿元,增长60.5%。重工业增加值28.16亿元,增长15.8%;轻工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4.9%;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5.36亿元,增长5.2%;市及市以下企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11.5%。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19.27亿元,比上年下降3.9%,企业净亏损近4亿元,亏损额比上年增长1.3%,实现利税总额5.9亿元,增长15.6%,其中税金总额9.9亿元,增长9.4%。特别是地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年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税总额增长1.9倍,其中税金总额增长32.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1.2%。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75%,其中实行破产、出售、兼并、股份制等产权制度改革的占已改制企业的28.9%。一批企业通过靠大联强获得新的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41项,完成新技术推广运用10项,新产品实现产值7.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7%。清理整顿"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显著。关闭小煤窑240处,压产11.87万吨;关闭小水泥厂6个,淘汰生产能力6万吨;关闭小钢铁厂33户,小造纸厂3户,一些小玻璃厂和电镀企业也已关闭和转产。

建筑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施工工程3101个,竣工工程2531个。房屋施工面积24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6%;房屋竣工面积180.6万平方米,增长26.1%。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1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剔除跨地区项目等因素完成51.44亿元,增长19.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01亿元,增长3.8%;更新改造投资7.06亿元,增长53.5%;房地产开发投资6.01亿元,增长48.9%;城镇集体投资0.71亿元,增长2.36倍;个体私营投资1.72亿元,增长4.56倍。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93亿元,比上年下降55.2%;第二产业投资25.60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投资22.90亿元,增长38.0%。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4.6:48.3:37.1,调整为5.7:49.8:44.5。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包括长江大道、滨江西路、武宁大桥、九江电厂三期、柘林水电站扩建、昌河汽车、长江干提坝加固整治、鄱阳湖二期治理在内的24项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并有7项已交付使用。全年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4.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4亿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4%。分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市场依然活跃,农村市场增幅有所加快。2001年全市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3亿元,比上年增长8.0%,比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快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餐饮业仍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年餐饮业零售额6.51亿元,增长14.1%,高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6.2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不断加快,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5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46个,年成交额34.98亿元,增长4.2%;生产资料市场11个,年成交额5.44亿元,增长19.3%。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消费品交易市场5个。

六、对外经济

进口增长,出口下降。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13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2%。其中进口7877万美元,增长96.2%;出口3457万美元,下降8.8%。外贸的经营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全市获得出口经营权的各类企业59家,出口商品达20多个大类近200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8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2%。利用外资全部来自外商直接投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892万美元,增长1.1倍;合作经营企业2950万美元,增长50.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强劲发展。全年新签约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56个,项目总投资61.8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28.4亿元,比上年增长59.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1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4.1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4%。其中,铁路10.62亿吨公里,增长14.8%;公路10.78亿吨公里,增长7.9%;水路12.72亿吨公里,增长43.6%。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7.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铁路9.77亿人公里,增长7.5%;公路17.49亿人公里,增长1.0%;水路0.21亿人公里,下降12.5%。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年末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4.63万门,增长24.4%。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38万户,增长23.9%。其中市内电话用户31.6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3.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1.47万户,增长1.4倍。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6.9万户,增长1.4倍。

旅游业发展加快。2001年,通过不断加大旅游投入,扩大旅游促销,整治旅游环境,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庐山首次实现全年接待游客破百万人次大关。〖JP4〗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实现旅游总收入34.85亿元,增长29.8%。接待境外游客4.19万人次,增长36.1%;旅游外汇收入911.02万美元,增长29.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衡。受石化总厂等支柱税源大幅下滑的影响,各种减收因素不断增加,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全年财政总收入20.05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0亿元,增长4.0%。县区财政增长较快,继浔阳区、修水县、瑞昌市后,永修县也首次实现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全市财政支出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由于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企业存款与储蓄存款增长强劲,商业性贷款呈季节性增加,现金投放明显减少,回笼大幅度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85.32亿元,比年初增加22.2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23亿元,比年初增加22.98亿元。

全年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收入5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各项现金支出512.75亿元,增长13.8%。收支轧抵,全年净回笼货币7.48亿元,增长8.5倍。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2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438万元,增长10.1%;寿险保费收入19834万元,增长30.5%。全年保险赔付支出7974万元,增长7.7%。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206万元,增长4.5%;寿险赔付支出1172万元,增长24.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九江学院"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868人,在校学生20059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832人,在校学生252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398人,在校学生6867人;普通中学招生112932人,在校学生330201人。职业中学招生5012人,在校学生11325人。普通小学招生66415人,在校学生4356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5.5%。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7所,在校生2000余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达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科技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市级科研计划项目66项,项目投入总经费为9050万元。全年共完成科技计划项目鉴定15项,其中达国内先进水平3项,省内领先水平6项。全年共申报专利43项。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年认定技术合同31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064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艺创作。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三个代表"之歌文艺汇演活动和庆祝九江成功"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型广场文艺活动。舞蹈《火》获全省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二等奖。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全市共有广播电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0%;电视台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8%。有线电视用户27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6个,其中医院92个,农村卫生院210个,疗养院4个,门诊部(所)24个,卫生防疫机构15个,妇幼保健机构14处;卫生机构病床数12676张,其中医院病床7973张;卫生技术人员12407人,其中医生5446人,护师、护士3928人。

体育事蓬勃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全年共有20万名群众投入各种体育健身的竞赛、培训活动。成功举办九江市第九届运动会。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共组队参加全省比赛16项,获单项金牌27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治理污染源19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4%。

市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0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40平方公里。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和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分别比上年下降14.9%和4.8%,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氮氧化物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市酸雨频率逐年降低。长江九江段、修河两大河流水质状况良好,市区和各县(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广泛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县、示范村活动,年末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单位3个,面积4578.7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2个,面积598.73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452.79万人,人口出生率15.06‰,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长率8.77‰,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865元,比上年增长1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1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增长6.0%。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4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31平方米,增加4.1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3%和46.1%,分别比上年降低0.8个和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5.6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4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33.94万人。其中养老保险新增2140人,失业保险新增1.27万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全年共发放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分别为32768万元和3001.63万元,发放率分别为99.5%和100%。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年各类社会福利院229所,床位5050张,收养4341人。光荣院17所,床位473张,供养397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设施99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41个。